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心机
目录:乱清| 作者:青玉狮子| 类别:恐怖小说
这一回,轮到慈禧大惊失色——哪壶不开提哪壶,好端端的,做什么去扯这一出?
然而总不能说,不是有我管着他么?好在这个“大惊失色”,并没有放在脸上,于是装作在思索的样子,默然半晌,总算把心里那股别扭劲给压了下去,这才开口。
“姐姐说的是,”她微微叹了一口气,“二十六,不小了。”
二十六岁,而且是宰执国政的大臣,到现在都不曾娶亲,总是一件有悖于体统的事情。慈禧心里也明白,总会有这么一天的,只是本能的不愿意去想这件事情罢了。现在慈安太后的话一出口,她便知道,该来的终于来了。
何况慈安太后所说的,未尝没有道理。成了亲,有个人“管管他”,也许真的能让他收收性子。
既然已经做了接受的打算,慈禧心境一平,立刻便觉察到这件事情的要紧关窍来:这个管管他的人,该是谁呢?
在旗人来说,大臣娶妻,与皇帝娶妻大不相同。皇帝选妻,更看重的是人选的品德才貌,而皇后的出身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不必过于讲究门当户对——事实上,又有谁能够跟皇帝门当户对了?因此举凡道员以上的人家,女儿都是有权参加选秀的。
而大臣娶妻,则与普通人家的习俗也没什么分别,大致上是要讲求一个门当户对的。以关卓凡现时的身份,若是替他选妻,当然只能从王公亲贵府里的格格中间去找。指一个好的给他。
然而还有一句话。以关卓凡现时的身份。又有哪一个格格,能够当真管住他了?
这样一想,慈禧和慈安心意相通,对望一眼,不约而同地生出了一个念头:嫁女儿!
嫁女儿,以公主的身份,才可以跟关卓凡匹敌。
年轻孀居的太后,抚育幼子。在宫中的乐趣其实有限得很。而等到儿子长大,先有大婚,再有亲政,算是两大喜事,都是可以大大热闹一番的,而当娘的,也就算是熬出了头,可以无愧于列祖列宗,安心颐养了。
偏偏对于慈禧来说,这两件喜事。却仿佛意味着同一件事,那就是儿子成年。太后要“撤帘归政”了。虽然这都还是很遥远的事,然而每每念及,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莫名的空虚和彷徨。
嫁女儿则不同,无涉权力的转移,可以心无牵挂,放开来操办一番,单是指婚的过程,就有许多的乐趣在里头。
虽然说所嫁的这个人,跟自己有许多古怪,但正因为这样,肥水不流外人田,拿一个至亲之人放在他的身边,才更为放心,才能更好的“管管他”。
还有一个念头,隐隐约约的,慈禧本能的不大肯去想明白:有这么一个人在他身边,今后自己如果和他还有什么“古怪”,才可能“方便”一些。
说到女儿,只有两个,一个是丽妃所出的大公主,一个是恭亲王的次女,自小养在宫中的敦柔公主。那么两个人之中,谁是更合适的人选呢?
“妹妹,你忘了,还有一个。”慈安太后蕴着笑意说道,“我觉得大妞,其实倒是最合适的。”
这说的是恭王的长女,也是打小就在宫里常进常出的,跟两宫太后的情分极好,实际上与女儿也没什么分别。
“大妞啊……”慈禧心中已经想定了主意,因此摇了摇头,笑道,“虽然也当女儿看,只是到底缺了公主的名分。”
“嗐,公主的名分,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慈安太后失笑道。
这当然只是慈禧的托词——慈安说得不错,公主的名分,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真正的原因,只有慈禧自己知道。
慈禧其实对大妞也是极喜爱的,性子明快,毫不矫揉造作,是旗下格格的那一股爽朗劲。每次有她在长春宫,宫里就少不了欢声笑语,这对于寂寞的太后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慰藉。
然而在这份喜爱之外,慈禧对大妞竟还有一层隐隐约约的畏惮,这是连她自己想想都觉得好笑的事情。大妞长在恭王府里,见多识广,不惟理路特别清晰,而且言辞便给,连太后的错处,也敢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太后,您这件袍子,颜色怎么这样鲜艳?多不好。”
“太后,您这是用的什么香水?香得这么古怪!”
