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九章:兵变(四)
目录: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作者:调理陈豆| 类别:历史军事
淮西军务整顿的过程,正如岳飞之前对张浚所预言的那样,分毫不爽。
“淮西一军多叛亡盗贼,变乱反掌间耳。王德与郦琼故等夷,素不相下,一旦揠之在上,则必争。吕尚书吕祉以兵部尚书兼都督府参谋军事虽通才,然书生不习军旅,不以足以服其众。飞谓必择诸大将之可任者付之,然后可定,不然,此曹未可测也。”
当郦琼被迫叛变之后,再回来读一读岳飞的这段话,方知岳飞用心之良苦。
可惜的是,因为张浚的狂妄自大,岳飞的努力付诸流水。
......
论如何,淮西的兵变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这件事情给南宋朝廷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影响一、南宋朝廷因为兵变的缘故而损失了四万多精锐大军。
淮西大军大多是由陕西人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说淮西大军属于西被军也并不过分。刘光世本人也是西被军将门出身,在南宋军界中位高权重,也是中兴四将中第一个获得三镇节度使称号的人。
淮西军并不是不能打,只是因为刘光世受了父亲意外战死沙场的影响,实行保存实力的逃跑政策,因此后来给淮西军带来了极坏的名声。
实际上,淮西军个人战斗之强,甚至让岳飞也垂涎三尺。
影响二、淮西军的兵变,导致了南宋长江防区不战而被金齐撕开一个巨大的防御空洞,这造成了南宋朝廷沿江防御的空虚。
为此,后来南宋朝廷不得不命令岳飞派遣四千多水军进驻池州和江州防线,岳飞本人也必须扩大防区。亲自率领军队前往江州驻扎。
而另一方面,张俊、杨沂中等人也必须分兵来驻屯在淮西地区,以填补这一地区的防御空白。
尽管如此,这一地区的防御依旧处于空白状态,绍兴七年即将防秋之时发生兵变。对南宋整体的军事布局构成了重大影响。
影响三、淮西兵变之后,宋廷的战略举措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此之前,宋高宗坐拥雄师三十万,在张浚的极力鼓动下,宋廷从绍兴三年开始至于绍兴七年颇有进去之态。尤其是绍兴六年、七年的动作最大。
这从宋高宗行在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见端倪:
越州府、临安府、平江府,最后抵达长江边上的建康府。这一路北上前移的行在也说明南宋朝廷和高宗皇帝此时的进取之态。
我们姑且不谈南宋朝廷在这一时期中。张浚如何与赵鼎斗法,张浚独相后又如何激进,最起码高宗皇帝本人还是默许和放手让张浚干的。
从宏观的角度,张浚的政策还是正确的。
论是前期在川陕的安排,后期在长江防线的次第防守,整体的方针和布局都是非常的巧妙合理。也取得很大的成绩。
假如没有这次淮西兵变,以张浚的进取势头和对皇帝赵构的影响,以韩世忠、岳飞大军的进图中原态势,以刘光世、张俊、杨沂中对既有土地的巩固和占领,以吴玠兄弟对川陕的守御。
按照这种形势继续稳步发展,则光复中原并非没有可能,甚至乐观一点说。即便是收服幽燕诸州府也大有希望。
只可惜,张浚做事长于宏观管理而弱于细节的调控能力。之前在陕西的富平大战如此,这次在淮西军的收编问题上也是如此。
当然,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缺点,所以张浚有缺点并不是问题,而问题在于他有缺点而不自知。
没有自知之明、刚愎自用、自私心强,这三个缺点要了张浚的命。
试想想,如果让岳飞掌握了淮西大军;假如王德能够懂点人情世故,安抚住郦琼和他的部下;如若不是派吕祉这位书生去收编;假如吕祉的公函不是郦琼所截获,淮西大军被顺利分兵……
以上的假设随便出现一个。则淮西兵变绝可能出现。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淮西兵变让张浚的政治主张逐渐淹没在南宋行朝的政治斗争之中。
先是赵鼎把皇帝的行在搬回临安。待到赵鼎被秦桧斗下台去以后,高宗一朝完全走向了妥协和投降为主导的政治路线上去。
淮西兵变给宋人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高宗之后,不少宋人反思这次兵变。其分析颇为一针见血,兹引用于此:
“朝廷乃以吕祉代刘光世,遂致郦琼之叛。盖光世之军,多陕西之盗贼,最为揉杂而难治。西人重世族,光世乃世将,故仅能总统之。郦琼、王德皆光世之爱将也。二人平日不相下,若得威名之将以代之,则可以驾驭而立功。朝廷始以公岳飞代光世,得之矣。已而中变,易以吕祉,故二将所忌惮而斗,琼惧而谋叛,刘豫又以高官重禄以诱之,所以丧淮西之一军。不然,公岳飞成恢复之功矣。今天下庸人孺子皆知公之威名,至于公岳飞之大计,与夫功之所以不遂者,士大夫盖未知也。”
........................
