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各方反应
目录:中华苍穹| 作者:鹏之飞翔| 类别:历史军事
瀛台内,光绪长长的伸了个懒腰:“md,先好好睡上一觉再说。到这破地方就没睡好过。”
“请皇上赐罪。”杨东子跪在光绪身后,缓缓将皇上离开后太和殿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卑职山擅杀王公,死罪难免。请皇上赐罪。”
光绪眉头一皱:“不过只是个贝子,杀了就杀了。只是朕说过,只有终身只参于对外战争的将士方有入烈士陵园。**前,那是自卫还击没有关系。而你,却是主动杀人呀……”
光绪叹了口气走了。留下泪流满面的杨东子,他知道,他这辈子是进不了烈士陵园。这件事就成了他一辈子的心病,直到他在弥留之际依然念念不忘的就是想埋进烈士陵园。死后依然闭不上眼睛,直到年迈的光绪对他说:生身给朕看了一辈子的门,死后还是继续给朕看门吧。杨东子这才闭上眼睛。自此后,烈士陵园的门外肃立起一座坟茔。当然,这都是后话。
而远在天津的大沽码头上,老学究向学子们说明了铁路之事。不是皇上卖了铁路,而是我们自己建不了也没钱去建。只能让洋人来建,所以才会将经营权买给洋人以抵偿洋人建路之资。因此,皇上才要他们出国游学,就是为了能自己建铁路。并再三叮嘱要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回国后自力更生,使皇上不再受洋人欺凌。泪流满面的学子们宣誓学成之日就是回国报效之时,以尽忠君之名。三年半后。这批出国的2816人全部拒绝了国外提供的优厚的待遇,除八人因病故外,与其它外派学子一样没有一人滞留国外。这批几乎全部从事钢铁工业的学子成了未来中华钢铁的带头人。
北京。刚刚停下枪炮声的京城再一次迎来了杂乱的脚步声。以唐绍仪为首的皇帝亲信全部被逮捕,伍廷芳、蔡元培等人无一幸免。而翁同龢等清流一派,全部接到太后旨意:罢免全部官职,限当日离京返回乡里。翁同龢等就在衙役的监督下,只能匆匆收拾一二,入夜前登上马车黯然离京。至此,朝堂中所有皇上党羽不是入狱就是离京。因为京师大学堂驻守连队只是守卫大学堂安全,并未阻止其它人进出大学堂。也免了刀兵之祸。而军校虽然也只有一个连,但无论是甘军还是西山锐键营都打不下来。必竟是早有预料,机枪大炮样样不少。最后得到军校留守参谋张作霖的保证,只要能让他们出来买日用粮食,他们就决不离开军校半步。最后。整个军校被团团围住后也就安静了下来。至此。整个京城除了军校依然戒严外,再无光绪的势力。慈禧太后彻底全掌大权。
而此次突如期来的变故,不仅震动的是整个官场,就边洋人也觉的不妙。京城虽然乱成一团,但还没哪个衙役敢来东江米巷闹事。而等在大清外交部的英国公使欧格讷爵士却乱了神态,本欲与下朝后的唐绍仪谈沪湘铁路事宜的欧格讷,就看着眼前才下朝的唐绍仪被衙役给索走,顿时不知所措。他立刻返回使馆与美德法意等国公使进行紧急磋商。因为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只是再次重申要求各国保持对华一致。在得到各国的保证后,大家也只能等着清政府发表公文后再做打算。
然而至到入夜。各国公使依然没有听到清国朝廷对今日事件发表一个说明。但是一个个官员或是被索拿,或是被革职,加上今日响了一个上午的枪炮声。每个公使都明白,清国朝廷的发生了重大的政治变动。随后从各个渠道传来的消息都证明一个问题:清国的皇太后重新主政了,不仅全部废除了后宫的皇后妃子还重立了太子,并有可能做出废帝之事。
