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军事改革
目录: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 作者:自由有多远| 类别:历史军事
在战后陆军的授勋大会上,43岁的洛林第21步兵团团长福克连升三级,获得少将军衔并被威廉破例授予橡叶“蓝色马克思”勋章。他是本次战争中获得这一德军最高功勋的两名军官之一,另一名是瓦德西。(蓝色马克思勋章本意是功勋勋章,因为一战中德国空军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飞行员名叫马克思,因此后来被戏称为蓝色马克思,这个名字后来比本来的名字更加耳熟能详,所以本书直接使用。)
对此,威廉解释道:福克将军在马斯河大桥的快速突击和之后的战斗胜利直接改变了战争进程。否则,战争至少要延长一倍的时间,而我们和法国和解的目标会更加难以实现,因此那是“决定性的胜利”。
瓦德西将军作为本次战争的主要组织者和策划者,当然居功至伟。他不仅获得了橡叶“蓝色马克思”勋章,而且还从威廉的手中接过他梦寐以求的元帅杖。(历史上,瓦德西是在1901年获得上述两项荣誉,庚子拳变后他担任联军总司令对中国作战)
除福克外,还有一位获得“蓝色马克思”勋章的一线军官:拉姆斯菲戈团长。只不过他的勋章和福克的比起来差了两片橡叶。他在东线作战中以一个团的兵力,巧妙夺取道加夫皮尔斯大桥,这一胜利使得德军在东线战场获得了完全的主动,俄国在斯摩棱斯克的大军陷入攻守两难的境地。这为下一阶段总参谋部把主力全部集结到西线创造了条件。
军需总监施里芬伯爵也获得了不带橡叶的“蓝色马克思”勋章,他提出的梅斯突击战的设想虽然险些遭到失败,并且在实施过程中损失巨大,不过这依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直接促成了福克在马斯河大桥和凡尔登的战斗传奇,使早日结束西线作战成为可能。
除此之外,策划贝尔福炮击行动的德军炮兵总监、在东线进军中旗开得胜的格雷茨师长等数名高级军官,以及萨克森国王和威廉本人也都获得了这一荣誉。
这场仅仅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波兰解放战争给世界各国的军事理论界带来巨大影响。
作为直接的参战方,德军在东西两线的作战中都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德军总参谋部在编写战史的同时,也开始就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进行公开的大讨论。
三个月后,瓦德西利用这些研究讨论的成果制定了德国陆军新的发展方向。
西线的几次大规模交战表明,传统类型的庞大军队很难依据追求快速决定性胜利的战略进行运动战,因为当大量兵力集结在狭小地带时,根本就不存在可用于大规模机动的空间。
由此,瓦德西认为小规模的、高素质的、运动的军队才是未来战争中获得胜利的关键。诚如福克所部和拉姆斯菲戈所部在战场上所取得的成就。
随着和法国达成和解,威廉和帝国议会各党派都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再保持如此庞大规模的陆军。于是,在瓦德西的筹划下,从1892年初开始了为期三年的陆军改革工作。
本次改革的最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将现行的三年常备义务兵役制降为两年,五年预备役降为三年。这一改革是和法国陆军同步进行的。改完后,德军常备役兵力从46万人,下降到31万人;预备役兵力从70万人下降到45万人。
第二,组建由职业军人组成的志愿军部队,命名为德国皇家陆军,总数为10个团。
第三,进一步增加工兵尤其是铁道兵的建制规模。
第四,研究突破敌军筑垒地带的办法,并着手组建装甲突击部队。
经过本次改革,德国陆军的年度军费预算降低了20%,将近1亿马克。按照威廉的心意,这笔款项将投入到帝国海军的建设中。瓦德西也支持威廉的想法,因为来自战时法国的情报表明,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的行动有效的影响了法国南部地区人们的作战意志,而这一过程只有短短的10天左右。
在皇家陆军的司令人选上,威廉选择了自己最为中意的戈尔茨将军,他本人在战后已经被从土耳其召回。德军驻土耳其陆军代表团团长的职务由君士坦丁堡武官德米迪耶中校担任。
关于装甲部队的组建虽然也是威廉十分重视的,但此时实在无法获得太大的发展,因为笨重的蒸汽拖拉机的功密比实在不足以扛起厚重的装甲,而刚刚诞生的汽油机功率太小,至于未来战场上的终极动力——柴油机则还没有诞生。
不过,由于陆军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使得德国工业界在动力机械方面的研发大大加速了。
德国陆军的改革也引来了哈布斯堡帝国的关注。
