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九章 逃跑成了主旋律〔下〕
目录: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作者:调理陈豆| 类别:历史军事
开封府留守禁军的战败和杜充的叛变投敌,给南宋的官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支地方部队的头上有太多的光环了。
比如宗泽前期的十三连胜,比如岳飞在泗水关前三箭吓退一万金兵,又比如后期在开封府汴梁城摆下的“平戎万全阵”,等等。
这些事迹,在南宋的人民中越传越神奇,成为南宋抗金人民心中的希望。
起码我们还有一支能够克制金兵的队伍,我们还有打败金兵的希望。
这可能也是高宗小皇帝为什么如此礼待杜充的原因所在。
遗憾的是,如今连这最后一点的希望都被破灭了。
南宋朝的国土上,死气沉沉,士无斗志,一片末代败亡之象。
正如<天下无贼》中黎叔所说的:“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259
结果是:金兵所到之处,要么就开门揖贼;要么就望风而逃,几乎没有人胆敢提出要与金兵对战。
抵抗金兵是无能为力了,但始终是汉夷有别,再加上多年的理学教育,绝大部分的南宋人还是羞于投降。
结果是,逃跑成了南宋大地上汉人的主旋律。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中有以下的记载:
丁巳,金人破**县,又破临江军,守臣中奉大夫、直秘阁吴将之遁去。将之,吴兴人也。
戊午,金人攻洪州,权知州事李积中以城降。
丁卯,金人攻吉州,知州事直龙图阁杨渊弃城去。
等等等等
......
对于杜充的投降,受伤害最深的其实是我们的高宗小皇帝。
当初宗泽病逝,小皇帝一意孤行,不听前方将士的一致意见,让宗泽的儿子宗颖接班,反而从大名府提拔上来一个名声极坏的杜充。
杜充的接任。固然是破坏了宗泽北上攻打金国的计划,但也直接摧毁了整个开封府汴梁城的防御体系。
如此一来,建炎小朝廷不但失去了开封府汴梁城这座在长江以北的桥头堡,而且随时面临着金兵的威胁。
这还不止,高宗皇帝屡次对杜充进行提拔:从大名府留守、迁枢密直学士到开封府留守兼兼侍读召;然后升资政殿学士,寻知宣武军节度使,节制淮南、京东西路;最后调升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御营使。
这个过程,前后才用了不到区区两年的时间。[]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259
这样的提升速度,已经不能简单地用“破格提升”这句成语来形容了,分明就是高宗皇帝的偏心和溺爱。因此也带来朝廷里的各种非议。
可惜的是。杜充不是那种知恩图报的人。朝廷对他的种种恩宠。在他自己的利益考量下,变得一文不值。
用句广州的俚语,高宗小皇帝的所作所为,分明就是“养狼狗咬春袋。”
对此。高宗皇帝唯有跟身边的大臣叹息道:“我对杜充已经仁至义尽了,为什么他还要这样子呢?”
无奈之下,高宗只好削掉杜充的爵位,还把它留在京城中的子女们全部流放到岭南去。
《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列传第二百三十四。叛臣上:充遂叛降金。事闻,高宗谓辅臣曰:“朕待充不薄,何乃至是哉?”下制削充爵,徙其子嵩、岩、{山昆}、婿韩汝惟于广州。
...............................
完颜兀术占领了建康府,四下一看,附近竟然找不到任何宋朝抵抗的力量。于是乎。完颜兀术就顺势南下,朝高宗小皇帝行宫所在的杭州杀来。
杭州此时已经改名叫临安了。官方的说法,这是取“临时安家”之意,表示将来还要恢复中原领土的决心。
当然,在坊间还有另外一种传闻。说赵构之所以把杭州取名临安,是指这里已经“临近平安”了,安稳的日子快到了。
这个说法,或许更接近赵构当时的渴望。
但是,从字面分析,“临近平安”,就意味着平安还没有到来,因此,高宗皇帝再一次逃亡,似乎是上天一早已经安排好了。
中国文字的八面玲珑和博大精深,在此刻表『露』无遗。
既然要逃跑,如何逃跑?逃往何方?逃跑以后怎样安排?这些问题,全都放在了高宗皇帝的御案上,等待皇帝的决定
逃跑也是是个技术活,也同样需要策略的。
......
