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77章 孔子的学习之法!
目录:儒道至圣| 作者:永恒之火| 类别:玄幻奇幻
一秒记住【乐文小说网 .ln.l】,
尤其孔子亲自说过自己的教学宗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在教导学生的时候,不到学生经过努力却未得到正确知识的时候,不去引导学生;不到学生已经达到瓶颈处明明想说出来却差一点才能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学生。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便不再教了。
这种教育方式,在教育天才的时候堪称神来之笔,乃是孔子教育多年学生的总结,并非侃侃而谈,是他切实的人生经验。
这种方式,花最少的力气,收获最大的成果。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只适合精英教育,特别适合主观能动性强烈之人,适合那些拥有强大自制力与学习能力之人,一旦把这种方式用在大众教育上,简直就是教育的灾难。
正是因为人族长久使用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各阶层尤其是底层人才缺失,甚至也会埋没一部分早愚而晚熟的天才。
不过,孔子还有另一种教学方式,是他的弟子颜回也就是颜子称赞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这句话就是颜子称赞孔子用井然有序的方式引导和教导弟子学习,而这句话的重点是“引导”。
可在方运看来,用粗俗的话形容颜子这话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为孔子曾经在《论语》中称赞颜子:“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话是说,孔子终日教导颜子,颜子很少会提出反对和疑问,像个听不懂的笨人。其实是颜子有的懂有的不懂,但听讲完自己回去学习,自己就能解决疑问,能够学有所成,可见颜子并不是笨。
换言之,颜子就是某种程度的天才,否则不会屡次被孔子夸奖,甚至连孔子也说自己要向颜子学习,是孔子最看重的弟子。
这是两个学霸之间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小学霸聪明伶俐一点就通,大学霸智慧过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以在小学霸看来大学霸是用非常精密有序的方式引导他在学习。
其实对普通学生来说,听孔子讲学基本是云里雾里,孔子的实际讲学根本算不上循循善诱。
很多老先生诵读《论语》教给学生,只有在形成普遍共识的语句才故意分而读之,在那些有争议的部分,一口长句读下,根本不管学生能不能听懂。
所以方运准备放弃精英教育,进行大众教育,这样虽然让老师这一职业受累,承担巨大的牺牲却不被学生甚至社会理解,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并非人人是孔子,并非人人是颜子。
想要人族成长,必须要有无尽的牺牲。
很多时候,只要有一个人记得,只要有一个人感谢,这种牺牲便是值得。
大众教育的根本,是简单易懂,井然有序,要真正的循循善诱。
句读标点,字体简化,训诂注音,题海战术,都是重中之重,四者缺一不可。
所谓题海战术,就是走向学生举一反三的对立面,要举一反一,举四则反四,不要鼓吹什么素质教育,就是进行填鸭式教学,这样既不会漏掉任何大器晚成者,也会让普通学生获得明显的提高。
在圣元大陆也好,在华夏古国也好,每个学生都必须要认清一件事,学习的目的不是通过考试,而是丰富知识,是获取能力,是在生存,是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太多的学生在孩童少年期接受错误的教育,以为学习就是应付考试,最终即便学有所成,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却陷入迷茫,稍有挫折便无法克服,浑浑噩噩。就算后来意识到自己当年犯下巨大的错误,却在巨大的惯性推动下难以静下心来重新学习,人生自然无法进步。
在很久之前,方运就决定要给所有学子一个清晰的认识,即便大部分学子未能看透学习的本质,至少早早被点出来,对其人生有一定的修正作用。
方运这些年早就阅遍圣元大陆所有版本的《论语》疏注,同时还阅尽华夏古国相关书籍,对《论语》的理解早就登堂入室,有了自己的见解。
早在晋升二境大儒后,方运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实力达到一种瓶颈,意识到自己可以晋升三境,但再往上非常困难,心有所感,反复阅读《论语》,最后被孔子所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吸引,反复揣摩,恍然大悟。
这三句话不仅在圣元大陆,连华夏古国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可真正能看透之人,也就是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默而识之,是第一步,就是最基本的阅读和记忆,即便是死记硬背也无所谓。
学而不厌,表面意思是学习而不厌烦,但意译则应该是学习不能有局限性,必须要要有广度,同时在擅长领域有深度,反复学习。
最后的诲人不倦,方运一开始只以为是孔子的教学之法,但经过揣摩才明白,这根本就是学习之法!
