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隆中闲话
目录:汉魏文魁| 作者:赤军| 类别:历史军事
蔡瑁、蒯越使文诺前往曹营,去请曹操协助,他们好趁机夺取江陵之权,驱逐刘琦、刘磐。曹操召集谋士们商议,大家伙儿都说,魏公您忙着征西,不可轻动,可命于禁、李典率所部直下江陵,去增援蒯越。刘放还建议,当遣一智谋之士相助于、李,最好是荆州人,熟悉当地情况。
曹操环视身旁众臣,没找到荆州人,但是瞧见一个曾经客居荆州多年的徐州人,当即伸手一指:“孔明可往。”
诸葛亮曾经跟随曹操南征,还游说了黟、歙的山贼归附,此后曹操北归,他并没有留下来跟贾诩一起辅佐夏侯惇,而是也跟着回来了,随即便又加入了西征的行列。是勋曾经向曹操推荐诸葛亮,跑过一趟江陵,去吊唁刘表,并且与蔡瑁、蒯越等投降派暗通消息,那么如今再找人去接收江陵,当然以诸葛孔明为不二人选啦。
孔明奉命南下,首先抵达襄阳,拜会了南郡太守温恢和守将李典。按照曹营的谋划,是命李典和屯驻江夏郡江南地区的于禁各自将兵,两路夹击江陵——但是不必要真打,等待城内形势变化即可。温恢、李典拜命,立刻整备士卒、粮秣,诸葛亮因此得了两日之闲,于是请个假,骑马跑隆中去拜会老丈人黄绶黄承彦。
见面之后,先寒暄几句诸葛亮问候起居,并汇报了自己的家庭情况——也就是告诉老丈人,您闺女在跟我结婚以后过得挺好,虽然目前尚无所出……迟早会怀上的。您别担心。然后说着说着。黄绶突然问起政事来:“今曹操已进魏公。封藩建国,权势弥天,得无篡意乎?”
诸葛亮听了这话不禁有些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他当然不能欺骗黄绶,说曹操并无篡位之意——人在朝堂上公开跟天子讨论“禅让之礼”,这事儿许下是街知巷闻啊。但是也不能直言说曹操必篡,因为这事儿篡后才能大申天命,篡位之前是不便到处喧嚷的。身为汉臣(他同时也是魏臣,但终究还跟大多数魏臣一样,还挂着个汉臣的虚职),孔明丢不起这个脸。
黄绶看女婿犹豫,不禁莞尔一笑,当即转换话题:“孔明以魏公何如人也?”
诸葛亮回答道:“魏公定乱之雄,宏才大志,知天时、通兵略,亮所仰望者也。”黄绶撇一撇嘴:“吾闻魏公多疑好诈,任性跋扈。刚暴擅杀,有诸?”
诸葛亮心说您消息倒灵通。曹操的主要毛病全都让您给说全了,赶紧解释说:“身当乱世,不得不用诈谋;事权一统,不得不任性独断;芟夷草莽,不得不有所杀戮也。如昔高皇帝诛彭越、黥布,岂多疑而好杀耶?为定天下,不得不为耳。”
黄绶闻言大笑:“孔明亦做如此语,岂所谓‘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乎?”诸葛亮心说唉您这是啥意思?这原文前面可还有一句“与不善人居”啊,您的意思,我如今仕奉非主,所交亦皆匪类不成吗?正要反驳,黄绶却摆了摆手:“不必文其过也,魏公奸雄,当乱世乃能定天下,吾非讽卿离之。”我不是瞧不起曹操,要你脱离仕途,或者离开安邑啊。
说着说着,突然长叹一声:“昔令师(是勋)与赵邠卿(赵岐)联袂而来,吾与邠卿论及孟子,邠卿乃有语:‘孟子云天下须定于一然后可安,既周已失柄,不可复兴,乃往说于魏、齐也。’其与今世,何其相似。汉恐终不可振,魏氏代之,殆亦天命乎?”