有事问宰相,高宗于是对着吕颐浩问道:“事情紧迫,该怎么办?”
宰相大人的回答很有见地:“皇上圣驾出行,皇族、后宫妃嫔、百司官吏、兵卫的家小都跟着,队伍庞大,行走不便,粮食难带。金人素来以骑兵取胜,一旦过江,就会派轻骑追袭。我觉得咱们不如弃车登舟,出海避敌。浙江地热,金人势不能久留。等他们一走,咱们就回来,光复国土。”
皇帝乘船出逃,浮国海上,这绝对是开创历史的壮举。
这么好的事情,高宗小皇帝当场拍板道:“就这么办吧。”
......
出海逃跑固然是个好主意,但实际执行起来,就遇上了很多难以克服的难题。其中最让人困扰的就是船只不够。
虽然宰相吕颐浩一早已经预备好了二十多条大海船,但是小皇帝随行的人员实在是太多了些。
皇帝的后宫家属,皇帝的整个执政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们的家属,御林军诸班直卫,诸班直卫的家属们,等等。
对于船票不够的问题,宰相吕颐浩下了个命令:“因为船位不够,每个直卫只可以带两名家属上船。”
这个命令一出,整个御林军营地骂声一片。
御林军战士们怒火升腾,在半路上截住了吕颐浩。问再相大人:“我们有父母,有妻子,不知这两个名额给谁呢?”
在后世的天朝,人们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假如老婆和老妈同时掉落水中,我应该救谁才好?”
这个伦理问题,相传就是起源于这个时候。
与前几任的宰相不同。吕颐浩并不是京官出身,而是从地方提拔上来的干部,对宫廷中的潜规则有些不甚明白。如今见这些御林军如此无礼,于是雷霆大怒,要处理这帮触犯他威严的警卫员。
御林军们气疯了,当场拔出刀来就要砍了他。关键时刻,副宰相范宗尹出面,把吕颐浩拉进皇宫里。
上一次苗、刘两人叛变的风波才被平息不久,人们心中的阴影仍在,行宫中的气氛一下紧张了起来。
莫非又要再来一次兵变?
高宗小皇帝果然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经过了上一次的教训。他这次的应对平和沉稳。一派明君的作风。
小皇帝什么话也没有说,直接给这些闹事的御林军警卫们写了一封御笔公函:告诉他们这件事情确实考虑欠妥,已经另有安排,一定不会让警卫们骨肉分离。大家放心吧。我们是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少了谁都不行,等等。
皇宫的警卫们感觉很温馨,于是放心地散开了。
第二天,高宗小皇帝顶盔披甲,手持弓箭,亲自率领自己的贴身护卫和大将姚端,冲进了班直宿卫的营地。
惊恐中的直卫们有上房逃的,有跳墙跑的。可都没用,当时箭如雨下,敢动的全被『射』倒。高宗本人亲发两箭,从屋顶上『射』下来两人。
这连珠两箭,充分显『露』出了高宗小皇帝的勇武。以及此刻他心中的杀气。
皇帝亲自动手,把班直们吓坏了,他们集体投降。降了之后赵构心情仍然恶劣,他杀了领头的17个人,再把班直全体解散,分在各个部队之中。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帝自便殿御介胄,引伏兵出,弯弓手发二矢,中二人,坠于屋下。其众骇惧,悉就擒。
风波是被平息了。但是对于小皇帝的神勇,大臣们没有任何意见发表。
牵涉到御林军,就是属于宫闱内部的事情,谁碰谁倒霉。
......
建炎三年阴历十二月五日:宜出行、嫁娶、祭祀、祈福、求嗣;忌掘井、安葬、栽种、作灶、开市。
虽然这一天不算是黄道吉日,但战危势凶,也顾不得许多了。
高宗小皇帝和一众人等,冒雪出行,直接抵达了明州现宁波市)港口。
明州是距离临安最近的一个大港口,在这里早已准备了二十多只大海船,改作御舟,供高宗皇帝一行使用。
终于,高宗小皇帝还是登上了大海船,施施然离开大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海逃避战祸的皇帝。
对于高宗皇帝的这一次主动战略转移,朝中有一些大臣表示高度的欣赏。
参知政事范宗尹自夸自赞道:“敌骑虽有百万之众,但我们弃陆乘舟,他们能奈我们何?
