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拯危医馆
目录:太平血| 作者:不开心的橘子| 类别:历史军事
() 过了片刻之后,林启荣和姚远带着手下两员大将赶到,这两员大将却是陈知命和李天熙,这两人先前和洪韵儿在破庙一战中活了下来,又经过历次大战,随后跟林启荣留守九江,积功已经升至师帅,此次西殿兵马东进,林启荣带领二将领一万兵马东进,九江留下五千兵马镇守,随后交割给了东殿。林启荣兵到无锡之后,留下五千兵马跟随陈玉成镇守无锡,自己便和洪韵儿、姚远一道赶来苏州增援,到了苏州之后,听闻西王领偏师攻打上海,左宗棠担心西王兵力单薄,便让洪韵儿和林启荣领兵赶到上海应援。
陈知命和李天熙两人都是在湖南加入太平军的,经历了数次大战,特别是同洪韵儿在破庙的一战中,两人和姚远死战不退,誓死守卫西王娘,忠心和意志得到了极大的考验,活下来后自然得到重用。
自从攻克长沙之后,西殿人马从数千人急剧膨胀到十万,原来的广西老兄弟和不少湖南加入的新兵已经成为西殿兵马的骨干,像李天熙这样升官极快的大有人在,李天熙在战火中锤炼之后,早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为了升斗米粮发愁的小民,而成为统领两千余人的师帅了。..
而姚远升任西殿总拯危官,职同检点,按后世的理解就是军队后勤总医院的院长,每到一处姚远都拜访当地名医,邀请各地有名的大夫、郎中加入拯危馆。这几个月来,拯危馆向各军派出了数量极多的拯危急,担任战地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职责,让西殿的医疗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让战场伤兵得到了救护,西殿伤兵因伤重而死的比例大大减少。这当中姚远的功劳极大。
拯危馆的发展也和资金充裕分不开,早在岳州萧云贵发了一笔横财之后,他就分拨了十余万两银子给拯危馆,每到一处太平军都搜罗名医、郎中,高薪邀请他们加入太平军,同时每到一处都积极采购药材、医书、各类药方,极大的提高了西殿拯危馆的医学水平。
四人进帐后向西王行了大礼,萧云贵笑呵呵吩咐四人坐下,还没等萧云贵说话,姚远便抢着说道:“西王。属下适才瞧见西王娘领着十几个洋人在营地里转悠,敢问他们可是洋人传教士?”
萧云贵点点头,姚远大喜道:“西王,能否让属下和那些洋人聊聊?我在无锡便听闻西洋医术和我们中土医术有大异之处,而且这些洋人传教士还在上海开设了医院。属下想和他们聊聊西洋医术。”
萧云贵和林启荣等人都笑了起来,众人都知道姚远这人干拯危官上瘾了。醉心于医术。见有新奇的医术往往都迫不及待的上前求教。总体来说,洋人传教士除了传教之外,他们还建立近代学校和医院,像雒魏林还在舟山开过医院。传教士的做法和从前黄巾军起义的做法差不多,张角也是一边赠医施药,一边传播他的教义。只是西洋医术比起中土医术来说,太过激进,中医讲究治本,通过调理人体让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得到提高。从而治愈疾病。西医则讲究治标,直接对症下药,通过药物和手术来缓解病人的病痛,虽然见效快,但对人体的副加伤害也是有的。
姚远在无锡的时候听闻上海有洋人传教士也能治病,便打定主意要跟到上海来见识一下西洋医术。见众人笑了起来,姚远却一本正经的说道:“西王,医术一道是很严肃的,医道的jīng深在于不断的和名师高人讨教,那些洋兄弟既然懂医术,属下自然想和他们讨教一二,有啥可笑的?”
