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燎原之势
目录:时空倒爷的民国奋斗| 作者:庄居易| 类别:历史军事
“我真是不明白,校长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大好机会就在眼前,居然让我们按兵不动!”
说话的是南京镇守使赵长天,而他说话的对象,则是他的副手,一个名叫钱世德的中年人。
这个钱世德今年已经四十六岁,绍兴人,原本是给芜湖知县做参谋的师爷,但后来因为芜湖知县反对李志高的新政,阳奉阴违,就被内部调查局以贪污**的名义给法办下去,之后,为了政局稳定,就把芜湖知县的师爷钱世德提上来,当了芜湖的代理知县。
当代理知县期间,因为钱世德手段不错,加之对李志高的政策执行不误,所以被看在眼中,当时已经成了光荣党的预备役党员,后来合并光复会,成立新光复党,他又自动成了光复党的预备役党员。
再后来,打下了南京,李志高不放心赵长天的能力,就派了老成持重的钱世德过来,当赵长天的副手,顺便当南京市的代理市长,处理南京的政务。也就是说,南京的武装总司令是赵长天,而钱世德则是南京市的代理市长,至于那个名义上的南京总督徐绍桢,不过是个傀儡。
看到钱世德不吭声,只是闷着头喝茶,赵长天背着手来回走了几步,这才在墙上的大地图面前停下来,摇摇头继续道:“哎,大好的形势啊,首义的名头给了那姓徐的也就罢了,反正是我们手上的傀儡,不怕他翻天。可现在清军大兵云集城下,我们正好集中力量,一鼓作气灭掉清军主力才是,怎么能瞻前顾后,让我们呆在城里按兵不动?还不得让我们擅自出击?这算什么?”
“这个。主席不是在电报里都说了么。”钱世德只是笑着摇摇头,“这叫以拖待变。”
“以拖待变?为什么要以拖待变?明明我们的实力要强过清军好不好。”赵长天再次摇摇头,伸手指着地图上的三个红色箭头,“你看,我们当面之敌的清军虽然人数众多,虽然看似兵分三路把我们给包围了。但根本就是自取其辱!
清军来人虽多,但战斗力不如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抱成一团,靠雄厚的兵力来跟我们对峙。可现在他们分三方包围我们,是最最愚蠢的办法,给了我们各个击破的机会!要知道,他们要包围南京城,最起码要有我们的十倍兵马。但这根本做不到,更何况他们的火力不如我们,又是外线作战,不像我们,内线作战,更有主动权。所以说,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火力优势以及内线作战优势,主动出击。把他们逐一击破!
总之,清军都是土鸡瓦狗。不用校长出手,也不用守备师,甚至轰炸机也可以不用,我只用这一个团的兵力,就敢出城跟他们硬碰硬,而且我有八成的赢面。
要知道。我虽然只有一个团,却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求战心盛。而对面的清军据我所知,轻武器不如我们,重武器也不如我们,只是靠着人多而已。且如今是冬天,他们只有七成的人有冬衣,这么冷的天,呆在城外,他们早就没了当初的心气。
这时候,我们应该先打最弱的第一军,再打第二军,只要击破这人数最多,战斗力却最差的两军,张永成的第三军必然撤退。哎,大好的机会,为什么要白白浪费?难道等着清军一起攻打过来?那不是白白消耗了我们的优势么?”
“长缨,少安毋躁。”钱世德笑了笑,又慢悠悠喝了口茶,这才道,“主席在电报里说了,清军只是做做样子,不可能真的打过来,就算真的打过来也不怕,主席的军队已经秘密埋伏在城外,清军不打则罢,一旦开打,只能是自讨苦吃。按兵不动,不是我们怕了他们,是要放他们一马。”
“这我也知道。”赵长天叹了口气,“我只是觉得校长做事太瞻前顾后,明明痛痛快快就能解决得事情,非得搞这么多门道。为啥要放过这支清军?就此在城外歼灭清军主力不是更好?”
