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苏武湖风波(一)
目录:梦穿康熙换乾坤| 作者:弘毅知难| 类别:历史军事
就在京师因为一场御前会议而“暗流涌动”之前不久,远在六千里之外“苏武湖”湖畔的“大清定远大将军”、“乌兰乌德(苏武湖)昂邦章京”、世子爱新觉罗.济度,已经是不得清闲、甚至是颇为烦恼了。
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皇上下旨:命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兵北上。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也就是顺治十二年刚出了正月门儿,济度就点齐了抽选的满蒙汉八旗三万余人马[1],浩浩荡荡出了京畿地界,过了堪堪百年历史的张家口“大境门”[2],出了被大清豁了口的长城,军容齐整的入了塞外。
按照皇帝福临的密旨,济度大军不急不躁,一路走走停停,特别是在漠南蒙古诸王的地盘上,更是军容齐整、安步当车。那些蒙古王公贝勒,听闻大军路过,无不“箪食壶浆、夹道欢迎”,生怕朝廷大兵一不高兴给自己来个“连锅端”。就这样走了两个月,正好春光明媚之时,才进了漠北蒙古的茫茫荒原。
漠北蒙古喀尔喀三部诸部落闻听如此大军过境,更是惴惴不安,似乎是一夜之间就放下了原本各自部落之间的恩仇一样,“不约而同”的纷纷到济度的大营中来“宣慰大军”,实则是打探消息。济度就按照皇帝福临事先交代好的说辞,先是表明来意:无非是长途拉练、顺便看望漠北蒙古诸部首领,并无他意。紧接着。济度就故弄玄虚的问道:你们诸位前几年掳掠人家漠南蒙古、特别是巴林部落的人丁可否打算归还啊?
这可是自打顺治四年就有的一出公案。当年漠南蒙古诸部早就归顺了清廷,但漠北蒙古却劫掠了巴林的蒙古部落,清廷自然震怒,但碍于入关不久,南方战事正酣,也不愿意和漠北蒙古诸部轻起战端,故而一直是你来我往打着“口水官司”。清廷的要求就是喀尔喀诸部尽数归还劫掠的巴林人口、遣贝子来朝。但漠北诸部就是赖着不还,顶多愿意派个代表进献“九白之贡[3]”而已,更别提“贝子入朝”为质了,故而一直延宕到顺治十一年还未见定案[4]。
现在朝廷大军已然至此。济度有此一问。最先吃不住劲的就是喀尔喀部的鄂齐赖土谢图汗、丹津喇嘛和车臣汗等人了。不等他们说话,喀尔喀部落中的毕席勒尔图汗和俄木布额尔德尼两人,抢先起身表白说,两个月前他们已经以从事抢掠巴林部落的过往。上表朝廷引罪了。并进献驼马等物。请求与大清皇帝“和好”如初。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道理谁都懂,有了带头表忠心的,剩下的诸部落在土谢图汗、丹津喇嘛和车臣汗的带领下纷纷表示。立即派遣自己的首贝子不日启程,带着九白之贡进京谢罪!其实,经过这几年的交涉和形势的逐渐明朗化,漠北蒙古早就意识到清廷的强大,也逐渐明确了归顺受封的主旨,这才明确表态。
正史里,顺势十二年三月,上述几位喀尔喀蒙古诸部落首领的确是自三月开始,纷纷进京向清廷贡献驼马方物,以示归顺。当年十月,在清廷斡旋之下,原本矛盾重重的喀尔喀诸部落首领,如土谢图汗、丹津喇嘛、车臣汗、墨尔根诺颜等,“以和好约誓,奏闻(朝廷)”。到了年底的十二月二十六日,“以喀尔喀部落鄂齐赖土谢图汗、那门额真、车臣汗、岱青台吉等,遣使请好。(上)命多罗安郡王岳乐同其使臣,于宗人府酹酒约誓”,标志着漠北蒙古诸部的正式归顺中央政权。
于是,在漠北蒙古欢宴数日之后,完成了“捎带脚”的使命的济度这才再次启程,继续北上。在经过“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驻地“乌尔格”【后改名“库伦”,就是今天所谓的外蒙古“首府”乌兰巴托】的时候,这位远在拉萨、被后世“喀尔喀蒙古活佛、第一世哲布尊丹巴”的漠北蒙古精神首领恰好派来了几名精通罗刹语言的蒙古通译,表示愿意随军北上、军前效力。济度大喜过望,立即欣然笑纳。
就这样走走停停,又行进了一个多月,一直到了六月初,济度才在活佛派来的向导兼通译的引领下,进抵蒙古人口中的“**诺尔”湖,也就是“海一样的湖”。当时,济度就笑着纠正道:“我们大清早就将这里叫做‘白哈儿湖’了,和你们的意思一样!但是自今日起,还是要叫这个名字——白哈尔湖!”他知道的是,这是福临的旨意;他不知道是,其实这是小玄烨的事前给皇帝做的“知识普及”。
只不过这个“白哈儿湖”的名字用了也就两个月多一点的时间,随着前两日一纸庭报抵达,白哈尔湖又加了一个汉名——“苏武湖”。而且庭报明白要求,自今日起,大清正式文书之中,此湖满文叫做“白哈儿湖”,汉文写作“苏武湖”。
其中用意不言自明:纪念那位北海牧羊的汉人苏武!