眼望诸葛亮,缓缓地告诫道:“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然所言之君非止汉天子也……”那意思,“君”之一字也包括了曹操,与生民和社稷相比,曹操也得往后排——“令师为仁人君子,其佐魏公,为生民、社稷也,乃不执著一姓。孔明亦当秉此操行,方不负乃师与吾之所望也。”
诸葛亮急忙拱手躬身,诚心受教。
黄绶接着说:“察令师之所为,欲藉此乱世,一扫桓灵以来恶政。世家大姓,勾朋援党,坐望空谈,不恤百姓,须抑制之,世乃得安。观其于安邑首开科举,间以九品中正,乃可知也……”
啊呦,诸葛亮心说老丈人您可真敏,藏在深山里竟然还能够瞧清楚我老师开创科举制的真实用意,了不起啊!就听黄绶接着说:“前广元、公威、州平皆往应试,俱取中而为郡吏矣。”
他所指的乃是石韬石广元、孟建孟公威、崔钧崔州平,都是诸葛亮当年隐居隆中时候的好朋友。这仨也跟诸葛亮一样,并非南阳本地人,而是乔迁户口,又不跟诸葛亮似的傍上了一位好老师,因而始终未能出仕。直到开科举的消息传到南阳,三人见猎心喜,于是相伴前去参加考试——当时诸葛亮还跟着曹操正南征呢,所以他并不清楚此事。
至于判卷的是勋,你跟他说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他当然知道,问题考卷上糊了名瞧不见,而等到正式给出品评之后揭开来抄录中式者姓名,光见着颍川石韬、汝南孟建和博陵崔钧了,哪儿还能想得起来究竟是who啊?
按照诸葛亮的看法,三人皆为当世俊才,若仕可为刺史、郡守,但这回考试,三人的成绩虽然不错,却都只中上而已,攀不到上乘去。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是南阳人,没有南阳郡的中正评级,其中只有石韬祖籍颍川,算魏国的领地,可以回乡先混个等级出来,但他却偏偏想跟两位好朋友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竞争,所以坚持不往。因此三人皆为投刺自荐,得不着一点儿加分。
不过中上也算不错了,可任为郡吏。而不会落到县里去。话说这回科举考试。中式者不少。但其中有约摸两成在得知所授官职后,便急忙上书请辞。大多是世家子弟,因为成绩不够好,受委县职,他们觉得丢不起那个人,干脆——我再去复读两年吧。因为过去的县中除令、丞外,余职皆为墨授长吏自辟,既没有正式编制。且又身份低微,也就只有吴质之类寒门愿为,世家大姓是根本瞧不起的。如今魏之五郡内各县虽然新设了很多正式在编的公务员,名门之后仍然不肯屈尊降贵,去为乡间小吏。
至于秦之官员,多出郡县小吏,汉初的名臣萧何、夏侯婴等亦曾仕县,整天把高皇帝摆在嘴上说事儿的家伙们就全当遗忘啦。
而石韬、孟建等三人,虽然出身不算很高(当然不至于到吴质的地步,或与是氏差相仿佛)。但亦自期以刺史、郡守,真要把他们分派去县里。肯定也是要打退堂鼓的。好在他们确实肚子里有墨水,成绩不错,皆得仕郡,这才算皆大欢喜。
如今黄绶提起此事来,诸葛亮自然也为朋友们高兴,同时也挺欣慰,老丈人终于把那些尖锐的话题给揭过去啦。当晚他便在隆中宿下,直到翌日午后才返回襄阳城中,随即便跟随着李典南下江陵。
消息传至江陵城内,刘琦、刘磐无不大惊,刘磐赶紧下令,使文聘率军以敌于禁,他自己则亲统主力北上,去拦李典。然而文聘托病不肯出征,刘磐不疑有他,乃使王威代之,而付文仲业以留守江陵的全责。
刘磐、王威既去,剩下一个刘琦威望不足、手无余兵,再加上身体孱弱,三天两头得病,那便无足可忧啦,文聘乃暗中联络蔡瑁、蒯越,随时准备发动政变。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马良从巫县赶回来了,求见刘琦。刘琦说辛苦你了季长,要劳你的大驾,再跑一趟西方,去告诉关将军,他所提的条件我全都答应,只求速速来援。
同时还书下一道令符,交给马良,要他持令去接掌秭归的黄忠所部,赶紧放开通道,使得益州军可以顺利抵达江陵城下。
这一方面是因为担忧曹军来攻,江陵恐难久守,另方面——正好趁这个机会利用益州军夺了刘磐的兵权啊。刘备还在荆州的时候,跟刘琦关系不错,刘大公子本来就倾向于略略放低一点姿态,便可接受荆、益联合的,却为刘磐从中阻挠,这才让马良跑断了腿,却总也谈不大拢。如今天幸刘磐领兵出城去了,刘琦乃可独断专行。
马季长苦笑一声:“主公既有所命,良又何惮辛劳?”您放心吧,我回家洗个澡,收拾一下行李,便即出发,赶往秭归去。早有刘琦身边侍从将此事密报给蒯越,蒯异度心说益州兵近万人,再加黄忠所部,倘若能够很快便赶到江陵来的话,我等图谋恐怕要成泡影……不行,必须得找个人去阻止马良西行!
