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丁府宴客
目录:僧格林沁之死| 作者:劳奴| 类别:历史军事
ps: 齐稀元手下的桂生对捻军的情况较为了解,为了尽快破案,丁葆桢宴请齐稀元和桂生,得知那位佩带僧王爷宝珠的神秘女子临死之前曾呼喊过皮绠的名字,案件算是有了新的线索。《僧格林沁之死》第二十二章有描述。u./ny3uqf
丁府大厅内,摆了一桌酒宴。丁宝桢在厅内来回踱着步儿,略带几分焦灼。尊皇上命,杀了安德海,又将其曝尸数天,的确大快人心。山东百姓虽说也因清皇廷无能,战事不断,百姓苦不堪言,而怨声载道,对清王朝的官吏恨之入骨,形成了官民水火难融的局面,但对能为老百姓着想的清官还是很敬仰的。
这个丁宝桢,自打上任山东,先是布政使,后任巡府官职,兴学堂,办洋务,救灾民,的确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安德海恶名在外,仗着与慈禧太后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作恶多端,虽说杀安德海有皇上、东太后、恭亲王联手,但这大任落到丁宝桢这位执行者身上,也是要冒着凶险的。谁不知道慈禧老佛爷的厉害,连肃顺八大臣都能被她一锅烩了,你一个山东巡府算什么,想要你的小命还不跟捻个蚂蚁似的。可丁宝桢就是一条硬汉子,接了皇上密令后,不光周密布置,还敢违抗慈禧的懿旨,前庭接旨后门杀人,这还不变成老佛爷的眼中钉?虽说慈禧在无奈的情况下,没有对丁宝桢怎么样,还装模作样的夸奖了他。但丁宝桢知道,这事不能算完。果然事隔不久。僧王爷追凶的事儿就找到他头上来了。
“齐大人到。”家仆喊报了一声,丁宝桢便出庭相迎。
“为丁大人大请安。”齐稀元拱手作揖。后边跟着桂生,桂生也向丁宝桢请安。
丁宝桢笑容满面,一边还礼,一边引领二位入座:“请请请,饭菜都要凉了。”
丁宝桢让齐稀元坐上座,齐稀元说:“无德无才之人,下官哪敢,丁大人还是你坐这里吧。”
丁宝桢这时候已夺过家仆的酒壶,硬将齐稀元推上首席。吩咐家仆说:“你忙你的去吧。”又对齐稀元和桂生说,“今儿咱们是便宴,不讲究那些老规矩。再说也是在我家里,你是客我是主。”
客套一番,三人入座,丁宝桢亲自为二人满上。一桌菜都是丁大人亲手做的,其中最拿手的菜就是“宫宝鸡丁”。这菜本来是丁宝桢做的家常菜,有一次,几位王爷到丁府作客。丁宝桢就给他们炒了这个鸡丁,王爷们吃了赞不绝口,回头就派厨子来跟丁大人请教,不久这道菜就传到了宫里。由于是丁宝桢发明的,所以就给这道菜取名为“宫宝鸡丁”。
能坐在丁宝桢的大席上,又是丁大人亲自做的菜。齐稀元和桂生都内心充满感激。但丁宝桢却没有大人的作派,象自家亲朋一样。与齐稀元、桂生平等对话,和蔼可亲。有说的笑。
举杯的时候,丁宝桢看了看年轻的桂生,说:“这位小兄弟听说也参加过捻子?”
桂生急忙站起,说:“在下当年一时糊涂,参加了红枪会,后被僧王爷收编。高楼战被打散,这才投到了齐大人手下。”
丁宝桢说:“坐下坐下,来到我家,就是我的客人。来,咱们先干了这杯。”
“谢丁大人。”
三人一齐举杯,一饮而尽。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丁宝桢依然不提来意,这叫齐稀元有点纳闷。前些日子,遵命盯稍安德海,前前后后,齐稀元带着桂生,化妆成游客,一天一报,将安德海的行踪一一报定,才为丁宝桢正法安德海提供了先决条件,为此,丁大人在事后都对他们进行了奖赏。事已过了这么多天,忽然接到丁大人的传令,齐稀元就与桂生骑上快马,连夜赶到济南,难道千里迢迢地赶来,就是吃一顿便宴吗?