淮西兵变之后,举国一片骂声,矛头直指张浚,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岳大帅。
对于张浚,岳飞恨不得亲手砍了他。
淮西兵变不仅是南宋丢了四万多军队那么简单,五大军区之一空了,全盘的形势瞬间改变,南宋再没有进攻的资本。
岳飞想要北伐,只能再等机会。而机会……等到军队再次强大,所谓的条件成熟,那会是哪一年的事呢?
以上可能是岳飞的看法。至于其他的南宋人民,看法就简单了。
本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之前为了拿下左护军,皇帝亲自出面,再配以最强将军亲身莅临,去压伏那帮兵痞;可张浚居然只是派去一个从未上过战场杀过人见过血的白面书生。
……两者对比。傻子也能知道会出事!
张浚白痴到了何等程度,真是不知所谓,被猪油蒙了心。
因此,朝廷对张浚发出了正式的评价,也就是御史台长官的劾词。
“……张浚轻而谋,愚而自用。德不足以服人,而惟恃其权;诚不足以用众,而专任其数。若喜而怒,若怒而喜,虽本疑贰者。皆使有疑贰之心。予而复夺,夺而复予,虽本怨望者,皆使有急望之意。事则张威恃势,使上下有睽隔之情;有急则甘言美辞,使将士有轻侮之志。”
......
关于张浚的处分决定很就下来了。
高宗皇帝亲自下令。解除张浚一切职务,降为散官,流放岭南。从力度上讲,这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罚了。
即便这样,高宗皇帝还嫌不够,后来又添加了一句话:
---永不复用。
富平决战、淮西兵变,这两件事哪个都是足以决定国家命运的悲剧。居然连续发生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这除了说明这个人本身太操蛋之外,用这个人的领导们又是怎么一回事?
高宗皇帝抓狂了,恨不得在墙上贴块豆腐撞死算了,为什么自己如此发昏,看不清这个绝世蠢货呢?
恨归恨,高宗皇帝还是把张浚单独召进了皇宫,最后咨询了一下行政问题:
“张卿家,你看谁来接替你的位置好呢?”
高宗皇帝真的长大了,政务处理也越来越成熟了。
他能忍住出离的怒火。理智地做每一件事。张浚虽然把事情办得一塌糊涂,但是他还有一项不错的能力---看人。
对于高宗皇帝的问话,张浚突然愣住了。因为在这一刹那,他突然回想起在都督府中与岳飞的那段对话。
此情此景,何其相似。
张浚现在是后悔莫及了。
见张浚居然不做声。高宗皇帝便问道:““秦桧何如?”
高宗皇帝这么问,并不是对秦桧有什么想法,只因此时秦桧位居右相。左相出事,右相接位也是应份之举。
对于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秦桧,张浚真是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
在淮西兵变中,这个阴柔诡诈的家伙在背后搞了很多的小动作:比如把王德调离淮西大军,比如在风声不对的时候,劝阻张浚亲自去淮西军探视,等等。
其实,淮西兵变真要追究,主兵的枢密使秦桧也难辞其咎。秦桧依凭其做事隐蔽,不仅没有挨受一支劾之箭,反而把所有问题转移到张浚身上。
只不过,秦桧做事太绝了,滴水不漏,让张浚法抓住他的把柄。
奈之下,张浚只有对高宗皇帝说道:““近与共事,始知其暗。”
之前不了解,现在共事了一段,才知道这人真是太黑了。
张浚的这个说法,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
高宗皇帝若有所思,点了点头,那就选赵鼎吧,他还算有经验。
张浚点头同意了。
赵构于是给了他最后一个任务,由他执笔,去都堂写赵鼎的拜相制。
当天深夜,张浚在都堂端坐,一笔一划地写着关于赵鼎的赞美诗。拜相制嘛,一定要花团锦簇歌功颂德,要不是国家最有才有德的人,怎么能当上朝廷首相呢?这样写着,张浚的心像刀子在割着一样疼。
突然间想起了崔健的一首歌:象一把刀子。
jinjinjin......