“你啊,还是太年轻。”钱世德笑了笑,“打仗是痛快了,可打仗要消耗多少钱粮物资,损失多少人命,这你想过么?既然有不打仗就能获取好处的办法,干嘛非得打?如果我所料不差,主席的意思,是暂时留着这支清军,甚至跟他们讲和,然后让他们先去对付那些正在杭州开会搞什么临时政府的同盟会革命党,我们自己呢,则在外面做壁上观,先一边自己发展,一边看他们斗个你死我活,等他们打的差不多了,然后再一起收拾了。”
“清军有这么好说话?或者说清军有这么傻?”赵长天撇撇嘴,“清军凭什么要顺着我们的意思来?而且绕过南京,去直接打杭州?不是我看不起这些清军,他们敢么?敢放着后路的我们不打,先去打南边的杭州?”
“这个么,我就真不清楚了。”钱世德摇摇头,接着眯了眯眼,“我刚才那些,也只是私下揣摩而已,当不得真。不过虽然主席的真实意图我不太清楚,但我却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你要干什么,终归要靠实力来说话!我们的实力在那摆着,不管是谁上台,不管在台上唱的多欢实,只要我们的实力够强,那最终还得听我们的!”
就在赵长天还想继续发问的时候,忽然一个传令兵过来,给了赵长天一个让他更加郁闷的消息——清军退兵了!
的确是退兵了,本来清军来势汹汹,云集南京城下,一副要大打出手的样子,世人都以为南京城下要爆发一场大战,可终于还是没打成,最后因为清军的不战自退而消解。
清军的退兵,并非是一起撤退,而是分批次的,首先退兵的,是由新军第五镇改编的第三军,之后就是第二军。由禁卫军以及新军第一镇组成的第一军则是最后撤退的。
清军撤退后,重新集结在淮安,然后就呆在原地不动了,既不前进,也不后退,让外人越来越看不懂了。
除了陆军。清廷的海军动向也让人奇怪,萨镇冰统领的以两艘巡洋舰为主力的清廷海军早就赶到了上海,可却没有继续进兵,而是在上海停了下来,怎么也不前进一步,直到一二三军撤退,萨镇冰的海军还是依然停在上海港,没有丝毫动弹的迹象。
这一下子,举国哗然。大家都知道不打就撤这种事儿,绝对不可能是清廷的命令,而是清军的自行撤退,很明显,这种情况的发生,说明清廷已经无法完全控制这些部队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因为撤退的命令并非来自清廷,而是新军自己的命令。确切的说,是袁世凯的命令!
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
当初李志高夺了南京,又来了一趟孤军突击,顺势灭了江南地区的清军,把整个江南都给打乱了,之后他虽然回到了太平府,继续招兵买马休养生息。没有继续进兵,但已经实实在在的成为清军的眼中钉肉中刺。
也就是说,李志高虽然把首义的名分给了徐绍桢,生生硬编了一个南京起义,但清廷不是傻子。他们都知道最大的敌人是李志高,而不是那个知根知底的徐绍桢。李志高那套让开首义的花活,纯粹是没必要的行为,顶多骗骗老百姓,只能说李志高是受原先历史荼毒太深,甚至有点迷信首义不吉的话了。其实,不管他是否让开首义的名号,他后来带兵突袭江南地区的行动已经把他的实力暴露无遗,已经无法继续隐藏下去,特别是占领南京之后,他跟清廷的碰撞,已经是首当其冲,再也不可能有调和的机会了。
李志高当时打了南京之后,已经明白了这点,正是因为明白,他才带兵搞了个蝗虫式突击,就是为了尽量把局势搞乱,给自己赢得时间与财富。之所以李志高后来停下来,没有继续进攻,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人手去管理地方,如果一下子吃太多,会消化不良,如果继续盲目出击,打下的地盘越大,事情就会越多,自家行政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启用旧官僚,那早晚会拖自己的后腿。
第二,是李志高这番突击看似痛快,看似掠夺了大量财富回去,是十分划算的买卖,但却消耗了他大量的弹药储备,短时间内不可能补充完全。要知道,李志高的部队虽然很多现代武器,火力十分强大,但火力强大的代名词,就是消耗强大,因此这么一番打下来,李志高之前储存的弹药已经消耗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他还得留着应付突发事件,因此才停下脚步,不再玩主动出击,而是要玩防守反击。
特别要说的是,因为性价比以及弹药的敏感性,李志高的弹药主要不是从现代购买,而是自家兵工厂生产的。虽然自家兵工厂已经在加班加点的在生产弹药,但毕竟缺乏足够的熟练工人,生产力有限,要把李志高之前消耗的弹药补充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时间拖得越长,李志高的弹药越充足,实力自然也是越强。
原本李志高的目的跟赵长天的想法一样,就是呆在南京,等着清军自己送上门来,然后在南京城下一举歼灭清军主力,而清廷也的确很快做出了反应,派出主力部队汇集淮安,还派出一支军队去牵制安庆,一副气势汹汹,要一举剿灭叛军的样子。
谁知道就在这时,一个被人所忽略,但却不应该被忽略的人登上了舞台,这个人就是袁世凯!
