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一十四章 宋辽终开战
目录:武帝之天龙八部| 作者:步枪打蚊子| 类别:历史军事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即后世京、津全境,以及晋、冀北部地区。唐汉时期,这里便是中原统治游牧民族的战略要地。
其州城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
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公元936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
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这也使的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也使得如今统治中原的大宋政权,一直感受其威胁,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心与其对峙。
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王朝,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下。加之中原士兵善守城,而北方游牧骑兵善攻,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都有重大影响。
并入辽国的燕云十六州,现如今也是辽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辽国“汉人”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也正是这些汉族百姓,促使这些地方的兴盛繁荣。
生活在这一带的汉族百姓。由于在唐末五代时期与少数民族长期相处。其后又在辽国统治下生活了不少年,他们的生活习俗和中原汉族产生了不小的差别。
其实真要说起来,生活在辽国境内的汉人。有时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还算不是算汉人。无论在大辽还是大宋,他们的身份都非常尴尬不受信任。
大辽了收卖这些地方的汉人,用科举、任官跟婚姻来使汉人忠于他们。可又不信任大多数“非我族类”的汉人,大多将其置于社会的最底层。
反过来大宋这边,对于这些生活在大辽的百姓,觉得他们被“胡化”。不能视为正统的汉人,同样对逃入宋境的这类汉人多有歧视。并指其为“番”或“虏”。
打从宋朝建国之后,面对当时还称契丹国的大辽。其统领的铁骑能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南下入侵中原的威胁。不得不在汴梁附近广植树木以为屏障。
宋太祖赵匡胤甚至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还专门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跟大辽赎回失地。并且在河北东路,兴建大名府与大辽进行对峙。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曾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在高梁河与辽军展开激战,结果最终宋军大败,且赵光义中箭,最后乘驴车逃走。
之后北宋与大辽也进行了长期的两国战争,始终都未能收复失地。直到景德元年真宗抵澶州北城,与大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后。宋辽边境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只是正如赵孝锡所说的那样,盟约永远都是用来撕毁的。那怕大辽与大宋签定了停战协议,可发生在两国边境的小规模冲突。几乎就没怎么停止过。
每到大辽冬季缺粮之时,就会派遣小股精锐骑兵,深入大宋境内劫掠。这种抢夺物资跟人口的行动,也被大辽人称为冬季的‘打草谷’行动。
而缺少精锐骑兵的大宋边军,面对这些来去如风的大辽骑兵,大多都能固守一些城门要塞。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外的百姓村庄。却没办法进行有效的保护。
长久以来,生活在宋朝境内的百姓。也饱受这种大辽骑兵的劫掠之苦。甚至发展到最后,只能远离家乡,离开这种是非之地。
可敢于搬走的百姓,毕竟还是在少数。对于大多数百姓而言,他们对于国家其实概念不深。只要谁能替他们提供保护,那么他们就视谁为统治者。
此次大宋兴兵伐辽,真正觉得欣喜若狂的,正是这些生活在西北的大宋百姓。对他们而言,期盼这天已然期盼了太久。而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也是他们觉得最安宁的一次。
不时能看到,从他们村头经过,穿戴整齐军容严整的骑军骑兵。他们也第一次觉得,大宋也有了精锐的骑兵,他们也不用在担心,承受那些大辽骑兵的劫掠了。
因为赵煦御驾亲征的原因,集结在边境的众军,也开始整装待发。为了打好这一仗,也为了保证赵煦的绝对安全,骑军指挥使张亭光,亲自坐镇中军大营。
其手下的一万精锐铁骑,也时刻护卫在赵煦左右。至于另外两路大军,则由赵煦选定的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亲自做镇指挥伐辽之战。
根据章惇的指挥,三路大军不能过于冒进,采取三路合围步步紧逼的方式。一点点,吞食掉大辽在燕云十六州的兵力,直到最后收复全境。
面对来势汹汹的大宋军队,耶律洪基主动示弱般,将国都后撤到大辽中京。其在南京与西京的兵力,同样大多采取守势,看上去似乎有些害怕大宋的兵锋一般。
看着从前面打探得来的消息,赵煦也觉得,大辽看上去实力真的衰弱了不少。这仗还没打,他们的皇帝就先躲到中京去了,这不是明显的逃跑吗?
