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倍增教学法
目录:时空倒爷的民国奋斗| 作者:庄居易| 类别:历史军事
李志高的现场示范十分有效,那种机器带来的震撼场面,不但让周大强以及跟他一起来的本地佃户村民心服口服,也同时让团练中的士兵们对李志高起了一份敬畏之心,这倒是有点意外之喜。
本地村民先不说,那些因为钱才过来当兵的人,原本只是为了能吃口饱饭,但本身未必很愿意当兵,可李志高给他们好吃好喝,好穿好住,薪水发的足足,这让他们慢慢的开始接受李志高,有了那么些爱戴之情,但也仅此而已。
然而,这一番机器的演示就不同了,这些当兵的很多之前也是破产的佃户,不得已才去城里找出路,他们自然很清楚这些机器的出现意味着什么,而这一切都是出自李志高之手,这就让他们在敬畏这些机器的同时,也连带对李志高产生了敬畏之感。
毕竟,面对神秘的东西,人类总是本能的感到敬畏,就比如敬畏天地鬼神,面对没见过的机器,他们也是一样。
也就是从李志高亲自演示这些农用机械的一刻,李志高的形象开始真正的深入进这些士兵的心中,不管他们之前有什么这样那样的想法,但此时他们都真正接受并认可了李志高,虽然还没有到唯李志高马首是瞻的程度,但也比过去那种只是单纯拿钱干活的心思要深厚的多。
总之,不管什么原因吧,至少李志高能明显的感觉出来,从那以后,这些人看自己的眼光不同了,他的命令执行的更彻底,训练过程中偷懒耍滑而被惩罚的情况也越来越少。
情况,似乎越来越好了。
除了士兵更听话外,那些佃户就更不用提了,在李志高的恩威并施之下,除了一些少数的顽固分子外,佃户中的大多数都接受了李志高的新条件,跟李志高签了新协议不说,还每家都送来一个人过来学习新知识。
对于顽固分子,李志高从来不强求,依然还是按照原来的合同办事儿,不会给一点扶持,而对于同意签署新合同的,李志高则大力扶持。反正时间跟事实可以解决一切,相信最后当杂交水稻跟化肥机械的威力一出来,两厢一对比,比什么语言都有效。
同意签署新合同的佃户,他们派来学习新农业技术的人全部都是壮丁,没有一个女人小孩儿跟老人,他们来的目的其实很简单,除了跟李志高学习新东西外,也是周大强给出的一个善意。
因为周大强知道,既然对抗不过,那还不如真心投靠,再三心二意可就不好了。何况人家已经提前把那么一大笔钱,也就是农户的最低保证金交给自己了,自己再不知道好歹,人家是有兵的,下次可就不是给钱,而是派兵来了,所以说,周大强不但派出各家各户的青壮,连自己都大儿子周虎成也派过来学习了。
对于来学习,这些年轻人都挺高兴,毕竟是接触新鲜事情,都有个好奇心不是。
而且李志高那个新东家可是说了,这些秧苗都是高产的新型水稻,亩产比他们过去种的至少高一两倍,真这样那就太好了,而就算是颗粒无收,也有个所谓的保险基金,他们不会太糟糕。
东家还说了,用这些神奇的机器打井、耕地、插秧、浇地什么的都是免费的,这可省事儿太多了。
不过,人家又说了,虽然是给免费用,但因为机器太少,所以给谁先用是有讲究的,基本上,谁先学会开,开的最好,最先通过各种机械操作的综合考试,就先给谁家用。
这样一来,年轻人谁也不乐意落后,都想着早点学会用这些机器,好早一点开着机器给自家耕地,先不说省事儿,关键是威风啊!