旁边的另一名朝臣引用南北朝英雄宗悫的话附和道:“从今日起,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矣。”
但是更多的官员默不作声,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是一次迫不得已的远航。
大海茫茫,祸福难断。将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谁都难以预测。
当之人之一的赵鼎,后来在他所写的《建炎笔录》有以下的记录:
“士大夫去者有风涛之患,留者有兵火之虞,相别殿门外,皆面无人『色』。”
................................
确实,从当时的环境看,建炎小朝廷没有什么值得乐观的理由。也没有任何的迹象表明,建炎小朝廷能够抵挡得住金兵的压力。
没有,一点也没有。
建炎小朝廷在做的,只不过是苟延残喘,希望金兵大发慈悲,法外开恩罢了。
高宗皇帝的想法,已经在之前的《致金国元帅乞哀书》中表『露』无遗。
设想一下,假如当时金国真的接受了高宗皇帝的投降请求,历史的进程又会是怎样一种境况?
南宋没有了,只剩下了一个面积比较大的附庸属国,岳飞不再出现了,因为没有了抗金的需要;同样的理由,秦桧也不出现了……
女真人统治全中国的局面提早出现了。
金国没有南方战事的拖累,就可以腾出绝大部分的兵力,全心全意对付北方大漠的蒙古人,分而治之。
蒙古没有立国,党项人就不会灭绝,中原和欧洲也不会出现数以亿计的死亡。
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蒙古人对欧洲版图的冲击,当时欧洲中世纪的那种黑暗的统治体系就不会被打散打『乱』,欧洲文艺复兴可能也要拖后……
没有文艺复兴?嗯,这玩笑开的有些大了。
。
ps:
谢谢zhuxyhh01大大、靓女007大大、横断江山大大、hans2006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fn=2][fn=2][fn=2]
p:book/
安卓客户端上线下载地址:
这支地方部队的头上有太多的光环了。
比如宗泽前期的十三连胜,比如岳飞在泗水关前三箭吓退一万金兵,又比如后期在开封府汴梁城摆下的“平戎万全阵”,等等。
这些事迹,在南宋的人民中越传越神奇,成为南宋抗金人民心中的希望。
起码我们还有一支能够克制金兵的队伍,我们还有打败金兵的希望。
这可能也是高宗小皇帝为什么如此礼待杜充的原因所在。
遗憾的是,如今连这最后一点的希望都被破灭了。
南宋朝的国土上,死气沉沉,士无斗志,一片末代败亡之象。
正如<天下无贼》中黎叔所说的:“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259
结果是:金兵所到之处,要么就开门揖贼;要么就望风而逃,几乎没有人胆敢提出要与金兵对战。
抵抗金兵是无能为力了,但始终是汉夷有别,再加上多年的理学教育,绝大部分的南宋人还是羞于投降。
结果是,逃跑成了南宋大地上汉人的主旋律。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中有以下的记载:
丁巳,金人破**县,又破临江军,守臣中奉大夫、直秘阁吴将之遁去。将之,吴兴人也。
戊午,金人攻洪州,权知州事李积中以城降。
丁卯,金人攻吉州,知州事直龙图阁杨渊弃城去。
等等等等
......
