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简在帝心
目录:开元风流| 作者:青涩苹果| 类别:历史军事
() 宋璟与苏颋两人从宣政殿前左边的中书省走出,往宣政殿以北九十五米处的内朝紫宸殿行去。
每次行走在这辉煌壮丽的大明宫中,宋璟心中都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自豪感,虽说这宏伟巨大的宫殿群是在高宗时期完工的,但它依旧象征着整个大唐的富饶与昌盛。
大明宫能让宋璟有如此触动,并不是什么让人惊讶的事,因为它实在太雄伟壮丽了。
它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běi jīng紫禁城的四倍,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十二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五百个足球场。共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就是到了现代,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
其中宣政殿算是皇帝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在殿前130米处,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左右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形成较大的院庭。
宣政殿之后有紫宸门,门内有紫宸殿,为寝区主殿。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rì常活动之所。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紫宸殿为第三大殿,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rì常之间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
所以紫宸殿又被称为“内朝”,能够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原因是入紫宸殿必须经过前宣政殿左右的东西上阁门,所以称之为“入阁”,能够“入阁”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在当时是作为大臣颇为荣耀的事情。
宋璟从第一次“入阁”的紧张激动,到现在频繁出入紫宸殿,早已显得波澜不惊。
而他的心愿,便是再将这个大唐往更辉煌的地方迈出一大步,然后自己以“名相”的身份名垂青史。
即使宋璟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前些年宫廷斗争非常激烈,政权交叠十分频繁,导致整个大唐都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比起太宗时的贞观之治来说,显得有些差距。
不过现在,整个大唐已经初步拨乱反正,李隆基的励jīng图治也让宋璟看到了超越贞观之治的希望,也许开元这个年号,会在历史上留下很深的印记。
首相与副相两人联袂而访,自然很快便见到了皇帝李隆基。
李隆基这时的穿着并不正式,倒是显得十分休闲,不过即便如此穿着,他的容貌依旧显得十分雄伟俊丽,是个非常出sè的美男子,他今年才三十多岁,整个人的气质经历过残酷的宫廷斗争的熏陶,显得十分成熟。
李隆基身上还有淡淡的“王霸之气”,其人格魅力确实强大,也许碰到一些英才,只需“虎躯一震”,便会让人“纳头便拜”。
李隆基已经登基有六年了,一直兢兢业业,励jīng图治,知人善用,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赞赏,而整个大唐,也以几乎看得见的速度改变着。
见到自己的两位“左膀右臂”,李隆基的脸上浮现出了和煦的笑容,这两位老臣的能力,以他那卓越的眼光,是非常了解的。
看来这次因为新的货币政策,而导致的长安人心浮动,交易停止的问题,应该会妥善解决了……李隆基十分自信的想着。
一直恭敬的站在李隆基身后的,是右监门卫将军高力士,知内侍省事,俗称“大内总管”,他深得李隆基的信任,本身能力也比较出众,甚至有与宰相一起讨论国事的资格。
宋璟与苏颋两人,就没有一个轻视高力士这个内侍的,反而因为高力士的才干,而对他十分欣赏。
虽然宦官与文官常常不对路,但由于高力士这人“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再加上他确实有非凡的政治眼光与决断xìng格,使得他获得了文官们的敬重。
行了君臣之礼后,两位宰相将刚才的事情禀报给了李隆基,自然便印证了李隆基刚刚猜想,为此他心中洋洋自得,觉得自己的预感总是十分正确。
高力士将报告与试卷都递了上去,只是不经意间瞟到试卷上王维的名字时,不由一怔,心里颇为惊讶,难不成这解决方案还与王维有关?
