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巴尔干危机
目录: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 作者:自由有多远| 类别:历史军事
德国在欧洲大陆所拥有的统治性地位已经不需要英国和法国的政治评论家们做过多的渲染,这不再是潜在的威胁,而是铁打的事实。
1913年,德国的煤炭产量达到英国和法国产量的总和,为3.5亿公吨,若再算上用于发电的1亿吨褐煤的产量,德国的煤炭采掘业的产值也已经毫不逊色,即使英国煤的质量和单价都更高一些。
德国的钢产量早在1903年便超越了英国,1910年和英国、法国的总产量持平,到1913年,产能接近了英法俄三国的总和。
国家实力的与日俱增使得国内民众普遍产生了一种盲目的自信,这使政府在外交工作上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尤其是法国在土耳其的殖民统治阻塞了德国东进的道路,那是一个人口超过五千万,并且潜力巨大的市场,德国工业界希望获得在土耳其市场自由销售商品的权力;同时,陆军中也有一股支持土耳其拜托法国统治的势力,虽然戈尔茨对此始终保持冷静,但是当局势发生了变化,德国就有必要重新评估土耳其的价值,以及德法两国在新形势下的关系。
1913年中期,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三个小国密谋联合反对土耳其,以收回斯拉夫人占多数的马其顿地区。一般来说,小国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是没有权力采取自由行动的,但是这一次他们得到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支持。年迈的约瑟夫皇帝,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帝国的势力扩充到爱琴海岸,而这也正是实力日渐壮大的保加利亚王国和他们的国王斐迪南的愿望。
在这件事上,德国外交部感到十分棘手,一方面,奥国是自身的传统盟友,约瑟夫皇帝的要求不得不给于十分的重视;同时,结束土耳其人和伊斯兰教在欧洲的统治也符合巴尔干地区的民族愿望,在这方面,希腊、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占据了民族大义。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维护巴尔干地区的稳定是德国对于法国的既定承诺,也是两国能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许多年来,土耳其的民族主义者从未停止过反抗法国的殖民统治,期间不断争取德国的支持。不过均被德国政府回绝。当前情况下。一旦巴尔干爆发战争。那么土耳其一定会遭受重大的政治困境,法国难以置身其外。
届时,德国必须在支持奥国还是支持法国的问题上做出选择。
当巴尔干问题和日俄远东争端同时发生。德国的外交形势急转直下。
1906年,比洛竞争首相失败后辞去了公职,前任驻英大使明斯特出任新的外交大臣,驻俄大使拉多林出任外交部枢密顾问。
为了摸清英法两国的真实态度,明斯特先后访问了伦敦和巴黎。
在远东问题上,英德两国保持了较高的共识:发生在亚洲的战争不应波及欧洲,在必要的时候,英德两国应共同调停俄日争端,以维持远东地区的均势。
在巴黎,明斯特和塔列朗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后者坦承,法国不能允许土耳其遭受失败,否则这个国家会陷入战乱和恐怖,法国在该地区的统治就受到威胁。明斯特回答,德国愿意为此协调各方的利益,但是在马其顿的地位问题上,土耳其应当做出适当的让步。对此,塔列朗没有明确回答,不过,他提醒明斯特,土耳其是法国的核心利益所在,绝对不会在原则问题上做出让步。至于何谓原则问题,他却没有说明,只是重申了希望巴尔干地区保持安定的愿望。
明斯特访问归来后,迅速和威廉汇报了情况。
“陛下,格雷首相的态度是明确的,语气是缓和的,可以说英德两国在远东问题的观点基本一致,那就是亚洲的战争不应波及到欧洲。俄日之间的胜负都应局限在某个限度之内。”明斯特温婉的说道。这位比洛的继任者也是老资格的外交官,出身于莱比锡的一个伯爵家庭,从22岁开始担任普鲁士驻萨克森宫廷的代办,而后平步青云,年纪轻轻便担任了非常重要的帝国驻伦敦大使的职位。
威廉对明斯特的看法就是,此人有一定的洞见,在大的问题上不糊涂,不过具体的办事能力远远不及比洛。
