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章 苏轼赴任琼州
目录:武帝之天龙八部| 作者:步枪打蚊子| 类别:历史军事
随着赵孝锡入主琼州,位于琼山府的港运码头,足足扩大了几倍。每日停靠的船只,更是令码头跑活的苦力们,第一次感觉有点赚钱赚不过来的滋味。
每天从新南城,还有各地运来大批物资的商船,都聚集于这个码头之上。让以往天天闲的发慌的码头工们,第一次觉得不用为以后的生活而发愁。
围绕着这个扩建后的港运码头,严律也根据新南城的经验,在这里开设了类似码头街一样的设施。这也导致,不少商人都入住其中,抢占商机做着生意。
单单从这码头看上去,谁也不会想到,这便是大宋最南端的领地。这在很多大臣眼中,这应该是个不毛之地,岛上的百姓跟生活条件,应该极其的坚苦才是。
偏偏初到此地的人,看到这硕大的港口码头,还有商铺林立的街道。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切,就是在赵孝锡入主琼州后,带来最直接的改变。
可要是他们到过新南城,只怕更加知道,那里的商业繁荣情况,比这里更加热闹非凡。甚至在新南城,还能看到不少,语言穿着不一样的异国人。
本身就人流颇多的码头,突然看到赵孝锡这位王爷出现,百姓跟商人们自然清楚。值得这位琼州王,亲自前来迎接的人,必定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
望着远处悬挂龙旗的海军战船,不论官员百姓还是商人都知道,这是琼州王手下实力最强大的海军战船。正是因为这支海军的存在,让他们少去了不少后顾之忧。
尤其一些长年在海上跑的商人,更是清楚,随着这支海军的实力展现。以往他们提心吊胆做着海上贸易,现在却敢放开手脚去做,根本不用担心海上碰到海盗。
那怕他们每次出海,都要交给一定的费用跟琼州海军。可每次在海上,出现任何问题,这些海军都会第一时间赶来救援。这钱交的,每个海商都心甘情愿。
谁都清楚,没有这支海军的存在。一个不慎,他们付出的不单单是倾家荡产的损失,甚至是脖子上这颗人头,乃至他们的尸体都将葬身大海。
现在很多海商,都习惯把生产出来的货物,运送到新南城充当批发。只要找到客户,后期的运送收款,都有新南城的商护船队,替他们完成一切。
这种轻松的交易,虽然降低了一些利润,可每个商人都觉得,这生意做的太轻松。甚至随着贸易量的加大,真正算下来,他们一年赚的钱,比以前多多了。
都说商人重利,可他们更加明白,这些多出来的财富是谁给予的。以至这些海商,对于带来这一切的赵孝锡,可谓是感恩戴德,由不得别人说他一句坏话。
听着这些百姓跟商人的高呼之声,赵孝锡也露出一丝微笑,朝这些高呼千岁的人招手示意。这一幕,落到段誉眼中,也感叹这位义弟在琼州的民望之高。
伴随着海军的战船,平稳的停靠在码头之上。一个站在船头的老人,也引起了围观人群的注意。几个来自杭州的商人,立刻就认出这位对杭州做出不少贡献的老人。
立刻欣喜的道:“是苏通判!王爷是来接苏大人,难道苏大人要来琼州上任吗?”
这种惊呼之声,很快让围观的人,知道了船上那位老人,正是大宋朝知名的有识之士苏轼。他的到来,自然引起不少围观百姓的好奇,不明白他为何到琼州来了。
可不管如何,随着苏轼下船,看着活生生出现在面前的赵颢。也显得非常意外,可还是很快弯腰道:“下官苏轼,见过两位王爷!”
有父亲在,赵孝锡自然不好出面,而赵颢立刻上前喜道:“苏大人,真没想到,你我还能在这里重逢。一路幸苦了!走,去王爷,仲明替你接风洗尘!”
面对赵颢的热情,苏轼也着实有些意外。可随着赵孝锡上前道:“父王,你何必如此急切呢!我看,这里不少百姓,都认出苏大人来了。
哦,对了,苏大人,忘了给你引荐一下,这位是我义兄段誉,大理镇南王之子。此番正好来琼迎亲,更好发愁无人证礼,苏大人来了,只怕也要劳烦一二啊!”