早在清军开始在淮安集结的时候,李志高就迎来了一个袁世凯派出的秘密特使,这个人就是杨度。
杨度亲自面见了李志高,并提出了袁世凯的建议,那就是跟李志高签订一个互不侵犯的秘密协议,彼此之间互不攻击,就算这次清军出动大军,但袁世凯保证约束住攻打南京的部队,保证让清军只是来到南京城外三十里驻扎下来,绝对不会攻打南京,同样的。李志高也得约束好自家部队,别袁世凯那头控制好了,你却擅自攻击,那就闹笑话了。
说白了,袁世凯的意思就是,攻打南京只是做戏。是做戏给别人看的,咱们彼此之间还是互不侵犯。
对杨度提出的建议,李志高倒是挺相信,因为袁世凯虽然现在已经被解除了一切职务,只在家赋闲,但清廷的新军将领,几乎都只听袁世凯的命令,荫昌虽然是名义上的总统制,但却根本指挥不动手下的各个将领。
也就是说。新军,至少攻打南京的那几支新军,其实还都是听袁世凯的!
就因为袁世凯派杨度来传了信息,加上李志高也没准备好,不想继续顶在前面跟清军死磕,浪费自己的物资弹药,于是这才命令部队在南京城按兵不动。
当然,为了以防万一。李志高也早早率领主力部队,带着杨度来到南京城外的牧龙镇驻扎。就是怕清军万一真的背信弃义攻打南京城,也好及时有个照应。
之所以不事先把这事儿告诉赵长天,是因为这事儿毕竟隐秘,不好明说,并且也不确定,因此才没跟赵长天明说。
除了这个因素外。就战术层面而言,防守肯定比主动出击消耗更少,而且防守的话,还能造成紧张气氛,恐吓其他想过来摘桃子的同盟会革命党。
要知道。自从南京起义之后,革命党分子就开始狂欢雀跃,不但孙大炮立刻启程回到中国,就连原本被打压的革命党分子,也纷纷赶来南京,这其中,还有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这就是黄兴,黄克强!
