第一三一章 万事大吉
目录:乱清| 作者:青玉狮子| 类别:恐怖小说
这些话,只能放在心里想,当然不能在许庚身的面前,直指恭王之非。而且倭仁是蒙古人,他虽然迂阔,但以理学大家的身份,算是蒙古人的一个领袖,同时亦代表了一大班“程朱门徒”,不是可以轻易得罪的。
于是关卓凡没有多说,只是很深沉地点一点头:“星叔,我知道了。”
“嗯,这些还是明的,另有一股暗的,也叫人头疼。”许庚身望着他说,“不过对你而言,倒又不见得是坏事了。”
哦?关卓凡不由大感兴趣,再替许庚身斟满一杯,等着他说下去。
暗的一股,起源于对湘军的嫉妒和不满,因此连带着对力撑曾国藩的恭王,也有些意见,认为他过于倚重湘军,把别的人冷落了。
头一个感到被冷落的人,又是蒙古人——那位铁帽子王,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他和倭仁一文一武,都是蒙古八旗的代表人物。他的不满,源于朝廷一道命曾国藩移师会剿捻匪的上谕,认为自己以亲王之尊,被曾国藩抢了风头,是一件十分丢面子的事情。
而京中的旗人亲贵,则多对曾氏兄弟和湘淮系将领的大获封赏,愤愤不平。他们并不念及湘军十载艰难,百战功高,反而认为八旗曾经的风光,现在都被湘军的光焰掩了过去。加上曾国荃在江宁城内的恣意妄为,更是为这班人抓住了口实,不免拿来大做文章。
好在还有一个正黄旗的关卓凡,还有一支顶着“旗营”帽子的轩军。在他们看来。即使没有曾老九的吉字大营。拿这支轩军去打江宁。也照样是唾手可下!因此他们不觉得湘军的富贵是应得的,反而认为湘军是赚了绝大的便宜。
这两股势力合拢,就在京里形成了一股敌视湘军的暗流。奇怪的是,亦有相当不少的汉员,与他们持相同的意见,甚至还提出了一个更加耸人听闻的说法,那就是湘军的势力,实在已经到了“动摇国本”的地步。
仔细想一想。他们的看法,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湖南不必说,那是湘军的老巢,广东巡抚郭嵩焘,是曾国藩的挚友,浙江巡抚左宗棠、江西巡抚沈葆桢,都是出自曾国藩的幕中,新赏了湖北巡抚的曾国荃,是他亲弟弟,统带淮军的安徽巡抚李鸿章。是他的门生,陕西巡抚刘蓉。是湘军将领出身,即将奉朝命赴甘肃的杨岳斌,是替曾国藩办水师起家。湘军陆师的十余万主力,号称无敌,而长江水师更是曾国藩一手创立,节制八员总兵,横行五千里,风头亦是一时无两。
从清朝开国一来,这样的势力,不要说没有哪一个汉人拥有过,就是旗人里面,也从不曾有过这样的人。
不过,怎么说对我不是坏事呢?关卓凡想,不知许庚身所指的是什么。
“逸轩,这一回你能够压过曾沅甫,晋封侯爵,当然是太后的恩典,王爷的提携。不过除了这个之外,你知道谁是最高兴的?”
关卓凡的心里一虚,心说那自然是我关家大宅里面的一对嫂子。
“是谁呢?”
“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一班人,他们以为太后和王爷的这个决定,没有让湘军专美,英明之至!”许庚身笑一笑,说道,“说起来,里面倒是不乏你的老相识。”
蒙古人在京里的要员,除了倭仁之外,还有两个。一个是僧格林沁的大儿子,御前大臣,贝勒伯彦讷谟祜,这是在密云之变的那一夜中,一起擒拿肃顺的时候相识的。另一个,则是步军统领衙门的瑞常,是跟他做过“同事”的。
而旗人的亲贵之中,则以睿亲王仁寿为首,亦算是在密云一夜**过患难的人。仁寿是宗人府的宗令,他这个人,本来并不糊涂,在王爷之中,可称干练,偏偏对黄河以南的汉人,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敌意,而把关卓凡当作招牌,尽日挂在嘴边,只要跟人设谈于内室,多喝两杯之后,便不免吹得天花乱坠。
“关家这个老三,我是看着他长大的!你知道轩军是什么?那就是原来的城南马队!”谈到激动的时候,每每要一拍大腿,说得手舞足蹈,口沫横飞,“粘竿侍卫够横吧?唰!拿了!不在话下!”