“那法国的态度呢?他们在巴尔干的底限在哪里?”威廉迫不及待的问道。
“我和塔列朗交谈了一个小时,后者归根到底都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回复。就目前形势看,他可能也不太好确认,怎样的让步才能让土耳其既保住面子,又能安抚巴尔干各国,是地区局势彻底平缓下来。”
“这种对政治形势发展的判断确实不太好说,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在奥国决心已定的情况下,法国可能会采取极端措施捍卫自己的利益。那一定会爆发法奥之间的直接冲突,届时奥国一定求助于我们,法国也可以求助于英国。那会使事情变得十分复杂。”威廉皱着眉头,不无担心的说道。
“按照约瑟夫陛下的特使所说,奥国在此事件上别无选择,或者说哈布斯堡家族为了维护皇权的荣誉只能支持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两国对土耳其的要求。根据他们拟定的详细计划,土耳其失败后将失去其在欧洲的全部土地,届时马其顿为保塞两国平分,希腊会得到君士坦丁堡。阿德里安堡附近的地区则主要归保加利亚所有。作为回报,塞尔维亚承诺放弃对波黑地区的任何要求,保加利亚则承诺允许奥国修建一条从萨洛尼卡通往匈牙利的铁路,并就现存的保匈边界做出有利于后者的调整。”明斯特解释道。
“这样一个结果的确十分有吸引力,但是奥地利人也应该知道为实现这一计划要和法国爆发战争的巨大风险。”
“按照约瑟夫皇帝的意思,多年来奥国默默的为德国在欧洲的霸业付出了很多,现在应该是德国回报他的老朋友和好兄弟的时候了。”明斯特耸耸肩道。
威廉听后直接无语,同时心里有一种不详的预感,这一次,战争可能真的要来临了。
“按照道理说,如果我们现在明确反对奥国的计划,那么他们是没有胆量继续干下去的。”威廉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
“是的,陛下,但是那会让约瑟夫皇帝感到失望,当下一次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会怎样想?”
“这不是问题,此事关系全欧洲的和平,以约瑟夫皇帝慎重的性格,只要我加以规劝,想来他不会不理解我们的难处,将我们逼到和法国开战的地步。”威廉认真的说道。
“这一点我固然相信,但现在的问题是,保加利亚的斐迪南国王还有希腊和塞尔维亚的国王和政府都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即使奥国不支持,但是如果我们要求奥国出兵干预却有些强人所难了。假如奥国只是置身事外,那么战争终究还是要爆发,即使法国也很难阻止其发生。如果土耳其军队单独击败三国联军倒是还好收场,就怕联军彻底击败土军,届时,若法国公开出兵干预,那么奥国政府一定会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约瑟夫皇帝估计是顶不住这种来自公众和舆论的强大压力,被迫对法国提出某种难以接受的要求的,最终的结果还是会回到老路上。”
“你说的很有道理,民族主义盛行的今天,小国也拥有了历史上它们从来未有过的自由行动的权力。”威廉叹了一口气道。历史上的巴尔干战争,欧洲各大国不是不想阻止其爆发,以外交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实在是难以办到。
“首相怎么看?”威廉转头看看身边的戈尔茨,问道。
戈尔茨生性少言寡语,对于外交事务也不是太在行,但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却有着天生的敏锐和十分难得的大局观。
“我在考虑我们在下一场战争中获胜的概率和要付出的代价了。”戈尔茨目光炯炯的说道,当他闻到一丝战争的气息,反而显得格外兴奋。
“现在还不是万不得已的时候,只要法国能够以巧妙的办法安定土耳其,事情还是有转机的。”威廉不以为是的说道。
“我觉得很难,以土耳其人的狂暴性格,他们是不会接受这种外交上的失败的,宁可付诸毫无胜算的战争。我在土耳其生活了十几年,他们的处事方式和社会形态我是再清楚不过了。”戈尔茨十分自信的说道。
“您这么说,难道战争真的迫在眉睫了吗?”威廉再次自言自语说了一句。
他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很久没有修剪,长得密密丛丛的草地,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和平崛起难道在任何时候都是奢望吗?”他不仅扪心自问道。(未完待续。。)