消息传来,欧格讷坐不住了。清国是哪个人来当皇帝其实不是他关心的内容,他关心的是大英帝的利益。自从与这位光绪皇帝在田庄台一番攀谈之后,清国表现出积极的外交政策让世界各国都很开心。各种商业合作广泛而深入,在政府之间的对话清国也放下了以往高傲的姿态。清国积极主动的进入国际事务,开始虚心求教于各国。从工业化建设到经济体制的改革,从法制体系到军队操练……清国在光绪这位开明的皇帝的带领下,正在快速的追赶着世界文明的脚步。金本位的改制,造船工业的建设……就在清国追赶世界的脚步中,英国自然也可以获取巨大的利益。不仅如此,对了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展,而英国自身却无能为力的时候,扶持一个亲英的国家代替英国对抗俄国就成了大英帝国最佳的选择。而欧格讷的选择是清国。
俄国是野蛮的,同样也是强大的。广阔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就是沙皇扩展野心的基础。而清国,同样也有广阔的土地和更加庞大的人口。清国温暖的天气也比俄国更加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甲午战争中清国皇帝的举动,更是表明了清国捍卫领土的决心。相比清国而言的日本,土地狭小,人口不多,资源也几乎为零。扶持日本这样一个国家所能获得的利益是完全不能和清国相比的。
更重要的是,欧格讷敏锐的看到了日本远远超过实力的野心。仅凭着几艘快速巡洋舰就敢挑战拥有战列舰的清国。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国民的凝聚力很强。如果当日本这个岛国拥有能够抗衡俄国的力量的时候,日本人的野心必然会导致对外发动侵略。反观清国确不然,国内民族众多、国内矛盾尖锐。熟知中国历史的欧格讷也明白清楚的知道,中国人太喜欢内斗了。
当欧格讷的报告送到国内后,引发了议会激烈的讨论。议会认为。清国一但完成工业建设,其巨大的人口、土地和文化底蕴在未来将可能导致对大英帝国潜在的危险。而日本地小人少,其发展必然受到英国的控制。即使将来日本可能不听话,凭借大英帝国海军的实力,只要切断了日本资源的供给,日本就得乖乖的听话。
但欧格讷却坚持自己的选择,所以在对清国的谈判中也给于清国必要的让步。为此他获得了清国皇帝的私人友谊。可是议会的那帮蠢货却坚持要支持日本,将清国定购的两艘战列舰放慢了进度,并传出有可能转售日本的消息。他也曾为此特意进宫向清国皇帝说明。延期只是因为材料的生产不及时,必竟这个时候大英帝国有太多的军舰在建造。可换来的只是光绪表示遗憾并极为客气的送行。在中国,客气就是意味着不把你当自己人。那群愚蠢的议员做出的愚蠢的决定。最终会损害帝国的利益。
但不算怎么样,如果清国皇太后重新获得国家最高权利,以她保守的性格必然要将清国重新带回封闭的国度。那不符合英国利益同样也不符合其它各国的在华利益,当然也许俄国除外。所以。能让清国光绪皇帝继续掌权国家才是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
为此。欧格讷接连拜访各国公使。终于换来大家的一致同意,明日英、德、法、美、意等五国公使将集体面见清国皇太后,就清国已经签订的金本位改制备忘录和一系列的建设协议的后续部分的继续进行,明确清国的态度。
时间的脚步继续前进着,夜幕降临在这刚刚平静的北京城。
瀛台外,李莲英正指挥着太监们拆除瀛台通住外面的唯一一座桥梁。浑然不顾一旁哭的梨花带雨的一后二妃。瀛台那头,光绪久久站立:“去找一处没人认识你们,也没人能认出你们的地方去吧。去安静的过完自己的下半辈子。别跟着朕过这般今日不知明日事的提心吊胆的日子了。朕许你们改嫁。”说完,光绪转身走了。