萧云贵忍住笑道:“本王不是笑你这个,而是感到高兴,我们的姚远醉心于医术,那是我们大家的福分,rì后有什么病痛都难不倒你,那我们在前面杀敌就更加安心了。”说到这里萧云贵想了想,姚远眼下也不怎么领兵打仗了,要他留下来商议兵事也没多大作用,他的心思一定是飞到帐外去了,当下轻咳一声道:“这样吧,本王就同意你出去和洋人讨教医术,你可以他们商量一下,等我们攻下上海之后,能否在上海多开几家医院,里面中医和西医都有,同时问问他们能否一道开一些制药厂,把我们的中草药制成成药,方便行军打仗之用,也方便民间百姓使用。”
其实历史上最早开设制药厂的是著名徽商胡雪岩,他开办的胡庆余堂药号在1872年于杭州开设了熟药局,也就是制药厂。胡雪岩重金广收民间药方后,jīng制成药,大受欢迎,像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小柴胡丹等药品一直是清军行军必备药品,很多药品像小柴胡丹甚至一直流传到后世还在使用。胡雪岩推动了中国医药事业,也被誉为江南药王。
但现在不同了,萧云贵手下有姚远,而且太平天国的医疗体系也很完备,他定然是要推动制药厂的建设,中草药在行军过程中携带实在不便,每到一地后现行采购有时候也会遇到缺货的局面,还不如自己开一家制药厂,把中草药制成成品,一来行军之中携带方便,二来也算是一种商品,将来可以赚钱,三来就是推动中国医药事业向近现代化发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萧云贵把这件事交给了姚远,反正这小子也喜欢干这个。
姚远闻言大喜,起身抱拳领命便要走,正好周立chūn父女和几名青浦义军将领进帐来,萧云贵又叫住姚远道:“青浦义军新加入我天国,军中缺少医药典官和拯危急,你带来多少人?先分一半人手到青浦义军中去,给有伤有病的义军兄弟医治。”
姚远马上领命,周立chūn等人闻言心中都是一阵感动,他们都是农人出身,平rì里有什么病痛都是用乡下土方自己医治,或是忍忍就过了,想不到太平军中还有专门的军医,而且一上来西王就分拨一半的军医到义军中,对待青浦义军没有亲疏之分,他们自然感激不已。
周立chūn等人谢过西王后,姚远和周立chūn约定稍后派人过去,说完之后姚远就急匆匆的离帐追赶洪韵儿和那些传教士去了。
姚远走后,萧云贵将林启荣、陈知命、李天熙和周立chūn等人互相介绍了一番,太平军将领和青浦义军将领互相客气几句后,各自坐下商议军事。
周秀英不知道是因为被打了之后臀部伤痛还是因为周立chūn的家教缘故,并未落座,只是站在周立chūn的身后,见到萧云贵无意间瞟向自己臀部的眼光,周秀英忍不住低下头,秀脸微微一红。
“今夜有苏州援军赶到,我军兵马达到近万人,火炮、器械、粮草充足,既然眼下兵jīng粮足,本王想要改变部署,合围上海城,继而攻陷上海。”萧云贵目光从周秀英的臀部收了回来,轻咳一声缓缓说道:“目前我们占据了上海城南面和西面,本王想分兵东进和北上,一路攻打吴淞、宝山一线,一路攻打闵行、周浦、川沙、高桥等地,两军最后在黄浦江吴淞口隔江会师,建立炮阵,完成对黄浦江面的封锁,让清军的船只不能进入黄浦江!”
萧云贵先前因兵马不够,只能勉强分兵攻打上海城南和城西,青浦义军虽然有五、六千人,但白天看了他们的列阵,发现这些义军的战斗力和清军团练差不多,只能为太平军壮壮声势。后来洪韵儿和林启荣带了援兵到后,萧云贵手头马上阔绰起来,看了现在上海地区的地图后,萧云贵知道要攻下上海,必须断绝陆路和水路的交通,让上海陷入孤立。特别是黄浦江的水路,上面往来穿梭不少的沙船和商船,吴健章一定会向江北、福建等地清军求援,这些地方的清军援兵要是走水路来上海应援,那么兵员、火器、钱粮就会由黄浦江源源不断的达到上海。
而且广东水师已经到了厦门,说不定哪天就会开到上海,萧云贵可不想在攻城的时候,清军的援兵忽然杀到,导致攻城战功败垂成,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两岸的炮阵封锁吴淞口。
上海开埠前,苏州河一直叫吴淞江,只是上海开埠后,由于外国人发现可以乘船从这条河到苏州,所以叫它为苏州河。但是中国官方一直叫这条河为吴淞江,所以吴淞江这个大名一直没有改变。明代以前,吴淞江曾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黄浦江是其支流。当时的吴淞江下游大致从北新泾经今曹杨新村至潭子湾向东北接虬江路至虬江码头,再沿今复兴岛以北段黄浦江出大跄浦口(后改称吴淞口)汇入长江。而当时的黄浦原经上海浦(今虹口港)在今嘉兴路桥附近流入吴淞江(此处曾称黄浦口)。
明初时,因吴淞江淤浅严重,黄浦口淤塞不通,当时的户部尚书夏元吉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支流,引太湖水入浏河、白茆直注长江(掣淞入浏),又疏浚上海县城东北的范家浜,使黄浦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此后吴淞口实际成了黄浦口,故有“黄浦夺淞”之说,此后吴淞江逐渐处于次要地位。
诸将闻言纷纷点头赞同,周立chūn乃是上海地方人,对吴淞口也熟悉,起身说道:“西王,我们青浦义军对上海各地熟悉,愿为前导。”(未完待续。)
陈知命和李天熙两人都是在湖南加入太平军的,经历了数次大战,特别是同洪韵儿在破庙的一战中,两人和姚远死战不退,誓死守卫西王娘,忠心和意志得到了极大的考验,活下来后自然得到重用。
自从攻克长沙之后,西殿人马从数千人急剧膨胀到十万,原来的广西老兄弟和不少湖南加入的新兵已经成为西殿兵马的骨干,像李天熙这样升官极快的大有人在,李天熙在战火中锤炼之后,早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为了升斗米粮发愁的小民,而成为统领两千余人的师帅了。..