开机器种地,你以前见过么?没有吧,我家就是了,怎么样,佩服吧!那小翠你还不跟我……
对于来学习的人太多,足足有三百多人,老师却只有李志高一个。
如果李志高一起教这三百多人,也不是不行,但效率就大打折扣,而且还浪费李志高的时间,李志高可是很忙的,不可能整天给这帮人教导如何用农用机械。
为此,李志高用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倍增教学法。
简单说,就是李志高没有全部一起教,而是先选了三个年龄只有十七岁,识字也最多的年轻人当做自己的第一批学徒。
这个年龄段的人接受新事物更快,而人数少,自己教导的效率也更高,能够提高学习速度。
这就跟李志高当年学车一样,你要是普通班,那就等排队吧,十几个人一辆车轮着练习,简直就是受罪。可你要是肯多交钱上vip班,那就是两个人一辆车,如果更高级的,那就是一个人一辆车配一个教练,几天功夫就能出成绩,快的话,一两天就能学会基本的科目。
同理也是一样,李志高只教三个人,让他们迅速学会后再迅速上车实际操作,教导的速度也能最快。
李志高早想好了,他可没空整天在这呆着教徒弟,他还有一堆事儿呢,而且现在正是插秧的时候,不能耽误了农时,所以李志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教会这三个学徒,之后,让这三个徒弟复制自己的方法,各自再教三个,如此倍增,绝对比一个人教一大群要教的快,教的好。
也就是说,倍增教学法,跟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是很相似的,这些人接受起来也更容易些。
这种教学法很简单,就是师傅教导固定数目的徒弟,教会徒弟后,徒弟又变成老师,继续去教导固定数目的徒弟,依次倍增下去,好处是教导全面,传播速度快,徒弟转眼就是老师,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毕竟好为人师的心思谁都有。嗯,其实说白了,这东西跟传销的忽悠**差不多,只不过是用在传播技术上。
当然,坏处也不少,那就是这种教学法不够深入,过于粗疏,学不了深东西,理论的东西很难掌握好,不过想到反正只是学会最基本的操作机器,又不是多高深的事儿,一次不行就两次,只要会基本操作,以后就是多练习。
这边没啥交警,他又提前运来大量燃油跟众多农用机械,足够他们折腾的了。
至于学习机械操作的过程中是否有人会发生危险,这个么,反正注意事项都说明白了,再出事儿,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儿了,李志高可没空管这些,他现在需要的是时间,可没空跟你讲安全。
用这种方法,只花了三天时间,李志高就教会了三个学徒如何操纵这一系列的农用机器,并且在教导的过程中,顺势把庄子里大多数跟自己签署新协议的人家的地皮,都给耕了一遍并插上秧,让大家实实在在的看到机器的力量。
再之后,就是让这三个人当老师,分别教导其他人,以此来不停扩散,当然,他们以后做的,就不是给自家耕地了,而是开拓新荒地,反正周围这些地皮,包括马鞍山都已经全是李志高的了,随便耕就是。
又花了一天在旁边监督,等发现这三个人教的还不错,其他人的学习热情也很高之后,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学习热情能不高么?先不说这些机器的稀罕,就说那能耐,可是实实在在能省时省力的好物件啊!
东家如今好心,不但给自家都耕了地,种上秧苗,还给了他们一个学习用这些机器的机会,再不好好学,不说对不对得起东家跟自己家里的人,就说这么多人在这,彼此都认识,万一别人学会了自己学不会,那多丢人啊,以后还怎么在村里跟人打招呼?
必须得学,必须得学会!
就是在这种热情下,这些青壮的学习进度十分的快,几乎教导几句就能明白个大概,然后实际上手操作几次就能开的差不离。
这也让李志高暗自点头,觉得文盲也未必就学不会用机器,文盲可能只是学文字慢点,但如果用实际操作的教学法,一样有效。
就比如后世学开车,除了交通法规什么的需要文化知识,真的上车练车阶段,就不需要多少文化了,只要上手多了,会开就行。
另外,这些人也不能说是完全的文盲,因为李志高发现他们大多数都认字,只不过认字不多罢了。
这也跟当地的环境有关,这边毕竟是安徽,又靠近南京,自古以来就是文学昌盛的地方,就算是村民,也基本都会被家人或者村民自办的学校开蒙,高深学问不敢说,但十七八岁以上的话,初识点字,会点简单算术还是可以的,这还是农民,要是城里人,识字率就更高了。
在这一点上,李志高那批文盲军队是个特例,他一开始招收的毕竟是难民,这年头好点的难民的选择有很多,比如可以去工厂当工人,或者去商铺当学徒等等。
能选择卖身当兵吃断头饭的,除了一些特别的人外,大都是真过不下去的社会最底层,这些人大多数是从小就穷,穷的家里没条件供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人,而李志高当初要的就是这批人,如此一来,文化水平低的离谱,甚至已经低到过分的情况,也就在情理之中。
换句话说,这时期的中国老百姓的确识字率是很低,但还不至于低到李志高那支团练兵那么离谱的地步,实在是李志高一开始招兵没设置好条件,选的都是真正最底层的缘故。
你看人家北洋军选兵,对身高要求就不高,但却对识字率有一定要求,要的是初步识字,加上有朝廷名义,必要时候还可以抓丁,跟李志高的情况是没法比的。
相比而言,陈家村的农民就不同了,他们好歹是有地可耕的佃户,虽然也很穷,但一来毕竟有经济基础,二来又是抱团群居,互相帮助下,让自家人认个字还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李志高就听说,在陈家村的隔壁金家村,那里就有个以前得过秀才的大才开了个学馆,专门给孩子开蒙讲课,陈家村的孩子以前也送去那边读书,所以才有这么多识字青年。
在看到这几个徒弟干的还不错之后,李志高这才交代了刘润生、斯科特以及爱德华几句,说要出去几天办点事儿,让他们不要担心,安心训练,好好看住部队跟基地,然后就悄然来到一个不惹人注意的地方,启动戒指回到了现代。
————————————
ps:周一冲榜,求推荐票啊!