次数多了,慈禧被这个小丫头弄得没办法,每次大妞进宫之前,便要先吩咐安德海:“你让他们把各处拾缀拾缀,别又让她见到什么,说我一顿。”安德海是个连皇帝都敢欺负的人,然而在大妞面前,却规矩得一丝不苟,生怕被她捉了什么错处去。
这样一个人,拿去管关卓凡,本来是再合适不过的,可是慈禧的想法,却又不是这样。
她不是要找一个人去管管他,而是要找一个人,“替”自己管管他。这里面的分别甚大,因此慈禧是绝不能同意把大妞指给关卓凡的——有大妞在,那还轮得上自己说话么?于是想了想,又找了一个理由来推脱。
“大妞长得没有她妹妹好看,”慈禧沉吟着说,“关卓凡的眼界高,过日子么,总要彼此相称,才能圆满,要是他的心思不能放在大妞身上,只怕不晓得又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个理由,虽然也能自圆其说,不过多少有些勉强。慈安太后看了她一眼,心说你和我长得都不难看,可是先皇的心思,不还是跑到了别的女人身上?
“娶妻娶德,也不能全拿样貌来说事儿。”慈安说道,“大妞虽然比不得大公主和敦妞那样漂亮,不过也是周周正正的,论品行才德。更是一点也不差。”
这就有了一点争执的样子。这个局面。不是慈禧所希望的。因为眼下最重要的事,还是跟慈安一起,先教训这个关卓凡。至于大妞,慈禧有绝对的把握,是不会被最终选上的,因为她还有最重要的一句话,没有跟慈安说。然而……
“要不,就先封了公主。”慈禧灵机一动。从慈安身上得了一个好主意,“到底也不是今天就能定下来的事儿,咱们从她们姐三个里头,再慢慢挑。”
老实的慈安欣然同意,全没想到慈禧的这句话,有另外的用意。
慈禧知道,做臣子的人,对个人的荣辱得失,哪怕是一丝一毫,都是极为在意的。关卓凡去了帝师的名分。恭王长女却晋封了公主,这对关卓凡才是更大的压力。不能不去猜测这背后所隐藏的意思。
“哼,让他好好猜一猜。”慈禧这样想道。
*
关卓凡在猜,安德海和明山,也在猜。
上一回,明山在内务府得了文锡的警告,本来已经有了打退堂鼓的意思。然而没过几天,煌煌上谕一传,不可一世的关贝子转瞬便从帝师的位子上跌了下来,足证安德海的威力!明山喜不自胜,立刻便收起了那份畏缩之心,决意要跟安德海一起走到底了。
这一回,商议的地点不在春山居,而是改在了安德海在豆腐脑胡同的大宅子里,连着小成子和安德海的叔叔安邦太,“三驾马车”都聚齐了。
要商量的题目,是怎样借了这一股东风,把关卓凡彻底打下去,否则他虽然跌了个大跟斗,但仍然身在中枢,这事就不能算完。
说到这个,安德海和小成子自己没什么见识,都热切地看着明山,毕竟明山前面所出的主意,大见成效,让他们对明山有了十足的信心。
“安二爷,有一个事,得先弄明白了,不然咱们忙里忙外的,最后替他人做嫁衣裳,叫人把桃子轻轻松松地摘走,那就不上算了。”明山慢条斯理地说,“恭亲王府里,又多出一位公主来,这是怎么一个意思呢?”