当日弘毅在和皇帝再生爹的交谈中得知济度终于抵达色楞格河谷,简直是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引得福临也是兴趣高涨。稍一平复心情,小贝勒爷突然想起“毛老人家”当年的一段典故来——
1949年底,老人家结束访问苏联乘专列回国,一路上兴致颇高,每到一处都要下车参观访问,并积极配合当地官员的接待工作。但到了贝加尔湖,老人家的情绪陡然起了变化,既不下车,也不停留,并且即刻命令开车,把当地官员凉在一边。开车后,他望着烟波浩淼的贝加尔湖,问随行的陈伯达:“你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吗?”陈回答说:“布利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首府是乌兰乌德。”老人家听了脸一沉:“我还不知道乌兰乌德吗?我是问历史上这是个什么地方?记住,叫乌金斯克,是中国领土,是我们苏武牧羊的地方!”
于是,弘毅从收拢汉臣心思的角度提出了将此湖汉名定做“苏武湖”的建议,并立即得到了汉化颇深的皇帝的首肯。
(本章待续)
[1] 所谓三万人马,乃是弘毅参阅了正史里济度作为定远大将军,挥师南下征伐郑成功史料中的数据。既然福建已定,这原本就准备好的三万人拿出来北上,应该不是问题。
[2] 张家口古属幽州,秦、汉、三国均为上谷郡地。五代时后晋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地献契丹之后,张家口遂为辽、金迭占。明朝时张家口属宣府前卫所辖。位于今张家口市区中心的张家口堡,为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都指挥张文所建。堡方2公里有余,高11米,东南两面开门,东门称“永镇”,南门称“承恩”。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又扩筑了关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都指挥张珍改筑城堡,在城北开门称“张家口”,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砖包城堡。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在明代张家口长城,开豁建了大小各一座关门,东称“小境门”,西为“大境门”。当时小境门是汉 、蒙商人经商往来的通道,而大境门则为官府所用。
[3] “九白之贡”是清代喀尔喀蒙古贡献之名。其贡物为白驼一只、白马八匹。崇德三年(1638)喀尔喀遣使求贡,清太宗令其岁进九白。康熙三十年(1691)定,只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土谢图汗、车臣汗三部进九白,其余各部不得擅进。雍正年间,增允赛音诺颜部岁贡九白。
[4] 《清史稿》中的一段就很能说明问题:(顺治十年六月)敕谕喀尔喀部落鄂齐赖土谢图汗、车臣汗、丹津喇嘛等曰:前敕令尔等将我巴林人口归还,并遣为首贝子来朝,以谢擅掠巴林牲畜之罪。其逃来之人,俟彼时酌处。今抗违前上谕、不遣为首贝子来朝,又不进本年常贡牲畜,不尽偿巴林人口,尔等负罪实多。反以归顺朝廷之贝子擅来奏取,昧理甚矣!今纵尽偿巴林人口、遣贝子来朝,其已经投来贝子大臣,朕亦不即遣还。惟将巴林人口尽数归我,且遣贝子来朝,庶自此以后,再有逃来之人,俟彼时酌量施行。否则岂但已投之贝子不即遣还,凡贝子大臣来归者,即尽收养,且宠以富贵矣!(未完待续。。)
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皇上下旨:命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兵北上。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也就是顺治十二年刚出了正月门儿,济度就点齐了抽选的满蒙汉八旗三万余人马[1],浩浩荡荡出了京畿地界,过了堪堪百年历史的张家口“大境门”[2],出了被大清豁了口的长城,军容齐整的入了塞外。