应该说,黄兴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志士,至少比孙大炮要强的多,起码敢于事事都顶在第一线,能够以身作则,算是一个敢作敢为的真汉子。
原本,黄兴已经秘密来到中国,打算搞他的广州起义,也就是后世的黄花岗起义,不过就在他筹备起义,准备枪械的过程中,南京却最先爆发了革命。这让他十分振奋,并且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就带领林觉民等其他青年才俊,辗转来到南京。
黄兴带人来到南京,除了要参加战斗保卫胜利果实,也有点抢班夺权的意思,只可惜,虽然明面上,南京是第九镇起义夺城,但来了之后就会发现,真实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稍微找原来第九镇的官兵一问就能知道真相如何,而整个南京城,也都是牢牢把握在赵长天手上。
就实力上来说,赵长天是南京城当之无愧的老大,他直接统领李志高的一个主力团以及已经编组完毕的南京守备师,间接统领原第九镇的反正官兵,手底下的官兵超过两万人,且武器先进,物资充足,而革命党呢,陆陆续续来的只有不到两千人,其中大半是想过来讨好处的。
赵长天是个纯粹的军人,他才不管你什么同盟会不同盟会,他只认首领李志高一个人,因此革命党分子要来南京,他不拦着,你要开你的什么大会,他也不搭理,但你要是插手军务政务,那是绝对不行的。
就为了赵长天的这些做派,这些动手不行,嘴皮子却很厉害的同盟会成员整天对赵长天口诛笔伐,什么独夫,什么窃贼,要不是黄兴还有所克制,事态恐怕还会更加恶劣。
然而,就在清军大兵压境之后,这些慷慨激昂的同盟会成员都偃旗息鼓了,很多人都害怕了,借口去联络其他革命志士,匆忙离开了南京。这些人离开南京后,大半都去了杭州,在杭州搞起了临时政府的预备会议,整天不停的开会,幻想着成立政府以后,别人都听他们的。
只有黄兴坚定的留了下来,并且把其他志愿留下来的革命志士组成了一支志愿军,协助赵长天的部队守城。对此,赵长天也不废话,遵照李志高的指示,给了这支人数不过八百多人的部队每人发了一支新中正步枪,子弹若干,并且还包吃住,算是仁至义尽。
不管怎么样吧,清军终于是来了,但果然在南京城外三十里驻扎,之后就按兵不动,怎么也不肯发起进攻。
毫不客气的说,当时赵长天如果真的肯率领部队出击,赢面很大,因为此时的清军根本就没有作战的心思,只可惜赵长天当时也被李志高约束着,无法自由发挥。
之后,按兵不动的新军将领开始联名向清廷提出要求,说如果袁世凯不复出,他们就不动兵,要想收复南京,就得让袁世凯重新出山!
总统制荫昌听到这里,自然是大怒,开始再次催促,谁知道催促的急了,袁世凯的嫡系部队,张永成为主的第五镇改编的第三军干脆率先自行退兵,此后第二军也跟着撤退,荫昌统领的第一军独木难支,士兵也没了打仗的心思,也只好跟着撤退了。
三军撤退到了淮安,就再次不动弹了,明显是等着清廷的答复。
一开始,清廷还很硬气,就是不肯启用袁世凯,反而派人对新军的部队主官不断的进行说服拉拢,然而等到在安庆牵制的第四军第五军在安庆城下全军覆没,武汉三镇被李志高叛军顺势占领,四川、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纷纷通电宣布独立的噩耗传来,他们就再也支持不住了。
原来,当清军攻打南京的主力撤退回淮安的时候,天下就已经深受震动,到处都开始不稳了,特别是安庆的新军,位置十分尴尬,走不是,不走也不是,而里面的革命党分子更是越来越活跃。
之后,就在清军第一二三军撤回淮安的第三天,在安庆牵制李志高第一预备师的第四第五军同时发生了哗变。
一开始,是新军第八镇十五协在阵前起义,紧接着第二十一混成协也立刻响应,一时之间,清军大营立刻大乱。而发现这个情况后,周大强也当机立断,留下一个团做预备队继续在安庆防守,其余部队顺势攻出去,跟新军起义部队里应外合,在安庆城下把第四第五军打了个全军覆没,并趁势继续进攻,一直打到武汉三镇,最后因为李志高的命令而停下脚步。
第一二三军不打自退,第四第五军全军覆没,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其他省份看到这个情况,立刻就知道清廷没戏了,自然都忙不迭的通电独立。
