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四十四章 空前激励
目录:逆流伐清| 作者:样样稀松| 类别:历史军事
移民实边,是百年大计。特别是东北,关系到是否稳固占领,是否有更大的后劲向北拓展。
而就目前来看,土地情况是宽松的,在人口没有大幅增长前,没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况且就东北的苦寒来说,恐怕移民也宁肯选择湄、河等省,也不愿去关外受边疆之苦。要想让民众上山下乡,便要出台更具鼓励的政策,并提供更优越的条件。
这就又归结到财政的身上,盖房、修路、种子、耕牛等等,关系到移民的积极性,却也是花费很多。
一步一步来吧!看着户部的新一期统计报表,朱永兴估算了一下,觉得至少要等到明年,等北地的恢复重建达到预期目标后,才能实现大规模的移民实边。而现在,也只能暂时依靠军队屯垦戍边了。
但新的激励政策却可以先行推出,给民众一个思考,或者准备的时间。而政策的优惠力度确实是空前,虽然难免有人反对,但在朱永兴的执意坚持下,还是通过了。
“招募百人以上至辽东垦地耕种者,官授知县,由吏部培训半年,合格后便可赴职任事;移民辽东者,每人可得私田十亩,可领种三十亩免赋田,期限为十年;辽东新垦荒地,半数归垦荒之民,半数归官府;移民辽东者,取消丁税;移民辽¤∈,ww⊥w.东者,每户由官府贷与一马或一牛,可用十亩地收成之二成在十年内予以偿还;移民辽东者,官府建屋安置,锅、碗、瓢、盆等生活应用之物,棉衣棉被等御寒物品,统由官府免费发放……”
圣旨下了,邸报发了。将在明年开始施行的移民新政立时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无疑,对普通百姓,这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好机会,可能从身无长物,一下子就变成拥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的小地主;对于有能力的人。则更看重授官入仕,一百人多吗,并不算多,不用科举,不用进书院,却值一个七品县令。
当然,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挑战人们对朝廷、军队的自信。挑战人们的冒险精神。毕竟,辽东处于边疆,与鞑虏的战争还未最后结束,且自然环境也显得恶劣。
或许能够有稍许安慰,以及带给人们些安全感的是朝廷随后颁布的《民用枪枝管理办法》。同样是先在辽东的移民中试行,适龄男子,身体健康,都必须经受为期两周的军事训练。掌握燧发火枪的使用,并由官府颁发持枪证。授发枪枝。而这些领到枪枝的移民,除了由地方官府安排的日常巡逻、保安等任务外,还将在每年秋冬空闲时,由官府组织为期一周的训练操演,并由官府发放定额补贴。
也就是说,在《民用枪枝管理办法》施行的背后。又有义务兵役制的影子,或者说是预演和尝试。既是储备兵员,又有全民皆兵的性质,朱永兴希望通过这一步步举措,把武勇、血性渗透进中华民族的灵魂中。
考虑到财政因素。移民实边的激励政策虽然是明年生效,但另外一个办法却已经在军中实行,就是尽量使东北军区的官兵能在这黑土地上扎根安家。
军屯奖励的条文早就有,而现在又加大了力度。退役官兵选择在辽东安家落户者,住房、日用品都由政府提供,授地百亩,军屯或战功奖励的另算,垦荒十取六,免赋税十五年,马、牛等牲畜半价可买,偿还期十年……
而最具安抚性的措施则是从朝鲜、倭国各买年轻女子五百名,授明人身份,集中在金州接受汉语培训,解除在辽东安家的退役官兵的最大担心。
朝鲜、倭国穷啊,饭都吃不饱,听说是嫁到明国,不说是趋之若骛吧,很多朝鲜、倭国的父母还是非常愿意的。既得了钱财,又让女儿有个好未来,说不定以后也能沾光拿个大明“绿卡”,成为明人呢!
之所以选择朝鲜、倭国女人,道理也很简单。这两个国家的女人在恭顺上是很出名的,吃苦耐劳在辽东很重要,而且从气候和环境来看,她们更能适应。
当然,这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些问题,但没办法,这也是朱永兴思之再三得出的结论。
“万岁,国内男少女多的问题本已存在,为何还要从朝鲜和倭国往回买女人?”张施华作为最高品级的女官,虽然对未能进入后宫感到失落,但依她的思维,做个大官也不错,这就是她与当时大多数国内女子的不同。
“朕又何尝不知这个问题。”朱永兴无奈地摊了摊手,说道:“可她们挑剔呀,莫说这辽东苦寒之地,便是西北,条件也没那么恶劣,又有多少人愿意去?总不能强迫吧?”