那边马良才刚洗沐完毕,家人来递上行装,正要启程,突然门上来报:“傅君求见。”这位傅君,单名一个巽字,字公悌,北地泥阳人也,曾立朝为尚书郎,后避难南下依附刘表。傅巽“瑰伟博达,有知人鉴”,名声很响,跟马良相交甚厚。
听说傅巽来了,马良赶紧出门相迎,就听傅巽说:“闻季长奉使而归,乃邀卿宴饮,以舒别后渴怀。”我特意找你喝酒来啦。马良双手一摊,苦笑道:“良无福领受公悌之宴,适奉主命,又当西行。”
傅巽说哪有刚回来就又要出发的道理?难道刘琦手下没有别人了吗?怎么能瞧着你老实,就这么着往死里用啊……说完了略略一皱眉头:“得无欲召益州军来耶?”刘琦是终于拿定主意,要跟益州联合抗曹了吧?
马良赶紧摆一摆手:“公悌敏锐,然此言切勿宣之于外。”你自己猜着就成了,千万别到处嚷嚷去。傅巽冷冷一笑:“如此,则恐吾等将皆无噍类矣!”未完待续……1292
曹操环视身旁众臣,没找到荆州人,但是瞧见一个曾经客居荆州多年的徐州人,当即伸手一指:“孔明可往。”
诸葛亮曾经跟随曹操南征,还游说了黟、歙的山贼归附,此后曹操北归,他并没有留下来跟贾诩一起辅佐夏侯惇,而是也跟着回来了,随即便又加入了西征的行列。是勋曾经向曹操推荐诸葛亮,跑过一趟江陵,去吊唁刘表,并且与蔡瑁、蒯越等投降派暗通消息,那么如今再找人去接收江陵,当然以诸葛孔明为不二人选啦。
孔明奉命南下,首先抵达襄阳,拜会了南郡太守温恢和守将李典。按照曹营的谋划,是命李典和屯驻江夏郡江南地区的于禁各自将兵,两路夹击江陵——但是不必要真打,等待城内形势变化即可。温恢、李典拜命,立刻整备士卒、粮秣,诸葛亮因此得了两日之闲,于是请个假,骑马跑隆中去拜会老丈人黄绶黄承彦。
见面之后,先寒暄几句诸葛亮问候起居,并汇报了自己的家庭情况——也就是告诉老丈人,您闺女在跟我结婚以后过得挺好,虽然目前尚无所出……迟早会怀上的。您别担心。然后说着说着。黄绶突然问起政事来:“今曹操已进魏公。封藩建国,权势弥天,得无篡意乎?”
诸葛亮听了这话不禁有些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他当然不能欺骗黄绶,说曹操并无篡位之意——人在朝堂上公开跟天子讨论“禅让之礼”,这事儿许下是街知巷闻啊。但是也不能直言说曹操必篡,因为这事儿篡后才能大申天命,篡位之前是不便到处喧嚷的。身为汉臣(他同时也是魏臣,但终究还跟大多数魏臣一样,还挂着个汉臣的虚职),孔明丢不起这个脸。
黄绶看女婿犹豫,不禁莞尔一笑,当即转换话题:“孔明以魏公何如人也?”