“诲人不倦”的重点不是教导人,而是后面的“不倦”,是要不疲倦和不藏私地教导他人或者说分享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对知识学问掌握得更加透彻和牢固。
方运当时悟透之后,立刻想起后世曾有人研究,听讲和初步学习只能获得少量的知识,不过十之一二,并不牢固,因为大部分所学会遗忘消失。
只有经过复习之后,才能牢固获得一定量的知识,也不过十之二三.
可若是用教导或交流的方式把所学和所复习的知识说出来,那么获得的知识不仅多,九成甚至满十成都有可能,而且非常牢固。
数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知道这个道理并一直运用!
方运越读《论语》,越发现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是学习之道,其余无论是仁义礼智或政等,皆是细枝末节。
《论语》便是一部授人以渔的神书。
所以方运决定在以后的方氏学院中开展学习、复习与讲授三步法,而让学生讲授虽然最耗费时间,实行起来也有困难,但却能让其获得巨大的进步,可以在重点知识方面使用。
大不了让孩子去讲给家长听,不管家长会不会认真听,让孩子在那里讲就是一种极佳的学习方式。
讲授并非只是说话这种单一行为,而是复杂连续的行为,还包括最关键的挖掘记忆和强化知识。
正是学到这一点,方运始得教化圣道边缘!
.
我其实最不想作者本人出现说教,借书中人言足够,但怕有些读者没有认真读这章。
所以可能占用收费章节说两句让大家多花一两分钱,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要保持学习、复习和讲授,尤其是有孩子的,培养孩子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天才无所谓,随便长长都是精英。
文中所说迷茫之人,就是我的同学,当年在学校成绩非常出色,可大学期间因为感情而沉沦,现在老婆儿子都有。今年重新联系上,哭诉说他的家长不懂规划人生,没有给他选好专业和职业,没有给他指出真正的道路,学习只为考试,导致现在特别后悔。他说当年要是让我骂着他激励他,他现在肯定不这样。
可惜,当年我自己也不懂这些道理。
当年没人帮自己指出,可以后悔,若是有人指出还不去做,那便只能一声叹息了。
进步的关键是改变。
说这些,在写作中小说中落了下乘,但实在忍不住,抱歉。
尤其孔子亲自说过自己的教学宗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在教导学生的时候,不到学生经过努力却未得到正确知识的时候,不去引导学生;不到学生已经达到瓶颈处明明想说出来却差一点才能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学生。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便不再教了。
这种教育方式,在教育天才的时候堪称神来之笔,乃是孔子教育多年学生的总结,并非侃侃而谈,是他切实的人生经验。
这种方式,花最少的力气,收获最大的成果。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只适合精英教育,特别适合主观能动性强烈之人,适合那些拥有强大自制力与学习能力之人,一旦把这种方式用在大众教育上,简直就是教育的灾难。
正是因为人族长久使用这种教育方式,导致各阶层尤其是底层人才缺失,甚至也会埋没一部分早愚而晚熟的天才。
不过,孔子还有另一种教学方式,是他的弟子颜回也就是颜子称赞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这句话就是颜子称赞孔子用井然有序的方式引导和教导弟子学习,而这句话的重点是“引导”。
可在方运看来,用粗俗的话形容颜子这话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为孔子曾经在《论语》中称赞颜子:“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话是说,孔子终日教导颜子,颜子很少会提出反对和疑问,像个听不懂的笨人。其实是颜子有的懂有的不懂,但听讲完自己回去学习,自己就能解决疑问,能够学有所成,可见颜子并不是笨。
换言之,颜子就是某种程度的天才,否则不会屡次被孔子夸奖,甚至连孔子也说自己要向颜子学习,是孔子最看重的弟子。
这是两个学霸之间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小学霸聪明伶俐一点就通,大学霸智慧过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以在小学霸看来大学霸是用非常精密有序的方式引导他在学习。
其实对普通学生来说,听孔子讲学基本是云里雾里,孔子的实际讲学根本算不上循循善诱。
很多老先生诵读《论语》教给学生,只有在形成普遍共识的语句才故意分而读之,在那些有争议的部分,一口长句读下,根本不管学生能不能听懂。
所以方运准备放弃精英教育,进行大众教育,这样虽然让老师这一职业受累,承担巨大的牺牲却不被学生甚至社会理解,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并非人人是孔子,并非人人是颜子。
