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红警大中华1985 487 全线突破

487 全线突破

目录:红警大中华1985| 作者:白面黑厮| 类别:历史军事

    2世纪英国著名的军事学家利德尔o哈特的著作《战争:间接战略》提出了一个军事的战略方针,那就是战争不是寻求正面决战,而是要尽量削弱敌人的抵抗能力,破坏其稳定性,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从而以最小的军事消耗和最低限度的损失使敌人屈服。

    为了实现这种战略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走“间接路线”,即在作战中尽可能避免与敌人作直接硬碰硬,而是采取各种巧妙的方法,力求出其不意地打击和震撼敌人,使之惊慌、动摇,并在心理上和物理上丧失平衡。目的是敌人自动崩溃,或可以被轻易击溃。

    手段上主要是避免向坚固阵地作正面突击,尽量从翼侧迂回以猛击敌要害地点;作战计划具有灵活性,根据情况随时变更部署;实施兵力、兵器的广泛机动;采取欺骗和迷惑敌人的方法,诱使敌人在兵力部署和作战行动上犯错误;威胁敌补给系统和交通线等。

    可以说哈特的这种简洁路线战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乃至之后西方战争的军事指挥。

    只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完全有资格冷嘲热讽,因为这种思维我们的老祖宗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了,先不谈不战屈人之兵这样高端的战略,上兵伐谋四个字其实已经很能够概括哈特这些啰里八嗦的文字了。

    从pLa全军到齐一鸣的红警军团,其实都秉持传统的上兵伐谋的策略,说的洋气点就是间接战略。即使齐一鸣手握重兵二百万,他也不是瞎打仗的人。局部战场上虽然不是由他指挥,但基层的红警军官们用兵也算是细腻。

    乌法战役的主要负责指挥官为一名红警中将费歆,说起这名红警中将也是有来头的。他其实不是正统的红警出身,而是从《命令与征服:将军》里“穿越”过来的。齐一鸣不久之前解锁了这个科技,获得了四名带星的将军。这些将军果真在带兵的时候都有战力的加成,所部军队的战力会直接提升一个星级

    不过四个将军的等级各有不同,只有费歆是中将级,其他三人都是少将。这军衔的区别主要是体现在为不同规模的部队战力的加成上,费歆可以给一整个方面军加成一星的战力,而其他三人只能加成到一个集团军上。

    齐一鸣还任命了一名叫康达汉的少将为红警第一集团军的军团长,原本以为两厢加成可以把红警第一师加成到五星级的部队,但是最终红警第一师只加成到了四星半。不过这也是强大到让人眼瞎的水平了。

    还别说,这专业的带兵将领拉出来个个都是名将级,往常齐一鸣手下的那些红警军团长、师长之类的,齐一鸣觉得他们带兵中规中矩,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你怎么要求他们怎么上,但来自《将军》的四位,红警将官明显打起仗来跟这些将领不在一个档次。

    在费歆这位“步兵专精”的将领指挥下,中路方面军的攻势如水银泻地一般流畅,他极为重视空地配合和攻势转换节奏,往往现敌军后,立即就是一波空中打击,待空中打击结束,苏俄军尚未站住脚缓过劲来的时候,他往往又从不同方向把这一股敌军给包围起来,动围攻。

    即便是地面部队的围攻,他打得也十分有层次感,让齐一鸣颇为受益。例如,一个团级规模的苏俄军机械化步兵暴露在了红警军团的攻击范围中,挨过一轮空袭后,先是右翼的机步营动攻势。这种攻势往往是由营属的机动炮兵部队以直射火力进行袭扰,打过一轮后立即脱离;然后从左翼又是一个红警机步营穿插上来,几乎用同样的方法再蹂躏苏俄军一遍。

    这样轮番几次之后,不知道又从哪里再钻出来一个红警坦克营,直接凿穿这个已经濒临崩溃的苏俄军步兵团,基本上再坚韧的部队也要被打个全歼。

    整个乌法战役的战场上鲜有见到上师级规模、过万人的战斗,基本上都是以营团为单位的交锋,十分零散但打得又十分犀利。等到苏俄一边的指挥官意识到不能这样打的时候,他们已经现无兵可用,而费歆又将本方的部队收拢起来,分成两路,从中路再把之前没有动攻势的第9集团军给推上去,苏俄军根本抵挡不住,立即就被击溃。

    乌法战役跟北线的彼尔姆战役一样,持续不到2个小时,联军歼敌3-1俘虏敌军68o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倒是有很大一部分是之前扬科夫转交给马卡舍夫的武器。