对于杜充的投降,受伤害最深的其实是我们的高宗小皇帝。
当初宗泽病逝,小皇帝一意孤行,不听前方将士的一致意见,让宗泽的儿子宗颖接班,反而从大名府提拔上来一个名声极坏的杜充。
杜充的接任。固然是破坏了宗泽北上攻打金国的计划,但也直接摧毁了整个开封府汴梁城的防御体系。
如此一来,建炎小朝廷不但失去了开封府汴梁城这座在长江以北的桥头堡,而且随时面临着金兵的威胁。
这还不止,高宗皇帝屡次对杜充进行提拔:从大名府留守、迁枢密直学士到开封府留守兼兼侍读召;然后升资政殿学士,寻知宣武军节度使,节制淮南、京东西路;最后调升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御营使。
这个过程,前后才用了不到区区两年的时间。[]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259
这样的提升速度,已经不能简单地用“破格提升”这句成语来形容了,分明就是高宗皇帝的偏心和溺爱。因此也带来朝廷里的各种非议。
可惜的是。杜充不是那种知恩图报的人。朝廷对他的种种恩宠。在他自己的利益考量下,变得一文不值。
用句广州的俚语,高宗小皇帝的所作所为,分明就是“养狼狗咬春袋。”
对此。高宗皇帝唯有跟身边的大臣叹息道:“我对杜充已经仁至义尽了,为什么他还要这样子呢?”
无奈之下,高宗只好削掉杜充的爵位,还把它留在京城中的子女们全部流放到岭南去。
《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列传第二百三十四。叛臣上:充遂叛降金。事闻,高宗谓辅臣曰:“朕待充不薄,何乃至是哉?”下制削充爵,徙其子嵩、岩、{山昆}、婿韩汝惟于广州。
...............................
完颜兀术占领了建康府,四下一看,附近竟然找不到任何宋朝抵抗的力量。于是乎。完颜兀术就顺势南下,朝高宗小皇帝行宫所在的杭州杀来。
杭州此时已经改名叫临安了。官方的说法,这是取“临时安家”之意,表示将来还要恢复中原领土的决心。
当然,在坊间还有另外一种传闻。说赵构之所以把杭州取名临安,是指这里已经“临近平安”了,安稳的日子快到了。
这个说法,或许更接近赵构当时的渴望。
但是,从字面分析,“临近平安”,就意味着平安还没有到来,因此,高宗皇帝再一次逃亡,似乎是上天一早已经安排好了。
中国文字的八面玲珑和博大精深,在此刻表『露』无遗。
既然要逃跑,如何逃跑?逃往何方?逃跑以后怎样安排?这些问题,全都放在了高宗皇帝的御案上,等待皇帝的决定
逃跑也是是个技术活,也同样需要策略的。
......
有事问宰相,高宗于是对着吕颐浩问道:“事情紧迫,该怎么办?”
宰相大人的回答很有见地:“皇上圣驾出行,皇族、后宫妃嫔、百司官吏、兵卫的家小都跟着,队伍庞大,行走不便,粮食难带。金人素来以骑兵取胜,一旦过江,就会派轻骑追袭。我觉得咱们不如弃车登舟,出海避敌。浙江地热,金人势不能久留。等他们一走,咱们就回来,光复国土。”
皇帝乘船出逃,浮国海上,这绝对是开创历史的壮举。
这么好的事情,高宗小皇帝当场拍板道:“就这么办吧。”
......
出海逃跑固然是个好主意,但实际执行起来,就遇上了很多难以克服的难题。其中最让人困扰的就是船只不够。
虽然宰相吕颐浩一早已经预备好了二十多条大海船,但是小皇帝随行的人员实在是太多了些。
皇帝的后宫家属,皇帝的整个执政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们的家属,御林军诸班直卫,诸班直卫的家属们,等等。
对于船票不够的问题,宰相吕颐浩下了个命令:“因为船位不够,每个直卫只可以带两名家属上船。”
这个命令一出,整个御林军营地骂声一片。
御林军战士们怒火升腾,在半路上截住了吕颐浩。问再相大人:“我们有父母,有妻子,不知这两个名额给谁呢?”
在后世的天朝,人们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假如老婆和老妈同时掉落水中,我应该救谁才好?”
这个伦理问题,相传就是起源于这个时候。
与前几任的宰相不同。吕颐浩并不是京官出身,而是从地方提拔上来的干部,对宫廷中的潜规则有些不甚明白。如今见这些御林军如此无礼,于是雷霆大怒,要处理这帮触犯他威严的警卫员。
御林军们气疯了,当场拔出刀来就要砍了他。关键时刻,副宰相范宗尹出面,把吕颐浩拉进皇宫里。
上一次苗、刘两人叛变的风波才被平息不久,人们心中的阴影仍在,行宫中的气氛一下紧张了起来。
莫非又要再来一次兵变?