至此,奕劻及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势严重,一致主张起用袁世凯,英美等国的公使也建议起用袁世凯,载沣见中外一致认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后,这才不得不启用了袁世凯,让袁世凯就任两江总督,派他先去淮安收拾部队,然后重新南下收复南京。
在清廷看来,只要打下南京,只要灭了李志高,其他地方自然可以慢慢收拾,只可惜,清廷的上层分子还没看清局势,不知道袁世凯从一开始就包藏祸心,也不知道其实整个天下从南京起义的那一刻,就已经不再是清廷所能控制的了。
用句俗话说,革命之火已呈燎原之势,再也阻挡不了了。(未完待续。。)
说话的是南京镇守使赵长天,而他说话的对象,则是他的副手,一个名叫钱世德的中年人。
这个钱世德今年已经四十六岁,绍兴人,原本是给芜湖知县做参谋的师爷,但后来因为芜湖知县反对李志高的新政,阳奉阴违,就被内部调查局以贪污**的名义给法办下去,之后,为了政局稳定,就把芜湖知县的师爷钱世德提上来,当了芜湖的代理知县。
当代理知县期间,因为钱世德手段不错,加之对李志高的政策执行不误,所以被看在眼中,当时已经成了光荣党的预备役党员,后来合并光复会,成立新光复党,他又自动成了光复党的预备役党员。
再后来,打下了南京,李志高不放心赵长天的能力,就派了老成持重的钱世德过来,当赵长天的副手,顺便当南京市的代理市长,处理南京的政务。也就是说,南京的武装总司令是赵长天,而钱世德则是南京市的代理市长,至于那个名义上的南京总督徐绍桢,不过是个傀儡。
看到钱世德不吭声,只是闷着头喝茶,赵长天背着手来回走了几步,这才在墙上的大地图面前停下来,摇摇头继续道:“哎,大好的形势啊,首义的名头给了那姓徐的也就罢了,反正是我们手上的傀儡,不怕他翻天。可现在清军大兵云集城下,我们正好集中力量,一鼓作气灭掉清军主力才是,怎么能瞻前顾后,让我们呆在城里按兵不动?还不得让我们擅自出击?这算什么?”
“这个。主席不是在电报里都说了么。”钱世德只是笑着摇摇头,“这叫以拖待变。”
“以拖待变?为什么要以拖待变?明明我们的实力要强过清军好不好。”赵长天再次摇摇头,伸手指着地图上的三个红色箭头,“你看,我们当面之敌的清军虽然人数众多,虽然看似兵分三路把我们给包围了。但根本就是自取其辱!
清军来人虽多,但战斗力不如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抱成一团,靠雄厚的兵力来跟我们对峙。可现在他们分三方包围我们,是最最愚蠢的办法,给了我们各个击破的机会!要知道,他们要包围南京城,最起码要有我们的十倍兵马。但这根本做不到,更何况他们的火力不如我们,又是外线作战,不像我们,内线作战,更有主动权。所以说,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火力优势以及内线作战优势,主动出击。把他们逐一击破!
总之,清军都是土鸡瓦狗。不用校长出手,也不用守备师,甚至轰炸机也可以不用,我只用这一个团的兵力,就敢出城跟他们硬碰硬,而且我有八成的赢面。
要知道。我虽然只有一个团,却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求战心盛。而对面的清军据我所知,轻武器不如我们,重武器也不如我们,只是靠着人多而已。且如今是冬天,他们只有七成的人有冬衣,这么冷的天,呆在城外,他们早就没了当初的心气。
这时候,我们应该先打最弱的第一军,再打第二军,只要击破这人数最多,战斗力却最差的两军,张永成的第三军必然撤退。哎,大好的机会,为什么要白白浪费?难道等着清军一起攻打过来?那不是白白消耗了我们的优势么?”
“长缨,少安毋躁。”钱世德笑了笑,又慢悠悠喝了口茶,这才道,“主席在电报里说了,清军只是做做样子,不可能真的打过来,就算真的打过来也不怕,主席的军队已经秘密埋伏在城外,清军不打则罢,一旦开打,只能是自讨苦吃。按兵不动,不是我们怕了他们,是要放他们一马。”
“这我也知道。”赵长天叹了口气,“我只是觉得校长做事太瞻前顾后,明明痛痛快快就能解决得事情,非得搞这么多门道。为啥要放过这支清军?就此在城外歼灭清军主力不是更好?”