接下来苏颋的陈述无疑证明了这一点,他详细的陈述了一下整个解决方案,让李隆基更加透彻理解这个方案。
李隆基如今还十分贤明,自然完全采纳了这个能让长安恢复稳定的方案,不过他更感兴趣的,还是宰相口中提到的“王维”。
对于王维的诗名,李隆基已经早有耳闻了,每次王维有新诗一出,他的后宫里传得最快,没办法,这个时代娱乐的东西确实很少,导致有不少人都喜欢唐诗,就好比后世的流行歌曲一样。
李隆基作为一个热爱文学艺术的皇帝,自然也是欣赏王维的诗才的,只是欣赏归欣赏,在他眼里,王维的地位更像是他养的那群梨园子弟,专门用来取悦别人的,即使拥有的偌大的名声,也改变不了这一点。
比起王维这样的诗人,李隆基更欣赏苏颋这种既有文才又有干才的能臣,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诗人做事能力都很差,像那位在文坛上颇有名气的贺知章,办事能力还是不错的。
王维的这份殿试试卷,一下子就改变了李隆基对王维的看法。
现在的李隆基,确实是个非常出sè的皇帝,不仅政治手腕高超,更关键的是他的眼光非常准确,从挑选的第一任首相姚崇,到现任首相宋璟,都是他亲自任命的,而两位首相的做出的功绩,更是体现了他的识人之明。
这次他那超常的直觉与敏锐的眼光又告诉他,这个王维是个人才,虽然十分年轻,但只要经过踏踏实实的锻炼,rì后或许也是个栋梁之材。
不过此时李隆基却没有提王维的名字,而是赞赏并采纳了两位宰相的方案后,再让人将所有的贡士卷子都呈上来给他看,以裁定进士的排名。
李隆基虽然采纳了这个方案,但却还要经过一套程序才能实行,而不是什么“金口玉言”,直接下旨就能执行。
程序是这样的:中书省专门负责起草命令,它的一把手叫中书令,正三品,即首相宋璟(此时宋璟身上并无‘中书令’这个官职,但却有中书令之实,他的官职是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他从李隆基那里领受了意图,回到省里之后,就将皇帝陛下的讲话jīng神传达给了自己的得力部下——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正五品上)是中书省繁杂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正职领导中书令和副职领导中书侍郎(正四品上)只负责“从宏观上指导”,此时的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副相苏颋,而具体的工作则是由中书舍人来完成。中书舍人一共有六个人,因为尚书省有六个部,所以,中书省就设置了六名中书舍人,一人对应一个部。
中书令根据皇帝指示的类别,将草稿的任务交付给其中的一个中书舍人。这个中书舍人要依据皇帝的指示jīng神和中书令的讲话纲领,以皇帝的口吻起草一份诏书,这个艰苦的过程却有一个诗意浪漫的名称,叫做“五花判事”。
草稿拟成之后,中书令会对草稿进行润sè修改,形成正式的范本,而后将之呈递到皇帝李隆基的案头。皇帝李隆基会对这个范本进行审查,看看这帮大臣是不是领会了他的意图。如果他不满意,就会将诏书发回中书省重拟;如果同意,只需要用红笔在诏书上批一个“敕”字就行了。
紧接着,这份经由李隆基的龙爪批红的敕书会被中书省转送到隔壁的门下省。门下省实际上是一个复核部门,职能就是审核体现皇帝主观愿望的敕令是否遵循客观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具有可cāo作xìng。
拿到敕书以后,给事中(正五品上)会对敕书进行复核,如果复核不予通过,敕书就会被重新发回中书省,然后再走上一遍上述的程序。
如果复核通过,敕书经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正三品的侍中(侍中下基层或者休假时,则由副职长官正四品上的黄门侍郎代行职责)签章之后,就正式生效了。
如果一道诏书,只有皇帝的批红,却没有侍中的签章,那它就是无效的。由此可见,门下省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皇权的制衡,整个程序还是非常科学的,能够将某些皇帝个人的失误排除。
不过此时侍中暂缺,显然李隆基并不想有这样的宰相来阻挠他的圣旨,而之前的门下省的副职官黄门侍郎则是源乾曜,向来唯李隆基马首是瞻的人。
很明显,李隆基虽然几乎将中书省放权给宋璟、苏颋二人,但门下省却在他的掌控之中,因为这才能保证他圣旨的“合法xìng”。
============
求收藏票票~~~~~~~