事实上,如今统领南京与西京的,正是大辽的新太子耶律图。这位被立为接班人的大辽太子,很清楚这是耶律洪基对他的一次考验。
只要他能打好这一仗,也许他就能顺理成章,成为大辽新一任的皇帝。而耶律洪基,暗里似乎也有过这种暗示。给其派遣的部队数量,同样不在少数。
而在中京,耶律洪基同样集结了大批的辽国精兵。以骑兵的速度,何时南下支援,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大辽大体的作战方针,便是先守后攻。
拥有燕云十六州这个天然的地理优势,他们就算采用守势,也能消耗大宋的锐气。同时也能借助这种大宋给予大辽的紧迫感,让那些部族首领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相比赵煦看到大辽方面的情况,想到的都是好事。同样启程出发的赵孝锡,却清楚这并非什么好事。相反,大辽这一招很阴险,有点请君入瓮的意思。
偏偏这种战术,没到最后大宋方面就算意识到,也很有可能来不及。到时候,大宋军队长途跋涉,又经过历次血战之后,要么将士体力精力下降,要么就是骄兵必败。
而在中京集结了大批精锐铁骑的大辽,完全能够依靠这些为生存而战的部族骑兵,对远到而来的大宋军队进行反攻。那时候,才是真正决定胜败的时刻。
只是意识到这一点,赵孝锡却清楚,说出来估计没人能信。加上这个时候,大宋从上到小,都渴望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又怎么会考虑这么多事情呢?
面对这种情况,赵孝锡能做的,就是做好突袭大辽锦州的计划。一旦大辽集结在中京的精锐南下,他就直扑大辽的中京,迫其骑兵返回救援。
到那个时候,也许双方拼的就是速度,还有双方的胆量。毕竟,坐镇中京的是他们的皇帝,其次也是一个战略要地,被断绝了后路的辽兵,又会作何感想呢?
抵达边境的赵煦,召见了三位统兵将领,还特意到骑军营走了一圈。看着这些军容严整的骑军,赵煦也不得不佩服,赵孝锡替大宋打造了一支精锐骑师。
如果他不是皇帝,或许他会真心佩服这位堂兄。很可惜,牵涉到皇位的事情,他根本不能让赵孝锡,声誉跟威望比他这个皇帝还高。
听着骑军将士如雷般的万岁之声,赵煦也觉得很满足。特意在边关设宴,招待了骑军各营统领。这也算是,对这支天子骑军,一个额外的奖赏。
三路大军抵达之后,由大宋真定府出兵的第一路部队,很快进入朔州境内。这一路大军,由步兵为主,骑兵负责侧应,全计兵力也达到近十万人。
因为准备充分,加上有骑军游骑兵负责哨探之职。这一路大军很顺利,开始攻城略地般,收复与大宋临近的一些大辽边城。捷报频传至赵煦处,自然令其喜笑颜开。
只是战报收的比赵煦很快的赵孝锡,却从这种大军收复的边城中,看到辽军在这些小县城,布置的兵力不多。大多都是一些汉属军,甚至很多不战自降的都有。
而原本生活在城里的百姓,契丹族的大辽人几乎没有,就连一些年青力壮的汉族百姓,在开战之前就被押解一空。这意味着,战前的担心最终还是出现了。
如今被保留在这些被占领城市的百姓,大多都是一些老弱病残。为了保证这些城池的安全,也为了彰显大宋的王师风范,大宋方面还需要提供粮草救济这些百姓。
看到这种情况的赵孝锡,立刻连发数封密信,将情况告知了其心腹的部下。让他们建言,无论如何要保证,部队粮草补给的安全。
如若宋军的补给线被断,除了进入辽国境内的大军有危险。那些没了救济的城中百姓,只怕也会制造事端。这样一来,大宋就真的被动了!未完待续580
其州城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
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公元936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
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这也使的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也使得如今统治中原的大宋政权,一直感受其威胁,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心与其对峙。