光秃秃的刀子它放着光辉
照得那个老头子露出恨悔
他紧皱着眉他还撅着嘴
不知是愤怒还是受罪
不要着急我的宝贝
我们天生就不是为了作对
可我身上的权力就象一把刀子
它要牢牢地插在这块土地
张浚明白了,这是高宗皇帝给他的惩罚之一。
你不是想要官吗,你不是喜欢权势吗?就由你亲手写着扔别人上位的诏书,以最近的距离看着别人得到你失去的!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
ps:谢谢zhuxyhh01大大、0拈香一朵0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淮西一军多叛亡盗贼,变乱反掌间耳。王德与郦琼故等夷,素不相下,一旦揠之在上,则必争。吕尚书吕祉以兵部尚书兼都督府参谋军事虽通才,然书生不习军旅,不以足以服其众。飞谓必择诸大将之可任者付之,然后可定,不然,此曹未可测也。”
当郦琼被迫叛变之后,再回来读一读岳飞的这段话,方知岳飞用心之良苦。
可惜的是,因为张浚的狂妄自大,岳飞的努力付诸流水。
......
论如何,淮西的兵变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这件事情给南宋朝廷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影响一、南宋朝廷因为兵变的缘故而损失了四万多精锐大军。
淮西大军大多是由陕西人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说淮西大军属于西被军也并不过分。刘光世本人也是西被军将门出身,在南宋军界中位高权重,也是中兴四将中第一个获得三镇节度使称号的人。
淮西军并不是不能打,只是因为刘光世受了父亲意外战死沙场的影响,实行保存实力的逃跑政策,因此后来给淮西军带来了极坏的名声。
实际上,淮西军个人战斗之强,甚至让岳飞也垂涎三尺。
影响二、淮西军的兵变,导致了南宋长江防区不战而被金齐撕开一个巨大的防御空洞,这造成了南宋朝廷沿江防御的空虚。
为此,后来南宋朝廷不得不命令岳飞派遣四千多水军进驻池州和江州防线,岳飞本人也必须扩大防区。亲自率领军队前往江州驻扎。
而另一方面,张俊、杨沂中等人也必须分兵来驻屯在淮西地区,以填补这一地区的防御空白。
尽管如此,这一地区的防御依旧处于空白状态,绍兴七年即将防秋之时发生兵变。对南宋整体的军事布局构成了重大影响。
影响三、淮西兵变之后,宋廷的战略举措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此之前,宋高宗坐拥雄师三十万,在张浚的极力鼓动下,宋廷从绍兴三年开始至于绍兴七年颇有进去之态。尤其是绍兴六年、七年的动作最大。
这从宋高宗行在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见端倪:
越州府、临安府、平江府,最后抵达长江边上的建康府。这一路北上前移的行在也说明南宋朝廷和高宗皇帝此时的进取之态。
我们姑且不谈南宋朝廷在这一时期中。张浚如何与赵鼎斗法,张浚独相后又如何激进,最起码高宗皇帝本人还是默许和放手让张浚干的。
从宏观的角度,张浚的政策还是正确的。
论是前期在川陕的安排,后期在长江防线的次第防守,整体的方针和布局都是非常的巧妙合理。也取得很大的成绩。
假如没有这次淮西兵变,以张浚的进取势头和对皇帝赵构的影响,以韩世忠、岳飞大军的进图中原态势,以刘光世、张俊、杨沂中对既有土地的巩固和占领,以吴玠兄弟对川陕的守御。
按照这种形势继续稳步发展,则光复中原并非没有可能,甚至乐观一点说。即便是收服幽燕诸州府也大有希望。
只可惜,张浚做事长于宏观管理而弱于细节的调控能力。之前在陕西的富平大战如此,这次在淮西军的收编问题上也是如此。
当然,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缺点,所以张浚有缺点并不是问题,而问题在于他有缺点而不自知。
没有自知之明、刚愎自用、自私心强,这三个缺点要了张浚的命。
试想想,如果让岳飞掌握了淮西大军;假如王德能够懂点人情世故,安抚住郦琼和他的部下;如若不是派吕祉这位书生去收编;假如吕祉的公函不是郦琼所截获,淮西大军被顺利分兵……
以上的假设随便出现一个。则淮西兵变绝可能出现。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淮西兵变让张浚的政治主张逐渐淹没在南宋行朝的政治斗争之中。
先是赵鼎把皇帝的行在搬回临安。待到赵鼎被秦桧斗下台去以后,高宗一朝完全走向了妥协和投降为主导的政治路线上去。
淮西兵变给宋人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高宗之后,不少宋人反思这次兵变。其分析颇为一针见血,兹引用于此:
“朝廷乃以吕祉代刘光世,遂致郦琼之叛。盖光世之军,多陕西之盗贼,最为揉杂而难治。西人重世族,光世乃世将,故仅能总统之。郦琼、王德皆光世之爱将也。二人平日不相下,若得威名之将以代之,则可以驾驭而立功。朝廷始以公岳飞代光世,得之矣。已而中变,易以吕祉,故二将所忌惮而斗,琼惧而谋叛,刘豫又以高官重禄以诱之,所以丧淮西之一军。不然,公岳飞成恢复之功矣。今天下庸人孺子皆知公之威名,至于公岳飞之大计,与夫功之所以不遂者,士大夫盖未知也。”
........................
