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五十五章 无题
目录:逆流伐清| 作者:样样稀松| 类别:历史军事
ps:看《逆流伐清》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新书《血路救赎》已上传,书号:3472638.。∈♀頂點小說,敬请朋友们继续支持鼓励,并祝朋友们五一节快乐。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恢复重建的速度比预期要快很多,这使得财政紧张的情况大大缓解,但也只是有更多的钱可以投入到建设和发展领域,比如治河、兴修水利、铺路架桥等民生方面,比如加强军队的装备、充实前线驻军的物资仓库等等。
所以,国库远称不上充盈,更没有多余的钱来挥霍。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数字,综合国力则在不断增长,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朱永兴别的地方可以节省,对治河,以及在各地建造光复战争纪念碑、纪念馆,却在尽可能地拔款支付。
治河,这是百年大计,关系到沿河千里的百姓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命的安全,这项只有在真正的盛世之时才敢大笔投入的工程,就在朱永兴的全力支持下,不断地将筹措出的资金砸进去。
而战争纪念碑、烈士陵园,则是对整个民族的警醒,对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的崇仰,给为国捐躯的烈士一块安息瞻仰之地。
早在朱永兴还在南京的时候,便曾大张旗鼓地修建烈士陵园,建造纪念碑、馆,并亲往奠基致词,通过邸报。民众们对此举动有所深思,但看过致词后,很多人又都有所感悟。
“这里记录着为国、为民族而战的义士和官兵们的名字,他们为了反抗侵略献出了生命,光荣属于那些在战斗中牺牲以及遗体在烈火中消失的官兵们。”
“英魂不朽,万古长存。”
“我们要牢记。这些出身不同,或出身平民或出身富贵的人们,用鲜血和生命所铨释的不屈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脚下浸透了烈士们的血,但愿以后我们的后代在面对这段历史时,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会让这些先辈在地下流泪。”
“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永远不能遗忘的牺牲和付出。谁遗忘,谁无耻;谁遗忘,谁犯罪。”
……………
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刻影响力的民族是绝不会那么容易屈服的。当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总会有那么一群人会勇敢的站出来。他们将挑起为民族命运做不屈抗争的重担,并毫不吝啬地泼洒自己的鲜血。在所有国家的史书中,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英雄。
英雄的意义就是会使一个坚韧的民族重燃斗志并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他们勇气和呐喊会象惊雷般唤醒国家民族的勇气和血性。他们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最坚韧的品质,也无疑是国家最巍峨的精神丰碑。他们应当永远地受到国人们崇尚、尊重以及缅怀。
中国民族并不是个健忘的民族,可是他们真的健忘了许多许多东西,这是朱永兴在后世耳闻目睹的。所以,他要尽自己所能。让那些为国捐躯的先辈们能有一块安息之地,这是英雄们应享受的荣誉和尊严。
精忠报国的英烈被推倒了。那精忠报国还有什么意义?舍身取义的行为被讥讽了,那舍身取义还有几人会追求?抵御外侮的壮举被恶搞了,那抵御外侮又剩下几分价值?没有什么比一座座民族精神的丰碑被毁坏更可怕的事情了,伴随着一个个英雄倒下,是全体国民信仰支柱的崩塌,继而是整个国家的分崩离析。而这一次将再也没有英雄站出来拯救国家。
战争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影响也在逐渐变小,但战争的创伤和教训必须被牢记,血的教训必须吸取。
“三年之内,每县必须建有纪念碑、馆等设施,并有专人维护;有重大意义的战场必须建有纪念标志;每年清明。当地政府必须举行公祭仪式,以资纪今;从昭武元年十月起,有条件的地方,新婚夫妇必须在成亲后十五日内前往纪念碑、馆等场所瞻仰,献花祭拜,感谢先烈们所带来的幸福生活,此当定为永世之风俗习惯……”