“不是女人挑剔,是她们的家庭阻力。”张施华为同胞辩解道。
“那你有什么办法?”朱永兴把皮球又踢了回去,反正他是没什么好招儿。
张施华眨着大眼睛,想了想,说道:“万岁可下旨,取消婚姻上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准女子自由选夫。”
“胡说。”朱永兴翻了翻眼睛,说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是传统,又不是法律条文,岂能由政府强令禁止。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观念,人的旧观念,想改变岂是易事?”
“不容易也得慢慢改呀!”张施华执拗地说道:“万岁,微臣觉得朝廷一方面禁绝买卖人口,一方面又从他国买人,有些不妥。”
朱永兴愣了一下,强辩道:“禁绝买卖人口,那是对大明子民的,外国人,不适用嘛!那个,朝廷不对外宣扬,只让东北军区的将士们知道。对了”看见张施华又张嘴欲辩,朱永兴赶紧接着说道:“你们呢,要多宣传这个自主婚姻,要让老百姓改变观念不是。排戏,编歌,那个孔雀东南飞知道不,还有外国的什么朱丽叶,都是好题材嘛!”
朱丽叶?张施华被搞得有点晕,微皱着眉头陷入思索,朱永兴抽空冲着旁边的女官何淑兰使了个眼色,努了努嘴。
“陛下。”何淑兰心领神会,上前奏道:“辽宁巡抚行将上任,前来陛辞,还请陛下移步紫光阁。”
哦,朱永兴恍然状,起身对张施华说道:“张卿啊,今天就说到这,有什么想法,就上条陈。”
“万岁,还有开学校的事情,户部拔款不够啊!”张施华不敢拦朱永兴,但嘴上却不停。
“朕知道了,会找户部询问。”朱永兴胡乱应着,转过桌案,从侧门溜走。
何淑兰紧紧跟着,轻轻捂嘴,想笑又不敢笑的样子。朱永兴对臣子实在是过于优容了,这一点,她并不是很赞同。
“倒没想到这张施华还颇些执拗呢!”朱永兴边走,边嘀咕道:“你之前和她在一起呆过几天吧?”
何淑兰愣了一下,不知道朱永兴是赞赏还是厌恶,便谨慎地说道:“时日尚短,各人又都拘束,倒也看不准脾气禀性。不过,施华是海外出身,思维行事想是与旁人不同吧?”
“嗯,朕觉得执拗也没什么不好,倒有个实心任事的样子。”朱永兴淡淡一笑,说道:“女人哪,要突破传统,还就需要这样的表率。那个李英梅也不错,书是读得少了一点,但行事干脆直接,倒有个利索劲儿。”
“陛下看人看事总是有独到之处。”何淑兰笑道:“也正是因为万岁英明神武,下面的臣工才有施展之地,明臣名将辈出。”
“这话就俗套了。”朱永兴摆了摆手,不以为意地说道:“可历史上偏偏要这样说,那些皇帝也自以为如此,出了能干的名臣,那也是君主贤明。嗯,朕不抢臣子的功劳,也不吝啬恩赏,可要触犯国法,朕也不姑息牵就。是奸是忠,各人的路各人走,与朕无干。”
“万岁仁厚,但有良知,臣子也不敢欺君昧心。”何淑兰到底还是脱不开那套封建传统的理论束缚,这倒也怪不得她。
朱永兴轻轻摇头,却也不再多说,脚步顿了顿,有些不确定地问道:“辽宁巡抚来了?不是你临时找的借口?”
“陛下,今日确实有陛辞的安全,看时辰也该到了,哪有臣子要让万岁久等的?”何淑兰有些好笑地抿了抿嘴角,说道:“万岁公事繁忙,倒也无须找什么借口。”
朱永兴自失地一笑,但见何淑兰娇俏的模样,不由得心中一动,花样年华的女孩儿,即便长得一般,也透出诱人的青春气息,何况何淑兰长得很漂亮呢!
陆文扬,从时间上来看,也算得上是从龙党,由崇明县令干起,那时明清两军在长江以南正厮杀得厉害,在形势不明朗的时候由北方一路归南,为明廷尽忠,着实可贵。
虽然功利心盛了一些,但朱永兴不同别人,对此并不鄙夷,倒视为积极向上的优点。
而辽东改辽宁省,便自陆文扬上任开始。虽然前线战事还在持续,辽宁尚有半数之地未光复,但从形势上看,满清已经难以支撑,或是坚守沈阳,与明军绝一死战,或是继续退缩,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长期打算。
…………
...