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王朝,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下。加之中原士兵善守城,而北方游牧骑兵善攻,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都有重大影响。
并入辽国的燕云十六州,现如今也是辽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辽国“汉人”问题最为突出的地方。也正是这些汉族百姓,促使这些地方的兴盛繁荣。
生活在这一带的汉族百姓。由于在唐末五代时期与少数民族长期相处。其后又在辽国统治下生活了不少年,他们的生活习俗和中原汉族产生了不小的差别。
其实真要说起来,生活在辽国境内的汉人。有时也不知道,他们到底还算不是算汉人。无论在大辽还是大宋,他们的身份都非常尴尬不受信任。
大辽了收卖这些地方的汉人,用科举、任官跟婚姻来使汉人忠于他们。可又不信任大多数“非我族类”的汉人,大多将其置于社会的最底层。
反过来大宋这边,对于这些生活在大辽的百姓,觉得他们被“胡化”。不能视为正统的汉人,同样对逃入宋境的这类汉人多有歧视。并指其为“番”或“虏”。
打从宋朝建国之后,面对当时还称契丹国的大辽。其统领的铁骑能由燕云十六州,疾驰而南下入侵中原的威胁。不得不在汴梁附近广植树木以为屏障。
宋太祖赵匡胤甚至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还专门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跟大辽赎回失地。并且在河北东路,兴建大名府与大辽进行对峙。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曾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在高梁河与辽军展开激战,结果最终宋军大败,且赵光义中箭,最后乘驴车逃走。
之后北宋与大辽也进行了长期的两国战争,始终都未能收复失地。直到景德元年真宗抵澶州北城,与大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后。宋辽边境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只是正如赵孝锡所说的那样,盟约永远都是用来撕毁的。那怕大辽与大宋签定了停战协议,可发生在两国边境的小规模冲突。几乎就没怎么停止过。
每到大辽冬季缺粮之时,就会派遣小股精锐骑兵,深入大宋境内劫掠。这种抢夺物资跟人口的行动,也被大辽人称为冬季的‘打草谷’行动。
而缺少精锐骑兵的大宋边军,面对这些来去如风的大辽骑兵,大多都能固守一些城门要塞。对于那些生活在城外的百姓村庄。却没办法进行有效的保护。
长久以来,生活在宋朝境内的百姓。也饱受这种大辽骑兵的劫掠之苦。甚至发展到最后,只能远离家乡,离开这种是非之地。
可敢于搬走的百姓,毕竟还是在少数。对于大多数百姓而言,他们对于国家其实概念不深。只要谁能替他们提供保护,那么他们就视谁为统治者。
此次大宋兴兵伐辽,真正觉得欣喜若狂的,正是这些生活在西北的大宋百姓。对他们而言,期盼这天已然期盼了太久。而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也是他们觉得最安宁的一次。
不时能看到,从他们村头经过,穿戴整齐军容严整的骑军骑兵。他们也第一次觉得,大宋也有了精锐的骑兵,他们也不用在担心,承受那些大辽骑兵的劫掠了。
因为赵煦御驾亲征的原因,集结在边境的众军,也开始整装待发。为了打好这一仗,也为了保证赵煦的绝对安全,骑军指挥使张亭光,亲自坐镇中军大营。
其手下的一万精锐铁骑,也时刻护卫在赵煦左右。至于另外两路大军,则由赵煦选定的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亲自做镇指挥伐辽之战。
根据章惇的指挥,三路大军不能过于冒进,采取三路合围步步紧逼的方式。一点点,吞食掉大辽在燕云十六州的兵力,直到最后收复全境。
面对来势汹汹的大宋军队,耶律洪基主动示弱般,将国都后撤到大辽中京。其在南京与西京的兵力,同样大多采取守势,看上去似乎有些害怕大宋的兵锋一般。
看着从前面打探得来的消息,赵煦也觉得,大辽看上去实力真的衰弱了不少。这仗还没打,他们的皇帝就先躲到中京去了,这不是明显的逃跑吗?