圣旨下,不管是不是强迫,朱永兴希望以后能变成人们自觉自愿的行动,发自内心地崇敬和瞻仰。
要改变,便不只是形式上的,或者表面上的。只有观念和思想进步了,先进了,才能保证朱永兴凭着皇帝权威进行的改革稳固而不可动摇,不会因人废政而持之久远。
象李定国、郭之奇、张煌言等这一代人恐怕是不行了,尽管对于朱永兴的改革,他们也构不成多大的阻力,但要他们真心认同,并且跟上朱永兴的思路,便有些勉强了。下一代呢,象宗守义、李嗣兴、魏君重等,毕竟接受的还是传统教育,头脑中还是传统观念为主,恐怕也不能达到朱永兴的满意。
其实朱永兴把真正的希望是放在与自己儿女同龄的这一代人身上,让他们从小接受新式的,或者说是他认同的教育,灌输给他们自己认可的观念和思想,使他们成为改革的坚决悍卫者,而不是被动的接爱者。
二十年,或者三十年,朱永兴认为他是完全可以等到的。而且,他现在已经在引导和灌输,就算是接受过传统思想的人也未必没有改变的可能。比如顾炎武、黄宗羲等,都有了民本和限制君权的思想,尽管他们提出的办法未必最好、最先进,但这种启蒙思想是相当可贵的。又因为他们大儒的名声,他们的学说更容易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而君主立宪制虽然是最终目的,也非一蹴而就,逐步实施,逐步放权,或许更符合国情,更切合实际,也更能发挥朱永兴超出时代的正确领导。
而作为政治改革的第一大步终于在鞑虏已是苟延残喘、几无翻复之力时开始实施,准确地说,这种改革其实却有着复古的意味。
“内阁设首相、副相各一名,各部尚书和军事委员会为内阁成员,共同参加政事。每日首相、副相与其他阁员一起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奏章由天子批答,天子不能尽,则两相商议批之,再呈由天子用玺,下各部施行;若两相意见不统,则由内阁成员共同商议,表决确定……”
自洪武年间废除的宰相制似乎又被朱永兴重新启用,尽管有了不少变化,但性质没变。而这正是朱永兴所逐步推进的政治改革的过渡,先是限制君权过分膨胀,最后才是虚君立宪。从中也可以看出,首相、副相和内阁并不是责任内阁制,皇帝仍然大权在握,仍然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元首。(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dd微信公众号!)(未完待续。。)
新书《血路救赎》已上传,书号:3472638.。∈♀頂點小說,敬请朋友们继续支持鼓励,并祝朋友们五一节快乐。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恢复重建的速度比预期要快很多,这使得财政紧张的情况大大缓解,但也只是有更多的钱可以投入到建设和发展领域,比如治河、兴修水利、铺路架桥等民生方面,比如加强军队的装备、充实前线驻军的物资仓库等等。
所以,国库远称不上充盈,更没有多余的钱来挥霍。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数字,综合国力则在不断增长,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朱永兴别的地方可以节省,对治河,以及在各地建造光复战争纪念碑、纪念馆,却在尽可能地拔款支付。
治河,这是百年大计,关系到沿河千里的百姓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命的安全,这项只有在真正的盛世之时才敢大笔投入的工程,就在朱永兴的全力支持下,不断地将筹措出的资金砸进去。
而战争纪念碑、烈士陵园,则是对整个民族的警醒,对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的崇仰,给为国捐躯的烈士一块安息瞻仰之地。
早在朱永兴还在南京的时候,便曾大张旗鼓地修建烈士陵园,建造纪念碑、馆,并亲往奠基致词,通过邸报。民众们对此举动有所深思,但看过致词后,很多人又都有所感悟。
“这里记录着为国、为民族而战的义士和官兵们的名字,他们为了反抗侵略献出了生命,光荣属于那些在战斗中牺牲以及遗体在烈火中消失的官兵们。”
“英魂不朽,万古长存。”
“我们要牢记。这些出身不同,或出身平民或出身富贵的人们,用鲜血和生命所铨释的不屈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脚下浸透了烈士们的血,但愿以后我们的后代在面对这段历史时,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会让这些先辈在地下流泪。”
“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永远不能遗忘的牺牲和付出。谁遗忘,谁无耻;谁遗忘,谁犯罪。”
……………