自己必竟也是皇帝。她们到底也是皇帝的女人。自己的女人被人给上了,说一点没感觉是不可能的。好在这种事他已经经历过了,再说自己又没碰过她们,也就无所谓了。若不然,将来自己重新掌权之时。一整日面对令人纠结的朝局政务后,回来还要看到更令人纠结的长像,这还让不让人活了。将来自己定要选遍天下秀美女子以充自己后宫,让劳累一日的自己回宫后能看到令人舒心的长像也能提高工作效率不是。
桥拆了,没关系。电话电报线路也断了,没关系。但你狗日的竟敢切了朕的电路、拆了朕的暖气,那就没得商量了。如狼似虎的侍卫坐上小船就冲过岸去,把除了李莲英的太监全给揍到别人认不出来的地步。面对威胁的李莲英妥协了,他认为只有电路暖气的皇帝也是不能对外联系,而慈禧太后最终也认可保留了下来。
可他们都不知道的是,在瀛台内有一间改造过的、隔间非常好的房间里,二台无线电报机正不停的收发电报。将一条条指令传出的同时,也将外面一个个消息带了进来。光绪除了不能离开这个小岛外,信息依旧保持对外的高度畅通,唯独是翻译电码的时间有点长。
纷乱的一天并没有结束,夜深但人却不静。
凡是关押着今日被抓捕朝官的监狱里,都迎来了一群凶恶的黑衣歹徒。短暂而激烈的交火后,他将们制服了全部的衙役,并杀死了还意图反抗的衙役后,打开了牢门。将一个个官员放出来,然后集体冲出早已占领的城门离京而去。唯有一人除外。
“冷大人,其它人是否都还安全。”这是受了刑的唐绍仪被抬出来后说的第一句。
“唐大人放心,周大人和在下已经安排妥当。这就送你们出城。”
“且慢,有劳冷大人先将在下送至英国公使馆。”
“如今皇上已被软禁于瀛台。大人就是再操心国事也得先将自身的伤养好吧。”
“冷大人此言差矣。”唐绍仪忍着慢身的伤痛喝了口水,艰难的开口:“西太后今日之举恐有废帝之嫌,皇上虽然失权,但只在要皇位一日,将来就有重掌大权的可能。如今朝堂已是西太后一言之堂,废立之事只是她一念之间。或许今日尚有顾虑,但时日一长就难说了。唯有以利诱外国公使对西太后施压,迫使西太后不敢行废立之事。只要能保住皇上的皇位,将来我们才能东山再起。”
“只恐耽误时间,再出城就难了。到时仅凭我们几人难保大人安全。皇上可是一再叮嘱要确保大人安全。”
“皇上如此恩重臣下,臣下又岂能不效死。个人生死事小,国事为大。在下也相信,凭我与英国公使的关系,应该能争取到政治避难。”
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刚刚才睡下的欧格讷:“什么清国外交大臣唐绍仪满身伤痕的求见?快找医生来。”
通过唐绍仪的叙述,欧格讷明白了清国宫政内发生的事情――清国皇太后想要废帝另立。唐绍仪的话很中肯,如果一但另立新帝,那整个大清就会中断全部的合作。因为此次政变就是因为太后及大臣们都不满意皇上的新政,所以,唐绍仪恳请欧格讷出面协调,逼迫太后不敢废帝而力保皇上皇位,以图将来。同时唐绍仪向欧格讷申请政治避难,并恳请英国将他送至江宁。欧格讷同意了,等他的伤养好后,欧格讷会立刻派人送他过去。
似乎整个事件中都忘记了的李鸿章,此刻却在天津。与新任直隶总督张之洞和刚刚抵达天津欲回京述职的女婿张佩伦高兴的交谈着。虽然李鸿章与张之洞政见不和,但对于国家工业化建设还是有很多共同期待的东西,尤其当张佩伦讲起日新月异的台北和雄伟的基隆军港,两位老臣还是表示了很高的热情。却被一封电报的到来打断了。
张佩伦哑口无言,张之洞失手打碎了茶杯,李鸿章颤颤惊惊的放下了电报。重立太子、罢免官员,太后重新训政,太后有了废帝的意思。
他是二日前到的天津,他在离京前就发现了不对劲。他婉言进谏皇上,可皇上却把他支到了天津。原来,皇上是不想让他卷入帝后之争,这是为了保护他呀。可是皇上,老臣身为一国总理,帝国的宰相哪里是能躲的开的。良久,李鸿章黯然的说了句:“大清国就要分崩离析了。”说完,不听劝阻,就要连夜踏上了回京之路。(未完待续。。)