诸葛亮回答道:“魏公定乱之雄,宏才大志,知天时、通兵略,亮所仰望者也。”黄绶撇一撇嘴:“吾闻魏公多疑好诈,任性跋扈。刚暴擅杀,有诸?”
诸葛亮心说您消息倒灵通。曹操的主要毛病全都让您给说全了,赶紧解释说:“身当乱世,不得不用诈谋;事权一统,不得不任性独断;芟夷草莽,不得不有所杀戮也。如昔高皇帝诛彭越、黥布,岂多疑而好杀耶?为定天下,不得不为耳。”
黄绶闻言大笑:“孔明亦做如此语,岂所谓‘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乎?”诸葛亮心说唉您这是啥意思?这原文前面可还有一句“与不善人居”啊,您的意思,我如今仕奉非主,所交亦皆匪类不成吗?正要反驳,黄绶却摆了摆手:“不必文其过也,魏公奸雄,当乱世乃能定天下,吾非讽卿离之。”我不是瞧不起曹操,要你脱离仕途,或者离开安邑啊。
说着说着,突然长叹一声:“昔令师(是勋)与赵邠卿(赵岐)联袂而来,吾与邠卿论及孟子,邠卿乃有语:‘孟子云天下须定于一然后可安,既周已失柄,不可复兴,乃往说于魏、齐也。’其与今世,何其相似。汉恐终不可振,魏氏代之,殆亦天命乎?”
眼望诸葛亮,缓缓地告诫道:“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然所言之君非止汉天子也……”那意思,“君”之一字也包括了曹操,与生民和社稷相比,曹操也得往后排——“令师为仁人君子,其佐魏公,为生民、社稷也,乃不执著一姓。孔明亦当秉此操行,方不负乃师与吾之所望也。”
诸葛亮急忙拱手躬身,诚心受教。
黄绶接着说:“察令师之所为,欲藉此乱世,一扫桓灵以来恶政。世家大姓,勾朋援党,坐望空谈,不恤百姓,须抑制之,世乃得安。观其于安邑首开科举,间以九品中正,乃可知也……”
啊呦,诸葛亮心说老丈人您可真敏,藏在深山里竟然还能够瞧清楚我老师开创科举制的真实用意,了不起啊!就听黄绶接着说:“前广元、公威、州平皆往应试,俱取中而为郡吏矣。”
他所指的乃是石韬石广元、孟建孟公威、崔钧崔州平,都是诸葛亮当年隐居隆中时候的好朋友。这仨也跟诸葛亮一样,并非南阳本地人,而是乔迁户口,又不跟诸葛亮似的傍上了一位好老师,因而始终未能出仕。直到开科举的消息传到南阳,三人见猎心喜,于是相伴前去参加考试——当时诸葛亮还跟着曹操正南征呢,所以他并不清楚此事。
至于判卷的是勋,你跟他说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他当然知道,问题考卷上糊了名瞧不见,而等到正式给出品评之后揭开来抄录中式者姓名,光见着颍川石韬、汝南孟建和博陵崔钧了,哪儿还能想得起来究竟是who啊?