原来还有这样一班人在捧自己,然而福耶?祸耶?关卓凡看着许庚身脸上那一丝狡黠的笑容,一时无话可说。
*
这几日,许庚身都是由赵景贤陪着,各处去游山看水。两个人都是举人的功名,又都是熟识军务,因此极是谈得来,除了租界不能去,其他的地方,一一走到。
螺狮太太亲自带了两架车,来把“妹子”扈晴晴接走了。现在的藩司衙门,已经改做了江苏巡抚衙门,后院的厢房,由张顺带着一帮下人,拾缀得焕然一新,正厢房更是弄得披红挂彩,等着给侯爷做合欢的新房用。
关卓凡看着空荡荡的院子,摇了摇头,扈晴晴不在,这个院子果然便少了那一份温暖和活泼。
他还是回到自己住惯的西厢房里,半靠在床上,一个人静静地想心事。
自己是咸丰十年的八月,穿越过来的,那还是一八六零年。现在是同治二年的六月,一八六三年,也就是说,一晃已是将近三年了。
当初的一个九品外委翎长,在京里待了三个多月,混了一个营千总的位子。而从开拔到热河,到那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再到升任二品的总兵,御前侍卫,又花了八个月的时间。
接下来的两三个月,是在京城里的官场上打滚,直到自请由武职转为文官,提调自己那一支马队,南下上海。
从出京的时候算起,到现在身为三等候,江苏巡抚,花费的时间是一年半有多。
还不错,他默默对自己说,该抓的机会,都抓住了。
到目前为止,自己还只能被称为是一个历史的投机者,如果单就这个而言,是成功的。
手下的轩军,已经上了三万人的规模。算上水师的话,不惟兵强马壮,而且单以战力而论,对垒国内的任何一支军队,都该有取胜的把握吧。
文官的班底,也算是有了一个小小的雏形。赵景贤、刘郇膏、利宾、杨坊、金雨林、卞宁,再加上钱蕴秋、任天柱、黄德发,人人都当得起一个“能员”的考语。
至于洋务,自己已经名声在外,京里有一个赫德,上海有一个领事团,都是愿意跟自己打交道的人。
地盘?苏松太常镇,天下粮仓也——“苏常熟,天下足”,不是白说的。上海,天下钱柜也,现在战事一平,这个钱柜,还会变得更加充盈。
京城里面,有两宫的信任,有恭王的提携,有曹毓英许庚身这一班位居机要的朋友,如今又多了一班亲贵的支持。
那么,自己是不是可以开始向一个“历史的改造者”转变了呢?
轩军强归强,那得看跟谁比,如果是跟英法相较,只怕还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圆明园的那把火,还在烧。
“欲将大笔,重写春秋”,这是自己言之凿凿的话。
我要重写这个国家,我要重写这个朝廷。
用我自己的法子来写。
关卓凡的双眸,清澈明亮,直到想起自己的“后宅”,才开始有些含糊起来。
纳扈晴晴为妾这件事,该写封信,告诉京里的两个嫂子了,想来她们亦不会吃醋,而是会替自己高兴吧。
至于二十七岁的“懿贵妃”,这次让自己一俟安顿停当,就回京陛见,有没有别的意思在里头呢?反正要谈军事也好,谈政事也好,只要不是房事,那就万事大吉。
他缓缓将一张雪白的薛涛笺铺开在案上,提笔濡墨,写自请陛见的折稿。
“御前侍卫、江苏巡抚臣关卓凡谨奏:臣离京远矣,其效命于外,屡被特恩,恋主之意,日久日深。恭请于苏省事务逐一落定后,星驰北阙,匍叩慈颜。一旦蒙准,则当循例轮值宿卫,以尽本分,而亲奉纶音,敬聆训示,使诸事有所遵循,实于公务亦有裨益也。为此恭折,奏恳伏乞。”
这一封折子,当然是写给小皇帝的,可是动笔写到轮值宿卫一句的时候,却偏偏把如意洲花海之中的那顶宫帐,想了起来,种种不堪的情状,如在眼前。
这一下,文思滞涩,也就写不出什么好句子。写完看看,愈发觉得“日久日深”四个字,格外刺目,总似有哪里不对头,怪怪的。
