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折冲
目录: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 作者:自由有多远| 类别:历史军事
赫伯特方案提交总理衙门后,清廷中枢普遍认为路权实比台湾更为重要。不过,清流大臣翁同龢却认为台湾不可失,“恐从此失天下人心”。
不过当下的选择权却不在中国自己手里,在日本的积极运作和德国的暗中帮助下,欧洲四国尚未就是否使用武力作为调停之必要手段上没有取得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急于和中国单方面达成和议,如此一来欧洲列强以损失日本利益来换取中国回报的计划就可完全落空。
不过,日本的和议方案除割地一项外,其他各项也均为清廷感到困难的。
于是由李鸿章起草的一份说帖被送呈至日本外交大臣陆奥宗光面前,说帖内容分朝鲜自主、让地、兵费以及通商权利四项。除承认朝鲜自主外,对其余3项皆有所驳论。
如:“让地”一项揭露日本的谎言:“日本与中国开战之时,乃布告各国说,‘我与中国打仗,所争者朝鲜自主而已,非贪中国之土地也。’”
“兵费”一项说:“日本所索赔款,既名为兵费,却无迄今所费详细数目,虽非外人所能周知,谅较之所索三万万两恐不及其小半。”
“通商权利”一项称:“中国如准洋商在华开办工厂,势必尽夺小民生计,于华商所设制造厂极有妨碍,国家自不能不出力保护。如果中国以此等利益准予日本,各国皆援一体均沾之例,则华商之制造工厂立即挤倒矣。”
陆奥宗光读完说帖后,认为“笔意精到,仔细周详,将其所欲言者都尽情说了出来,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而后,陆奥将说帖专呈首相伊藤博文,并与之相商。
两人商议后觉得,和清廷打嘴官司怎么都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当下迅速迫使对方就范才是最为要紧的。
于是,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并征求了德国公使的意见后,对原和议条款进行了减让。
主要是兵费赔偿一条,由三万万两减为两万万两;其次,口岸设厂一事可暂缓数年后执行,是为“保护期”。
日本驻华公使将修改后的和议条款送达总理衙门,并且对中方下达了最后通牒,称“此为最后之条款,改无可改,若中方不允,则难免再开战端。”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求于俄国和法国,因为他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出“唯此二国持议最坚”,或者说只有俄国和法国是敢于以武力作为后盾迫使日本就范的。
在了解了中日之间和议的最新进展后,俄国外交部向英、法、德三国发出照会,要求就使用武力一事情尽快达成一致。如果各国不能达成一致,则俄国将放弃干预,并支持日本对于中国领土的任何要求。
法国由于和俄国达成了某种交易,因此全力支持俄国,表示愿意以其远东舰队“作为联军之一部”。
英国由于担心俄国彻底退出干涉后怂恿日本攻取北京,使清廷有覆灭的危险,因此格莱斯顿接受了俄国的建议,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将“考虑使用武力”。
当三国业已就动用武力达成一致后,德国就再次面临选择,但是且不说此时德国的力量不足以和三国争锋,即便实力足够也不能、也不会因为日本的利益而和欧洲三大国闹翻。
在这种情况下,赫伯特召见了青木周藏,转达了威廉的旨意:“皇帝认为,武力干涉既成,则德国或者加入其中,或者置身其外。至于和日本联手反对三国,眼下还是不行的。而就置身其外和加入其中两相比较而言,后者或对日本更为有利。因为德国即便置身其外,日本亦无法抗拒三国的最终要求。”