而姚远升任西殿总拯危官,职同检点,按后世的理解就是军队后勤总医院的院长,每到一处姚远都拜访当地名医,邀请各地有名的大夫、郎中加入拯危馆。这几个月来,拯危馆向各军派出了数量极多的拯危急,担任战地医生和护理人员的职责,让西殿的医疗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让战场伤兵得到了救护,西殿伤兵因伤重而死的比例大大减少。这当中姚远的功劳极大。
拯危馆的发展也和资金充裕分不开,早在岳州萧云贵发了一笔横财之后,他就分拨了十余万两银子给拯危馆,每到一处太平军都搜罗名医、郎中,高薪邀请他们加入太平军,同时每到一处都积极采购药材、医书、各类药方,极大的提高了西殿拯危馆的医学水平。
四人进帐后向西王行了大礼,萧云贵笑呵呵吩咐四人坐下,还没等萧云贵说话,姚远便抢着说道:“西王。属下适才瞧见西王娘领着十几个洋人在营地里转悠,敢问他们可是洋人传教士?”
萧云贵点点头,姚远大喜道:“西王,能否让属下和那些洋人聊聊?我在无锡便听闻西洋医术和我们中土医术有大异之处,而且这些洋人传教士还在上海开设了医院。属下想和他们聊聊西洋医术。”
萧云贵和林启荣等人都笑了起来,众人都知道姚远这人干拯危官上瘾了。醉心于医术。见有新奇的医术往往都迫不及待的上前求教。总体来说,洋人传教士除了传教之外,他们还建立近代学校和医院,像雒魏林还在舟山开过医院。传教士的做法和从前黄巾军起义的做法差不多,张角也是一边赠医施药,一边传播他的教义。只是西洋医术比起中土医术来说,太过激进,中医讲究治本,通过调理人体让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得到提高。从而治愈疾病。西医则讲究治标,直接对症下药,通过药物和手术来缓解病人的病痛,虽然见效快,但对人体的副加伤害也是有的。
姚远在无锡的时候听闻上海有洋人传教士也能治病,便打定主意要跟到上海来见识一下西洋医术。见众人笑了起来,姚远却一本正经的说道:“西王,医术一道是很严肃的,医道的jīng深在于不断的和名师高人讨教,那些洋兄弟既然懂医术,属下自然想和他们讨教一二,有啥可笑的?”