“请皇上赐罪。”杨东子跪在光绪身后,缓缓将皇上离开后太和殿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卑职山擅杀王公,死罪难免。请皇上赐罪。”
光绪眉头一皱:“不过只是个贝子,杀了就杀了。只是朕说过,只有终身只参于对外战争的将士方有入烈士陵园。**前,那是自卫还击没有关系。而你,却是主动杀人呀……”
光绪叹了口气走了。留下泪流满面的杨东子,他知道,他这辈子是进不了烈士陵园。这件事就成了他一辈子的心病,直到他在弥留之际依然念念不忘的就是想埋进烈士陵园。死后依然闭不上眼睛,直到年迈的光绪对他说:生身给朕看了一辈子的门,死后还是继续给朕看门吧。杨东子这才闭上眼睛。自此后,烈士陵园的门外肃立起一座坟茔。当然,这都是后话。
而远在天津的大沽码头上,老学究向学子们说明了铁路之事。不是皇上卖了铁路,而是我们自己建不了也没钱去建。只能让洋人来建,所以才会将经营权买给洋人以抵偿洋人建路之资。因此,皇上才要他们出国游学,就是为了能自己建铁路。并再三叮嘱要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回国后自力更生,使皇上不再受洋人欺凌。泪流满面的学子们宣誓学成之日就是回国报效之时,以尽忠君之名。三年半后。这批出国的2816人全部拒绝了国外提供的优厚的待遇,除八人因病故外,与其它外派学子一样没有一人滞留国外。这批几乎全部从事钢铁工业的学子成了未来中华钢铁的带头人。
北京。刚刚停下枪炮声的京城再一次迎来了杂乱的脚步声。以唐绍仪为首的皇帝亲信全部被逮捕,伍廷芳、蔡元培等人无一幸免。而翁同龢等清流一派,全部接到太后旨意:罢免全部官职,限当日离京返回乡里。翁同龢等就在衙役的监督下,只能匆匆收拾一二,入夜前登上马车黯然离京。至此,朝堂中所有皇上党羽不是入狱就是离京。因为京师大学堂驻守连队只是守卫大学堂安全,并未阻止其它人进出大学堂。也免了刀兵之祸。而军校虽然也只有一个连,但无论是甘军还是西山锐键营都打不下来。必竟是早有预料,机枪大炮样样不少。最后得到军校留守参谋张作霖的保证,只要能让他们出来买日用粮食,他们就决不离开军校半步。最后。整个军校被团团围住后也就安静了下来。至此。整个京城除了军校依然戒严外,再无光绪的势力。慈禧太后彻底全掌大权。
而此次突如期来的变故,不仅震动的是整个官场,就边洋人也觉的不妙。京城虽然乱成一团,但还没哪个衙役敢来东江米巷闹事。而等在大清外交部的英国公使欧格讷爵士却乱了神态,本欲与下朝后的唐绍仪谈沪湘铁路事宜的欧格讷,就看着眼前才下朝的唐绍仪被衙役给索走,顿时不知所措。他立刻返回使馆与美德法意等国公使进行紧急磋商。因为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只是再次重申要求各国保持对华一致。在得到各国的保证后,大家也只能等着清政府发表公文后再做打算。
然而至到入夜。各国公使依然没有听到清国朝廷对今日事件发表一个说明。但是一个个官员或是被索拿,或是被革职,加上今日响了一个上午的枪炮声。每个公使都明白,清国朝廷的发生了重大的政治变动。随后从各个渠道传来的消息都证明一个问题:清国的皇太后重新主政了,不仅全部废除了后宫的皇后妃子还重立了太子,并有可能做出废帝之事。
消息传来,欧格讷坐不住了。清国是哪个人来当皇帝其实不是他关心的内容,他关心的是大英帝的利益。自从与这位光绪皇帝在田庄台一番攀谈之后,清国表现出积极的外交政策让世界各国都很开心。各种商业合作广泛而深入,在政府之间的对话清国也放下了以往高傲的姿态。清国积极主动的进入国际事务,开始虚心求教于各国。从工业化建设到经济体制的改革,从法制体系到军队操练……清国在光绪这位开明的皇帝的带领下,正在快速的追赶着世界文明的脚步。金本位的改制,造船工业的建设……就在清国追赶世界的脚步中,英国自然也可以获取巨大的利益。不仅如此,对了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展,而英国自身却无能为力的时候,扶持一个亲英的国家代替英国对抗俄国就成了大英帝国最佳的选择。而欧格讷的选择是清国。
