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六章 党争的牺牲品
目录:武帝之天龙八部| 作者:步枪打蚊子| 类别:历史军事
历经一月的走访视察,回程的赵孝锡,能明显感觉到琼州各县,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尤其他亲自,走访几个居住在高山的黎族部落,告知这些部落头领琼州新政。
这些并非顽固不化的部落首领,对于赵孝锡的诚意,自然也是受宠若惊。尤其听到赵孝锡表示,将在琼州给他们设立,专门给予他们居住的村镇,他们更是感激涕零。
其次赵孝锡也说过,以后在他们搬迁的村镇,除主官外其余县镇官员,可由他们部落的年青人担任。前提条件,是要符合官员的要求,不能过于偏摊他们本族百姓。
这一系列的优厚条件,加上赵孝锡跟这些部落首领,亲自击掌盟誓。这些也是为了生存,最终选择移居高山的黎族百姓,也开始纷纷携家带口下山。
看着赵孝锡替他们找的地方,有山有水还有田,这些本就拥有汉族血脉的黎族百姓,也很快喜欢上山下的生活。对于他们要求的医馆,赵孝锡同样优先安排。
总之,伴随着赵孝锡此次琼州视察结束,生活在琼州境内的百姓,对其无不感恩戴德。就算一些被处理的官员,对赵孝锡的行为,也说不出任何有怨气的话。
一些为求活路,不得已上山为寇的良善百姓,在听到家人跟熟人的介绍后。也陆续走出大山,到官府认罪伏法。对于他们的归顺,官府也依律给予善待。
除了罪大恶极的山贼,根本不敢下山进城外,手上没人命的良善百姓,都开始下山回归正常的生活。只要他们肯吃苦,在当地也不愁找到事情做。
相反。如今的琼州似乎百废待兴,很多工厂跟官府,都因缺少劳力而头疼。对于这种事情,赵孝锡也没太好的办法。只能跟雷州知府去信,让他组织百姓赴琼做工。
这样一来,琼州的变化。自然引起岛外百姓的好奇。一些从琼州搬迁的老百姓,得知现在琼州只要做事不愁吃穿,也不用担心地主跟官府的欺压,自然纷纷返回。
而为了保障两地运输通畅,赵孝锡命令岳老三,将一部分大型战船,都暂时充当运输船只。将一向在琼州岛外,生活困难的百姓,都迁移到琼州各县府安置。
等到赵孝锡返回琼州王府时。做为王府所在地的琼州,也跟换了一个地方般。到处都是在建的房屋,那些修好的公路上,如今也变得车水马龙了起来。
身为琼州知府的严律,这段时间自然也是痛并快乐者。若非有老王爷赵颢,替他分担了一些事情,严律也觉得,他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半。
得知赵孝锡回来。自然第一时间找上门来,让他加派人手帮忙处理。越来越多的府衙事务。对此,赵孝锡却很干脆,让他给新南城的大哥去信,调派新锐官员过来。
不过,想到准备年底兴兵李朝的事情,赵孝锡还是说道:“严大人。今年琼州各州府县衙,主要的任务就是恢复民生,让百姓得与在此安居 乐业。
本王已经下令,让内务府调集资金和物资,尽快完善琼州全境的公路建设。只要将各州县的公路修通。商业兴盛起来,琼州百姓的生活也能好起来。
只是本王想说的是,接下来政务上面的事情,只怕还需要劳烦你跟其它官员多费心。本王今年,如不出意外,将着重于兵事的准备。
年底之前,本王决定对李朝兴兵。如果朝廷同意的话,出兵的时间可能会提前。另外还有一点,明年年初或结束李朝之战,本王将兴兵高丽。
总之,本王手上的事情同样不少。既然父王在政务上,能对严大人有所帮助。以后政务上面的事情,严大人多跟父王商议便是,有什么需要尽管提。”
一听要打仗,严律很意外的道:“王爷,兴兵高丽,下官已然知晓。可为何,又要兴兵李朝呢?那样一个边陲小国,值得我们大举兴兵吗?”