“你啊,还是太年轻。”钱世德笑了笑,“打仗是痛快了,可打仗要消耗多少钱粮物资,损失多少人命,这你想过么?既然有不打仗就能获取好处的办法,干嘛非得打?如果我所料不差,主席的意思,是暂时留着这支清军,甚至跟他们讲和,然后让他们先去对付那些正在杭州开会搞什么临时政府的同盟会革命党,我们自己呢,则在外面做壁上观,先一边自己发展,一边看他们斗个你死我活,等他们打的差不多了,然后再一起收拾了。”
“清军有这么好说话?或者说清军有这么傻?”赵长天撇撇嘴,“清军凭什么要顺着我们的意思来?而且绕过南京,去直接打杭州?不是我看不起这些清军,他们敢么?敢放着后路的我们不打,先去打南边的杭州?”
“这个么,我就真不清楚了。”钱世德摇摇头,接着眯了眯眼,“我刚才那些,也只是私下揣摩而已,当不得真。不过虽然主席的真实意图我不太清楚,但我却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你要干什么,终归要靠实力来说话!我们的实力在那摆着,不管是谁上台,不管在台上唱的多欢实,只要我们的实力够强,那最终还得听我们的!”
就在赵长天还想继续发问的时候,忽然一个传令兵过来,给了赵长天一个让他更加郁闷的消息——清军退兵了!
的确是退兵了,本来清军来势汹汹,云集南京城下,一副要大打出手的样子,世人都以为南京城下要爆发一场大战,可终于还是没打成,最后因为清军的不战自退而消解。
清军的退兵,并非是一起撤退,而是分批次的,首先退兵的,是由新军第五镇改编的第三军,之后就是第二军。由禁卫军以及新军第一镇组成的第一军则是最后撤退的。
清军撤退后,重新集结在淮安,然后就呆在原地不动了,既不前进,也不后退,让外人越来越看不懂了。
除了陆军。清廷的海军动向也让人奇怪,萨镇冰统领的以两艘巡洋舰为主力的清廷海军早就赶到了上海,可却没有继续进兵,而是在上海停了下来,怎么也不前进一步,直到一二三军撤退,萨镇冰的海军还是依然停在上海港,没有丝毫动弹的迹象。
这一下子,举国哗然。大家都知道不打就撤这种事儿,绝对不可能是清廷的命令,而是清军的自行撤退,很明显,这种情况的发生,说明清廷已经无法完全控制这些部队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因为撤退的命令并非来自清廷,而是新军自己的命令。确切的说,是袁世凯的命令!
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
当初李志高夺了南京,又来了一趟孤军突击,顺势灭了江南地区的清军,把整个江南都给打乱了,之后他虽然回到了太平府,继续招兵买马休养生息。没有继续进兵,但已经实实在在的成为清军的眼中钉肉中刺。
也就是说,李志高虽然把首义的名分给了徐绍桢,生生硬编了一个南京起义,但清廷不是傻子。他们都知道最大的敌人是李志高,而不是那个知根知底的徐绍桢。李志高那套让开首义的花活,纯粹是没必要的行为,顶多骗骗老百姓,只能说李志高是受原先历史荼毒太深,甚至有点迷信首义不吉的话了。其实,不管他是否让开首义的名号,他后来带兵突袭江南地区的行动已经把他的实力暴露无遗,已经无法继续隐藏下去,特别是占领南京之后,他跟清廷的碰撞,已经是首当其冲,再也不可能有调和的机会了。
李志高当时打了南京之后,已经明白了这点,正是因为明白,他才带兵搞了个蝗虫式突击,就是为了尽量把局势搞乱,给自己赢得时间与财富。之所以李志高后来停下来,没有继续进攻,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人手去管理地方,如果一下子吃太多,会消化不良,如果继续盲目出击,打下的地盘越大,事情就会越多,自家行政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启用旧官僚,那早晚会拖自己的后腿。
第二,是李志高这番突击看似痛快,看似掠夺了大量财富回去,是十分划算的买卖,但却消耗了他大量的弹药储备,短时间内不可能补充完全。要知道,李志高的部队虽然很多现代武器,火力十分强大,但火力强大的代名词,就是消耗强大,因此这么一番打下来,李志高之前储存的弹药已经消耗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他还得留着应付突发事件,因此才停下脚步,不再玩主动出击,而是要玩防守反击。
特别要说的是,因为性价比以及弹药的敏感性,李志高的弹药主要不是从现代购买,而是自家兵工厂生产的。虽然自家兵工厂已经在加班加点的在生产弹药,但毕竟缺乏足够的熟练工人,生产力有限,要把李志高之前消耗的弹药补充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时间拖得越长,李志高的弹药越充足,实力自然也是越强。
原本李志高的目的跟赵长天的想法一样,就是呆在南京,等着清军自己送上门来,然后在南京城下一举歼灭清军主力,而清廷也的确很快做出了反应,派出主力部队汇集淮安,还派出一支军队去牵制安庆,一副气势汹汹,要一举剿灭叛军的样子。
谁知道就在这时,一个被人所忽略,但却不应该被忽略的人登上了舞台,这个人就是袁世凯!
