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三百四十章:双输的协定(九)

三百四十章:双输的协定(九)

目录: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作者:调理陈豆| 类别:历史军事

    正当高宗皇帝和秦桧惊慌不已,手足措之际,有一个人把这场抗议与金人讲和的运动推到了最高峰。

    他就是枢密院里的一位编修官胡铨。

    胡铨字邦衡,庐陵人氏,建炎二年科班进士。此科由高宗策士,真要说起来,胡铨还算是高宗皇帝的学生和嫡系亲信。

    胡铨凭借答策万余言,授抚州军事判官,再转承直郎。绍兴五年,兵部尚书吕祉推荐赐对,升为枢密院编修官。

    由此可见,胡铨是一位坚定的主战派。

    胡铨曾经受学于萧楚,而萧楚在南宋最出名就是他对《春秋》大义的解读,正所谓:“身可杀,学不可辱,祸吾《春秋》”。

    胡铨禀承师训,是个豪迈尚气节之士。在几天之前,他已经上书给高宗皇帝,把皇帝狠狠地痛斥了一番:“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不但如此,胡铨还坚决主张斩秦桧、孙近和王伦,以谢天下:“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

    当时胡铨的这份奏折被皇帝给压住了,影响并不算大。

    可是,这一篇讨伐投降主义的战斗檄文,被宜兴进士吴师古为之刻板印行,很就传诵遐迩---“市井间喧腾,数日不定”。

    胡铨的这篇文章影响力实在太大了,甚至让金人也要“以千金求其书”。而在拿到这篇文章的副本之后,“君臣失色”,说“南朝有人。知阴遣秦桧之功。”

    直到二十几年后,张浚久休复出,重提这件事情,也在感叹道:“秦太师专柄二十年,只成就得一胡邦衡。”

    ......

    朝廷内外对秦桧的口诛笔伐已经达到了最"gaochao"。

    在这种铺天盖地的讨伐声中,秦桧的脸皮再厚也坚持不下去了,

    说句实在话,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到现在。差不多两百年的时间里,朝廷的首相们哪里承受过这种程度的抨击?

    按照传统的惯例,几句谣言就要自动辞职,就好比下岗不久的赵鼎,那才是爱惜自己名声的翩翩君子。

    舆论到了这程度,论如何秦桧都要向皇帝写辞呈了。

    秦桧也确实是写了辞职信。不但如此,他还对前来接受信件的小太监说道。就让皇帝杀了我吧,这样才能平息民怨。

    与秦桧的辞职信一起被送入宫内的,还有官员贾廷佐和何宋英的两封信。

    何宋英的说法是:“结胡虏之好,罢天下之兵,诛大将而挫忠臣之锐,窜元戎而销壮士之心……陛下曾念父母兄弟之仇乎?......自旷古来,未有受辱如朝廷也!未有忍辱如陛下也.”

    而贾廷佐是在信中直斥高宗皇帝道:“太祖、太宗基业之盛,堕于陛下之手,复中兴之理,复何面目戴黄屋,主天下哉!”。

    ......

    高宗皇帝气急败坏。这到底是什么回事?,莫非,又有人要想要当陈东不成!既然如此,好,朕要杀了他们。

    这时候皇帝想到的是。在建炎初年,陈东和欧阳澈由于坚决反对和议。而被当时的宰相黄潜善不审而杀的情形。

    虽然高宗后来有为陈东和欧阳澈两人平反。但问题是,朝中反对议和的声音,确实在陈东两人死后,大为减少。

    莫非如今也要使出这招,方能压住反对的声音?

    对于高宗皇帝这样的想法,秦桧连忙出手阻止。

    秦桧的说法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你这样做会让舆论爆炸的,已经有人在说陛下您不孝了,这时再杀言事者,就不孝到太祖皇帝那层上去了。

    作为一个折中的结果,反对声音中最响亮的胡铨被处罚了!

    胡铨最初的处罚是被发配到岭南昭州今广西平乐去。立即起行,哪怕他小老婆正怀孕也不得耽误。

    后来有一个不知名的亲信提醒秦桧,说道:“只莫采,半年便冷了。若重行遣,适成孺子之名。”

    您老人家给他那么重的处罚,岂不是帮他得到了一个好名声?

    最终的结果是,秦桧的辞职被驳回,而胡铨被改判到广州去管理盐仓。

    ......