战后,哈布斯堡三元帝国的架构再次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政府所在地由维也纳迁往波兰南部的克拉科夫,因为随着蒂罗尔划归德国和波兰的加入,维也纳的地理位置过于靠西了——那里几乎已经变成帝国的西部边陲之地。
中央政府虽然还保留首相和内阁,但是权力进一步缩小,重要的行政决策将由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三国的首相在圆桌会议上达成。
三国的首相是由各自的议会选出,他们分别代表了波兰地主贵族、匈牙利地主贵族和奥地利德意志资产阶级的利益。
对于这一变化,约瑟夫皇帝反而是乐于见到的,因为君主立宪制度下,国王只有远离政治的纠缠才能长久的保持其地位和荣誉。
哈布斯堡帝国越来越变成一个由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的邦联,虽然庞大但却十分的稳定,因为只要俄国依然强大,只要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人继续存在,那么这个联盟就不会破裂。
帝国陆军总司令阿尔布雷希特大公在1892年访问了柏林,威廉亲自为其佩戴勋章并授予德国元帅军衔。此外,在新组建的皇家陆军中,有一个团被以大公的名字命名——这是德意志地区军人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耀。
瓦德西向大公介绍了德军的改革思路,并就未来陆军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交流。
回国后,阿尔布雷希特大公以德国的经验为蓝本,改组了帝国中央军,以完全和各王国的武装力量区别开来。
哈布斯堡皇家中央陆军在当年诞生,全军战斗部队共编为20个旅,共计16万人,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全部官兵要求精通德语,并掌握除德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比如波兰语、匈牙利语或者克罗地亚语。
这支军队的规模比原来的帝国陆军缩小了一倍以上,但是相应的待遇也提高了一倍不止,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年加入其中,从而保证军队的素质。
在阿尔布雷希特大公的设想中,一旦战争爆发,这支军队以团为单位搭建起军官的基干力量,填充以各王国的预备役或者后备役士兵,从而可以在短时间内使一个团变为一个师。这样一来,中央军可以在一个月内获得三十个步兵师,三个炮兵师和两个骑兵师的雄厚兵力。
由于克服了语言上的障碍,军队的战斗力比起原来的临时动员制度下的军队要强大的多。
波兰等各王国的军队则同样效仿德国,采用两年的常备役和三年的预备役制度。其中波兰人口最多,组建了12个师的常备军,匈牙利和奥地利各为10个师。
对此,威廉解释道:福克将军在马斯河大桥的快速突击和之后的战斗胜利直接改变了战争进程。否则,战争至少要延长一倍的时间,而我们和法国和解的目标会更加难以实现,因此那是“决定性的胜利”。
瓦德西将军作为本次战争的主要组织者和策划者,当然居功至伟。他不仅获得了橡叶“蓝色马克思”勋章,而且还从威廉的手中接过他梦寐以求的元帅杖。(历史上,瓦德西是在1901年获得上述两项荣誉,庚子拳变后他担任联军总司令对中国作战)
除福克外,还有一位获得“蓝色马克思”勋章的一线军官:拉姆斯菲戈团长。只不过他的勋章和福克的比起来差了两片橡叶。他在东线作战中以一个团的兵力,巧妙夺取道加夫皮尔斯大桥,这一胜利使得德军在东线战场获得了完全的主动,俄国在斯摩棱斯克的大军陷入攻守两难的境地。这为下一阶段总参谋部把主力全部集结到西线创造了条件。
军需总监施里芬伯爵也获得了不带橡叶的“蓝色马克思”勋章,他提出的梅斯突击战的设想虽然险些遭到失败,并且在实施过程中损失巨大,不过这依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直接促成了福克在马斯河大桥和凡尔登的战斗传奇,使早日结束西线作战成为可能。
除此之外,策划贝尔福炮击行动的德军炮兵总监、在东线进军中旗开得胜的格雷茨师长等数名高级军官,以及萨克森国王和威廉本人也都获得了这一荣誉。
这场仅仅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波兰解放战争给世界各国的军事理论界带来巨大影响。
作为直接的参战方,德军在东西两线的作战中都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德军总参谋部在编写战史的同时,也开始就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进行公开的大讨论。
三个月后,瓦德西利用这些研究讨论的成果制定了德国陆军新的发展方向。
西线的几次大规模交战表明,传统类型的庞大军队很难依据追求快速决定性胜利的战略进行运动战,因为当大量兵力集结在狭小地带时,根本就不存在可用于大规模机动的空间。