按照皇帝福临的密旨,济度大军不急不躁,一路走走停停,特别是在漠南蒙古诸王的地盘上,更是军容齐整、安步当车。那些蒙古王公贝勒,听闻大军路过,无不“箪食壶浆、夹道欢迎”,生怕朝廷大兵一不高兴给自己来个“连锅端”。就这样走了两个月,正好春光明媚之时,才进了漠北蒙古的茫茫荒原。
漠北蒙古喀尔喀三部诸部落闻听如此大军过境,更是惴惴不安,似乎是一夜之间就放下了原本各自部落之间的恩仇一样,“不约而同”的纷纷到济度的大营中来“宣慰大军”,实则是打探消息。济度就按照皇帝福临事先交代好的说辞,先是表明来意:无非是长途拉练、顺便看望漠北蒙古诸部首领,并无他意。紧接着。济度就故弄玄虚的问道:你们诸位前几年掳掠人家漠南蒙古、特别是巴林部落的人丁可否打算归还啊?
这可是自打顺治四年就有的一出公案。当年漠南蒙古诸部早就归顺了清廷,但漠北蒙古却劫掠了巴林的蒙古部落,清廷自然震怒,但碍于入关不久,南方战事正酣,也不愿意和漠北蒙古诸部轻起战端,故而一直是你来我往打着“口水官司”。清廷的要求就是喀尔喀诸部尽数归还劫掠的巴林人口、遣贝子来朝。但漠北诸部就是赖着不还,顶多愿意派个代表进献“九白之贡[3]”而已,更别提“贝子入朝”为质了,故而一直延宕到顺治十一年还未见定案[4]。
现在朝廷大军已然至此。济度有此一问。最先吃不住劲的就是喀尔喀部的鄂齐赖土谢图汗、丹津喇嘛和车臣汗等人了。不等他们说话,喀尔喀部落中的毕席勒尔图汗和俄木布额尔德尼两人,抢先起身表白说,两个月前他们已经以从事抢掠巴林部落的过往。上表朝廷引罪了。并进献驼马等物。请求与大清皇帝“和好”如初。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道理谁都懂,有了带头表忠心的,剩下的诸部落在土谢图汗、丹津喇嘛和车臣汗的带领下纷纷表示。立即派遣自己的首贝子不日启程,带着九白之贡进京谢罪!其实,经过这几年的交涉和形势的逐渐明朗化,漠北蒙古早就意识到清廷的强大,也逐渐明确了归顺受封的主旨,这才明确表态。
正史里,顺势十二年三月,上述几位喀尔喀蒙古诸部落首领的确是自三月开始,纷纷进京向清廷贡献驼马方物,以示归顺。当年十月,在清廷斡旋之下,原本矛盾重重的喀尔喀诸部落首领,如土谢图汗、丹津喇嘛、车臣汗、墨尔根诺颜等,“以和好约誓,奏闻(朝廷)”。到了年底的十二月二十六日,“以喀尔喀部落鄂齐赖土谢图汗、那门额真、车臣汗、岱青台吉等,遣使请好。(上)命多罗安郡王岳乐同其使臣,于宗人府酹酒约誓”,标志着漠北蒙古诸部的正式归顺中央政权。
于是,在漠北蒙古欢宴数日之后,完成了“捎带脚”的使命的济度这才再次启程,继续北上。在经过“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驻地“乌尔格”【后改名“库伦”,就是今天所谓的外蒙古“首府”乌兰巴托】的时候,这位远在拉萨、被后世“喀尔喀蒙古活佛、第一世哲布尊丹巴”的漠北蒙古精神首领恰好派来了几名精通罗刹语言的蒙古通译,表示愿意随军北上、军前效力。济度大喜过望,立即欣然笑纳。
就这样走走停停,又行进了一个多月,一直到了六月初,济度才在活佛派来的向导兼通译的引领下,进抵蒙古人口中的“**诺尔”湖,也就是“海一样的湖”。当时,济度就笑着纠正道:“我们大清早就将这里叫做‘白哈儿湖’了,和你们的意思一样!但是自今日起,还是要叫这个名字——白哈尔湖!”他知道的是,这是福临的旨意;他不知道是,其实这是小玄烨的事前给皇帝做的“知识普及”。
只不过这个“白哈儿湖”的名字用了也就两个月多一点的时间,随着前两日一纸庭报抵达,白哈尔湖又加了一个汉名——“苏武湖”。而且庭报明白要求,自今日起,大清正式文书之中,此湖满文叫做“白哈儿湖”,汉文写作“苏武湖”。
其中用意不言自明:纪念那位北海牧羊的汉人苏武!
