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何以应对
目录:明扬天下| 作者:何昊远| 类别:历史军事
***
以一国之君为质,自古以来就是极其罕见之事;
象朝鲜,也只是以两个王子为质。
而夫差与勾践有杀父之仇,越国战败之后,勾践才不得以前往吴国为质。
从法理上来说,以一国之君为质,就等于是把整个国家交给别人了,别人让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
现在满清尚有一战之力,便甘愿自去帝号,送公主和亲,以国君为质,主动退出长城以外。这一系列的做法,着实令人意料不到。
殿上的秦国大臣为此议论纷纷,艾南英等学者型的官员,甚至了出了由衷的感叹“天下可罢兵矣!”
秦牧让人先将瓜尔佳.希福先带下去后,御使夏之远第一个出班奏道:“秦王,上古圣君,无不怀之以仁,厚德载物。圣人又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
如今北夷既然愿意主动退出长城以外,并以其君入质,永为屏番,足见其心之诚,臣以为吾王当以仁德之心,赦免其往日之罪行,以免中原万千生民再受战火涂炭。”
给事中黄亦达接着出班奏道:“秦王,能不动刀兵收复中原,实乃吾王仁德之感召,使狄夷不敢有逆盛德。臣也认为,吾王可赦免建奴往日之罪,化干戈为玉帛。于内,让万千百姓免于战火涂炭;于外,令诸夷心悦诚服。如此,大秦幸甚,女真幸甚,天下幸甚!”
随着出来表态接受满清求和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连礼部尚书覃秋白、刑部尚书白铁、吏部尚书杨廷麟、工部尚书宋应星、翰林学士顾炎武、礼部右侍郎卞狄、国子监祭酒罗万藻、礼部左侍郎艾南英等一大批大臣也站了出来,请秦牧接受满清和议,以便能和平接管中原。
他们认为这样不但可免去数十万大军北伐的巨大耗费。同时可避免中原再受战火摧残。总之,这对大秦而言,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六部尚书之中,只有兵部尚书何亮,户部尚书刘伯全没有站出来。
其实,刘伯全比谁都希望能和平接管中原,免去用兵。
只不过他习惯了唯秦牧马首是瞻,秦牧没有表态,他从不愿先表态。
秦牧放眼望去,殿中支持接受满清和议的大臣已经超过半数。他看了看司马安,发现司马安脸色凝重;旁边的路振飞若有所思;李源则显得颇为意动。
秦牧暗暗慨叹,多尔衮不愧是狡猾的獾子,在屡经大败之后,他抛出以君为质,退出长城以外,送公主和亲这样的条件,使得秦国很多大臣都相信了他求和的诚意。
就连秦牧也不敢肯定,多尔衮答应退出长城以外是不是真的;
多尔衮算得上是个雄才伟略的人。能屈能伸,当初为了保持满人内部团结,他甘愿放弃帝位,推出六岁的福临。在帝位的强烈诱惑面前,古往今来就没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
以多尔衮的睿智,不排除他为了保存满清元气,真的舍弃中原退出关外。
毕竟眼下真退出关外的话。对满清而言,未必是坏事。
不管怎么说,多尔衮这一招使出。他就抢到了道义的制高点。
如果秦牧不同意他的求和,坚持要兴兵北伐,就会遭到秦国很多官员的反对,使秦国内部难以上下一心,拧成一股绳。
同时还能给秦牧扣上一顶“不顾天下百姓死活,好战成性”的大帽。
这顶大帽一但扣到头上,秦牧在秦国百姓中的声望必将大跌。
更可虑的是中原的百姓,本来可以免受战火摧残,安然回归大秦了,因为秦牧不接受和议,坚持发动战争,让他们再次陷于战火之中,到时,中原的百姓还会支持秦军北伐吗?