1913年,德国的煤炭产量达到英国和法国产量的总和,为3.5亿公吨,若再算上用于发电的1亿吨褐煤的产量,德国的煤炭采掘业的产值也已经毫不逊色,即使英国煤的质量和单价都更高一些。
德国的钢产量早在1903年便超越了英国,1910年和英国、法国的总产量持平,到1913年,产能接近了英法俄三国的总和。
国家实力的与日俱增使得国内民众普遍产生了一种盲目的自信,这使政府在外交工作上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尤其是法国在土耳其的殖民统治阻塞了德国东进的道路,那是一个人口超过五千万,并且潜力巨大的市场,德国工业界希望获得在土耳其市场自由销售商品的权力;同时,陆军中也有一股支持土耳其拜托法国统治的势力,虽然戈尔茨对此始终保持冷静,但是当局势发生了变化,德国就有必要重新评估土耳其的价值,以及德法两国在新形势下的关系。
1913年中期,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三个小国密谋联合反对土耳其,以收回斯拉夫人占多数的马其顿地区。一般来说,小国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是没有权力采取自由行动的,但是这一次他们得到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支持。年迈的约瑟夫皇帝,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帝国的势力扩充到爱琴海岸,而这也正是实力日渐壮大的保加利亚王国和他们的国王斐迪南的愿望。
在这件事上,德国外交部感到十分棘手,一方面,奥国是自身的传统盟友,约瑟夫皇帝的要求不得不给于十分的重视;同时,结束土耳其人和伊斯兰教在欧洲的统治也符合巴尔干地区的民族愿望,在这方面,希腊、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占据了民族大义。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维护巴尔干地区的稳定是德国对于法国的既定承诺,也是两国能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许多年来,土耳其的民族主义者从未停止过反抗法国的殖民统治,期间不断争取德国的支持。不过均被德国政府回绝。当前情况下。一旦巴尔干爆发战争。那么土耳其一定会遭受重大的政治困境,法国难以置身其外。
届时,德国必须在支持奥国还是支持法国的问题上做出选择。
当巴尔干问题和日俄远东争端同时发生。德国的外交形势急转直下。
1906年,比洛竞争首相失败后辞去了公职,前任驻英大使明斯特出任新的外交大臣,驻俄大使拉多林出任外交部枢密顾问。
为了摸清英法两国的真实态度,明斯特先后访问了伦敦和巴黎。
在远东问题上,英德两国保持了较高的共识:发生在亚洲的战争不应波及欧洲,在必要的时候,英德两国应共同调停俄日争端,以维持远东地区的均势。
在巴黎,明斯特和塔列朗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后者坦承,法国不能允许土耳其遭受失败,否则这个国家会陷入战乱和恐怖,法国在该地区的统治就受到威胁。明斯特回答,德国愿意为此协调各方的利益,但是在马其顿的地位问题上,土耳其应当做出适当的让步。对此,塔列朗没有明确回答,不过,他提醒明斯特,土耳其是法国的核心利益所在,绝对不会在原则问题上做出让步。至于何谓原则问题,他却没有说明,只是重申了希望巴尔干地区保持安定的愿望。
明斯特访问归来后,迅速和威廉汇报了情况。
“陛下,格雷首相的态度是明确的,语气是缓和的,可以说英德两国在远东问题的观点基本一致,那就是亚洲的战争不应波及到欧洲。俄日之间的胜负都应局限在某个限度之内。”明斯特温婉的说道。这位比洛的继任者也是老资格的外交官,出身于莱比锡的一个伯爵家庭,从22岁开始担任普鲁士驻萨克森宫廷的代办,而后平步青云,年纪轻轻便担任了非常重要的帝国驻伦敦大使的职位。
威廉对明斯特的看法就是,此人有一定的洞见,在大的问题上不糊涂,不过具体的办事能力远远不及比洛。
“那法国的态度呢?他们在巴尔干的底限在哪里?”威廉迫不及待的问道。
“我和塔列朗交谈了一个小时,后者归根到底都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回复。就目前形势看,他可能也不太好确认,怎样的让步才能让土耳其既保住面子,又能安抚巴尔干各国,是地区局势彻底平缓下来。”