按照诸葛亮的看法,三人皆为当世俊才,若仕可为刺史、郡守,但这回考试,三人的成绩虽然不错,却都只中上而已,攀不到上乘去。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是南阳人,没有南阳郡的中正评级,其中只有石韬祖籍颍川,算魏国的领地,可以回乡先混个等级出来,但他却偏偏想跟两位好朋友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竞争,所以坚持不往。因此三人皆为投刺自荐,得不着一点儿加分。
不过中上也算不错了,可任为郡吏。而不会落到县里去。话说这回科举考试。中式者不少。但其中有约摸两成在得知所授官职后,便急忙上书请辞。大多是世家子弟,因为成绩不够好,受委县职,他们觉得丢不起那个人,干脆——我再去复读两年吧。因为过去的县中除令、丞外,余职皆为墨授长吏自辟,既没有正式编制。且又身份低微,也就只有吴质之类寒门愿为,世家大姓是根本瞧不起的。如今魏之五郡内各县虽然新设了很多正式在编的公务员,名门之后仍然不肯屈尊降贵,去为乡间小吏。
至于秦之官员,多出郡县小吏,汉初的名臣萧何、夏侯婴等亦曾仕县,整天把高皇帝摆在嘴上说事儿的家伙们就全当遗忘啦。
而石韬、孟建等三人,虽然出身不算很高(当然不至于到吴质的地步,或与是氏差相仿佛)。但亦自期以刺史、郡守,真要把他们分派去县里。肯定也是要打退堂鼓的。好在他们确实肚子里有墨水,成绩不错,皆得仕郡,这才算皆大欢喜。
如今黄绶提起此事来,诸葛亮自然也为朋友们高兴,同时也挺欣慰,老丈人终于把那些尖锐的话题给揭过去啦。当晚他便在隆中宿下,直到翌日午后才返回襄阳城中,随即便跟随着李典南下江陵。
消息传至江陵城内,刘琦、刘磐无不大惊,刘磐赶紧下令,使文聘率军以敌于禁,他自己则亲统主力北上,去拦李典。然而文聘托病不肯出征,刘磐不疑有他,乃使王威代之,而付文仲业以留守江陵的全责。
刘磐、王威既去,剩下一个刘琦威望不足、手无余兵,再加上身体孱弱,三天两头得病,那便无足可忧啦,文聘乃暗中联络蔡瑁、蒯越,随时准备发动政变。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马良从巫县赶回来了,求见刘琦。刘琦说辛苦你了季长,要劳你的大驾,再跑一趟西方,去告诉关将军,他所提的条件我全都答应,只求速速来援。
同时还书下一道令符,交给马良,要他持令去接掌秭归的黄忠所部,赶紧放开通道,使得益州军可以顺利抵达江陵城下。
这一方面是因为担忧曹军来攻,江陵恐难久守,另方面——正好趁这个机会利用益州军夺了刘磐的兵权啊。刘备还在荆州的时候,跟刘琦关系不错,刘大公子本来就倾向于略略放低一点姿态,便可接受荆、益联合的,却为刘磐从中阻挠,这才让马良跑断了腿,却总也谈不大拢。如今天幸刘磐领兵出城去了,刘琦乃可独断专行。
马季长苦笑一声:“主公既有所命,良又何惮辛劳?”您放心吧,我回家洗个澡,收拾一下行李,便即出发,赶往秭归去。早有刘琦身边侍从将此事密报给蒯越,蒯异度心说益州兵近万人,再加黄忠所部,倘若能够很快便赶到江陵来的话,我等图谋恐怕要成泡影……不行,必须得找个人去阻止马良西行!
那边马良才刚洗沐完毕,家人来递上行装,正要启程,突然门上来报:“傅君求见。”这位傅君,单名一个巽字,字公悌,北地泥阳人也,曾立朝为尚书郎,后避难南下依附刘表。傅巽“瑰伟博达,有知人鉴”,名声很响,跟马良相交甚厚。
听说傅巽来了,马良赶紧出门相迎,就听傅巽说:“闻季长奉使而归,乃邀卿宴饮,以舒别后渴怀。”我特意找你喝酒来啦。马良双手一摊,苦笑道:“良无福领受公悌之宴,适奉主命,又当西行。”
傅巽说哪有刚回来就又要出发的道理?难道刘琦手下没有别人了吗?怎么能瞧着你老实,就这么着往死里用啊……说完了略略一皱眉头:“得无欲召益州军来耶?”刘琦是终于拿定主意,要跟益州联合抗曹了吧?
马良赶紧摆一摆手:“公悌敏锐,然此言切勿宣之于外。”你自己猜着就成了,千万别到处嚷嚷去。傅巽冷冷一笑:“如此,则恐吾等将皆无噍类矣!”未完待续……1292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汉魏文魁》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汉魏文魁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