萧云贵忍住笑道:“本王不是笑你这个,而是感到高兴,我们的姚远醉心于医术,那是我们大家的福分,rì后有什么病痛都难不倒你,那我们在前面杀敌就更加安心了。”说到这里萧云贵想了想,姚远眼下也不怎么领兵打仗了,要他留下来商议兵事也没多大作用,他的心思一定是飞到帐外去了,当下轻咳一声道:“这样吧,本王就同意你出去和洋人讨教医术,你可以他们商量一下,等我们攻下上海之后,能否在上海多开几家医院,里面中医和西医都有,同时问问他们能否一道开一些制药厂,把我们的中草药制成成药,方便行军打仗之用,也方便民间百姓使用。”
其实历史上最早开设制药厂的是著名徽商胡雪岩,他开办的胡庆余堂药号在1872年于杭州开设了熟药局,也就是制药厂。胡雪岩重金广收民间药方后,jīng制成药,大受欢迎,像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小柴胡丹等药品一直是清军行军必备药品,很多药品像小柴胡丹甚至一直流传到后世还在使用。胡雪岩推动了中国医药事业,也被誉为江南药王。
但现在不同了,萧云贵手下有姚远,而且太平天国的医疗体系也很完备,他定然是要推动制药厂的建设,中草药在行军过程中携带实在不便,每到一地后现行采购有时候也会遇到缺货的局面,还不如自己开一家制药厂,把中草药制成成品,一来行军之中携带方便,二来也算是一种商品,将来可以赚钱,三来就是推动中国医药事业向近现代化发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萧云贵把这件事交给了姚远,反正这小子也喜欢干这个。
姚远闻言大喜,起身抱拳领命便要走,正好周立chūn父女和几名青浦义军将领进帐来,萧云贵又叫住姚远道:“青浦义军新加入我天国,军中缺少医药典官和拯危急,你带来多少人?先分一半人手到青浦义军中去,给有伤有病的义军兄弟医治。”
姚远马上领命,周立chūn等人闻言心中都是一阵感动,他们都是农人出身,平rì里有什么病痛都是用乡下土方自己医治,或是忍忍就过了,想不到太平军中还有专门的军医,而且一上来西王就分拨一半的军医到义军中,对待青浦义军没有亲疏之分,他们自然感激不已。
周立chūn等人谢过西王后,姚远和周立chūn约定稍后派人过去,说完之后姚远就急匆匆的离帐追赶洪韵儿和那些传教士去了。
姚远走后,萧云贵将林启荣、陈知命、李天熙和周立chūn等人互相介绍了一番,太平军将领和青浦义军将领互相客气几句后,各自坐下商议军事。
周秀英不知道是因为被打了之后臀部伤痛还是因为周立chūn的家教缘故,并未落座,只是站在周立chūn的身后,见到萧云贵无意间瞟向自己臀部的眼光,周秀英忍不住低下头,秀脸微微一红。
“今夜有苏州援军赶到,我军兵马达到近万人,火炮、器械、粮草充足,既然眼下兵jīng粮足,本王想要改变部署,合围上海城,继而攻陷上海。”萧云贵目光从周秀英的臀部收了回来,轻咳一声缓缓说道:“目前我们占据了上海城南面和西面,本王想分兵东进和北上,一路攻打吴淞、宝山一线,一路攻打闵行、周浦、川沙、高桥等地,两军最后在黄浦江吴淞口隔江会师,建立炮阵,完成对黄浦江面的封锁,让清军的船只不能进入黄浦江!”
萧云贵先前因兵马不够,只能勉强分兵攻打上海城南和城西,青浦义军虽然有五、六千人,但白天看了他们的列阵,发现这些义军的战斗力和清军团练差不多,只能为太平军壮壮声势。后来洪韵儿和林启荣带了援兵到后,萧云贵手头马上阔绰起来,看了现在上海地区的地图后,萧云贵知道要攻下上海,必须断绝陆路和水路的交通,让上海陷入孤立。特别是黄浦江的水路,上面往来穿梭不少的沙船和商船,吴健章一定会向江北、福建等地清军求援,这些地方的清军援兵要是走水路来上海应援,那么兵员、火器、钱粮就会由黄浦江源源不断的达到上海。
而且广东水师已经到了厦门,说不定哪天就会开到上海,萧云贵可不想在攻城的时候,清军的援兵忽然杀到,导致攻城战功败垂成,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两岸的炮阵封锁吴淞口。
上海开埠前,苏州河一直叫吴淞江,只是上海开埠后,由于外国人发现可以乘船从这条河到苏州,所以叫它为苏州河。但是中国官方一直叫这条河为吴淞江,所以吴淞江这个大名一直没有改变。明代以前,吴淞江曾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黄浦江是其支流。当时的吴淞江下游大致从北新泾经今曹杨新村至潭子湾向东北接虬江路至虬江码头,再沿今复兴岛以北段黄浦江出大跄浦口(后改称吴淞口)汇入长江。而当时的黄浦原经上海浦(今虹口港)在今嘉兴路桥附近流入吴淞江(此处曾称黄浦口)。
明初时,因吴淞江淤浅严重,黄浦口淤塞不通,当时的户部尚书夏元吉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支流,引太湖水入浏河、白茆直注长江(掣淞入浏),又疏浚上海县城东北的范家浜,使黄浦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此后吴淞口实际成了黄浦口,故有“黄浦夺淞”之说,此后吴淞江逐渐处于次要地位。
诸将闻言纷纷点头赞同,周立chūn乃是上海地方人,对吴淞口也熟悉,起身说道:“西王,我们青浦义军对上海各地熟悉,愿为前导。”(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太平血》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太平血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