赫伯特非常客观的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且坦诚的告诉青木,当下德国必须站在日本的对立面和三国虚以委蛇,否则结果可能会更糟。
青木旋即表示理解德国皇帝的苦衷。
于是,四国的联合干涉行动正式开始。
首先,四国公使联合向总理衙门发出照会,要求中国政府就赫伯特方案表态,若中国反对,则四国退出干涉,再不参与中日两国之争端。
这种情况下,总理大臣奕䜣紧急召集会议研究对策,廷议之上,李鸿章认为,“宁可单独与倭国媾和,亦不应将列强放入国内,铁路一项,权利巨大,若一切任凭洋人做主,恐怕铁路建成之时,就是国家沦丧之始。”他建议,如果日本将兵费赔偿降至一万万两之内,就应该和日本闪电媾和。
御前大臣奕劻、世铎,户部尚书帝师翁同龢,兵部尚书孙毓汶则认为,“单独与倭国媾和实不可取,盖倭国贪鄙之心尤甚,况且自江宁开埠以来,泰西诸国所求不过通商与财货,此无关中国之根本。”“倭国近在咫尺,若此番让其得逞,日后怕是只能屈居其下,失了大国体统。”“远交近攻实为当下必要之对策。”
应该说双方所说都有道理,奕䜣拿不定主意,最后只好让李鸿章向各国试探口风,若四国能保证日本索求兵费大大削减,则依其所请;若日本给予让步甚多,则亦可单独媾和。
奕䜣打得倒是好主意,可是这不是集市,能够随意讨价还价,大国外交上的事情哪里有那般简单。
其实早在赫伯特和青木商议之后,中日和议的条款便已经基本商定下来。德国以对该条款的保证作为加入联合干涉的前提,并得到了其他三国的同意。
所以,当李鸿章向日本驻北京公使林董提出交涉时,后者冷漠拒之并且出言讥讽道,“若是不愿任赔大可继续再战,我国六十艘运兵船已经云集长崎,只待天皇一声令下便可登陆大沽口,直捣北京城。到那时候,不知道中堂大人有意和我国政府合作否?”
当前情势下一旦日军在直隶登陆,便事关大清生死存亡,因此李鸿章深知“战”字不可再提,况且朝鲜战役和黄海大战已经把他的嫡系老本赔进去不少,如果战争继续进行下去,估计战后无论胜败他的北洋大臣算是当到头了。见日本公使态度强硬,李鸿章只得草草应付了两句便去回禀恭亲王了。
四国公使那边同样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请求压制日本减少索赔的建议。
不过经过一番幕后的秘密交易,俄国出面承诺将赔偿兵费降低两千万两,但澎湖和南澳必须割让给日本。
澎湖和南澳虽然战略地位重要,但对于海防孱弱的中国,却是并无意义。因此,以两座小岛省去两千万两银子还是一桩不错的买卖。
在赫伯特和青木商定的合约条款中,澎湖和南澳都是必须交还中国的,而且英国和法国对于日本占据扼守台湾海峡的两处战略要地十分反感。
为了取悦清廷,使日后的铁路修建更为顺利,俄国煞费苦心提出了“日本购买两岛”主张。为此,俄国表示将默许英国就香港展拓问题和中国的交涉。法国方面由于已经在广西口岸税则上获得了实惠,因此对于俄国“邀功”的举动未加阻止。
威廉则觉得有必要满足俄国的愿望,因为修成铁路不仅是俄国所想,也是他梦寐以求的。而且他也有意从日本手中买下南澳岛,从而在对华贸易和航运上进一步摆脱对英国的依赖。
因此,威廉亲自说服青木,让日本接受俄国的劝告,“关键时刻不能因小失大,至于两千万两白银的费用,德国可以承担一半以获得南澳岛。”
日本方面对于花两千万两白银购买两个面积不大小岛其实也是十分不情愿,在无法获得台湾的情况下,这两个战略地位重要的小岛对日本来说几乎是毫无价值的烫手山芋。
不过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加上德国愿意花钱买下南澳岛,这样算下来,日本只是付出了一千万两获得了澎湖,算不得吃什么亏,所以日本也就顺势给了北方强邻一个面子。
1894年年底,中日两国在停泊于东京湾的德**舰“勃兰登堡”号上签署《中日讲和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澎湖列岛和南澳列岛于日本,并赔偿军费一亿八千万两。其他如朝鲜独立、开埠、设厂等条款则一如前议,未加修改。