大家都明白明山的话,如果忙到最后,抬上去的人不是老实无用的醇王,而是精明强干的恭王,那就真是白忙一场了。
“不会,”安德海摇着头,极有把握地说,“你们是不知道我那位主子的禀性——凡是掉了下去的人,不管怎么起来,再也不能得到主子的真正信任的。”
他把“真正”两个字说得特别重,大家“哦”的一声,都意会了。
既然有了这样的把握,明山就把自己苦思几日的一个办法,拿出来了。
“告他里通外国!”他得意地说,“修个什么颐和园,大几百万的银子,他说让美利坚国出钱,美利坚国就出钱?他关贝子是多大的面子,洋人这样听他的话?不定拿了多少大清的好处,去送给了洋人!拿这个去告他,一准能成。”
“这……”听见明山拿出来的,不过是这样的法子,安德海微觉失望,“这怕是告不准。”
“怎么呢?”明山见安德海摇头,又觉泄气,又觉不服地问道。
“你不懂。”安德海还是摇着头,“一句两句的,我也跟你说不明白。”
他知道,这是明山对“新政”这个东西疏于了解的缘故。关卓凡带轩军支援美国平叛,那真是好大的面子,是实实在在的打出来的。朝廷这一边,现在跟美国签了条约,美国送了不少好东西,洋务上两边往来的则更多,就连太后,也是把美利坚国当成了朋友的,现在说两三百万银子,真不算是什么天大的事。
“那……”明山没词了,几个人彼此看看,都没有什么好主意能够拿的出来。倒是安邦太,见他们一副灰心的样子,觉得是个话缝,开口了。
他五十多岁,算是读书人,只是到老也没能考上一个秀才,只好以童生的身份,在乡里替人教教书,写写信,日子过得很苦。及至安德海得了势,他便到了京里,替安德海打点宅子,跑外边的事情,渐渐也变得仗势欺人,风光起来了。
平日无事,便把自己的日常见闻,以及安德海每每回来,在饭桌上说的那些奇闻异事,都一一记录下来,决心做一本《京师轶闻录》,将来刻了版,不管能印几本,好歹也算是有了著作,可以把原来那一班看不起自己的读书人比下去,一吐心中积郁。
也正因为读过书,所以他对安德海他们这样胆大妄为,一直抱有很大的担心。说到底,一个净了身的人,再有多大的权势,也不能传了给自己的子孙,这样折腾,何苦呢?
“德海,我说句不中听的话,”安邦太小心翼翼地看着自己侄子的脸色,“差不多出口气就行了,还能当真把关贝子给斗倒了?人家不但正当政,而且手底下的轩军,那是一等一厉害的军队,天下都没有对手啊。你看就连洋人,也都买他的面子,听他的话——这样的人,大清开国以来就没有过,一个弄不好,我怕你惹大祸呢。”
“你又来了!”安德海把头一扭,不耐烦地说。
反而是明山,呆呆地瞪视着安邦太,过了片刻,忽然哈哈大笑起来。大家都被他弄糊涂了,看着明山,不明白安邦太的话里,有什么值得这样好笑。
“安老叔,你这可真是——”明山的手在桌子上轻轻拍打着,居然摇头晃脑地唱起戏词来了,“九言劝悟迷途仕,一语惊醒梦中人呐!”
*(未完待续。。)
ps: 再来三千七百字。
*
然而总不能说,不是有我管着他么?好在这个“大惊失色”,并没有放在脸上,于是装作在思索的样子,默然半晌,总算把心里那股别扭劲给压了下去,这才开口。
“姐姐说的是,”她微微叹了一口气,“二十六,不小了。”
二十六岁,而且是宰执国政的大臣,到现在都不曾娶亲,总是一件有悖于体统的事情。慈禧心里也明白,总会有这么一天的,只是本能的不愿意去想这件事情罢了。现在慈安太后的话一出口,她便知道,该来的终于来了。
何况慈安太后所说的,未尝没有道理。成了亲,有个人“管管他”,也许真的能让他收收性子。
既然已经做了接受的打算,慈禧心境一平,立刻便觉察到这件事情的要紧关窍来:这个管管他的人,该是谁呢?
在旗人来说,大臣娶妻,与皇帝娶妻大不相同。皇帝选妻,更看重的是人选的品德才貌,而皇后的出身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不必过于讲究门当户对——事实上,又有谁能够跟皇帝门当户对了?因此举凡道员以上的人家,女儿都是有权参加选秀的。
而大臣娶妻,则与普通人家的习俗也没什么分别,大致上是要讲求一个门当户对的。以关卓凡现时的身份,若是替他选妻,当然只能从王公亲贵府里的格格中间去找。指一个好的给他。
然而还有一句话。以关卓凡现时的身份。又有哪一个格格,能够当真管住他了?
这样一想,慈禧和慈安心意相通,对望一眼,不约而同地生出了一个念头:嫁女儿!