由此,瓦德西认为小规模的、高素质的、运动的军队才是未来战争中获得胜利的关键。诚如福克所部和拉姆斯菲戈所部在战场上所取得的成就。
随着和法国达成和解,威廉和帝国议会各党派都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再保持如此庞大规模的陆军。于是,在瓦德西的筹划下,从1892年初开始了为期三年的陆军改革工作。
本次改革的最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将现行的三年常备义务兵役制降为两年,五年预备役降为三年。这一改革是和法国陆军同步进行的。改完后,德军常备役兵力从46万人,下降到31万人;预备役兵力从70万人下降到45万人。
第二,组建由职业军人组成的志愿军部队,命名为德国皇家陆军,总数为10个团。
第三,进一步增加工兵尤其是铁道兵的建制规模。
第四,研究突破敌军筑垒地带的办法,并着手组建装甲突击部队。
经过本次改革,德国陆军的年度军费预算降低了20%,将近1亿马克。按照威廉的心意,这笔款项将投入到帝国海军的建设中。瓦德西也支持威廉的想法,因为来自战时法国的情报表明,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的行动有效的影响了法国南部地区人们的作战意志,而这一过程只有短短的10天左右。
在皇家陆军的司令人选上,威廉选择了自己最为中意的戈尔茨将军,他本人在战后已经被从土耳其召回。德军驻土耳其陆军代表团团长的职务由君士坦丁堡武官德米迪耶中校担任。
关于装甲部队的组建虽然也是威廉十分重视的,但此时实在无法获得太大的发展,因为笨重的蒸汽拖拉机的功密比实在不足以扛起厚重的装甲,而刚刚诞生的汽油机功率太小,至于未来战场上的终极动力——柴油机则还没有诞生。
不过,由于陆军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使得德国工业界在动力机械方面的研发大大加速了。
德国陆军的改革也引来了哈布斯堡帝国的关注。
战后,哈布斯堡三元帝国的架构再次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政府所在地由维也纳迁往波兰南部的克拉科夫,因为随着蒂罗尔划归德国和波兰的加入,维也纳的地理位置过于靠西了——那里几乎已经变成帝国的西部边陲之地。
中央政府虽然还保留首相和内阁,但是权力进一步缩小,重要的行政决策将由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三国的首相在圆桌会议上达成。
三国的首相是由各自的议会选出,他们分别代表了波兰地主贵族、匈牙利地主贵族和奥地利德意志资产阶级的利益。
对于这一变化,约瑟夫皇帝反而是乐于见到的,因为君主立宪制度下,国王只有远离政治的纠缠才能长久的保持其地位和荣誉。
哈布斯堡帝国越来越变成一个由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的邦联,虽然庞大但却十分的稳定,因为只要俄国依然强大,只要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人继续存在,那么这个联盟就不会破裂。
帝国陆军总司令阿尔布雷希特大公在1892年访问了柏林,威廉亲自为其佩戴勋章并授予德国元帅军衔。此外,在新组建的皇家陆军中,有一个团被以大公的名字命名——这是德意志地区军人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耀。
瓦德西向大公介绍了德军的改革思路,并就未来陆军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交流。
回国后,阿尔布雷希特大公以德国的经验为蓝本,改组了帝国中央军,以完全和各王国的武装力量区别开来。
哈布斯堡皇家中央陆军在当年诞生,全军战斗部队共编为20个旅,共计16万人,全部由职业军人组成。全部官兵要求精通德语,并掌握除德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比如波兰语、匈牙利语或者克罗地亚语。
这支军队的规模比原来的帝国陆军缩小了一倍以上,但是相应的待遇也提高了一倍不止,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年加入其中,从而保证军队的素质。
在阿尔布雷希特大公的设想中,一旦战争爆发,这支军队以团为单位搭建起军官的基干力量,填充以各王国的预备役或者后备役士兵,从而可以在短时间内使一个团变为一个师。这样一来,中央军可以在一个月内获得三十个步兵师,三个炮兵师和两个骑兵师的雄厚兵力。
由于克服了语言上的障碍,军队的战斗力比起原来的临时动员制度下的军队要强大的多。
波兰等各王国的军队则同样效仿德国,采用两年的常备役和三年的预备役制度。其中波兰人口最多,组建了12个师的常备军,匈牙利和奥地利各为10个师。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