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刻影响力的民族是绝不会那么容易屈服的。当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总会有那么一群人会勇敢的站出来。他们将挑起为民族命运做不屈抗争的重担,并毫不吝啬地泼洒自己的鲜血。在所有国家的史书中,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英雄。
英雄的意义就是会使一个坚韧的民族重燃斗志并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他们勇气和呐喊会象惊雷般唤醒国家民族的勇气和血性。他们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最坚韧的品质,也无疑是国家最巍峨的精神丰碑。他们应当永远地受到国人们崇尚、尊重以及缅怀。
中国民族并不是个健忘的民族,可是他们真的健忘了许多许多东西,这是朱永兴在后世耳闻目睹的。所以,他要尽自己所能。让那些为国捐躯的先辈们能有一块安息之地,这是英雄们应享受的荣誉和尊严。
精忠报国的英烈被推倒了。那精忠报国还有什么意义?舍身取义的行为被讥讽了,那舍身取义还有几人会追求?抵御外侮的壮举被恶搞了,那抵御外侮又剩下几分价值?没有什么比一座座民族精神的丰碑被毁坏更可怕的事情了,伴随着一个个英雄倒下,是全体国民信仰支柱的崩塌,继而是整个国家的分崩离析。而这一次将再也没有英雄站出来拯救国家。
战争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影响也在逐渐变小,但战争的创伤和教训必须被牢记,血的教训必须吸取。
“三年之内,每县必须建有纪念碑、馆等设施,并有专人维护;有重大意义的战场必须建有纪念标志;每年清明。当地政府必须举行公祭仪式,以资纪今;从昭武元年十月起,有条件的地方,新婚夫妇必须在成亲后十五日内前往纪念碑、馆等场所瞻仰,献花祭拜,感谢先烈们所带来的幸福生活,此当定为永世之风俗习惯……”
圣旨下,不管是不是强迫,朱永兴希望以后能变成人们自觉自愿的行动,发自内心地崇敬和瞻仰。
要改变,便不只是形式上的,或者表面上的。只有观念和思想进步了,先进了,才能保证朱永兴凭着皇帝权威进行的改革稳固而不可动摇,不会因人废政而持之久远。
象李定国、郭之奇、张煌言等这一代人恐怕是不行了,尽管对于朱永兴的改革,他们也构不成多大的阻力,但要他们真心认同,并且跟上朱永兴的思路,便有些勉强了。下一代呢,象宗守义、李嗣兴、魏君重等,毕竟接受的还是传统教育,头脑中还是传统观念为主,恐怕也不能达到朱永兴的满意。
其实朱永兴把真正的希望是放在与自己儿女同龄的这一代人身上,让他们从小接受新式的,或者说是他认同的教育,灌输给他们自己认可的观念和思想,使他们成为改革的坚决悍卫者,而不是被动的接爱者。
二十年,或者三十年,朱永兴认为他是完全可以等到的。而且,他现在已经在引导和灌输,就算是接受过传统思想的人也未必没有改变的可能。比如顾炎武、黄宗羲等,都有了民本和限制君权的思想,尽管他们提出的办法未必最好、最先进,但这种启蒙思想是相当可贵的。又因为他们大儒的名声,他们的学说更容易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而君主立宪制虽然是最终目的,也非一蹴而就,逐步实施,逐步放权,或许更符合国情,更切合实际,也更能发挥朱永兴超出时代的正确领导。
而作为政治改革的第一大步终于在鞑虏已是苟延残喘、几无翻复之力时开始实施,准确地说,这种改革其实却有着复古的意味。
“内阁设首相、副相各一名,各部尚书和军事委员会为内阁成员,共同参加政事。每日首相、副相与其他阁员一起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奏章由天子批答,天子不能尽,则两相商议批之,再呈由天子用玺,下各部施行;若两相意见不统,则由内阁成员共同商议,表决确定……”
自洪武年间废除的宰相制似乎又被朱永兴重新启用,尽管有了不少变化,但性质没变。而这正是朱永兴所逐步推进的政治改革的过渡,先是限制君权过分膨胀,最后才是虚君立宪。从中也可以看出,首相、副相和内阁并不是责任内阁制,皇帝仍然大权在握,仍然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元首。(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dd微信公众号!)(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逆流伐清》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逆流伐清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