本地村民先不说,那些因为钱才过来当兵的人,原本只是为了能吃口饱饭,但本身未必很愿意当兵,可李志高给他们好吃好喝,好穿好住,薪水发的足足,这让他们慢慢的开始接受李志高,有了那么些爱戴之情,但也仅此而已。
然而,这一番机器的演示就不同了,这些当兵的很多之前也是破产的佃户,不得已才去城里找出路,他们自然很清楚这些机器的出现意味着什么,而这一切都是出自李志高之手,这就让他们在敬畏这些机器的同时,也连带对李志高产生了敬畏之感。
毕竟,面对神秘的东西,人类总是本能的感到敬畏,就比如敬畏天地鬼神,面对没见过的机器,他们也是一样。
也就是从李志高亲自演示这些农用机械的一刻,李志高的形象开始真正的深入进这些士兵的心中,不管他们之前有什么这样那样的想法,但此时他们都真正接受并认可了李志高,虽然还没有到唯李志高马首是瞻的程度,但也比过去那种只是单纯拿钱干活的心思要深厚的多。
总之,不管什么原因吧,至少李志高能明显的感觉出来,从那以后,这些人看自己的眼光不同了,他的命令执行的更彻底,训练过程中偷懒耍滑而被惩罚的情况也越来越少。
情况,似乎越来越好了。
除了士兵更听话外,那些佃户就更不用提了,在李志高的恩威并施之下,除了一些少数的顽固分子外,佃户中的大多数都接受了李志高的新条件,跟李志高签了新协议不说,还每家都送来一个人过来学习新知识。
对于顽固分子,李志高从来不强求,依然还是按照原来的合同办事儿,不会给一点扶持,而对于同意签署新合同的,李志高则大力扶持。反正时间跟事实可以解决一切,相信最后当杂交水稻跟化肥机械的威力一出来,两厢一对比,比什么语言都有效。
同意签署新合同的佃户,他们派来学习新农业技术的人全部都是壮丁,没有一个女人小孩儿跟老人,他们来的目的其实很简单,除了跟李志高学习新东西外,也是周大强给出的一个善意。
因为周大强知道,既然对抗不过,那还不如真心投靠,再三心二意可就不好了。何况人家已经提前把那么一大笔钱,也就是农户的最低保证金交给自己了,自己再不知道好歹,人家是有兵的,下次可就不是给钱,而是派兵来了,所以说,周大强不但派出各家各户的青壮,连自己都大儿子周虎成也派过来学习了。
对于来学习,这些年轻人都挺高兴,毕竟是接触新鲜事情,都有个好奇心不是。
而且李志高那个新东家可是说了,这些秧苗都是高产的新型水稻,亩产比他们过去种的至少高一两倍,真这样那就太好了,而就算是颗粒无收,也有个所谓的保险基金,他们不会太糟糕。
东家还说了,用这些神奇的机器打井、耕地、插秧、浇地什么的都是免费的,这可省事儿太多了。
不过,人家又说了,虽然是给免费用,但因为机器太少,所以给谁先用是有讲究的,基本上,谁先学会开,开的最好,最先通过各种机械操作的综合考试,就先给谁家用。
这样一来,年轻人谁也不乐意落后,都想着早点学会用这些机器,好早一点开着机器给自家耕地,先不说省事儿,关键是威风啊!