嫁女儿,以公主的身份,才可以跟关卓凡匹敌。
年轻孀居的太后,抚育幼子。在宫中的乐趣其实有限得很。而等到儿子长大,先有大婚,再有亲政,算是两大喜事,都是可以大大热闹一番的,而当娘的,也就算是熬出了头,可以无愧于列祖列宗,安心颐养了。
偏偏对于慈禧来说,这两件喜事。却仿佛意味着同一件事,那就是儿子成年。太后要“撤帘归政”了。虽然这都还是很遥远的事,然而每每念及,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莫名的空虚和彷徨。
嫁女儿则不同,无涉权力的转移,可以心无牵挂,放开来操办一番,单是指婚的过程,就有许多的乐趣在里头。
虽然说所嫁的这个人,跟自己有许多古怪,但正因为这样,肥水不流外人田,拿一个至亲之人放在他的身边,才更为放心,才能更好的“管管他”。
还有一个念头,隐隐约约的,慈禧本能的不大肯去想明白:有这么一个人在他身边,今后自己如果和他还有什么“古怪”,才可能“方便”一些。
说到女儿,只有两个,一个是丽妃所出的大公主,一个是恭亲王的次女,自小养在宫中的敦柔公主。那么两个人之中,谁是更合适的人选呢?
“妹妹,你忘了,还有一个。”慈安太后蕴着笑意说道,“我觉得大妞,其实倒是最合适的。”
这说的是恭王的长女,也是打小就在宫里常进常出的,跟两宫太后的情分极好,实际上与女儿也没什么分别。
“大妞啊……”慈禧心中已经想定了主意,因此摇了摇头,笑道,“虽然也当女儿看,只是到底缺了公主的名分。”
“嗐,公主的名分,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慈安太后失笑道。
这当然只是慈禧的托词——慈安说得不错,公主的名分,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真正的原因,只有慈禧自己知道。
慈禧其实对大妞也是极喜爱的,性子明快,毫不矫揉造作,是旗下格格的那一股爽朗劲。每次有她在长春宫,宫里就少不了欢声笑语,这对于寂寞的太后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慰藉。
然而在这份喜爱之外,慈禧对大妞竟还有一层隐隐约约的畏惮,这是连她自己想想都觉得好笑的事情。大妞长在恭王府里,见多识广,不惟理路特别清晰,而且言辞便给,连太后的错处,也敢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太后,您这件袍子,颜色怎么这样鲜艳?多不好。”
“太后,您这是用的什么香水?香得这么古怪!”
次数多了,慈禧被这个小丫头弄得没办法,每次大妞进宫之前,便要先吩咐安德海:“你让他们把各处拾缀拾缀,别又让她见到什么,说我一顿。”安德海是个连皇帝都敢欺负的人,然而在大妞面前,却规矩得一丝不苟,生怕被她捉了什么错处去。
这样一个人,拿去管关卓凡,本来是再合适不过的,可是慈禧的想法,却又不是这样。
她不是要找一个人去管管他,而是要找一个人,“替”自己管管他。这里面的分别甚大,因此慈禧是绝不能同意把大妞指给关卓凡的——有大妞在,那还轮得上自己说话么?于是想了想,又找了一个理由来推脱。
“大妞长得没有她妹妹好看,”慈禧沉吟着说,“关卓凡的眼界高,过日子么,总要彼此相称,才能圆满,要是他的心思不能放在大妞身上,只怕不晓得又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个理由,虽然也能自圆其说,不过多少有些勉强。慈安太后看了她一眼,心说你和我长得都不难看,可是先皇的心思,不还是跑到了别的女人身上?
“娶妻娶德,也不能全拿样貌来说事儿。”慈安说道,“大妞虽然比不得大公主和敦妞那样漂亮,不过也是周周正正的,论品行才德。更是一点也不差。”
这就有了一点争执的样子。这个局面。不是慈禧所希望的。因为眼下最重要的事,还是跟慈安一起,先教训这个关卓凡。至于大妞,慈禧有绝对的把握,是不会被最终选上的,因为她还有最重要的一句话,没有跟慈安说。然而……
“要不,就先封了公主。”慈禧灵机一动。从慈安身上得了一个好主意,“到底也不是今天就能定下来的事儿,咱们从她们姐三个里头,再慢慢挑。”
老实的慈安欣然同意,全没想到慈禧的这句话,有另外的用意。
慈禧知道,做臣子的人,对个人的荣辱得失,哪怕是一丝一毫,都是极为在意的。关卓凡去了帝师的名分。恭王长女却晋封了公主,这对关卓凡才是更大的压力。不能不去猜测这背后所隐藏的意思。
“哼,让他好好猜一猜。”慈禧这样想道。
*
关卓凡在猜,安德海和明山,也在猜。
上一回,明山在内务府得了文锡的警告,本来已经有了打退堂鼓的意思。然而没过几天,煌煌上谕一传,不可一世的关贝子转瞬便从帝师的位子上跌了下来,足证安德海的威力!明山喜不自胜,立刻便收起了那份畏缩之心,决意要跟安德海一起走到底了。
这一回,商议的地点不在春山居,而是改在了安德海在豆腐脑胡同的大宅子里,连着小成子和安德海的叔叔安邦太,“三驾马车”都聚齐了。
要商量的题目,是怎样借了这一股东风,把关卓凡彻底打下去,否则他虽然跌了个大跟斗,但仍然身在中枢,这事就不能算完。
说到这个,安德海和小成子自己没什么见识,都热切地看着明山,毕竟明山前面所出的主意,大见成效,让他们对明山有了十足的信心。
“安二爷,有一个事,得先弄明白了,不然咱们忙里忙外的,最后替他人做嫁衣裳,叫人把桃子轻轻松松地摘走,那就不上算了。”明山慢条斯理地说,“恭亲王府里,又多出一位公主来,这是怎么一个意思呢?”