高宗小皇帝果然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经过了上一次的教训。他这次的应对平和沉稳。一派明君的作风。
小皇帝什么话也没有说,直接给这些闹事的御林军警卫们写了一封御笔公函:告诉他们这件事情确实考虑欠妥,已经另有安排,一定不会让警卫们骨肉分离。大家放心吧。我们是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少了谁都不行,等等。
皇宫的警卫们感觉很温馨,于是放心地散开了。
第二天,高宗小皇帝顶盔披甲,手持弓箭,亲自率领自己的贴身护卫和大将姚端,冲进了班直宿卫的营地。
惊恐中的直卫们有上房逃的,有跳墙跑的。可都没用,当时箭如雨下,敢动的全被『射』倒。高宗本人亲发两箭,从屋顶上『射』下来两人。
这连珠两箭,充分显『露』出了高宗小皇帝的勇武。以及此刻他心中的杀气。
皇帝亲自动手,把班直们吓坏了,他们集体投降。降了之后赵构心情仍然恶劣,他杀了领头的17个人,再把班直全体解散,分在各个部队之中。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帝自便殿御介胄,引伏兵出,弯弓手发二矢,中二人,坠于屋下。其众骇惧,悉就擒。
风波是被平息了。但是对于小皇帝的神勇,大臣们没有任何意见发表。
牵涉到御林军,就是属于宫闱内部的事情,谁碰谁倒霉。
......
建炎三年阴历十二月五日:宜出行、嫁娶、祭祀、祈福、求嗣;忌掘井、安葬、栽种、作灶、开市。
虽然这一天不算是黄道吉日,但战危势凶,也顾不得许多了。
高宗小皇帝和一众人等,冒雪出行,直接抵达了明州现宁波市)港口。
明州是距离临安最近的一个大港口,在这里早已准备了二十多只大海船,改作御舟,供高宗皇帝一行使用。
终于,高宗小皇帝还是登上了大海船,施施然离开大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海逃避战祸的皇帝。
对于高宗皇帝的这一次主动战略转移,朝中有一些大臣表示高度的欣赏。
参知政事范宗尹自夸自赞道:“敌骑虽有百万之众,但我们弃陆乘舟,他们能奈我们何?
旁边的另一名朝臣引用南北朝英雄宗悫的话附和道:“从今日起,可以乘长风破万里浪矣。”
但是更多的官员默不作声,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是一次迫不得已的远航。
大海茫茫,祸福难断。将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谁都难以预测。
当之人之一的赵鼎,后来在他所写的《建炎笔录》有以下的记录:
“士大夫去者有风涛之患,留者有兵火之虞,相别殿门外,皆面无人『色』。”
................................
确实,从当时的环境看,建炎小朝廷没有什么值得乐观的理由。也没有任何的迹象表明,建炎小朝廷能够抵挡得住金兵的压力。
没有,一点也没有。
建炎小朝廷在做的,只不过是苟延残喘,希望金兵大发慈悲,法外开恩罢了。
高宗皇帝的想法,已经在之前的《致金国元帅乞哀书》中表『露』无遗。
设想一下,假如当时金国真的接受了高宗皇帝的投降请求,历史的进程又会是怎样一种境况?
南宋没有了,只剩下了一个面积比较大的附庸属国,岳飞不再出现了,因为没有了抗金的需要;同样的理由,秦桧也不出现了……
女真人统治全中国的局面提早出现了。
金国没有南方战事的拖累,就可以腾出绝大部分的兵力,全心全意对付北方大漠的蒙古人,分而治之。
蒙古没有立国,党项人就不会灭绝,中原和欧洲也不会出现数以亿计的死亡。
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蒙古人对欧洲版图的冲击,当时欧洲中世纪的那种黑暗的统治体系就不会被打散打『乱』,欧洲文艺复兴可能也要拖后……
没有文艺复兴?嗯,这玩笑开的有些大了。
。
ps:
谢谢zhuxyhh01大大、靓女007大大、横断江山大大、hans2006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fn=2][fn=2][fn=2]
p:book/
安卓客户端上线下载地址: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