俄国是野蛮的,同样也是强大的。广阔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就是沙皇扩展野心的基础。而清国,同样也有广阔的土地和更加庞大的人口。清国温暖的天气也比俄国更加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甲午战争中清国皇帝的举动,更是表明了清国捍卫领土的决心。相比清国而言的日本,土地狭小,人口不多,资源也几乎为零。扶持日本这样一个国家所能获得的利益是完全不能和清国相比的。
更重要的是,欧格讷敏锐的看到了日本远远超过实力的野心。仅凭着几艘快速巡洋舰就敢挑战拥有战列舰的清国。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国民的凝聚力很强。如果当日本这个岛国拥有能够抗衡俄国的力量的时候,日本人的野心必然会导致对外发动侵略。反观清国确不然,国内民族众多、国内矛盾尖锐。熟知中国历史的欧格讷也明白清楚的知道,中国人太喜欢内斗了。
当欧格讷的报告送到国内后,引发了议会激烈的讨论。议会认为。清国一但完成工业建设,其巨大的人口、土地和文化底蕴在未来将可能导致对大英帝国潜在的危险。而日本地小人少,其发展必然受到英国的控制。即使将来日本可能不听话,凭借大英帝国海军的实力,只要切断了日本资源的供给,日本就得乖乖的听话。
但欧格讷却坚持自己的选择,所以在对清国的谈判中也给于清国必要的让步。为此他获得了清国皇帝的私人友谊。可是议会的那帮蠢货却坚持要支持日本,将清国定购的两艘战列舰放慢了进度,并传出有可能转售日本的消息。他也曾为此特意进宫向清国皇帝说明。延期只是因为材料的生产不及时,必竟这个时候大英帝国有太多的军舰在建造。可换来的只是光绪表示遗憾并极为客气的送行。在中国,客气就是意味着不把你当自己人。那群愚蠢的议员做出的愚蠢的决定。最终会损害帝国的利益。
但不算怎么样,如果清国皇太后重新获得国家最高权利,以她保守的性格必然要将清国重新带回封闭的国度。那不符合英国利益同样也不符合其它各国的在华利益,当然也许俄国除外。所以。能让清国光绪皇帝继续掌权国家才是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
为此。欧格讷接连拜访各国公使。终于换来大家的一致同意,明日英、德、法、美、意等五国公使将集体面见清国皇太后,就清国已经签订的金本位改制备忘录和一系列的建设协议的后续部分的继续进行,明确清国的态度。
时间的脚步继续前进着,夜幕降临在这刚刚平静的北京城。
瀛台外,李莲英正指挥着太监们拆除瀛台通住外面的唯一一座桥梁。浑然不顾一旁哭的梨花带雨的一后二妃。瀛台那头,光绪久久站立:“去找一处没人认识你们,也没人能认出你们的地方去吧。去安静的过完自己的下半辈子。别跟着朕过这般今日不知明日事的提心吊胆的日子了。朕许你们改嫁。”说完,光绪转身走了。
自己必竟也是皇帝。她们到底也是皇帝的女人。自己的女人被人给上了,说一点没感觉是不可能的。好在这种事他已经经历过了,再说自己又没碰过她们,也就无所谓了。若不然,将来自己重新掌权之时。一整日面对令人纠结的朝局政务后,回来还要看到更令人纠结的长像,这还让不让人活了。将来自己定要选遍天下秀美女子以充自己后宫,让劳累一日的自己回宫后能看到令人舒心的长像也能提高工作效率不是。