正迟疑着,不知怎地就说到了僧格林沁,先是夸他对皇上忠真,后是说他有勇无谋,最后丁大人将酒杯一摔,酒浆四溢:“这老匹夫,宝桢是被他害苦了。”
齐稀元道:“大人不必难过,僧格林沁不听你的劝,说明他太愚蠢了,如今他死在捻贼之手,不应验了你当初的提醒吗?皇上虽有怪罪,但不也有惊无险吗?”
当年,僧格林沁驻扎鲁山,已探得军情的山东军统领丁宝桢前往僧营禀报。刚到营门外,河南、安徽的几位要员正等待进帐。丁宝桢与几位同僚议起战事,都劝僧王爷不要冒进,别上了张宗禹的当。可僧格林沁正怒气冲冲,不把他们当成人看,出口就是羞辱之词,进帐连座都不赐。正说着,僧格林沁传丁宝桢进帐。
丁宝桢见过僧王爷:“王爷吉祥。”
僧格林沁白了丁宝桢一眼:“罢了,有啥事快说。”
丁宝桢见他的手下陈国瑞等都坐在那里,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着这位丁翰林,顿觉满脸血涌,说:
“下官马上跑累了,站着说不出话。”
僧格林沁一看丁宝桢翻了脸,掂量着也拿不下这位朝中大臣,便软了下来,亲自为他搬了座椅。
自那以后,山东军在皇上眼里就没有了好名声,军纪混乱,调度无方,行动迟缓,一个个斥书不停地从宫中发往丁宝桢手中。
“这个老匹夫,若是不被捻贼所杀,说不定我就要死在他的手上。”
齐稀元道:“他被捻贼所杀,那也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捻贼都是农民啊,他们是没有办法才造反啊,平息了叛乱,还不见好就收?可他的那些手下,攻下壕围。不分男女老幼,鸡犬不留。据说他攻下了捻军陪都雉河集。直直杀了三天三夜。涡河以北是张乐行的老窝,他杀得多少个庄子不见人。这样平反。是皇上要看到的吗?”
丁宝桢说:“百姓苦啊。”
见丁大人动了侧隐之心,桂生插话说:“丁大人身为巡府,不知对发捻之乱有何看法。”
丁宝桢见这位跟着齐稀办差的也敢对他说这种话,就有些奇怪,觉得齐稀元用的人,就不是一般人物。这个桂生,虽说今儿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在齐稀元手下当差多年,他对他也是面熟的。当年追查僧王案。后来布置盯安德海的行踪,齐稀元常带着这位助手前来禀报,他知道他是位能干的差官。
丁宝桢笑了,说:“依你之见呢?”
桂生说:“在下是不敢乱言的。”
“为何?”
“多说了怕你杀我的头。”
“哈哈哈……”丁宝桢笑了,“你尽管说之无妨,你当初加入红枪会都没有杀你的头,今儿你为大清办案,谁还会杀你的头?”
桂生几杯酒下了肚,加之丁大人和和气气的。桂生就有了几分胆量:“那我可就真说了。”
“当说无妨。”
“要我说这是大清的气数差不多了。”
“混账,怎能诅咒大清?”齐稀元将端起的酒杯一放,“你现在端的大清的饭碗,怎能替反贼说话?真的是不想活了?”
丁宝桢咽了一口酒。说:“不妨不妨,让他说下去,今儿是在我家里。言者无罪,出了门啥都没说。”
桂生接着说“皇庭如今搞成这个样子。百姓们怎能有好日子过?就说这发捻之乱,还不是官逼民反造成的?皇廷你争我斗。只想着皇权,却不知道如何振兴大清,结果洋毛子就打了进来,割地赔款。皇上没有钱就向老百姓要,老百姓的日子本来就过不下去,再遇上天灾**,还能活下去吗?这不,轻的打家劫舍,重的就聚众造反。如今发捻虽说平息下去,但百姓还是没有好日子过,因为皇上还没有那么多钱还洋人的钱,还得剥夺百姓,加之贪官趁机刮皮,这乱党不还得早一天晚一天地发生?”