每次行走在这辉煌壮丽的大明宫中,宋璟心中都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自豪感,虽说这宏伟巨大的宫殿群是在高宗时期完工的,但它依旧象征着整个大唐的富饶与昌盛。
大明宫能让宋璟有如此触动,并不是什么让人惊讶的事,因为它实在太雄伟壮丽了。
它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为běi jīng紫禁城的四倍,相当于三个凡尔赛宫,十二个克里姆林宫,十三个卢浮宫,十五个白金汉宫,五百个足球场。共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就是到了现代,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
其中宣政殿算是皇帝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在殿前130米处,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左右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形成较大的院庭。
宣政殿之后有紫宸门,门内有紫宸殿,为寝区主殿。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rì常活动之所。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紫宸殿为第三大殿,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rì常之间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
所以紫宸殿又被称为“内朝”,能够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原因是入紫宸殿必须经过前宣政殿左右的东西上阁门,所以称之为“入阁”,能够“入阁”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在当时是作为大臣颇为荣耀的事情。
宋璟从第一次“入阁”的紧张激动,到现在频繁出入紫宸殿,早已显得波澜不惊。
而他的心愿,便是再将这个大唐往更辉煌的地方迈出一大步,然后自己以“名相”的身份名垂青史。
即使宋璟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前些年宫廷斗争非常激烈,政权交叠十分频繁,导致整个大唐都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比起太宗时的贞观之治来说,显得有些差距。
不过现在,整个大唐已经初步拨乱反正,李隆基的励jīng图治也让宋璟看到了超越贞观之治的希望,也许开元这个年号,会在历史上留下很深的印记。
首相与副相两人联袂而访,自然很快便见到了皇帝李隆基。
李隆基这时的穿着并不正式,倒是显得十分休闲,不过即便如此穿着,他的容貌依旧显得十分雄伟俊丽,是个非常出sè的美男子,他今年才三十多岁,整个人的气质经历过残酷的宫廷斗争的熏陶,显得十分成熟。
李隆基身上还有淡淡的“王霸之气”,其人格魅力确实强大,也许碰到一些英才,只需“虎躯一震”,便会让人“纳头便拜”。
李隆基已经登基有六年了,一直兢兢业业,励jīng图治,知人善用,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赞赏,而整个大唐,也以几乎看得见的速度改变着。
见到自己的两位“左膀右臂”,李隆基的脸上浮现出了和煦的笑容,这两位老臣的能力,以他那卓越的眼光,是非常了解的。
看来这次因为新的货币政策,而导致的长安人心浮动,交易停止的问题,应该会妥善解决了……李隆基十分自信的想着。
一直恭敬的站在李隆基身后的,是右监门卫将军高力士,知内侍省事,俗称“大内总管”,他深得李隆基的信任,本身能力也比较出众,甚至有与宰相一起讨论国事的资格。
宋璟与苏颋两人,就没有一个轻视高力士这个内侍的,反而因为高力士的才干,而对他十分欣赏。
虽然宦官与文官常常不对路,但由于高力士这人“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再加上他确实有非凡的政治眼光与决断xìng格,使得他获得了文官们的敬重。
行了君臣之礼后,两位宰相将刚才的事情禀报给了李隆基,自然便印证了李隆基刚刚猜想,为此他心中洋洋自得,觉得自己的预感总是十分正确。
高力士将报告与试卷都递了上去,只是不经意间瞟到试卷上王维的名字时,不由一怔,心里颇为惊讶,难不成这解决方案还与王维有关?