这民心一失,战争的天平就会向满清有利的一面慢慢倾斜。
而秦牧如果顾忌这些,一但开始与满清和谈,金陵与燕京之间一来一回,至少也要花近两个月时间;
最后不管谈得成谈不成,多尔衮都能达到把战争拖到夏收之后的目的了。
秦牧想了很多,他向殿中大臣问道:“诸位大臣觉得多尔衮真的怕我大秦了吗?如果真的怕了,去年多铎战败之时,满清为什么没有提出这样的和议?为何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提出?
难道多尔衮觉得亏欠我大秦太多,所以要先治理一番,等到快要收成之时,再交给我大秦接手治理,这样他才能心安吗?”
御史夏之远出来答道:“秦王,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去年多铎大败之时,满清军心不稳,若立即求和退出关外,其军必定全部崩溃,是已不能也;
再看如今,其内部稍定,而蒙古各部又若即若离,满清已隐隐有背腹受敌之危,是以臣觉得,满清同意以其君为质,求得全身退出关外,未必可不信。”
“秦王,满清已表示诚服,若是大秦不予接受,坚持兴兵讨伐,则有失道义,中原百姓会将兵祸之罪归于我大秦;
若我大秦示之以诚,而满清出尔反尔,则其阴险嘴脸尽陈于世人面前。自古以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到时我王再兴大义之师加以讨伐,中原百姓定会提壶携浆来迎。”
秦牧淡淡地说道:“此事暂且议到这吧,国之大事,不得不慎,诸位大臣不必仓促做出结论,先回去思虑清楚再说吧。”
秦牧总不能无凭无据死死咬定多尔衮完全是在骗人,于是干脆先退朝,慢慢再想对策。
说实话,他也不能确实多尔衮是不是真的愿意放弃中愿,退出关外,一时真的不能确定。
如果是真的,大秦可以少花费无数的钱粮,又能避免中原再次遭受战火的摧残,这样的结果,谁不想要?也难怪殿上大臣忍不住纷纷站出来同意满清求和了。
秦牧一路思索着回到御书房,立即让韩赞周去召司马安、路振飞、李源三人前来商议。
秦牧等人落坐,立即问道:“三位阁老以为满清求和可信吗?”
司马安答道:“秦王,先不管满清求可不可信,关键在于多尔衮此举,让大秦立即北伐变得师出无名了。”
是啊,满清求和可不可信,你总得了解清楚才能下定论,你要了解,这时机就错失了。
你若不理会,万一满清真的愿意让出中原,那你就是罪人,是你的固执让中原再次遭受战火摧残,让大秦白白花费无数钱粮,白白牺牲无数将士........
路振飞说道:“秦王,清使非要秦王先纳其所谓的公主,才肯退出关外,不管其是真心还是使诈,这条件岂能全让他来提?”
路振飞的话让秦牧脑中仿佛闪过了一道亮光,他立即问道:“路大学士有何良策?”
“秦王,对方能提条件,我大秦也能提,满清不是声称愿意退出关外吗?那好,现在我朝也来提一个条件,无须他先退出关外,只要他愿意将兵力撤过黄河以北,显示出足够的诚意,秦王就纳其公主为妃,然后再谈撤出关外之事。”
“不错,不错。”秦牧点点颔首道。
司马安却说道:“只怕多尔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朝自然可提出条件,然希福只要声称自己做不了主,要先回去请求其主,这烫手的山芋又抛回到了大秦手上,因为我朝等不起。”
这也对,先将兵力撤过黄河以北,这样的事希福说自己做不了主,那是正常。
他根本不须据拒绝这样的条件,只要说回去请示一下,就能拖延到夏收之后了。
如何才能证实满清是真的愿意退了关外,还是有意拖延时间呢?
你就是不相信多尔衮,也必须找一个能说服满朝大臣,说服天下百姓的理由。
***************************
ps:亲爱的朋友们,我怀着谦卑的心情,求求大家月票支持,真不知怎么了,这几天月票突然少得可怜,形势大大不妙,一次爆菊......二次......受不了,求月票!挺上去!