看着站在赵孝锡旁边,同样一身王侯之服的年青人。苏轼被这消息,同样惊了一下。琼州王跟大理国成了姻亲关系,那同属东南,还真能做出一些事情来。
加上他已然知道,赵孝锡是西夏的驸马,又是大理的驸马。眼下大理王世子,又娶了徐王府唯一的郡主,这两家的关系,只怕真的牢不可破了。
想到这些,苏轼也终于明白,为何当今天子会对赵孝锡如此忌惮。碰上一个文武双全的兄弟,加之又拥有不少外援,身为君主确实有些担心皇位不保啊!
看着对自己行礼的段誉,苏轼也很快弯腰道:“宋臣苏轼,见过大理王世子!”
对于这位大理唯一的王位继承人,苏轼了解的信息不多。可初次见面,对于段誉的儒雅之风,多少还是比较满意。毕竟,他也是文人出身,更喜欢文雅的年青人。
听到周围有人认出苏轼,赵孝锡也笑着道:“苏大人,看来你真是名满大宋,初到琼州就有不少人认出大人来了。苏大人,要不跟他们说几句吗?”
一些围观的百姓,尤其那些来自杭城的商人,听到赵孝锡的话。立刻挤到前面,朝苏轼说出自己的名字。甚至,其中有位在杭城,跟苏轼还打过交道的商人。
尽管离开杭城通判的位子有些年,可苏轼似乎记忆力不错,很快就认出了对方。在这种地方,能碰到以前为官时相识的人,苏轼自然还是很高兴的。
面对赵孝锡的邀请,苏轼倒也没拒绝,很快道:“多谢王爷相迎,也多谢琼州百姓的相迎。初到琼州,这里的场面,确实令本官有些意外。
蒙皇上厚爱,也蒙琼州王器重,本官不日将上儋州知州之职。希望将来,本官能当一个百姓认可的官员。也请诸位,以后多去儋州捧场经商。”
那怕苏轼明白,他到任儋州是被贬。可面对百姓之时,他也只能说是皇帝的厚爱。不管何时,维护帝王的声誉,也是身为臣子必须做到的事情。
一些来自儋州的百姓,听到尚空缺的知州,将由苏轼担任时,也显得非常高兴。不管怎么说,对于苏轼为官清廉的声誉,他们还是有所耳闻的。
有这样一位好官,成为他们的父母官,百姓自然也是喜出望外。而不少江南的商人,得知这个消息,立刻表示将来一定,到儋州去经商办厂,支持这位大人的工作。
陪着苏轼在港口街道转了一圈,对于这些全新的街道跟商铺,苏轼也感受到思想的冲击。尤其令他震撼的,还是这里平坦的水泥公路。
得知目前赵孝锡,正在推行琼州全境通行的水泥公路。当过通判跟县令的他,同样清楚一条好路,对于百姓而方多么的重要。可他同样清楚,这年头修路有多难。
先不说修路所需消耗的资金,单单修路所需的人工,很多时候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而对于赵孝锡表示,参与修路的百姓,都能享受到工钱跟钱粮的补助,也非常意外。
一直听说赵孝锡财大气粗,现在看起来还真的确有其事。可不管如何,抵达这里的苏轼却觉得,也许离开每天争吵不休的朝堂,能替百姓谋些福訨也是件幸事。
对于苏轼的感叹,赵孝锡也略有深意的道:“苏大人,本王虽然知道,此时此刻大人的心里肯定不舒服。可在本王看来,只有走出朝堂,方知这世界之大。
不管身处何地,只要心中装着这个家国天下,那么必然会有一番作为。苏大人此番上任儋州,但有所需,本王一定全力支持,请盼苏大人,能早给儋州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
听着赵孝锡的这番话,苏轼也觉得,这个王爷相比那些夸夸其谈的官员,确实有点与众不同。对他而言,苏轼更明白实干的重要性,说千句不如行一步。
带着这种先看看再说的想法,苏轼很快乘座前来迎接的马车,感受一下这与众不同水泥路的滋味。望着马车奔跑起来,一点都没有颠波,他也明白此路之平坦超乎想象。
等他抵达琼州王府时,看着王府内那些新奇的设计,很多在京城都闻所未闻。尤其现在京城,一货难求的玻璃,在这王府却随处可见。
终于明白,赵孝锡那来的底气,敢说出在琼州全境,都修这种水泥路的苏轼。也想着,要是京城那些官员,到这座王府看一眼,估计就不会觉得玻璃的稀罕了。
都说物以稀为贵,这在京城一面难求的玻璃,到了这里却普通的很。看起来,这位赵孝锡不但是个治理地方的高手,也是个经商的行家啊!