早在清军开始在淮安集结的时候,李志高就迎来了一个袁世凯派出的秘密特使,这个人就是杨度。
杨度亲自面见了李志高,并提出了袁世凯的建议,那就是跟李志高签订一个互不侵犯的秘密协议,彼此之间互不攻击,就算这次清军出动大军,但袁世凯保证约束住攻打南京的部队,保证让清军只是来到南京城外三十里驻扎下来,绝对不会攻打南京,同样的。李志高也得约束好自家部队,别袁世凯那头控制好了,你却擅自攻击,那就闹笑话了。
说白了,袁世凯的意思就是,攻打南京只是做戏。是做戏给别人看的,咱们彼此之间还是互不侵犯。
对杨度提出的建议,李志高倒是挺相信,因为袁世凯虽然现在已经被解除了一切职务,只在家赋闲,但清廷的新军将领,几乎都只听袁世凯的命令,荫昌虽然是名义上的总统制,但却根本指挥不动手下的各个将领。
也就是说。新军,至少攻打南京的那几支新军,其实还都是听袁世凯的!
就因为袁世凯派杨度来传了信息,加上李志高也没准备好,不想继续顶在前面跟清军死磕,浪费自己的物资弹药,于是这才命令部队在南京城按兵不动。
当然,为了以防万一。李志高也早早率领主力部队,带着杨度来到南京城外的牧龙镇驻扎。就是怕清军万一真的背信弃义攻打南京城,也好及时有个照应。
之所以不事先把这事儿告诉赵长天,是因为这事儿毕竟隐秘,不好明说,并且也不确定,因此才没跟赵长天明说。
除了这个因素外。就战术层面而言,防守肯定比主动出击消耗更少,而且防守的话,还能造成紧张气氛,恐吓其他想过来摘桃子的同盟会革命党。
要知道。自从南京起义之后,革命党分子就开始狂欢雀跃,不但孙大炮立刻启程回到中国,就连原本被打压的革命党分子,也纷纷赶来南京,这其中,还有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这就是黄兴,黄克强!