桂生这一番话说完,桌上一时无語。齐稀元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丁宝桢连说:“吃菜,吃菜。”
“小小年纪,见识不浅呀。”半天,丁宝桢说了这么一句话。
“其实我也不小了,都三十一了。”
齐稀元说:“你在丁大人面前还敢说这个?”
“不敢,不敢。”
丁宝桢深吸了一口气,说:“小兄弟看得明白,不是个糊涂人呀。不过这话出就得烂在肚子里,不然的话,不是杀你一个人的头的问题,而是灭你的九族。”
“是,是,小的放肆了。”
“大清的今天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诺要将大清兴旺起来,拯救的办法不是没有,眼前各位重臣所办的洋务,就是一举。洋人欺侮中国人,是因为他们有炮有枪有铁舰,中国人不会造。中国人不挨洋人的打,就不能光靠八旗,就得学洋务,办工厂,兴学堂,让中国的状元进士也会设计大炮、洋枪、洋船,这道理好讲,可到了皇上那里,却是很难恩准,大清的绊子就在这里啊!”丁宝桢动了情,“这位小兄弟说得是有理,我这个当巡府的也难拯救大清,但眼前拿着皇上的奉录,不得不为皇上效力而已。唉,说远了,咱们将这杯酒干了!”
酒喝得大家都很舒心,三人就象多样不见的老朋友似的。这时候,齐稀元说:“丁大人如此看得起下官,真是下官造福,来,桂生,咱们共敬丁大人一杯。”
二人端起酒来要敬,丁宝桢却说:“慢。”
二人停了下来,互视不知所以然。
丁宝桢这时从腰里取出颗宝珠,说:“我有一事相求二位,二位应不应?”
齐稀元和桂生说:“莫说一件,就是十件百件,在下也再所不辞。”
“好。那你二位可认得这颗珠子了?”
齐稀元接过丁宝桢递过来的那颗宝珠,仔细一看,正是当年他从荷花身上取下的那颗宝珠。
“这。这,这不是当年从反贼那儿得到的那颗凤珠吗?”
“正是。”。丁宝桢说,“当年你们要查这个案子。后来却被我阻止了,原因你们都知道,我也就不多说了。今儿,我要说的是,你二位还敢接这个珠子吗?”
齐稀元看到这宝珠,这下酒意全无,刚刚的迟疑也烟消雾散,他猜肯定是僧王爷的案子又要启动了。
“丁大人,这珠子是当初俺上送给你的。你如今让俺接,不是白送给俺吧。”
“当然不是白送,但接过去还要完璧归赵。”
齐稀元双手接过珠子:“不就是僧王爷的案子吗,俺接过来就是了。”
于是,三人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丁宝桢问:“二位当年破僧王爷的案子,本已有了门目,不料被老夫阻止,案子半途而废,为此老夫很是内疚。今儿又厚着脸皮重提旧话。真是有难二位了。”
齐稀元问:“此事已过去好几年了,不是不让查了吗?怎么又想起来了呢?”