桥拆了,没关系。电话电报线路也断了,没关系。但你狗日的竟敢切了朕的电路、拆了朕的暖气,那就没得商量了。如狼似虎的侍卫坐上小船就冲过岸去,把除了李莲英的太监全给揍到别人认不出来的地步。面对威胁的李莲英妥协了,他认为只有电路暖气的皇帝也是不能对外联系,而慈禧太后最终也认可保留了下来。
可他们都不知道的是,在瀛台内有一间改造过的、隔间非常好的房间里,二台无线电报机正不停的收发电报。将一条条指令传出的同时,也将外面一个个消息带了进来。光绪除了不能离开这个小岛外,信息依旧保持对外的高度畅通,唯独是翻译电码的时间有点长。
纷乱的一天并没有结束,夜深但人却不静。
凡是关押着今日被抓捕朝官的监狱里,都迎来了一群凶恶的黑衣歹徒。短暂而激烈的交火后,他将们制服了全部的衙役,并杀死了还意图反抗的衙役后,打开了牢门。将一个个官员放出来,然后集体冲出早已占领的城门离京而去。唯有一人除外。
“冷大人,其它人是否都还安全。”这是受了刑的唐绍仪被抬出来后说的第一句。
“唐大人放心,周大人和在下已经安排妥当。这就送你们出城。”
“且慢,有劳冷大人先将在下送至英国公使馆。”
“如今皇上已被软禁于瀛台。大人就是再操心国事也得先将自身的伤养好吧。”
“冷大人此言差矣。”唐绍仪忍着慢身的伤痛喝了口水,艰难的开口:“西太后今日之举恐有废帝之嫌,皇上虽然失权,但只在要皇位一日,将来就有重掌大权的可能。如今朝堂已是西太后一言之堂,废立之事只是她一念之间。或许今日尚有顾虑,但时日一长就难说了。唯有以利诱外国公使对西太后施压,迫使西太后不敢行废立之事。只要能保住皇上的皇位,将来我们才能东山再起。”
“只恐耽误时间,再出城就难了。到时仅凭我们几人难保大人安全。皇上可是一再叮嘱要确保大人安全。”
“皇上如此恩重臣下,臣下又岂能不效死。个人生死事小,国事为大。在下也相信,凭我与英国公使的关系,应该能争取到政治避难。”
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刚刚才睡下的欧格讷:“什么清国外交大臣唐绍仪满身伤痕的求见?快找医生来。”
通过唐绍仪的叙述,欧格讷明白了清国宫政内发生的事情――清国皇太后想要废帝另立。唐绍仪的话很中肯,如果一但另立新帝,那整个大清就会中断全部的合作。因为此次政变就是因为太后及大臣们都不满意皇上的新政,所以,唐绍仪恳请欧格讷出面协调,逼迫太后不敢废帝而力保皇上皇位,以图将来。同时唐绍仪向欧格讷申请政治避难,并恳请英国将他送至江宁。欧格讷同意了,等他的伤养好后,欧格讷会立刻派人送他过去。
似乎整个事件中都忘记了的李鸿章,此刻却在天津。与新任直隶总督张之洞和刚刚抵达天津欲回京述职的女婿张佩伦高兴的交谈着。虽然李鸿章与张之洞政见不和,但对于国家工业化建设还是有很多共同期待的东西,尤其当张佩伦讲起日新月异的台北和雄伟的基隆军港,两位老臣还是表示了很高的热情。却被一封电报的到来打断了。
张佩伦哑口无言,张之洞失手打碎了茶杯,李鸿章颤颤惊惊的放下了电报。重立太子、罢免官员,太后重新训政,太后有了废帝的意思。
他是二日前到的天津,他在离京前就发现了不对劲。他婉言进谏皇上,可皇上却把他支到了天津。原来,皇上是不想让他卷入帝后之争,这是为了保护他呀。可是皇上,老臣身为一国总理,帝国的宰相哪里是能躲的开的。良久,李鸿章黯然的说了句:“大清国就要分崩离析了。”说完,不听劝阻,就要连夜踏上了回京之路。(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中华苍穹》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中华苍穹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