    就这样,在朝中文武百官的一片抗议声中,金国的大使团来到了临安城。

    总结起来,对于与金人的这个和议,南宋官员们的反对声集中在以下两点:

    第一、皇帝臣服跪拜敌国,有辱民族和国体。

    第二、金人并不可信,内有阴谋。

    也就是说,如今最大的冲突点,就集中在皇帝要脱掉龙袍向敌国的诏书跪拜这个投降的仪式上。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高宗和秦桧只好派人去跟金国特使张通古商量,看一看能否不执行这一个“臣礼”。

    毫商量的余地,张通古一口就拒绝了。

    如果高宗皇帝不行臣礼,和议就不用再谈下去了,我们马上动身回国去。

    金使的这个回答,让高宗皇帝有苦说不出来,有口难言。

    秦桧在一旁不满地说:“九十九拜都拜过去了,还差最后这一哆嗦?”。

    高宗皇帝明显是被秦桧的这句话给刺激到了,当场在朝堂上发起飙来,指着堂下的官员就骂开了:“王伦本奉使,至此亦持两端。秦桧素主此议,今亦来求去。去则害,他日金人只来求朕,岂来求他秦桧。”

    假如金国再度发兵前来攻打,要找也是找皇帝我来算账,你以为那些女真人会去找他秦桧吗?

    这番说话反映出,高宗皇帝对于女真人的害怕和恐惧。已经到了一个极致,而这里面。有没有秦相公的功劳?

    论如何,如今的秦相公已经完全掌握住高宗皇帝性格上的弱点,能够在不经意之间,既坚定住皇帝投降的信心,也在利用皇帝来打压反对的声音。

    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高宗皇帝的这一顿骂声,竟然骂出了一些馊主意来。

    有人给高宗皇帝提议道:“要不这样,在您跪拜诏书的时候,不要想那是金国诏书。心中只要想着祖宗,就当是向祖宗行跪拜礼就行。”

    另外一个人受到启发,连忙补充说道:“如果觉得这么做难度太大了,干脆把我朝太祖太宗的遗容画像陈列在堂上,让金人把诏书放在画像前,咱们表面上是拜诏书,实际上是拜画像。面子上也说得过去,不丢人。”

    “或请列祖宗御容而置金人诏于其中拜之。”

    中国人的小聪明小手段和自我安慰**,在这一刻充分表露遗。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早在几百年前的宋朝就已经在朝廷上堂而皇之地上演。

    如果没有其他好的法子,也只能如此了。也就是说,堂堂一个高宗皇帝。已经打定主意要给金人行跪拜之礼了。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秦桧出手了。

    虽然秦桧现在独揽大权,但是毕竟主战派还有很大的优势——南宋五支主要的军队只有刘光世的淮西军没了,张俊虽然乐意为自己效劳,但岳飞、韩世忠、吴氏兄弟俩的气势正盛。

    按照如今朝廷内外的这种激愤的程度。倘若真的让高宗皇帝屈膝跪地,自己别说相位不保。可能命都没了。

    传说之中,一个叫楼炤的官员给秦桧献上了一计。

    这个楼炤官职不高,只是一个小小的给事中,但他脑筋灵活,而且不读死书。他给秦桧献上的是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段话:

    “高宗谅阴,三年不言”,百官总已以听于冢宰”

    殷高宗武丁在守孝期间,三年不发一言,大小国事全都由宰相代理。

    楼炤的说法是,“现在皇上也在守丧,就跟金人说,皇上没有心情过问国事,恕不能跪接金国的诏书,让秦相公根据典故上的情节代替皇上去跪拜。”

    真是太厉害、太有才了!

    这是圣人说过的话,还有谁敢不服气!

    秦桧朝着楼炤的脸就是一巴掌,这主意为什么不早说,害得我苦想了几天,若再迟上些日子,耽误了朝廷的大事,你担待的起吗?今晚上你不用回府吃完了,就在我府上吃算了。

    楼炤推辞,秦桧不允,一顿晚饭过后,楼炤对秦桧百般佩服。秦桧的伙食太好了,胜过自己家的好几倍,太厉害了,枉读了几十年的圣贤书,竟没见过有这么奢华的宰相。

    次日秦桧入宫对宋高宗说了此计。

    高宗皇帝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然后答复道:“和议的事朕早就叫你全力措置,不需要上报给朕,些前去,不要惹恼了金国使者。”

    别以为高宗皇帝真愿意去跪拜金人,那是给秦桧吓出来的。如今能够不跪,恐怕在高宗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对秦桧的感激之情。

    ......

    秦桧赶紧派人去找张通古协商,说这是中国的礼节,实在不能有违。而且,我们皇上在服丧期间,一身晦气,接见你们,你们也不吉利,就由秦相公代表他率领满朝文武大臣跪接。

    好说歹说,张通古的牙口终于松动了。

    但他又提出了两项条款:一是秦桧必须要用“玉辂”迎“诏书”,将“诏书”供奉在南宋的庙堂之上;二是在入朝的途中,必须得由百官作为导从。

    这两个条件秦桧满口答应了下来。

    然而问题又出来了。因为大多数爱国的官员听说此事,都纷纷拒绝参与。

    不是吧,金贼居然想让我们把他们导引入朝堂之中?这岂不就是引狼入室?假如真这么做了,还有何面目去见自己的列祖列宗!

    官员们的集体抵制,似乎让秦桧的如意算盘一下子落空了。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阅读。

    ps:谢谢zhuxyhh01大大、被爱的小徐大大、hans2006大大、vela2003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