总之,抵达琼州的苏轼,也通过这种实地观察,真正认识到这位年青王爷的与众不同。甚至也开始想着,如果他成为帝王,对大宋又会有何改变呢?1152
每天从新南城,还有各地运来大批物资的商船,都聚集于这个码头之上。让以往天天闲的发慌的码头工们,第一次觉得不用为以后的生活而发愁。
围绕着这个扩建后的港运码头,严律也根据新南城的经验,在这里开设了类似码头街一样的设施。这也导致,不少商人都入住其中,抢占商机做着生意。
单单从这码头看上去,谁也不会想到,这便是大宋最南端的领地。这在很多大臣眼中,这应该是个不毛之地,岛上的百姓跟生活条件,应该极其的坚苦才是。
偏偏初到此地的人,看到这硕大的港口码头,还有商铺林立的街道。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切,就是在赵孝锡入主琼州后,带来最直接的改变。
可要是他们到过新南城,只怕更加知道,那里的商业繁荣情况,比这里更加热闹非凡。甚至在新南城,还能看到不少,语言穿着不一样的异国人。
本身就人流颇多的码头,突然看到赵孝锡这位王爷出现,百姓跟商人们自然清楚。值得这位琼州王,亲自前来迎接的人,必定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
望着远处悬挂龙旗的海军战船,不论官员百姓还是商人都知道,这是琼州王手下实力最强大的海军战船。正是因为这支海军的存在,让他们少去了不少后顾之忧。
尤其一些长年在海上跑的商人,更是清楚,随着这支海军的实力展现。以往他们提心吊胆做着海上贸易,现在却敢放开手脚去做,根本不用担心海上碰到海盗。
那怕他们每次出海,都要交给一定的费用跟琼州海军。可每次在海上,出现任何问题,这些海军都会第一时间赶来救援。这钱交的,每个海商都心甘情愿。
谁都清楚,没有这支海军的存在。一个不慎,他们付出的不单单是倾家荡产的损失,甚至是脖子上这颗人头,乃至他们的尸体都将葬身大海。
现在很多海商,都习惯把生产出来的货物,运送到新南城充当批发。只要找到客户,后期的运送收款,都有新南城的商护船队,替他们完成一切。
这种轻松的交易,虽然降低了一些利润,可每个商人都觉得,这生意做的太轻松。甚至随着贸易量的加大,真正算下来,他们一年赚的钱,比以前多多了。
都说商人重利,可他们更加明白,这些多出来的财富是谁给予的。以至这些海商,对于带来这一切的赵孝锡,可谓是感恩戴德,由不得别人说他一句坏话。
听着这些百姓跟商人的高呼之声,赵孝锡也露出一丝微笑,朝这些高呼千岁的人招手示意。这一幕,落到段誉眼中,也感叹这位义弟在琼州的民望之高。
伴随着海军的战船,平稳的停靠在码头之上。一个站在船头的老人,也引起了围观人群的注意。几个来自杭州的商人,立刻就认出这位对杭州做出不少贡献的老人。
立刻欣喜的道:“是苏通判!王爷是来接苏大人,难道苏大人要来琼州上任吗?”
这种惊呼之声,很快让围观的人,知道了船上那位老人,正是大宋朝知名的有识之士苏轼。他的到来,自然引起不少围观百姓的好奇,不明白他为何到琼州来了。
可不管如何,随着苏轼下船,看着活生生出现在面前的赵颢。也显得非常意外,可还是很快弯腰道:“下官苏轼,见过两位王爷!”
有父亲在,赵孝锡自然不好出面,而赵颢立刻上前喜道:“苏大人,真没想到,你我还能在这里重逢。一路幸苦了!走,去王爷,仲明替你接风洗尘!”
面对赵颢的热情,苏轼也着实有些意外。可随着赵孝锡上前道:“父王,你何必如此急切呢!我看,这里不少百姓,都认出苏大人来了。
哦,对了,苏大人,忘了给你引荐一下,这位是我义兄段誉,大理镇南王之子。此番正好来琼迎亲,更好发愁无人证礼,苏大人来了,只怕也要劳烦一二啊!”
看着站在赵孝锡旁边,同样一身王侯之服的年青人。苏轼被这消息,同样惊了一下。琼州王跟大理国成了姻亲关系,那同属东南,还真能做出一些事情来。
加上他已然知道,赵孝锡是西夏的驸马,又是大理的驸马。眼下大理王世子,又娶了徐王府唯一的郡主,这两家的关系,只怕真的牢不可破了。
想到这些,苏轼也终于明白,为何当今天子会对赵孝锡如此忌惮。碰上一个文武双全的兄弟,加之又拥有不少外援,身为君主确实有些担心皇位不保啊!