对此赵孝锡却很严肃的道:“严大人,不要小看了这个李朝,他们现任的国主,可是个很有野心的家伙。早年先皇时期,他挑起的战争,导致广南西路,近十万军民死伤。
近年来,又屡在边境制造事端。这样的边陲小国不除,琼州又如何能长治久安。更何况,琼州王府新立,有必要杀鸡吓猴,让这些东南小国都别太放肆。”
清楚赵孝锡决定了的事情,一般情况下都很难更改,严律也不在多说什么。况且他也清楚,琼州事关赵孝锡的根基所在,如果根基不稳,自在不是他所想要的。
跟严律交谈了一会,赵孝锡又找到自家父王,将兴兵李朝的事情说了一遍。赵颢对于他的做法,倒也是很赞同。原因很简单,这场战争当年让神宗很气愤。
如今继位的李朝皇帝,同样虎视眈眈,想着吞并大宋的广南三州。这让身为大宋王爷的赵颢,自然很赞成兴兵讨伐。
既然儿子暂时不能到北方兴兵,那么在南方打出威望来,也有助于提升他在大宋的名声。这年头,要是王爷没什么作为,渐渐也会被人遗忘的。
象他这位徐王,在京城就被人视做闲散王爷,除了面子上的尊重外,没人太把他当回事。要是出了京,也只能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待着。
可赵孝锡这位王爷不同,明面上他还是要遵从赵煦的调度。可实际上,赵孝锡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手上有兵有权又有地盘,不看皇帝脸色行事也无碍。
只是将来想登上那张龙椅,那么赵孝锡就必须需要民望跟军权。民望无非就是让老百姓觉得,赵孝锡能给他们带来安全,带来好日子。
至于兵权就更加好说,那就是手上有精兵。可精兵从何而来,只有发动战争。通过战争,打造一支真正强大有经验的精兵出来。
对于父亲的期待,赵孝锡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只是赵孝锡更清楚,有些事情不能操之过急,一步步按计划来走,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虽然他人在琼州,可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他同样非常清楚。想到前次在路上发出的奏折,赵孝锡略带请教的道:“父王,你对苏氏兄弟如何 看?”
赵颢略带疑惑的道:“你说的苏氏兄弟,可指本朝门下侍郎苏大人两兄弟?他们怎么了?不会出什么事情了吧?官家再怎么样,也不会对他们怎么样吧?”
想到朝堂中姓苏,又是兄弟同朝为官的,除了门下侍郎苏辙,跟定州知州苏轼,应该没有第二个苏氏兄弟。苏家在北宋,也算是个文官世家,在文官中影响不容忽视啊!
见父亲猜出一些端倪,赵孝锡也没隐瞒道:“前段时间,官家改年号为绍圣元年。因为税赋之事,苏大人上书惹恼官家,被贬出朝堂出任汝州知州。
其弟苏轼也受到牵连,被解除定州知州之职,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他们也可谓满门忠烈,临老却落的如此下场,儿子实在看不过去。
先前儿子已经给章惇臣相去信,让他将苏轼调到儋州任知州。想来这会,折子已经到京城。要是他不放,本王就让他看看,什么叫惹怒本王的下场。”
听到苏氏兄弟被贬,赵颢也忍不住皱眉道:“官家到底怎么了?苏氏兄弟在本朝,也算难得的忠君大臣。他们平时,参与党争之事,怎么也会受到此番下场呢?”
对于赵颢的感叹,赵孝锡却苦笑道:“正是因为他们兄弟,不参与党争。结果官家一发怒,新旧两派大臣,都没人替他们进言求情,甚至还有官员落井下石。
党争,最终伤的是朝廷的元气,怎么官家就看不到这点呢?如今新党得势,旧派官员同样据理力争。整个朝堂,已然变成菜贩讨价还价的场所,真令人气愤啊!”
面对这种党争的事情,赵孝锡也不好多说什么。知道这种危害的赵孝锡,在如今的六部官员之中,也严禁拉帮结派。虽然现在没发生,可也不敢保证,未来也不会发生。
可他至少知道一点,官员如果据事力争,这种争是可取的。可为了个人私利,枉顾国家利益,那这种争是要命的。也是他绝对不容许的!