“这种对政治形势发展的判断确实不太好说,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在奥国决心已定的情况下,法国可能会采取极端措施捍卫自己的利益。那一定会爆发法奥之间的直接冲突,届时奥国一定求助于我们,法国也可以求助于英国。那会使事情变得十分复杂。”威廉皱着眉头,不无担心的说道。
“按照约瑟夫陛下的特使所说,奥国在此事件上别无选择,或者说哈布斯堡家族为了维护皇权的荣誉只能支持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两国对土耳其的要求。根据他们拟定的详细计划,土耳其失败后将失去其在欧洲的全部土地,届时马其顿为保塞两国平分,希腊会得到君士坦丁堡。阿德里安堡附近的地区则主要归保加利亚所有。作为回报,塞尔维亚承诺放弃对波黑地区的任何要求,保加利亚则承诺允许奥国修建一条从萨洛尼卡通往匈牙利的铁路,并就现存的保匈边界做出有利于后者的调整。”明斯特解释道。
“这样一个结果的确十分有吸引力,但是奥地利人也应该知道为实现这一计划要和法国爆发战争的巨大风险。”
“按照约瑟夫皇帝的意思,多年来奥国默默的为德国在欧洲的霸业付出了很多,现在应该是德国回报他的老朋友和好兄弟的时候了。”明斯特耸耸肩道。
威廉听后直接无语,同时心里有一种不详的预感,这一次,战争可能真的要来临了。
“按照道理说,如果我们现在明确反对奥国的计划,那么他们是没有胆量继续干下去的。”威廉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
“是的,陛下,但是那会让约瑟夫皇帝感到失望,当下一次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会怎样想?”
“这不是问题,此事关系全欧洲的和平,以约瑟夫皇帝慎重的性格,只要我加以规劝,想来他不会不理解我们的难处,将我们逼到和法国开战的地步。”威廉认真的说道。
“这一点我固然相信,但现在的问题是,保加利亚的斐迪南国王还有希腊和塞尔维亚的国王和政府都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即使奥国不支持,但是如果我们要求奥国出兵干预却有些强人所难了。假如奥国只是置身事外,那么战争终究还是要爆发,即使法国也很难阻止其发生。如果土耳其军队单独击败三国联军倒是还好收场,就怕联军彻底击败土军,届时,若法国公开出兵干预,那么奥国政府一定会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约瑟夫皇帝估计是顶不住这种来自公众和舆论的强大压力,被迫对法国提出某种难以接受的要求的,最终的结果还是会回到老路上。”
“你说的很有道理,民族主义盛行的今天,小国也拥有了历史上它们从来未有过的自由行动的权力。”威廉叹了一口气道。历史上的巴尔干战争,欧洲各大国不是不想阻止其爆发,以外交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实在是难以办到。
“首相怎么看?”威廉转头看看身边的戈尔茨,问道。
戈尔茨生性少言寡语,对于外交事务也不是太在行,但是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却有着天生的敏锐和十分难得的大局观。
“我在考虑我们在下一场战争中获胜的概率和要付出的代价了。”戈尔茨目光炯炯的说道,当他闻到一丝战争的气息,反而显得格外兴奋。
“现在还不是万不得已的时候,只要法国能够以巧妙的办法安定土耳其,事情还是有转机的。”威廉不以为是的说道。
“我觉得很难,以土耳其人的狂暴性格,他们是不会接受这种外交上的失败的,宁可付诸毫无胜算的战争。我在土耳其生活了十几年,他们的处事方式和社会形态我是再清楚不过了。”戈尔茨十分自信的说道。
“您这么说,难道战争真的迫在眉睫了吗?”威廉再次自言自语说了一句。
他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很久没有修剪,长得密密丛丛的草地,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和平崛起难道在任何时候都是奢望吗?”他不仅扪心自问道。(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1890德意志霸权之路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