想要人族成长,必须要有无尽的牺牲。
很多时候,只要有一个人记得,只要有一个人感谢,这种牺牲便是值得。
大众教育的根本,是简单易懂,井然有序,要真正的循循善诱。
句读标点,字体简化,训诂注音,题海战术,都是重中之重,四者缺一不可。
所谓题海战术,就是走向学生举一反三的对立面,要举一反一,举四则反四,不要鼓吹什么素质教育,就是进行填鸭式教学,这样既不会漏掉任何大器晚成者,也会让普通学生获得明显的提高。
在圣元大陆也好,在华夏古国也好,每个学生都必须要认清一件事,学习的目的不是通过考试,而是丰富知识,是获取能力,是在生存,是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太多的学生在孩童少年期接受错误的教育,以为学习就是应付考试,最终即便学有所成,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却陷入迷茫,稍有挫折便无法克服,浑浑噩噩。就算后来意识到自己当年犯下巨大的错误,却在巨大的惯性推动下难以静下心来重新学习,人生自然无法进步。
在很久之前,方运就决定要给所有学子一个清晰的认识,即便大部分学子未能看透学习的本质,至少早早被点出来,对其人生有一定的修正作用。
方运这些年早就阅遍圣元大陆所有版本的《论语》疏注,同时还阅尽华夏古国相关书籍,对《论语》的理解早就登堂入室,有了自己的见解。
早在晋升二境大儒后,方运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实力达到一种瓶颈,意识到自己可以晋升三境,但再往上非常困难,心有所感,反复阅读《论语》,最后被孔子所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吸引,反复揣摩,恍然大悟。
这三句话不仅在圣元大陆,连华夏古国也几乎人人都知道,可真正能看透之人,也就是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默而识之,是第一步,就是最基本的阅读和记忆,即便是死记硬背也无所谓。
学而不厌,表面意思是学习而不厌烦,但意译则应该是学习不能有局限性,必须要要有广度,同时在擅长领域有深度,反复学习。
最后的诲人不倦,方运一开始只以为是孔子的教学之法,但经过揣摩才明白,这根本就是学习之法!
“诲人不倦”的重点不是教导人,而是后面的“不倦”,是要不疲倦和不藏私地教导他人或者说分享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对知识学问掌握得更加透彻和牢固。
方运当时悟透之后,立刻想起后世曾有人研究,听讲和初步学习只能获得少量的知识,不过十之一二,并不牢固,因为大部分所学会遗忘消失。
只有经过复习之后,才能牢固获得一定量的知识,也不过十之二三.
可若是用教导或交流的方式把所学和所复习的知识说出来,那么获得的知识不仅多,九成甚至满十成都有可能,而且非常牢固。
数千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知道这个道理并一直运用!
方运越读《论语》,越发现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是学习之道,其余无论是仁义礼智或政等,皆是细枝末节。
《论语》便是一部授人以渔的神书。
所以方运决定在以后的方氏学院中开展学习、复习与讲授三步法,而让学生讲授虽然最耗费时间,实行起来也有困难,但却能让其获得巨大的进步,可以在重点知识方面使用。
大不了让孩子去讲给家长听,不管家长会不会认真听,让孩子在那里讲就是一种极佳的学习方式。
讲授并非只是说话这种单一行为,而是复杂连续的行为,还包括最关键的挖掘记忆和强化知识。
正是学到这一点,方运始得教化圣道边缘!
.
我其实最不想作者本人出现说教,借书中人言足够,但怕有些读者没有认真读这章。
所以可能占用收费章节说两句让大家多花一两分钱,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要保持学习、复习和讲授,尤其是有孩子的,培养孩子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天才无所谓,随便长长都是精英。
文中所说迷茫之人,就是我的同学,当年在学校成绩非常出色,可大学期间因为感情而沉沦,现在老婆儿子都有。今年重新联系上,哭诉说他的家长不懂规划人生,没有给他选好专业和职业,没有给他指出真正的道路,学习只为考试,导致现在特别后悔。他说当年要是让我骂着他激励他,他现在肯定不这样。
可惜,当年我自己也不懂这些道理。
当年没人帮自己指出,可以后悔,若是有人指出还不去做,那便只能一声叹息了。
进步的关键是改变。
说这些,在写作中小说中落了下乘,但实在忍不住,抱歉。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儒道至圣》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儒道至圣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