    北线和中线的两场战役是前后相隔不到半天进行的,打得是一个于净利索,用不到两天的时间,灭掉了马卡舍夫过十四万人的部队,相当于毁了苏俄军过四分之一的战力。更关键的是,乌拉尔山防线洞开,联军获得了通往欧洲的大路与立足点,苏俄军不得不转入全面撤退的状态。

    北线和中线战役结束后,南线由哈萨克斯坦军为主的联合第六集团军和红警部队为主的联合第1o集团军,从西哈萨克斯坦出,花了几个小时地功夫就开进到了俄南部重镇伏尔加格勒。

    这座城市在半个多世纪前爆了一场改变了二战欧洲战场命运的保卫战,也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最终苏联红军用鲜血和生命拖垮了纳粹德军,使得整个卫国战争出现了转折。因为政治的影响,这座最初名为察里津的城市为纪念斯大林在此领导的战争,改名为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死后又被改名为了伏尔加格勒,另一位面213年又出了一个奇葩的规定,这座城市每年六天中会更名斯大林格勒,其他时间改回来。

    不过曾经神奇地挽救整个俄罗斯民族命运的城市,在这一次无法起到什么太大作用了。伏尔加格勒和俄南部诸多城市一样,处于防守极度空虚的状态。列奥波德的一颗核弹炸平的格罗兹尼,也把辐射带到了整个伏尔加平原地区。大量的俄罗斯人不得不北逃以躲避杀人的辐射。

    原本驻扎于此的苏俄军甚至没有等上面的调令下来,就直接撤出伏尔加格勒向北逃去了卡米辛。此时的伏尔加格勒除了少数民众,守军加起来满打满算都不够两千人。

    联军攻到伏尔加格勒,这里的守军甚至打野没打就投降了。虽然核爆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但齐一鸣也不敢丝毫大意,第六集团军和第十集团军全都是以最高的防化装备进入这一地区的,这大热的天人人都顶着一个三防服,躲在战车里,真的是要命的事情。

    但也没人敢不穿,因为虽然核爆已过,而且伏尔加格勒离着格罗兹尼有六百公里,但大毁灭者的那次爆炸实在有点太厉害,使得这一地区还有着一定的放射性沾染,不会直接把人杀死,但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

    所以齐一鸣命令两个集团军,占据伏尔加格勒之后,立即弃城,不做长期占领。何况苏俄军现在于南部地区基本无法建立有效统治,民众对于向附近投原子弹的苏俄军的厌恶之情以臻顶端。

    南线方面军也不仅只有两个集团军,从乌拉尔斯克出兵的还有两个集团军,第e刂第18集团军,他们的主攻方向是萨拉托夫,之前苏俄军大败联邦俄军的地方。苏俄军在南线的防守力量不如北线和中线那么足,大约只有两万多人,而他们却需要完成将二十万敌军留在伏尔加河东岸的任务,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于是就见到苏俄军在南线主动避让攻过来的联军两个集团军,终于在抵达伏尔加河退无可退的时候,英勇地选择了投降。

    这个时候普通的苏俄军军官和士兵基本都看出来了,苏俄这是要完蛋了。马卡舍夫一颗大毁灭者不仅毁掉了车臣和印古什,而且毁掉了自己在俄罗斯本来就微薄的民心基础。反观于涉的中国拉起了十二国联军,苏俄军一开始没搞清楚所谓联军会是什么规模,但从这几日的情况来看,怕是没有一百万也有八十万,加上中**队装备精良,训练扎实,士气高昂,苏俄军压根就不是对手

    没有几个人愿意为马卡舍夫陪葬,即便是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结,认为中国人这是在侵略自己的俄罗斯祖国,也许他们能打得过中国人的时候会好好的展现一下战斗民族的威力,可是现在压根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还要跟人家死磕,就是脑残行为了。毛子们虽然很粗蛮,但是并不是傻子,所以选择投降也是正常的。

    南线方面军收降了这一路苏俄军之后,枪口一转朝北,攻破了马克思城,随后在此度过伏尔加河,数万大军再度转向,从萨拉托夫的背部攻了过来,萨拉托夫对岸的恩格斯市有一座双跑道的军用机场,联军的空军直接把前线战机掉了过来,就近轰炸萨拉托夫守军。

    萨拉托夫守军在坚持了两天后,最终选择向联军投降,两日后,之前攻破伏尔加格勒的6集团军和1o集团军在萨拉托夫与2集团军和18集团军汇合,莫斯科的柔软的东南腹部已经露在了联军的尖刀之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红警大中华1985》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红警大中华1985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