接下来苏颋的陈述无疑证明了这一点,他详细的陈述了一下整个解决方案,让李隆基更加透彻理解这个方案。
李隆基如今还十分贤明,自然完全采纳了这个能让长安恢复稳定的方案,不过他更感兴趣的,还是宰相口中提到的“王维”。
对于王维的诗名,李隆基已经早有耳闻了,每次王维有新诗一出,他的后宫里传得最快,没办法,这个时代娱乐的东西确实很少,导致有不少人都喜欢唐诗,就好比后世的流行歌曲一样。
李隆基作为一个热爱文学艺术的皇帝,自然也是欣赏王维的诗才的,只是欣赏归欣赏,在他眼里,王维的地位更像是他养的那群梨园子弟,专门用来取悦别人的,即使拥有的偌大的名声,也改变不了这一点。
比起王维这样的诗人,李隆基更欣赏苏颋这种既有文才又有干才的能臣,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诗人做事能力都很差,像那位在文坛上颇有名气的贺知章,办事能力还是不错的。
王维的这份殿试试卷,一下子就改变了李隆基对王维的看法。
现在的李隆基,确实是个非常出sè的皇帝,不仅政治手腕高超,更关键的是他的眼光非常准确,从挑选的第一任首相姚崇,到现任首相宋璟,都是他亲自任命的,而两位首相的做出的功绩,更是体现了他的识人之明。
这次他那超常的直觉与敏锐的眼光又告诉他,这个王维是个人才,虽然十分年轻,但只要经过踏踏实实的锻炼,rì后或许也是个栋梁之材。
不过此时李隆基却没有提王维的名字,而是赞赏并采纳了两位宰相的方案后,再让人将所有的贡士卷子都呈上来给他看,以裁定进士的排名。
李隆基虽然采纳了这个方案,但却还要经过一套程序才能实行,而不是什么“金口玉言”,直接下旨就能执行。
程序是这样的:中书省专门负责起草命令,它的一把手叫中书令,正三品,即首相宋璟(此时宋璟身上并无‘中书令’这个官职,但却有中书令之实,他的官职是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他从李隆基那里领受了意图,回到省里之后,就将皇帝陛下的讲话jīng神传达给了自己的得力部下——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正五品上)是中书省繁杂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正职领导中书令和副职领导中书侍郎(正四品上)只负责“从宏观上指导”,此时的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副相苏颋,而具体的工作则是由中书舍人来完成。中书舍人一共有六个人,因为尚书省有六个部,所以,中书省就设置了六名中书舍人,一人对应一个部。
中书令根据皇帝指示的类别,将草稿的任务交付给其中的一个中书舍人。这个中书舍人要依据皇帝的指示jīng神和中书令的讲话纲领,以皇帝的口吻起草一份诏书,这个艰苦的过程却有一个诗意浪漫的名称,叫做“五花判事”。
草稿拟成之后,中书令会对草稿进行润sè修改,形成正式的范本,而后将之呈递到皇帝李隆基的案头。皇帝李隆基会对这个范本进行审查,看看这帮大臣是不是领会了他的意图。如果他不满意,就会将诏书发回中书省重拟;如果同意,只需要用红笔在诏书上批一个“敕”字就行了。
紧接着,这份经由李隆基的龙爪批红的敕书会被中书省转送到隔壁的门下省。门下省实际上是一个复核部门,职能就是审核体现皇帝主观愿望的敕令是否遵循客观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具有可cāo作xìng。
拿到敕书以后,给事中(正五品上)会对敕书进行复核,如果复核不予通过,敕书就会被重新发回中书省,然后再走上一遍上述的程序。
如果复核通过,敕书经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正三品的侍中(侍中下基层或者休假时,则由副职长官正四品上的黄门侍郎代行职责)签章之后,就正式生效了。
如果一道诏书,只有皇帝的批红,却没有侍中的签章,那它就是无效的。由此可见,门下省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皇权的制衡,整个程序还是非常科学的,能够将某些皇帝个人的失误排除。
不过此时侍中暂缺,显然李隆基并不想有这样的宰相来阻挠他的圣旨,而之前的门下省的副职官黄门侍郎则是源乾曜,向来唯李隆基马首是瞻的人。
很明显,李隆基虽然几乎将中书省放权给宋璟、苏颋二人,但门下省却在他的掌控之中,因为这才能保证他圣旨的“合法xìng”。
============
求收藏票票~~~~~~~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开元风流》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开元风流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