不过当下的选择权却不在中国自己手里,在日本的积极运作和德国的暗中帮助下,欧洲四国尚未就是否使用武力作为调停之必要手段上没有取得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急于和中国单方面达成和议,如此一来欧洲列强以损失日本利益来换取中国回报的计划就可完全落空。
不过,日本的和议方案除割地一项外,其他各项也均为清廷感到困难的。
于是由李鸿章起草的一份说帖被送呈至日本外交大臣陆奥宗光面前,说帖内容分朝鲜自主、让地、兵费以及通商权利四项。除承认朝鲜自主外,对其余3项皆有所驳论。
如:“让地”一项揭露日本的谎言:“日本与中国开战之时,乃布告各国说,‘我与中国打仗,所争者朝鲜自主而已,非贪中国之土地也。’”
“兵费”一项说:“日本所索赔款,既名为兵费,却无迄今所费详细数目,虽非外人所能周知,谅较之所索三万万两恐不及其小半。”
“通商权利”一项称:“中国如准洋商在华开办工厂,势必尽夺小民生计,于华商所设制造厂极有妨碍,国家自不能不出力保护。如果中国以此等利益准予日本,各国皆援一体均沾之例,则华商之制造工厂立即挤倒矣。”
陆奥宗光读完说帖后,认为“笔意精到,仔细周详,将其所欲言者都尽情说了出来,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而后,陆奥将说帖专呈首相伊藤博文,并与之相商。
两人商议后觉得,和清廷打嘴官司怎么都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当下迅速迫使对方就范才是最为要紧的。
于是,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并征求了德国公使的意见后,对原和议条款进行了减让。
主要是兵费赔偿一条,由三万万两减为两万万两;其次,口岸设厂一事可暂缓数年后执行,是为“保护期”。
日本驻华公使将修改后的和议条款送达总理衙门,并且对中方下达了最后通牒,称“此为最后之条款,改无可改,若中方不允,则难免再开战端。”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求于俄国和法国,因为他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出“唯此二国持议最坚”,或者说只有俄国和法国是敢于以武力作为后盾迫使日本就范的。
在了解了中日之间和议的最新进展后,俄国外交部向英、法、德三国发出照会,要求就使用武力一事情尽快达成一致。如果各国不能达成一致,则俄国将放弃干预,并支持日本对于中国领土的任何要求。
法国由于和俄国达成了某种交易,因此全力支持俄国,表示愿意以其远东舰队“作为联军之一部”。
英国由于担心俄国彻底退出干涉后怂恿日本攻取北京,使清廷有覆灭的危险,因此格莱斯顿接受了俄国的建议,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将“考虑使用武力”。
当三国业已就动用武力达成一致后,德国就再次面临选择,但是且不说此时德国的力量不足以和三国争锋,即便实力足够也不能、也不会因为日本的利益而和欧洲三大国闹翻。
在这种情况下,赫伯特召见了青木周藏,转达了威廉的旨意:“皇帝认为,武力干涉既成,则德国或者加入其中,或者置身其外。至于和日本联手反对三国,眼下还是不行的。而就置身其外和加入其中两相比较而言,后者或对日本更为有利。因为德国即便置身其外,日本亦无法抗拒三国的最终要求。”
赫伯特非常客观的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且坦诚的告诉青木,当下德国必须站在日本的对立面和三国虚以委蛇,否则结果可能会更糟。