(第三卷完)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第三卷《东南风雨》至此完结。今天晚上无更,要花一点时间把后面的大纲和细纲再理一理,明天开更第四卷,《封疆大吏》。
谢谢,谢谢。
*(未完待续。。)
于是关卓凡没有多说,只是很深沉地点一点头:“星叔,我知道了。”
“嗯,这些还是明的,另有一股暗的,也叫人头疼。”许庚身望着他说,“不过对你而言,倒又不见得是坏事了。”
哦?关卓凡不由大感兴趣,再替许庚身斟满一杯,等着他说下去。
暗的一股,起源于对湘军的嫉妒和不满,因此连带着对力撑曾国藩的恭王,也有些意见,认为他过于倚重湘军,把别的人冷落了。
头一个感到被冷落的人,又是蒙古人——那位铁帽子王,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他和倭仁一文一武,都是蒙古八旗的代表人物。他的不满,源于朝廷一道命曾国藩移师会剿捻匪的上谕,认为自己以亲王之尊,被曾国藩抢了风头,是一件十分丢面子的事情。
而京中的旗人亲贵,则多对曾氏兄弟和湘淮系将领的大获封赏,愤愤不平。他们并不念及湘军十载艰难,百战功高,反而认为八旗曾经的风光,现在都被湘军的光焰掩了过去。加上曾国荃在江宁城内的恣意妄为,更是为这班人抓住了口实,不免拿来大做文章。
好在还有一个正黄旗的关卓凡,还有一支顶着“旗营”帽子的轩军。在他们看来。即使没有曾老九的吉字大营。拿这支轩军去打江宁。也照样是唾手可下!因此他们不觉得湘军的富贵是应得的,反而认为湘军是赚了绝大的便宜。
这两股势力合拢,就在京里形成了一股敌视湘军的暗流。奇怪的是,亦有相当不少的汉员,与他们持相同的意见,甚至还提出了一个更加耸人听闻的说法,那就是湘军的势力,实在已经到了“动摇国本”的地步。
仔细想一想。他们的看法,也不能说没有道理。湖南不必说,那是湘军的老巢,广东巡抚郭嵩焘,是曾国藩的挚友,浙江巡抚左宗棠、江西巡抚沈葆桢,都是出自曾国藩的幕中,新赏了湖北巡抚的曾国荃,是他亲弟弟,统带淮军的安徽巡抚李鸿章。是他的门生,陕西巡抚刘蓉。是湘军将领出身,即将奉朝命赴甘肃的杨岳斌,是替曾国藩办水师起家。湘军陆师的十余万主力,号称无敌,而长江水师更是曾国藩一手创立,节制八员总兵,横行五千里,风头亦是一时无两。
从清朝开国一来,这样的势力,不要说没有哪一个汉人拥有过,就是旗人里面,也从不曾有过这样的人。
不过,怎么说对我不是坏事呢?关卓凡想,不知许庚身所指的是什么。
“逸轩,这一回你能够压过曾沅甫,晋封侯爵,当然是太后的恩典,王爷的提携。不过除了这个之外,你知道谁是最高兴的?”
关卓凡的心里一虚,心说那自然是我关家大宅里面的一对嫂子。
“是谁呢?”
“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一班人,他们以为太后和王爷的这个决定,没有让湘军专美,英明之至!”许庚身笑一笑,说道,“说起来,里面倒是不乏你的老相识。”
蒙古人在京里的要员,除了倭仁之外,还有两个。一个是僧格林沁的大儿子,御前大臣,贝勒伯彦讷谟祜,这是在密云之变的那一夜中,一起擒拿肃顺的时候相识的。另一个,则是步军统领衙门的瑞常,是跟他做过“同事”的。
而旗人的亲贵之中,则以睿亲王仁寿为首,亦算是在密云一夜**过患难的人。仁寿是宗人府的宗令,他这个人,本来并不糊涂,在王爷之中,可称干练,偏偏对黄河以南的汉人,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敌意,而把关卓凡当作招牌,尽日挂在嘴边,只要跟人设谈于内室,多喝两杯之后,便不免吹得天花乱坠。
“关家这个老三,我是看着他长大的!你知道轩军是什么?那就是原来的城南马队!”谈到激动的时候,每每要一拍大腿,说得手舞足蹈,口沫横飞,“粘竿侍卫够横吧?唰!拿了!不在话下!”