当日弘毅在和皇帝再生爹的交谈中得知济度终于抵达色楞格河谷,简直是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引得福临也是兴趣高涨。稍一平复心情,小贝勒爷突然想起“毛老人家”当年的一段典故来——
1949年底,老人家结束访问苏联乘专列回国,一路上兴致颇高,每到一处都要下车参观访问,并积极配合当地官员的接待工作。但到了贝加尔湖,老人家的情绪陡然起了变化,既不下车,也不停留,并且即刻命令开车,把当地官员凉在一边。开车后,他望着烟波浩淼的贝加尔湖,问随行的陈伯达:“你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吗?”陈回答说:“布利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首府是乌兰乌德。”老人家听了脸一沉:“我还不知道乌兰乌德吗?我是问历史上这是个什么地方?记住,叫乌金斯克,是中国领土,是我们苏武牧羊的地方!”
于是,弘毅从收拢汉臣心思的角度提出了将此湖汉名定做“苏武湖”的建议,并立即得到了汉化颇深的皇帝的首肯。
(本章待续)
[1] 所谓三万人马,乃是弘毅参阅了正史里济度作为定远大将军,挥师南下征伐郑成功史料中的数据。既然福建已定,这原本就准备好的三万人拿出来北上,应该不是问题。
[2] 张家口古属幽州,秦、汉、三国均为上谷郡地。五代时后晋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地献契丹之后,张家口遂为辽、金迭占。明朝时张家口属宣府前卫所辖。位于今张家口市区中心的张家口堡,为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都指挥张文所建。堡方2公里有余,高11米,东南两面开门,东门称“永镇”,南门称“承恩”。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又扩筑了关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都指挥张珍改筑城堡,在城北开门称“张家口”,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砖包城堡。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在明代张家口长城,开豁建了大小各一座关门,东称“小境门”,西为“大境门”。当时小境门是汉 、蒙商人经商往来的通道,而大境门则为官府所用。
[3] “九白之贡”是清代喀尔喀蒙古贡献之名。其贡物为白驼一只、白马八匹。崇德三年(1638)喀尔喀遣使求贡,清太宗令其岁进九白。康熙三十年(1691)定,只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土谢图汗、车臣汗三部进九白,其余各部不得擅进。雍正年间,增允赛音诺颜部岁贡九白。
[4] 《清史稿》中的一段就很能说明问题:(顺治十年六月)敕谕喀尔喀部落鄂齐赖土谢图汗、车臣汗、丹津喇嘛等曰:前敕令尔等将我巴林人口归还,并遣为首贝子来朝,以谢擅掠巴林牲畜之罪。其逃来之人,俟彼时酌处。今抗违前上谕、不遣为首贝子来朝,又不进本年常贡牲畜,不尽偿巴林人口,尔等负罪实多。反以归顺朝廷之贝子擅来奏取,昧理甚矣!今纵尽偿巴林人口、遣贝子来朝,其已经投来贝子大臣,朕亦不即遣还。惟将巴林人口尽数归我,且遣贝子来朝,庶自此以后,再有逃来之人,俟彼时酌量施行。否则岂但已投之贝子不即遣还,凡贝子大臣来归者,即尽收养,且宠以富贵矣!(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梦穿康熙换乾坤》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梦穿康熙换乾坤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