青木旋即表示理解德国皇帝的苦衷。
于是,四国的联合干涉行动正式开始。
首先,四国公使联合向总理衙门发出照会,要求中国政府就赫伯特方案表态,若中国反对,则四国退出干涉,再不参与中日两国之争端。
这种情况下,总理大臣奕䜣紧急召集会议研究对策,廷议之上,李鸿章认为,“宁可单独与倭国媾和,亦不应将列强放入国内,铁路一项,权利巨大,若一切任凭洋人做主,恐怕铁路建成之时,就是国家沦丧之始。”他建议,如果日本将兵费赔偿降至一万万两之内,就应该和日本闪电媾和。
御前大臣奕劻、世铎,户部尚书帝师翁同龢,兵部尚书孙毓汶则认为,“单独与倭国媾和实不可取,盖倭国贪鄙之心尤甚,况且自江宁开埠以来,泰西诸国所求不过通商与财货,此无关中国之根本。”“倭国近在咫尺,若此番让其得逞,日后怕是只能屈居其下,失了大国体统。”“远交近攻实为当下必要之对策。”
应该说双方所说都有道理,奕䜣拿不定主意,最后只好让李鸿章向各国试探口风,若四国能保证日本索求兵费大大削减,则依其所请;若日本给予让步甚多,则亦可单独媾和。
奕䜣打得倒是好主意,可是这不是集市,能够随意讨价还价,大国外交上的事情哪里有那般简单。
其实早在赫伯特和青木商议之后,中日和议的条款便已经基本商定下来。德国以对该条款的保证作为加入联合干涉的前提,并得到了其他三国的同意。
所以,当李鸿章向日本驻北京公使林董提出交涉时,后者冷漠拒之并且出言讥讽道,“若是不愿任赔大可继续再战,我国六十艘运兵船已经云集长崎,只待天皇一声令下便可登陆大沽口,直捣北京城。到那时候,不知道中堂大人有意和我国政府合作否?”
当前情势下一旦日军在直隶登陆,便事关大清生死存亡,因此李鸿章深知“战”字不可再提,况且朝鲜战役和黄海大战已经把他的嫡系老本赔进去不少,如果战争继续进行下去,估计战后无论胜败他的北洋大臣算是当到头了。见日本公使态度强硬,李鸿章只得草草应付了两句便去回禀恭亲王了。
四国公使那边同样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请求压制日本减少索赔的建议。
不过经过一番幕后的秘密交易,俄国出面承诺将赔偿兵费降低两千万两,但澎湖和南澳必须割让给日本。
澎湖和南澳虽然战略地位重要,但对于海防孱弱的中国,却是并无意义。因此,以两座小岛省去两千万两银子还是一桩不错的买卖。
在赫伯特和青木商定的合约条款中,澎湖和南澳都是必须交还中国的,而且英国和法国对于日本占据扼守台湾海峡的两处战略要地十分反感。
为了取悦清廷,使日后的铁路修建更为顺利,俄国煞费苦心提出了“日本购买两岛”主张。为此,俄国表示将默许英国就香港展拓问题和中国的交涉。法国方面由于已经在广西口岸税则上获得了实惠,因此对于俄国“邀功”的举动未加阻止。
威廉则觉得有必要满足俄国的愿望,因为修成铁路不仅是俄国所想,也是他梦寐以求的。而且他也有意从日本手中买下南澳岛,从而在对华贸易和航运上进一步摆脱对英国的依赖。
因此,威廉亲自说服青木,让日本接受俄国的劝告,“关键时刻不能因小失大,至于两千万两白银的费用,德国可以承担一半以获得南澳岛。”
日本方面对于花两千万两白银购买两个面积不大小岛其实也是十分不情愿,在无法获得台湾的情况下,这两个战略地位重要的小岛对日本来说几乎是毫无价值的烫手山芋。
不过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加上德国愿意花钱买下南澳岛,这样算下来,日本只是付出了一千万两获得了澎湖,算不得吃什么亏,所以日本也就顺势给了北方强邻一个面子。
1894年年底,中日两国在停泊于东京湾的德**舰“勃兰登堡”号上签署《中日讲和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澎湖列岛和南澳列岛于日本,并赔偿军费一亿八千万两。其他如朝鲜独立、开埠、设厂等条款则一如前议,未加修改。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