想到前世这位流传后世甚广的苏轼,以其命名的东坡肉,更是传承千年之久。加之其在江南的威望,至今也有不少百姓,感念其功德。让其当个节度副使,无疑大材小用。
刚好琼州一摊子事情,急需官员过来管理,赵孝锡直接通过私交关系。让章惇将苏轼,调到儋州来担任知州。相信到了这里,也没人敢再迫害于他。
其次的用意,也是赵孝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苏系官员的支持。不管怎么说,治理天下少不了这些文官。而苏系的门生故吏同样不少,声誉似乎也还不错。
其实跟章惇打招呼,也只是给朝廷一个台阶下。不然,以赵孝锡的脾气,直接就将苏轼请到琼州来,他倒想看看,朝廷谁敢多说一个不字!未完待续。。
这些并非顽固不化的部落首领,对于赵孝锡的诚意,自然也是受宠若惊。尤其听到赵孝锡表示,将在琼州给他们设立,专门给予他们居住的村镇,他们更是感激涕零。
其次赵孝锡也说过,以后在他们搬迁的村镇,除主官外其余县镇官员,可由他们部落的年青人担任。前提条件,是要符合官员的要求,不能过于偏摊他们本族百姓。
这一系列的优厚条件,加上赵孝锡跟这些部落首领,亲自击掌盟誓。这些也是为了生存,最终选择移居高山的黎族百姓,也开始纷纷携家带口下山。
看着赵孝锡替他们找的地方,有山有水还有田,这些本就拥有汉族血脉的黎族百姓,也很快喜欢上山下的生活。对于他们要求的医馆,赵孝锡同样优先安排。
总之,伴随着赵孝锡此次琼州视察结束,生活在琼州境内的百姓,对其无不感恩戴德。就算一些被处理的官员,对赵孝锡的行为,也说不出任何有怨气的话。
一些为求活路,不得已上山为寇的良善百姓,在听到家人跟熟人的介绍后。也陆续走出大山,到官府认罪伏法。对于他们的归顺,官府也依律给予善待。
除了罪大恶极的山贼,根本不敢下山进城外,手上没人命的良善百姓,都开始下山回归正常的生活。只要他们肯吃苦,在当地也不愁找到事情做。
相反。如今的琼州似乎百废待兴,很多工厂跟官府,都因缺少劳力而头疼。对于这种事情,赵孝锡也没太好的办法。只能跟雷州知府去信,让他组织百姓赴琼做工。
这样一来,琼州的变化。自然引起岛外百姓的好奇。一些从琼州搬迁的老百姓,得知现在琼州只要做事不愁吃穿,也不用担心地主跟官府的欺压,自然纷纷返回。
而为了保障两地运输通畅,赵孝锡命令岳老三,将一部分大型战船,都暂时充当运输船只。将一向在琼州岛外,生活困难的百姓,都迁移到琼州各县府安置。
等到赵孝锡返回琼州王府时。做为王府所在地的琼州,也跟换了一个地方般。到处都是在建的房屋,那些修好的公路上,如今也变得车水马龙了起来。
身为琼州知府的严律,这段时间自然也是痛并快乐者。若非有老王爷赵颢,替他分担了一些事情,严律也觉得,他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半。
得知赵孝锡回来。自然第一时间找上门来,让他加派人手帮忙处理。越来越多的府衙事务。对此,赵孝锡却很干脆,让他给新南城的大哥去信,调派新锐官员过来。
不过,想到准备年底兴兵李朝的事情,赵孝锡还是说道:“严大人。今年琼州各州府县衙,主要的任务就是恢复民生,让百姓得与在此安居 乐业。
本王已经下令,让内务府调集资金和物资,尽快完善琼州全境的公路建设。只要将各州县的公路修通。商业兴盛起来,琼州百姓的生活也能好起来。
只是本王想说的是,接下来政务上面的事情,只怕还需要劳烦你跟其它官员多费心。本王今年,如不出意外,将着重于兵事的准备。
年底之前,本王决定对李朝兴兵。如果朝廷同意的话,出兵的时间可能会提前。另外还有一点,明年年初或结束李朝之战,本王将兴兵高丽。
总之,本王手上的事情同样不少。既然父王在政务上,能对严大人有所帮助。以后政务上面的事情,严大人多跟父王商议便是,有什么需要尽管提。”
一听要打仗,严律很意外的道:“王爷,兴兵高丽,下官已然知晓。可为何,又要兴兵李朝呢?那样一个边陲小国,值得我们大举兴兵吗?”