看着对自己行礼的段誉,苏轼也很快弯腰道:“宋臣苏轼,见过大理王世子!”
对于这位大理唯一的王位继承人,苏轼了解的信息不多。可初次见面,对于段誉的儒雅之风,多少还是比较满意。毕竟,他也是文人出身,更喜欢文雅的年青人。
听到周围有人认出苏轼,赵孝锡也笑着道:“苏大人,看来你真是名满大宋,初到琼州就有不少人认出大人来了。苏大人,要不跟他们说几句吗?”
一些围观的百姓,尤其那些来自杭城的商人,听到赵孝锡的话。立刻挤到前面,朝苏轼说出自己的名字。甚至,其中有位在杭城,跟苏轼还打过交道的商人。
尽管离开杭城通判的位子有些年,可苏轼似乎记忆力不错,很快就认出了对方。在这种地方,能碰到以前为官时相识的人,苏轼自然还是很高兴的。
面对赵孝锡的邀请,苏轼倒也没拒绝,很快道:“多谢王爷相迎,也多谢琼州百姓的相迎。初到琼州,这里的场面,确实令本官有些意外。
蒙皇上厚爱,也蒙琼州王器重,本官不日将上儋州知州之职。希望将来,本官能当一个百姓认可的官员。也请诸位,以后多去儋州捧场经商。”
那怕苏轼明白,他到任儋州是被贬。可面对百姓之时,他也只能说是皇帝的厚爱。不管何时,维护帝王的声誉,也是身为臣子必须做到的事情。
一些来自儋州的百姓,听到尚空缺的知州,将由苏轼担任时,也显得非常高兴。不管怎么说,对于苏轼为官清廉的声誉,他们还是有所耳闻的。
有这样一位好官,成为他们的父母官,百姓自然也是喜出望外。而不少江南的商人,得知这个消息,立刻表示将来一定,到儋州去经商办厂,支持这位大人的工作。
陪着苏轼在港口街道转了一圈,对于这些全新的街道跟商铺,苏轼也感受到思想的冲击。尤其令他震撼的,还是这里平坦的水泥公路。
得知目前赵孝锡,正在推行琼州全境通行的水泥公路。当过通判跟县令的他,同样清楚一条好路,对于百姓而方多么的重要。可他同样清楚,这年头修路有多难。
先不说修路所需消耗的资金,单单修路所需的人工,很多时候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而对于赵孝锡表示,参与修路的百姓,都能享受到工钱跟钱粮的补助,也非常意外。
一直听说赵孝锡财大气粗,现在看起来还真的确有其事。可不管如何,抵达这里的苏轼却觉得,也许离开每天争吵不休的朝堂,能替百姓谋些福訨也是件幸事。
对于苏轼的感叹,赵孝锡也略有深意的道:“苏大人,本王虽然知道,此时此刻大人的心里肯定不舒服。可在本王看来,只有走出朝堂,方知这世界之大。
不管身处何地,只要心中装着这个家国天下,那么必然会有一番作为。苏大人此番上任儋州,但有所需,本王一定全力支持,请盼苏大人,能早给儋州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
听着赵孝锡的这番话,苏轼也觉得,这个王爷相比那些夸夸其谈的官员,确实有点与众不同。对他而言,苏轼更明白实干的重要性,说千句不如行一步。
带着这种先看看再说的想法,苏轼很快乘座前来迎接的马车,感受一下这与众不同水泥路的滋味。望着马车奔跑起来,一点都没有颠波,他也明白此路之平坦超乎想象。
等他抵达琼州王府时,看着王府内那些新奇的设计,很多在京城都闻所未闻。尤其现在京城,一货难求的玻璃,在这王府却随处可见。
终于明白,赵孝锡那来的底气,敢说出在琼州全境,都修这种水泥路的苏轼。也想着,要是京城那些官员,到这座王府看一眼,估计就不会觉得玻璃的稀罕了。
都说物以稀为贵,这在京城一面难求的玻璃,到了这里却普通的很。看起来,这位赵孝锡不但是个治理地方的高手,也是个经商的行家啊!
总之,抵达琼州的苏轼,也通过这种实地观察,真正认识到这位年青王爷的与众不同。甚至也开始想着,如果他成为帝王,对大宋又会有何改变呢?1152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武帝之天龙八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武帝之天龙八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