而就目前来看,土地情况是宽松的,在人口没有大幅增长前,没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况且就东北的苦寒来说,恐怕移民也宁肯选择湄、河等省,也不愿去关外受边疆之苦。要想让民众上山下乡,便要出台更具鼓励的政策,并提供更优越的条件。
这就又归结到财政的身上,盖房、修路、种子、耕牛等等,关系到移民的积极性,却也是花费很多。
一步一步来吧!看着户部的新一期统计报表,朱永兴估算了一下,觉得至少要等到明年,等北地的恢复重建达到预期目标后,才能实现大规模的移民实边。而现在,也只能暂时依靠军队屯垦戍边了。
但新的激励政策却可以先行推出,给民众一个思考,或者准备的时间。而政策的优惠力度确实是空前,虽然难免有人反对,但在朱永兴的执意坚持下,还是通过了。
“招募百人以上至辽东垦地耕种者,官授知县,由吏部培训半年,合格后便可赴职任事;移民辽东者,每人可得私田十亩,可领种三十亩免赋田,期限为十年;辽东新垦荒地,半数归垦荒之民,半数归官府;移民辽东者,取消丁税;移民辽¤∈,ww⊥w.东者,每户由官府贷与一马或一牛,可用十亩地收成之二成在十年内予以偿还;移民辽东者,官府建屋安置,锅、碗、瓢、盆等生活应用之物,棉衣棉被等御寒物品,统由官府免费发放……”
圣旨下了,邸报发了。将在明年开始施行的移民新政立时在民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无疑,对普通百姓,这是一个脱贫致富的好机会,可能从身无长物,一下子就变成拥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的小地主;对于有能力的人。则更看重授官入仕,一百人多吗,并不算多,不用科举,不用进书院,却值一个七品县令。
当然,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挑战人们对朝廷、军队的自信。挑战人们的冒险精神。毕竟,辽东处于边疆,与鞑虏的战争还未最后结束,且自然环境也显得恶劣。
或许能够有稍许安慰,以及带给人们些安全感的是朝廷随后颁布的《民用枪枝管理办法》。同样是先在辽东的移民中试行,适龄男子,身体健康,都必须经受为期两周的军事训练。掌握燧发火枪的使用,并由官府颁发持枪证。授发枪枝。而这些领到枪枝的移民,除了由地方官府安排的日常巡逻、保安等任务外,还将在每年秋冬空闲时,由官府组织为期一周的训练操演,并由官府发放定额补贴。
也就是说,在《民用枪枝管理办法》施行的背后。又有义务兵役制的影子,或者说是预演和尝试。既是储备兵员,又有全民皆兵的性质,朱永兴希望通过这一步步举措,把武勇、血性渗透进中华民族的灵魂中。
考虑到财政因素。移民实边的激励政策虽然是明年生效,但另外一个办法却已经在军中实行,就是尽量使东北军区的官兵能在这黑土地上扎根安家。
军屯奖励的条文早就有,而现在又加大了力度。退役官兵选择在辽东安家落户者,住房、日用品都由政府提供,授地百亩,军屯或战功奖励的另算,垦荒十取六,免赋税十五年,马、牛等牲畜半价可买,偿还期十年……
而最具安抚性的措施则是从朝鲜、倭国各买年轻女子五百名,授明人身份,集中在金州接受汉语培训,解除在辽东安家的退役官兵的最大担心。
朝鲜、倭国穷啊,饭都吃不饱,听说是嫁到明国,不说是趋之若骛吧,很多朝鲜、倭国的父母还是非常愿意的。既得了钱财,又让女儿有个好未来,说不定以后也能沾光拿个大明“绿卡”,成为明人呢!
之所以选择朝鲜、倭国女人,道理也很简单。这两个国家的女人在恭顺上是很出名的,吃苦耐劳在辽东很重要,而且从气候和环境来看,她们更能适应。
当然,这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些问题,但没办法,这也是朱永兴思之再三得出的结论。
“万岁,国内男少女多的问题本已存在,为何还要从朝鲜和倭国往回买女人?”张施华作为最高品级的女官,虽然对未能进入后宫感到失落,但依她的思维,做个大官也不错,这就是她与当时大多数国内女子的不同。
“朕又何尝不知这个问题。”朱永兴无奈地摊了摊手,说道:“可她们挑剔呀,莫说这辽东苦寒之地,便是西北,条件也没那么恶劣,又有多少人愿意去?总不能强迫吧?”