“咳,还不是杀安德海惹来的祸?”丁宝桢说,“接恭亲王传皇上和慈安太后的令。让丁某注意安德海私出宫门的罪行,丁某也知道安德海是老佛爷膝下的一条狗,对主子忠真无二。可他对群臣却是罪恶有加,在宫中传恶言。狗仗人势地欺上瞒下,许多重臣都惧他三分。连皇上也得受他的气。古往今来,宦官当政都没有好天下,让老佛爷这位老娘们如此宠下去,朝中的大事还不坏在宦官手里?皇上、慈安、恭亲王与安德海的矛盾可能与他们争权夺利有关,丁某想的是什么?是想的大清朝政,我的脾气你们也知道,我是最看不起那种人的。所以,安德海出了宫,坐车从通州上了太平船,打着黄旗与‘三足乌’旗,以给皇上采购龙衣的名义出游江南,这时候皇令已密送各省。沿途各省都没有人问,他们都知道安德海是慈禧的爱宠,明知道他犯有灭族的死罪,又有皇令在手,却惧老佛爷的淫威,装聋作哑,放他而行。就是来到我山东境内,也有地方官害怕他,不向我禀报。若不是你二位打探及时,设计让他在泰安去登泰山,说不定他就出了山东境界,之后能不能杀了这个腌货都很难说。”
“大人英明,为大清肃奸,不计个人凶险,在下实实佩服。不过这事不是已过了,慈禧非但没有追究你,反而称赞你杀得好,对皇廷有功吗?”
“哼!那是玩花花绕儿。杀了安德海,慈禧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明里,她也得顺着皇上和东太后,暗里可就使绊子了。这时候他忽然翻出了孙有成当年的奏折,知道了你们在泗河救出的那位姑娘,便有了说词,责令让我来破这个案子,这不是为难我又是什么?我若是破了这个案子,一天的云彩都会散去。倘若我破不了这个案子,丁宝桢的头不还在她这老娘们手里提着吗?”
“原来是这样。”话说到这儿,齐稀元和桂生才明白了一切。
“这案子能不能破,丁某的头就在二位手里了,时隔了这么多年,还有可能吗?”
齐稀元说:“这案子虽说过去五年,那位身带宝珠的姑娘也死了,但它还必定留下了这条线索,只要顺着这条线索往下查,总会有结果的。只是,这颗宝珠是不是僧王爷的遗物呢?”
丁宝桢说:“这宝珠的确就是僧王爷的遗物。那年我将此珠让僧王爷的手下看了,他们说这宝珠是一对,一龙一凤,佩带在僧王爷身边,说是慈禧老佛爷相送。我想拿此物与慈禧相认,又怕这老娘们生歹意惹是非,但恭亲王看了,说这正是皇上传下来的,不会错的。由此可以推断,此物就是僧王爷的遗物。”
桂生说:“当年查僧王爷案子时,捻贼还在四处奔波,我找到我哥哥桂三,他说杀僧王爷的是一位捻童,名叫裴更,十六七岁的光景。按那时推算,他在张宗禹战败时捻贼被灭时,应当在十九二十岁左右,这与我们在泗河捉到的那位佩带这凤珠的女子年龄十分象近,那女子临死前曾呼喊着‘皮绠’的名字,那个皮绠是不是就是我哥说的裴更?他是不是与这女子有关连呢?”(未完待续。。)
丁府大厅内,摆了一桌酒宴。丁宝桢在厅内来回踱着步儿,略带几分焦灼。尊皇上命,杀了安德海,又将其曝尸数天,的确大快人心。山东百姓虽说也因清皇廷无能,战事不断,百姓苦不堪言,而怨声载道,对清王朝的官吏恨之入骨,形成了官民水火难融的局面,但对能为老百姓着想的清官还是很敬仰的。
这个丁宝桢,自打上任山东,先是布政使,后任巡府官职,兴学堂,办洋务,救灾民,的确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安德海恶名在外,仗着与慈禧太后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作恶多端,虽说杀安德海有皇上、东太后、恭亲王联手,但这大任落到丁宝桢这位执行者身上,也是要冒着凶险的。谁不知道慈禧老佛爷的厉害,连肃顺八大臣都能被她一锅烩了,你一个山东巡府算什么,想要你的小命还不跟捻个蚂蚁似的。可丁宝桢就是一条硬汉子,接了皇上密令后,不光周密布置,还敢违抗慈禧的懿旨,前庭接旨后门杀人,这还不变成老佛爷的眼中钉?虽说慈禧在无奈的情况下,没有对丁宝桢怎么样,还装模作样的夸奖了他。但丁宝桢知道,这事不能算完。果然事隔不久。僧王爷追凶的事儿就找到他头上来了。