.(未完待续。。)
以一国之君为质,自古以来就是极其罕见之事;
象朝鲜,也只是以两个王子为质。
而夫差与勾践有杀父之仇,越国战败之后,勾践才不得以前往吴国为质。
从法理上来说,以一国之君为质,就等于是把整个国家交给别人了,别人让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
现在满清尚有一战之力,便甘愿自去帝号,送公主和亲,以国君为质,主动退出长城以外。这一系列的做法,着实令人意料不到。
殿上的秦国大臣为此议论纷纷,艾南英等学者型的官员,甚至了出了由衷的感叹“天下可罢兵矣!”
秦牧让人先将瓜尔佳.希福先带下去后,御使夏之远第一个出班奏道:“秦王,上古圣君,无不怀之以仁,厚德载物。圣人又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
如今北夷既然愿意主动退出长城以外,并以其君入质,永为屏番,足见其心之诚,臣以为吾王当以仁德之心,赦免其往日之罪行,以免中原万千生民再受战火涂炭。”
给事中黄亦达接着出班奏道:“秦王,能不动刀兵收复中原,实乃吾王仁德之感召,使狄夷不敢有逆盛德。臣也认为,吾王可赦免建奴往日之罪,化干戈为玉帛。于内,让万千百姓免于战火涂炭;于外,令诸夷心悦诚服。如此,大秦幸甚,女真幸甚,天下幸甚!”
随着出来表态接受满清求和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连礼部尚书覃秋白、刑部尚书白铁、吏部尚书杨廷麟、工部尚书宋应星、翰林学士顾炎武、礼部右侍郎卞狄、国子监祭酒罗万藻、礼部左侍郎艾南英等一大批大臣也站了出来,请秦牧接受满清和议,以便能和平接管中原。
他们认为这样不但可免去数十万大军北伐的巨大耗费。同时可避免中原再受战火摧残。总之,这对大秦而言,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六部尚书之中,只有兵部尚书何亮,户部尚书刘伯全没有站出来。
其实,刘伯全比谁都希望能和平接管中原,免去用兵。
只不过他习惯了唯秦牧马首是瞻,秦牧没有表态,他从不愿先表态。
秦牧放眼望去,殿中支持接受满清和议的大臣已经超过半数。他看了看司马安,发现司马安脸色凝重;旁边的路振飞若有所思;李源则显得颇为意动。
秦牧暗暗慨叹,多尔衮不愧是狡猾的獾子,在屡经大败之后,他抛出以君为质,退出长城以外,送公主和亲这样的条件,使得秦国很多大臣都相信了他求和的诚意。
就连秦牧也不敢肯定,多尔衮答应退出长城以外是不是真的;
多尔衮算得上是个雄才伟略的人。能屈能伸,当初为了保持满人内部团结,他甘愿放弃帝位,推出六岁的福临。在帝位的强烈诱惑面前,古往今来就没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
以多尔衮的睿智,不排除他为了保存满清元气,真的舍弃中原退出关外。
毕竟眼下真退出关外的话。对满清而言,未必是坏事。
不管怎么说,多尔衮这一招使出。他就抢到了道义的制高点。
如果秦牧不同意他的求和,坚持要兴兵北伐,就会遭到秦国很多官员的反对,使秦国内部难以上下一心,拧成一股绳。
同时还能给秦牧扣上一顶“不顾天下百姓死活,好战成性”的大帽。
这顶大帽一但扣到头上,秦牧在秦国百姓中的声望必将大跌。
更可虑的是中原的百姓,本来可以免受战火摧残,安然回归大秦了,因为秦牧不接受和议,坚持发动战争,让他们再次陷于战火之中,到时,中原的百姓还会支持秦军北伐吗?