开机器种地,你以前见过么?没有吧,我家就是了,怎么样,佩服吧!那小翠你还不跟我……
对于来学习的人太多,足足有三百多人,老师却只有李志高一个。
如果李志高一起教这三百多人,也不是不行,但效率就大打折扣,而且还浪费李志高的时间,李志高可是很忙的,不可能整天给这帮人教导如何用农用机械。
为此,李志高用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倍增教学法。
简单说,就是李志高没有全部一起教,而是先选了三个年龄只有十七岁,识字也最多的年轻人当做自己的第一批学徒。
这个年龄段的人接受新事物更快,而人数少,自己教导的效率也更高,能够提高学习速度。
这就跟李志高当年学车一样,你要是普通班,那就等排队吧,十几个人一辆车轮着练习,简直就是受罪。可你要是肯多交钱上vip班,那就是两个人一辆车,如果更高级的,那就是一个人一辆车配一个教练,几天功夫就能出成绩,快的话,一两天就能学会基本的科目。
同理也是一样,李志高只教三个人,让他们迅速学会后再迅速上车实际操作,教导的速度也能最快。
李志高早想好了,他可没空整天在这呆着教徒弟,他还有一堆事儿呢,而且现在正是插秧的时候,不能耽误了农时,所以李志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教会这三个学徒,之后,让这三个徒弟复制自己的方法,各自再教三个,如此倍增,绝对比一个人教一大群要教的快,教的好。
也就是说,倍增教学法,跟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是很相似的,这些人接受起来也更容易些。
这种教学法很简单,就是师傅教导固定数目的徒弟,教会徒弟后,徒弟又变成老师,继续去教导固定数目的徒弟,依次倍增下去,好处是教导全面,传播速度快,徒弟转眼就是老师,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毕竟好为人师的心思谁都有。嗯,其实说白了,这东西跟传销的忽悠**差不多,只不过是用在传播技术上。
当然,坏处也不少,那就是这种教学法不够深入,过于粗疏,学不了深东西,理论的东西很难掌握好,不过想到反正只是学会最基本的操作机器,又不是多高深的事儿,一次不行就两次,只要会基本操作,以后就是多练习。
这边没啥交警,他又提前运来大量燃油跟众多农用机械,足够他们折腾的了。
至于学习机械操作的过程中是否有人会发生危险,这个么,反正注意事项都说明白了,再出事儿,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儿了,李志高可没空管这些,他现在需要的是时间,可没空跟你讲安全。
用这种方法,只花了三天时间,李志高就教会了三个学徒如何操纵这一系列的农用机器,并且在教导的过程中,顺势把庄子里大多数跟自己签署新协议的人家的地皮,都给耕了一遍并插上秧,让大家实实在在的看到机器的力量。
再之后,就是让这三个人当老师,分别教导其他人,以此来不停扩散,当然,他们以后做的,就不是给自家耕地了,而是开拓新荒地,反正周围这些地皮,包括马鞍山都已经全是李志高的了,随便耕就是。
又花了一天在旁边监督,等发现这三个人教的还不错,其他人的学习热情也很高之后,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学习热情能不高么?先不说这些机器的稀罕,就说那能耐,可是实实在在能省时省力的好物件啊!
东家如今好心,不但给自家都耕了地,种上秧苗,还给了他们一个学习用这些机器的机会,再不好好学,不说对不对得起东家跟自己家里的人,就说这么多人在这,彼此都认识,万一别人学会了自己学不会,那多丢人啊,以后还怎么在村里跟人打招呼?
必须得学,必须得学会!
就是在这种热情下,这些青壮的学习进度十分的快,几乎教导几句就能明白个大概,然后实际上手操作几次就能开的差不离。
这也让李志高暗自点头,觉得文盲也未必就学不会用机器,文盲可能只是学文字慢点,但如果用实际操作的教学法,一样有效。
就比如后世学开车,除了交通法规什么的需要文化知识,真的上车练车阶段,就不需要多少文化了,只要上手多了,会开就行。
另外,这些人也不能说是完全的文盲,因为李志高发现他们大多数都认字,只不过认字不多罢了。
这也跟当地的环境有关,这边毕竟是安徽,又靠近南京,自古以来就是文学昌盛的地方,就算是村民,也基本都会被家人或者村民自办的学校开蒙,高深学问不敢说,但十七八岁以上的话,初识点字,会点简单算术还是可以的,这还是农民,要是城里人,识字率就更高了。
在这一点上,李志高那批文盲军队是个特例,他一开始招收的毕竟是难民,这年头好点的难民的选择有很多,比如可以去工厂当工人,或者去商铺当学徒等等。
能选择卖身当兵吃断头饭的,除了一些特别的人外,大都是真过不下去的社会最底层,这些人大多数是从小就穷,穷的家里没条件供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人,而李志高当初要的就是这批人,如此一来,文化水平低的离谱,甚至已经低到过分的情况,也就在情理之中。
换句话说,这时期的中国老百姓的确识字率是很低,但还不至于低到李志高那支团练兵那么离谱的地步,实在是李志高一开始招兵没设置好条件,选的都是真正最底层的缘故。
你看人家北洋军选兵,对身高要求就不高,但却对识字率有一定要求,要的是初步识字,加上有朝廷名义,必要时候还可以抓丁,跟李志高的情况是没法比的。
相比而言,陈家村的农民就不同了,他们好歹是有地可耕的佃户,虽然也很穷,但一来毕竟有经济基础,二来又是抱团群居,互相帮助下,让自家人认个字还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李志高就听说,在陈家村的隔壁金家村,那里就有个以前得过秀才的大才开了个学馆,专门给孩子开蒙讲课,陈家村的孩子以前也送去那边读书,所以才有这么多识字青年。
在看到这几个徒弟干的还不错之后,李志高这才交代了刘润生、斯科特以及爱德华几句,说要出去几天办点事儿,让他们不要担心,安心训练,好好看住部队跟基地,然后就悄然来到一个不惹人注意的地方,启动戒指回到了现代。
————————————
ps:周一冲榜,求推荐票啊!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时空倒爷的民国奋斗》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时空倒爷的民国奋斗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