应该说,黄兴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志士,至少比孙大炮要强的多,起码敢于事事都顶在第一线,能够以身作则,算是一个敢作敢为的真汉子。
原本,黄兴已经秘密来到中国,打算搞他的广州起义,也就是后世的黄花岗起义,不过就在他筹备起义,准备枪械的过程中,南京却最先爆发了革命。这让他十分振奋,并且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就带领林觉民等其他青年才俊,辗转来到南京。
黄兴带人来到南京,除了要参加战斗保卫胜利果实,也有点抢班夺权的意思,只可惜,虽然明面上,南京是第九镇起义夺城,但来了之后就会发现,真实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稍微找原来第九镇的官兵一问就能知道真相如何,而整个南京城,也都是牢牢把握在赵长天手上。
就实力上来说,赵长天是南京城当之无愧的老大,他直接统领李志高的一个主力团以及已经编组完毕的南京守备师,间接统领原第九镇的反正官兵,手底下的官兵超过两万人,且武器先进,物资充足,而革命党呢,陆陆续续来的只有不到两千人,其中大半是想过来讨好处的。
赵长天是个纯粹的军人,他才不管你什么同盟会不同盟会,他只认首领李志高一个人,因此革命党分子要来南京,他不拦着,你要开你的什么大会,他也不搭理,但你要是插手军务政务,那是绝对不行的。
就为了赵长天的这些做派,这些动手不行,嘴皮子却很厉害的同盟会成员整天对赵长天口诛笔伐,什么独夫,什么窃贼,要不是黄兴还有所克制,事态恐怕还会更加恶劣。
然而,就在清军大兵压境之后,这些慷慨激昂的同盟会成员都偃旗息鼓了,很多人都害怕了,借口去联络其他革命志士,匆忙离开了南京。这些人离开南京后,大半都去了杭州,在杭州搞起了临时政府的预备会议,整天不停的开会,幻想着成立政府以后,别人都听他们的。
只有黄兴坚定的留了下来,并且把其他志愿留下来的革命志士组成了一支志愿军,协助赵长天的部队守城。对此,赵长天也不废话,遵照李志高的指示,给了这支人数不过八百多人的部队每人发了一支新中正步枪,子弹若干,并且还包吃住,算是仁至义尽。
不管怎么样吧,清军终于是来了,但果然在南京城外三十里驻扎,之后就按兵不动,怎么也不肯发起进攻。
毫不客气的说,当时赵长天如果真的肯率领部队出击,赢面很大,因为此时的清军根本就没有作战的心思,只可惜赵长天当时也被李志高约束着,无法自由发挥。
之后,按兵不动的新军将领开始联名向清廷提出要求,说如果袁世凯不复出,他们就不动兵,要想收复南京,就得让袁世凯重新出山!
总统制荫昌听到这里,自然是大怒,开始再次催促,谁知道催促的急了,袁世凯的嫡系部队,张永成为主的第五镇改编的第三军干脆率先自行退兵,此后第二军也跟着撤退,荫昌统领的第一军独木难支,士兵也没了打仗的心思,也只好跟着撤退了。
三军撤退到了淮安,就再次不动弹了,明显是等着清廷的答复。
一开始,清廷还很硬气,就是不肯启用袁世凯,反而派人对新军的部队主官不断的进行说服拉拢,然而等到在安庆牵制的第四军第五军在安庆城下全军覆没,武汉三镇被李志高叛军顺势占领,四川、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纷纷通电宣布独立的噩耗传来,他们就再也支持不住了。
原来,当清军攻打南京的主力撤退回淮安的时候,天下就已经深受震动,到处都开始不稳了,特别是安庆的新军,位置十分尴尬,走不是,不走也不是,而里面的革命党分子更是越来越活跃。
之后,就在清军第一二三军撤回淮安的第三天,在安庆牵制李志高第一预备师的第四第五军同时发生了哗变。
一开始,是新军第八镇十五协在阵前起义,紧接着第二十一混成协也立刻响应,一时之间,清军大营立刻大乱。而发现这个情况后,周大强也当机立断,留下一个团做预备队继续在安庆防守,其余部队顺势攻出去,跟新军起义部队里应外合,在安庆城下把第四第五军打了个全军覆没,并趁势继续进攻,一直打到武汉三镇,最后因为李志高的命令而停下脚步。
第一二三军不打自退,第四第五军全军覆没,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其他省份看到这个情况,立刻就知道清廷没戏了,自然都忙不迭的通电独立。
至此,奕劻及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势严重,一致主张起用袁世凯,英美等国的公使也建议起用袁世凯,载沣见中外一致认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后,这才不得不启用了袁世凯,让袁世凯就任两江总督,派他先去淮安收拾部队,然后重新南下收复南京。
在清廷看来,只要打下南京,只要灭了李志高,其他地方自然可以慢慢收拾,只可惜,清廷的上层分子还没看清局势,不知道袁世凯从一开始就包藏祸心,也不知道其实整个天下从南京起义的那一刻,就已经不再是清廷所能控制的了。
用句俗话说,革命之火已呈燎原之势,再也阻挡不了了。(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时空倒爷的民国奋斗》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时空倒爷的民国奋斗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