大家都明白明山的话,如果忙到最后,抬上去的人不是老实无用的醇王,而是精明强干的恭王,那就真是白忙一场了。
“不会,”安德海摇着头,极有把握地说,“你们是不知道我那位主子的禀性——凡是掉了下去的人,不管怎么起来,再也不能得到主子的真正信任的。”
他把“真正”两个字说得特别重,大家“哦”的一声,都意会了。
既然有了这样的把握,明山就把自己苦思几日的一个办法,拿出来了。
“告他里通外国!”他得意地说,“修个什么颐和园,大几百万的银子,他说让美利坚国出钱,美利坚国就出钱?他关贝子是多大的面子,洋人这样听他的话?不定拿了多少大清的好处,去送给了洋人!拿这个去告他,一准能成。”
“这……”听见明山拿出来的,不过是这样的法子,安德海微觉失望,“这怕是告不准。”
“怎么呢?”明山见安德海摇头,又觉泄气,又觉不服地问道。
“你不懂。”安德海还是摇着头,“一句两句的,我也跟你说不明白。”
他知道,这是明山对“新政”这个东西疏于了解的缘故。关卓凡带轩军支援美国平叛,那真是好大的面子,是实实在在的打出来的。朝廷这一边,现在跟美国签了条约,美国送了不少好东西,洋务上两边往来的则更多,就连太后,也是把美利坚国当成了朋友的,现在说两三百万银子,真不算是什么天大的事。
“那……”明山没词了,几个人彼此看看,都没有什么好主意能够拿的出来。倒是安邦太,见他们一副灰心的样子,觉得是个话缝,开口了。
他五十多岁,算是读书人,只是到老也没能考上一个秀才,只好以童生的身份,在乡里替人教教书,写写信,日子过得很苦。及至安德海得了势,他便到了京里,替安德海打点宅子,跑外边的事情,渐渐也变得仗势欺人,风光起来了。
平日无事,便把自己的日常见闻,以及安德海每每回来,在饭桌上说的那些奇闻异事,都一一记录下来,决心做一本《京师轶闻录》,将来刻了版,不管能印几本,好歹也算是有了著作,可以把原来那一班看不起自己的读书人比下去,一吐心中积郁。
也正因为读过书,所以他对安德海他们这样胆大妄为,一直抱有很大的担心。说到底,一个净了身的人,再有多大的权势,也不能传了给自己的子孙,这样折腾,何苦呢?
“德海,我说句不中听的话,”安邦太小心翼翼地看着自己侄子的脸色,“差不多出口气就行了,还能当真把关贝子给斗倒了?人家不但正当政,而且手底下的轩军,那是一等一厉害的军队,天下都没有对手啊。你看就连洋人,也都买他的面子,听他的话——这样的人,大清开国以来就没有过,一个弄不好,我怕你惹大祸呢。”
“你又来了!”安德海把头一扭,不耐烦地说。
反而是明山,呆呆地瞪视着安邦太,过了片刻,忽然哈哈大笑起来。大家都被他弄糊涂了,看着明山,不明白安邦太的话里,有什么值得这样好笑。
“安老叔,你这可真是——”明山的手在桌子上轻轻拍打着,居然摇头晃脑地唱起戏词来了,“九言劝悟迷途仕,一语惊醒梦中人呐!”
*(未完待续。。)
ps: 再来三千七百字。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乱清》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乱清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