这民心一失,战争的天平就会向满清有利的一面慢慢倾斜。
而秦牧如果顾忌这些,一但开始与满清和谈,金陵与燕京之间一来一回,至少也要花近两个月时间;
最后不管谈得成谈不成,多尔衮都能达到把战争拖到夏收之后的目的了。
秦牧想了很多,他向殿中大臣问道:“诸位大臣觉得多尔衮真的怕我大秦了吗?如果真的怕了,去年多铎战败之时,满清为什么没有提出这样的和议?为何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提出?
难道多尔衮觉得亏欠我大秦太多,所以要先治理一番,等到快要收成之时,再交给我大秦接手治理,这样他才能心安吗?”
御史夏之远出来答道:“秦王,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去年多铎大败之时,满清军心不稳,若立即求和退出关外,其军必定全部崩溃,是已不能也;
再看如今,其内部稍定,而蒙古各部又若即若离,满清已隐隐有背腹受敌之危,是以臣觉得,满清同意以其君为质,求得全身退出关外,未必可不信。”
“秦王,满清已表示诚服,若是大秦不予接受,坚持兴兵讨伐,则有失道义,中原百姓会将兵祸之罪归于我大秦;
若我大秦示之以诚,而满清出尔反尔,则其阴险嘴脸尽陈于世人面前。自古以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到时我王再兴大义之师加以讨伐,中原百姓定会提壶携浆来迎。”
秦牧淡淡地说道:“此事暂且议到这吧,国之大事,不得不慎,诸位大臣不必仓促做出结论,先回去思虑清楚再说吧。”
秦牧总不能无凭无据死死咬定多尔衮完全是在骗人,于是干脆先退朝,慢慢再想对策。
说实话,他也不能确实多尔衮是不是真的愿意放弃中愿,退出关外,一时真的不能确定。
如果是真的,大秦可以少花费无数的钱粮,又能避免中原再次遭受战火的摧残,这样的结果,谁不想要?也难怪殿上大臣忍不住纷纷站出来同意满清求和了。
秦牧一路思索着回到御书房,立即让韩赞周去召司马安、路振飞、李源三人前来商议。
秦牧等人落坐,立即问道:“三位阁老以为满清求和可信吗?”
司马安答道:“秦王,先不管满清求可不可信,关键在于多尔衮此举,让大秦立即北伐变得师出无名了。”
是啊,满清求和可不可信,你总得了解清楚才能下定论,你要了解,这时机就错失了。
你若不理会,万一满清真的愿意让出中原,那你就是罪人,是你的固执让中原再次遭受战火摧残,让大秦白白花费无数钱粮,白白牺牲无数将士........
路振飞说道:“秦王,清使非要秦王先纳其所谓的公主,才肯退出关外,不管其是真心还是使诈,这条件岂能全让他来提?”
路振飞的话让秦牧脑中仿佛闪过了一道亮光,他立即问道:“路大学士有何良策?”
“秦王,对方能提条件,我大秦也能提,满清不是声称愿意退出关外吗?那好,现在我朝也来提一个条件,无须他先退出关外,只要他愿意将兵力撤过黄河以北,显示出足够的诚意,秦王就纳其公主为妃,然后再谈撤出关外之事。”
“不错,不错。”秦牧点点颔首道。
司马安却说道:“只怕多尔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朝自然可提出条件,然希福只要声称自己做不了主,要先回去请求其主,这烫手的山芋又抛回到了大秦手上,因为我朝等不起。”
这也对,先将兵力撤过黄河以北,这样的事希福说自己做不了主,那是正常。
他根本不须据拒绝这样的条件,只要说回去请示一下,就能拖延到夏收之后了。
如何才能证实满清是真的愿意退了关外,还是有意拖延时间呢?
你就是不相信多尔衮,也必须找一个能说服满朝大臣,说服天下百姓的理由。
***************************
ps:亲爱的朋友们,我怀着谦卑的心情,求求大家月票支持,真不知怎么了,这几天月票突然少得可怜,形势大大不妙,一次爆菊......二次......受不了,求月票!挺上去!
.(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明扬天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明扬天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