淮西兵变之后,举国一片骂声,矛头直指张浚,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岳大帅。
对于张浚,岳飞恨不得亲手砍了他。
淮西兵变不仅是南宋丢了四万多军队那么简单,五大军区之一空了,全盘的形势瞬间改变,南宋再没有进攻的资本。
岳飞想要北伐,只能再等机会。而机会……等到军队再次强大,所谓的条件成熟,那会是哪一年的事呢?
以上可能是岳飞的看法。至于其他的南宋人民,看法就简单了。
本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之前为了拿下左护军,皇帝亲自出面,再配以最强将军亲身莅临,去压伏那帮兵痞;可张浚居然只是派去一个从未上过战场杀过人见过血的白面书生。
……两者对比。傻子也能知道会出事!
张浚白痴到了何等程度,真是不知所谓,被猪油蒙了心。
因此,朝廷对张浚发出了正式的评价,也就是御史台长官的劾词。
“……张浚轻而谋,愚而自用。德不足以服人,而惟恃其权;诚不足以用众,而专任其数。若喜而怒,若怒而喜,虽本疑贰者。皆使有疑贰之心。予而复夺,夺而复予,虽本怨望者,皆使有急望之意。事则张威恃势,使上下有睽隔之情;有急则甘言美辞,使将士有轻侮之志。”
......
关于张浚的处分决定很就下来了。
高宗皇帝亲自下令。解除张浚一切职务,降为散官,流放岭南。从力度上讲,这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罚了。
即便这样,高宗皇帝还嫌不够,后来又添加了一句话:
---永不复用。
富平决战、淮西兵变,这两件事哪个都是足以决定国家命运的悲剧。居然连续发生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这除了说明这个人本身太操蛋之外,用这个人的领导们又是怎么一回事?
高宗皇帝抓狂了,恨不得在墙上贴块豆腐撞死算了,为什么自己如此发昏,看不清这个绝世蠢货呢?
恨归恨,高宗皇帝还是把张浚单独召进了皇宫,最后咨询了一下行政问题:
“张卿家,你看谁来接替你的位置好呢?”
高宗皇帝真的长大了,政务处理也越来越成熟了。
他能忍住出离的怒火。理智地做每一件事。张浚虽然把事情办得一塌糊涂,但是他还有一项不错的能力---看人。
对于高宗皇帝的问话,张浚突然愣住了。因为在这一刹那,他突然回想起在都督府中与岳飞的那段对话。
此情此景,何其相似。
张浚现在是后悔莫及了。
见张浚居然不做声。高宗皇帝便问道:““秦桧何如?”
高宗皇帝这么问,并不是对秦桧有什么想法,只因此时秦桧位居右相。左相出事,右相接位也是应份之举。
对于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秦桧,张浚真是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
在淮西兵变中,这个阴柔诡诈的家伙在背后搞了很多的小动作:比如把王德调离淮西大军,比如在风声不对的时候,劝阻张浚亲自去淮西军探视,等等。
其实,淮西兵变真要追究,主兵的枢密使秦桧也难辞其咎。秦桧依凭其做事隐蔽,不仅没有挨受一支劾之箭,反而把所有问题转移到张浚身上。
只不过,秦桧做事太绝了,滴水不漏,让张浚法抓住他的把柄。
奈之下,张浚只有对高宗皇帝说道:““近与共事,始知其暗。”
之前不了解,现在共事了一段,才知道这人真是太黑了。
张浚的这个说法,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
高宗皇帝若有所思,点了点头,那就选赵鼎吧,他还算有经验。
张浚点头同意了。
赵构于是给了他最后一个任务,由他执笔,去都堂写赵鼎的拜相制。
当天深夜,张浚在都堂端坐,一笔一划地写着关于赵鼎的赞美诗。拜相制嘛,一定要花团锦簇歌功颂德,要不是国家最有才有德的人,怎么能当上朝廷首相呢?这样写着,张浚的心像刀子在割着一样疼。
突然间想起了崔健的一首歌:象一把刀子。
jinjinjin......
光秃秃的刀子它放着光辉
照得那个老头子露出恨悔
他紧皱着眉他还撅着嘴
不知是愤怒还是受罪
不要着急我的宝贝
我们天生就不是为了作对
可我身上的权力就象一把刀子
它要牢牢地插在这块土地
张浚明白了,这是高宗皇帝给他的惩罚之一。
你不是想要官吗,你不是喜欢权势吗?就由你亲手写着扔别人上位的诏书,以最近的距离看着别人得到你失去的!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
ps:谢谢zhuxyhh01大大、0拈香一朵0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