“齐大人到。”家仆喊报了一声,丁宝桢便出庭相迎。
“为丁大人大请安。”齐稀元拱手作揖。后边跟着桂生,桂生也向丁宝桢请安。
丁宝桢笑容满面,一边还礼,一边引领二位入座:“请请请,饭菜都要凉了。”
丁宝桢让齐稀元坐上座,齐稀元说:“无德无才之人,下官哪敢,丁大人还是你坐这里吧。”
丁宝桢这时候已夺过家仆的酒壶,硬将齐稀元推上首席。吩咐家仆说:“你忙你的去吧。”又对齐稀元和桂生说,“今儿咱们是便宴,不讲究那些老规矩。再说也是在我家里,你是客我是主。”
客套一番,三人入座,丁宝桢亲自为二人满上。一桌菜都是丁大人亲手做的,其中最拿手的菜就是“宫宝鸡丁”。这菜本来是丁宝桢做的家常菜,有一次,几位王爷到丁府作客。丁宝桢就给他们炒了这个鸡丁,王爷们吃了赞不绝口,回头就派厨子来跟丁大人请教,不久这道菜就传到了宫里。由于是丁宝桢发明的,所以就给这道菜取名为“宫宝鸡丁”。
能坐在丁宝桢的大席上,又是丁大人亲自做的菜。齐稀元和桂生都内心充满感激。但丁宝桢却没有大人的作派,象自家亲朋一样。与齐稀元、桂生平等对话,和蔼可亲。有说的笑。
举杯的时候,丁宝桢看了看年轻的桂生,说:“这位小兄弟听说也参加过捻子?”
桂生急忙站起,说:“在下当年一时糊涂,参加了红枪会,后被僧王爷收编。高楼战被打散,这才投到了齐大人手下。”
丁宝桢说:“坐下坐下,来到我家,就是我的客人。来,咱们先干了这杯。”
“谢丁大人。”
三人一齐举杯,一饮而尽。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丁宝桢依然不提来意,这叫齐稀元有点纳闷。前些日子,遵命盯稍安德海,前前后后,齐稀元带着桂生,化妆成游客,一天一报,将安德海的行踪一一报定,才为丁宝桢正法安德海提供了先决条件,为此,丁大人在事后都对他们进行了奖赏。事已过了这么多天,忽然接到丁大人的传令,齐稀元就与桂生骑上快马,连夜赶到济南,难道千里迢迢地赶来,就是吃一顿便宴吗?
正迟疑着,不知怎地就说到了僧格林沁,先是夸他对皇上忠真,后是说他有勇无谋,最后丁大人将酒杯一摔,酒浆四溢:“这老匹夫,宝桢是被他害苦了。”
齐稀元道:“大人不必难过,僧格林沁不听你的劝,说明他太愚蠢了,如今他死在捻贼之手,不应验了你当初的提醒吗?皇上虽有怪罪,但不也有惊无险吗?”
当年,僧格林沁驻扎鲁山,已探得军情的山东军统领丁宝桢前往僧营禀报。刚到营门外,河南、安徽的几位要员正等待进帐。丁宝桢与几位同僚议起战事,都劝僧王爷不要冒进,别上了张宗禹的当。可僧格林沁正怒气冲冲,不把他们当成人看,出口就是羞辱之词,进帐连座都不赐。正说着,僧格林沁传丁宝桢进帐。
丁宝桢见过僧王爷:“王爷吉祥。”
僧格林沁白了丁宝桢一眼:“罢了,有啥事快说。”
丁宝桢见他的手下陈国瑞等都坐在那里,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着这位丁翰林,顿觉满脸血涌,说:
“下官马上跑累了,站着说不出话。”
僧格林沁一看丁宝桢翻了脸,掂量着也拿不下这位朝中大臣,便软了下来,亲自为他搬了座椅。
自那以后,山东军在皇上眼里就没有了好名声,军纪混乱,调度无方,行动迟缓,一个个斥书不停地从宫中发往丁宝桢手中。
“这个老匹夫,若是不被捻贼所杀,说不定我就要死在他的手上。”
齐稀元道:“他被捻贼所杀,那也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捻贼都是农民啊,他们是没有办法才造反啊,平息了叛乱,还不见好就收?可他的那些手下,攻下壕围。不分男女老幼,鸡犬不留。据说他攻下了捻军陪都雉河集。直直杀了三天三夜。涡河以北是张乐行的老窝,他杀得多少个庄子不见人。这样平反。是皇上要看到的吗?”