原来还有这样一班人在捧自己,然而福耶?祸耶?关卓凡看着许庚身脸上那一丝狡黠的笑容,一时无话可说。
*
这几日,许庚身都是由赵景贤陪着,各处去游山看水。两个人都是举人的功名,又都是熟识军务,因此极是谈得来,除了租界不能去,其他的地方,一一走到。
螺狮太太亲自带了两架车,来把“妹子”扈晴晴接走了。现在的藩司衙门,已经改做了江苏巡抚衙门,后院的厢房,由张顺带着一帮下人,拾缀得焕然一新,正厢房更是弄得披红挂彩,等着给侯爷做合欢的新房用。
关卓凡看着空荡荡的院子,摇了摇头,扈晴晴不在,这个院子果然便少了那一份温暖和活泼。
他还是回到自己住惯的西厢房里,半靠在床上,一个人静静地想心事。
自己是咸丰十年的八月,穿越过来的,那还是一八六零年。现在是同治二年的六月,一八六三年,也就是说,一晃已是将近三年了。
当初的一个九品外委翎长,在京里待了三个多月,混了一个营千总的位子。而从开拔到热河,到那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再到升任二品的总兵,御前侍卫,又花了八个月的时间。
接下来的两三个月,是在京城里的官场上打滚,直到自请由武职转为文官,提调自己那一支马队,南下上海。
从出京的时候算起,到现在身为三等候,江苏巡抚,花费的时间是一年半有多。
还不错,他默默对自己说,该抓的机会,都抓住了。
到目前为止,自己还只能被称为是一个历史的投机者,如果单就这个而言,是成功的。
手下的轩军,已经上了三万人的规模。算上水师的话,不惟兵强马壮,而且单以战力而论,对垒国内的任何一支军队,都该有取胜的把握吧。
文官的班底,也算是有了一个小小的雏形。赵景贤、刘郇膏、利宾、杨坊、金雨林、卞宁,再加上钱蕴秋、任天柱、黄德发,人人都当得起一个“能员”的考语。
至于洋务,自己已经名声在外,京里有一个赫德,上海有一个领事团,都是愿意跟自己打交道的人。
地盘?苏松太常镇,天下粮仓也——“苏常熟,天下足”,不是白说的。上海,天下钱柜也,现在战事一平,这个钱柜,还会变得更加充盈。
京城里面,有两宫的信任,有恭王的提携,有曹毓英许庚身这一班位居机要的朋友,如今又多了一班亲贵的支持。
那么,自己是不是可以开始向一个“历史的改造者”转变了呢?
轩军强归强,那得看跟谁比,如果是跟英法相较,只怕还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圆明园的那把火,还在烧。
“欲将大笔,重写春秋”,这是自己言之凿凿的话。
我要重写这个国家,我要重写这个朝廷。
用我自己的法子来写。
关卓凡的双眸,清澈明亮,直到想起自己的“后宅”,才开始有些含糊起来。
纳扈晴晴为妾这件事,该写封信,告诉京里的两个嫂子了,想来她们亦不会吃醋,而是会替自己高兴吧。
至于二十七岁的“懿贵妃”,这次让自己一俟安顿停当,就回京陛见,有没有别的意思在里头呢?反正要谈军事也好,谈政事也好,只要不是房事,那就万事大吉。
他缓缓将一张雪白的薛涛笺铺开在案上,提笔濡墨,写自请陛见的折稿。
“御前侍卫、江苏巡抚臣关卓凡谨奏:臣离京远矣,其效命于外,屡被特恩,恋主之意,日久日深。恭请于苏省事务逐一落定后,星驰北阙,匍叩慈颜。一旦蒙准,则当循例轮值宿卫,以尽本分,而亲奉纶音,敬聆训示,使诸事有所遵循,实于公务亦有裨益也。为此恭折,奏恳伏乞。”
这一封折子,当然是写给小皇帝的,可是动笔写到轮值宿卫一句的时候,却偏偏把如意洲花海之中的那顶宫帐,想了起来,种种不堪的情状,如在眼前。
这一下,文思滞涩,也就写不出什么好句子。写完看看,愈发觉得“日久日深”四个字,格外刺目,总似有哪里不对头,怪怪的。
(第三卷完)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第三卷《东南风雨》至此完结。今天晚上无更,要花一点时间把后面的大纲和细纲再理一理,明天开更第四卷,《封疆大吏》。
谢谢,谢谢。
*(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乱清》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乱清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