“不是女人挑剔,是她们的家庭阻力。”张施华为同胞辩解道。
“那你有什么办法?”朱永兴把皮球又踢了回去,反正他是没什么好招儿。
张施华眨着大眼睛,想了想,说道:“万岁可下旨,取消婚姻上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准女子自由选夫。”
“胡说。”朱永兴翻了翻眼睛,说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是传统,又不是法律条文,岂能由政府强令禁止。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观念,人的旧观念,想改变岂是易事?”
“不容易也得慢慢改呀!”张施华执拗地说道:“万岁,微臣觉得朝廷一方面禁绝买卖人口,一方面又从他国买人,有些不妥。”
朱永兴愣了一下,强辩道:“禁绝买卖人口,那是对大明子民的,外国人,不适用嘛!那个,朝廷不对外宣扬,只让东北军区的将士们知道。对了”看见张施华又张嘴欲辩,朱永兴赶紧接着说道:“你们呢,要多宣传这个自主婚姻,要让老百姓改变观念不是。排戏,编歌,那个孔雀东南飞知道不,还有外国的什么朱丽叶,都是好题材嘛!”
朱丽叶?张施华被搞得有点晕,微皱着眉头陷入思索,朱永兴抽空冲着旁边的女官何淑兰使了个眼色,努了努嘴。
“陛下。”何淑兰心领神会,上前奏道:“辽宁巡抚行将上任,前来陛辞,还请陛下移步紫光阁。”
哦,朱永兴恍然状,起身对张施华说道:“张卿啊,今天就说到这,有什么想法,就上条陈。”
“万岁,还有开学校的事情,户部拔款不够啊!”张施华不敢拦朱永兴,但嘴上却不停。
“朕知道了,会找户部询问。”朱永兴胡乱应着,转过桌案,从侧门溜走。
何淑兰紧紧跟着,轻轻捂嘴,想笑又不敢笑的样子。朱永兴对臣子实在是过于优容了,这一点,她并不是很赞同。
“倒没想到这张施华还颇些执拗呢!”朱永兴边走,边嘀咕道:“你之前和她在一起呆过几天吧?”
何淑兰愣了一下,不知道朱永兴是赞赏还是厌恶,便谨慎地说道:“时日尚短,各人又都拘束,倒也看不准脾气禀性。不过,施华是海外出身,思维行事想是与旁人不同吧?”
“嗯,朕觉得执拗也没什么不好,倒有个实心任事的样子。”朱永兴淡淡一笑,说道:“女人哪,要突破传统,还就需要这样的表率。那个李英梅也不错,书是读得少了一点,但行事干脆直接,倒有个利索劲儿。”
“陛下看人看事总是有独到之处。”何淑兰笑道:“也正是因为万岁英明神武,下面的臣工才有施展之地,明臣名将辈出。”
“这话就俗套了。”朱永兴摆了摆手,不以为意地说道:“可历史上偏偏要这样说,那些皇帝也自以为如此,出了能干的名臣,那也是君主贤明。嗯,朕不抢臣子的功劳,也不吝啬恩赏,可要触犯国法,朕也不姑息牵就。是奸是忠,各人的路各人走,与朕无干。”
“万岁仁厚,但有良知,臣子也不敢欺君昧心。”何淑兰到底还是脱不开那套封建传统的理论束缚,这倒也怪不得她。
朱永兴轻轻摇头,却也不再多说,脚步顿了顿,有些不确定地问道:“辽宁巡抚来了?不是你临时找的借口?”
“陛下,今日确实有陛辞的安全,看时辰也该到了,哪有臣子要让万岁久等的?”何淑兰有些好笑地抿了抿嘴角,说道:“万岁公事繁忙,倒也无须找什么借口。”
朱永兴自失地一笑,但见何淑兰娇俏的模样,不由得心中一动,花样年华的女孩儿,即便长得一般,也透出诱人的青春气息,何况何淑兰长得很漂亮呢!
陆文扬,从时间上来看,也算得上是从龙党,由崇明县令干起,那时明清两军在长江以南正厮杀得厉害,在形势不明朗的时候由北方一路归南,为明廷尽忠,着实可贵。
虽然功利心盛了一些,但朱永兴不同别人,对此并不鄙夷,倒视为积极向上的优点。
而辽东改辽宁省,便自陆文扬上任开始。虽然前线战事还在持续,辽宁尚有半数之地未光复,但从形势上看,满清已经难以支撑,或是坚守沈阳,与明军绝一死战,或是继续退缩,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长期打算。
…………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逆流伐清》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逆流伐清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