对此赵孝锡却很严肃的道:“严大人,不要小看了这个李朝,他们现任的国主,可是个很有野心的家伙。早年先皇时期,他挑起的战争,导致广南西路,近十万军民死伤。
近年来,又屡在边境制造事端。这样的边陲小国不除,琼州又如何能长治久安。更何况,琼州王府新立,有必要杀鸡吓猴,让这些东南小国都别太放肆。”
清楚赵孝锡决定了的事情,一般情况下都很难更改,严律也不在多说什么。况且他也清楚,琼州事关赵孝锡的根基所在,如果根基不稳,自在不是他所想要的。
跟严律交谈了一会,赵孝锡又找到自家父王,将兴兵李朝的事情说了一遍。赵颢对于他的做法,倒也是很赞同。原因很简单,这场战争当年让神宗很气愤。
如今继位的李朝皇帝,同样虎视眈眈,想着吞并大宋的广南三州。这让身为大宋王爷的赵颢,自然很赞成兴兵讨伐。
既然儿子暂时不能到北方兴兵,那么在南方打出威望来,也有助于提升他在大宋的名声。这年头,要是王爷没什么作为,渐渐也会被人遗忘的。
象他这位徐王,在京城就被人视做闲散王爷,除了面子上的尊重外,没人太把他当回事。要是出了京,也只能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待着。
可赵孝锡这位王爷不同,明面上他还是要遵从赵煦的调度。可实际上,赵孝锡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手上有兵有权又有地盘,不看皇帝脸色行事也无碍。
只是将来想登上那张龙椅,那么赵孝锡就必须需要民望跟军权。民望无非就是让老百姓觉得,赵孝锡能给他们带来安全,带来好日子。
至于兵权就更加好说,那就是手上有精兵。可精兵从何而来,只有发动战争。通过战争,打造一支真正强大有经验的精兵出来。
对于父亲的期待,赵孝锡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只是赵孝锡更清楚,有些事情不能操之过急,一步步按计划来走,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虽然他人在琼州,可朝堂上发生的事情,他同样非常清楚。想到前次在路上发出的奏折,赵孝锡略带请教的道:“父王,你对苏氏兄弟如何 看?”
赵颢略带疑惑的道:“你说的苏氏兄弟,可指本朝门下侍郎苏大人两兄弟?他们怎么了?不会出什么事情了吧?官家再怎么样,也不会对他们怎么样吧?”
想到朝堂中姓苏,又是兄弟同朝为官的,除了门下侍郎苏辙,跟定州知州苏轼,应该没有第二个苏氏兄弟。苏家在北宋,也算是个文官世家,在文官中影响不容忽视啊!
见父亲猜出一些端倪,赵孝锡也没隐瞒道:“前段时间,官家改年号为绍圣元年。因为税赋之事,苏大人上书惹恼官家,被贬出朝堂出任汝州知州。
其弟苏轼也受到牵连,被解除定州知州之职,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他们也可谓满门忠烈,临老却落的如此下场,儿子实在看不过去。
先前儿子已经给章惇臣相去信,让他将苏轼调到儋州任知州。想来这会,折子已经到京城。要是他不放,本王就让他看看,什么叫惹怒本王的下场。”
听到苏氏兄弟被贬,赵颢也忍不住皱眉道:“官家到底怎么了?苏氏兄弟在本朝,也算难得的忠君大臣。他们平时,参与党争之事,怎么也会受到此番下场呢?”
对于赵颢的感叹,赵孝锡却苦笑道:“正是因为他们兄弟,不参与党争。结果官家一发怒,新旧两派大臣,都没人替他们进言求情,甚至还有官员落井下石。
党争,最终伤的是朝廷的元气,怎么官家就看不到这点呢?如今新党得势,旧派官员同样据理力争。整个朝堂,已然变成菜贩讨价还价的场所,真令人气愤啊!”
面对这种党争的事情,赵孝锡也不好多说什么。知道这种危害的赵孝锡,在如今的六部官员之中,也严禁拉帮结派。虽然现在没发生,可也不敢保证,未来也不会发生。
可他至少知道一点,官员如果据事力争,这种争是可取的。可为了个人私利,枉顾国家利益,那这种争是要命的。也是他绝对不容许的!
想到前世这位流传后世甚广的苏轼,以其命名的东坡肉,更是传承千年之久。加之其在江南的威望,至今也有不少百姓,感念其功德。让其当个节度副使,无疑大材小用。
刚好琼州一摊子事情,急需官员过来管理,赵孝锡直接通过私交关系。让章惇将苏轼,调到儋州来担任知州。相信到了这里,也没人敢再迫害于他。
其次的用意,也是赵孝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苏系官员的支持。不管怎么说,治理天下少不了这些文官。而苏系的门生故吏同样不少,声誉似乎也还不错。
其实跟章惇打招呼,也只是给朝廷一个台阶下。不然,以赵孝锡的脾气,直接就将苏轼请到琼州来,他倒想看看,朝廷谁敢多说一个不字!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武帝之天龙八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武帝之天龙八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