事实上,如今统领南京与西京的,正是大辽的新太子耶律图。这位被立为接班人的大辽太子,很清楚这是耶律洪基对他的一次考验。
只要他能打好这一仗,也许他就能顺理成章,成为大辽新一任的皇帝。而耶律洪基,暗里似乎也有过这种暗示。给其派遣的部队数量,同样不在少数。
而在中京,耶律洪基同样集结了大批的辽国精兵。以骑兵的速度,何时南下支援,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大辽大体的作战方针,便是先守后攻。
拥有燕云十六州这个天然的地理优势,他们就算采用守势,也能消耗大宋的锐气。同时也能借助这种大宋给予大辽的紧迫感,让那些部族首领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相比赵煦看到大辽方面的情况,想到的都是好事。同样启程出发的赵孝锡,却清楚这并非什么好事。相反,大辽这一招很阴险,有点请君入瓮的意思。
偏偏这种战术,没到最后大宋方面就算意识到,也很有可能来不及。到时候,大宋军队长途跋涉,又经过历次血战之后,要么将士体力精力下降,要么就是骄兵必败。
而在中京集结了大批精锐铁骑的大辽,完全能够依靠这些为生存而战的部族骑兵,对远到而来的大宋军队进行反攻。那时候,才是真正决定胜败的时刻。
只是意识到这一点,赵孝锡却清楚,说出来估计没人能信。加上这个时候,大宋从上到小,都渴望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又怎么会考虑这么多事情呢?
面对这种情况,赵孝锡能做的,就是做好突袭大辽锦州的计划。一旦大辽集结在中京的精锐南下,他就直扑大辽的中京,迫其骑兵返回救援。
到那个时候,也许双方拼的就是速度,还有双方的胆量。毕竟,坐镇中京的是他们的皇帝,其次也是一个战略要地,被断绝了后路的辽兵,又会作何感想呢?
抵达边境的赵煦,召见了三位统兵将领,还特意到骑军营走了一圈。看着这些军容严整的骑军,赵煦也不得不佩服,赵孝锡替大宋打造了一支精锐骑师。
如果他不是皇帝,或许他会真心佩服这位堂兄。很可惜,牵涉到皇位的事情,他根本不能让赵孝锡,声誉跟威望比他这个皇帝还高。
听着骑军将士如雷般的万岁之声,赵煦也觉得很满足。特意在边关设宴,招待了骑军各营统领。这也算是,对这支天子骑军,一个额外的奖赏。
三路大军抵达之后,由大宋真定府出兵的第一路部队,很快进入朔州境内。这一路大军,由步兵为主,骑兵负责侧应,全计兵力也达到近十万人。
因为准备充分,加上有骑军游骑兵负责哨探之职。这一路大军很顺利,开始攻城略地般,收复与大宋临近的一些大辽边城。捷报频传至赵煦处,自然令其喜笑颜开。
只是战报收的比赵煦很快的赵孝锡,却从这种大军收复的边城中,看到辽军在这些小县城,布置的兵力不多。大多都是一些汉属军,甚至很多不战自降的都有。
而原本生活在城里的百姓,契丹族的大辽人几乎没有,就连一些年青力壮的汉族百姓,在开战之前就被押解一空。这意味着,战前的担心最终还是出现了。
如今被保留在这些被占领城市的百姓,大多都是一些老弱病残。为了保证这些城池的安全,也为了彰显大宋的王师风范,大宋方面还需要提供粮草救济这些百姓。
看到这种情况的赵孝锡,立刻连发数封密信,将情况告知了其心腹的部下。让他们建言,无论如何要保证,部队粮草补给的安全。
如若宋军的补给线被断,除了进入辽国境内的大军有危险。那些没了救济的城中百姓,只怕也会制造事端。这样一来,大宋就真的被动了!未完待续580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武帝之天龙八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武帝之天龙八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