丁宝桢说:“百姓苦啊。”
见丁大人动了侧隐之心,桂生插话说:“丁大人身为巡府,不知对发捻之乱有何看法。”
丁宝桢见这位跟着齐稀办差的也敢对他说这种话,就有些奇怪,觉得齐稀元用的人,就不是一般人物。这个桂生,虽说今儿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在齐稀元手下当差多年,他对他也是面熟的。当年追查僧王案。后来布置盯安德海的行踪,齐稀元常带着这位助手前来禀报,他知道他是位能干的差官。
丁宝桢笑了,说:“依你之见呢?”
桂生说:“在下是不敢乱言的。”
“为何?”
“多说了怕你杀我的头。”
“哈哈哈……”丁宝桢笑了,“你尽管说之无妨,你当初加入红枪会都没有杀你的头,今儿你为大清办案,谁还会杀你的头?”
桂生几杯酒下了肚,加之丁大人和和气气的。桂生就有了几分胆量:“那我可就真说了。”
“当说无妨。”
“要我说这是大清的气数差不多了。”
“混账,怎能诅咒大清?”齐稀元将端起的酒杯一放,“你现在端的大清的饭碗,怎能替反贼说话?真的是不想活了?”
丁宝桢咽了一口酒。说:“不妨不妨,让他说下去,今儿是在我家里。言者无罪,出了门啥都没说。”
桂生接着说“皇庭如今搞成这个样子。百姓们怎能有好日子过?就说这发捻之乱,还不是官逼民反造成的?皇廷你争我斗。只想着皇权,却不知道如何振兴大清,结果洋毛子就打了进来,割地赔款。皇上没有钱就向老百姓要,老百姓的日子本来就过不下去,再遇上天灾**,还能活下去吗?这不,轻的打家劫舍,重的就聚众造反。如今发捻虽说平息下去,但百姓还是没有好日子过,因为皇上还没有那么多钱还洋人的钱,还得剥夺百姓,加之贪官趁机刮皮,这乱党不还得早一天晚一天地发生?”
桂生这一番话说完,桌上一时无語。齐稀元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丁宝桢连说:“吃菜,吃菜。”
“小小年纪,见识不浅呀。”半天,丁宝桢说了这么一句话。
“其实我也不小了,都三十一了。”
齐稀元说:“你在丁大人面前还敢说这个?”
“不敢,不敢。”
丁宝桢深吸了一口气,说:“小兄弟看得明白,不是个糊涂人呀。不过这话出就得烂在肚子里,不然的话,不是杀你一个人的头的问题,而是灭你的九族。”
“是,是,小的放肆了。”
“大清的今天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诺要将大清兴旺起来,拯救的办法不是没有,眼前各位重臣所办的洋务,就是一举。洋人欺侮中国人,是因为他们有炮有枪有铁舰,中国人不会造。中国人不挨洋人的打,就不能光靠八旗,就得学洋务,办工厂,兴学堂,让中国的状元进士也会设计大炮、洋枪、洋船,这道理好讲,可到了皇上那里,却是很难恩准,大清的绊子就在这里啊!”丁宝桢动了情,“这位小兄弟说得是有理,我这个当巡府的也难拯救大清,但眼前拿着皇上的奉录,不得不为皇上效力而已。唉,说远了,咱们将这杯酒干了!”
酒喝得大家都很舒心,三人就象多样不见的老朋友似的。这时候,齐稀元说:“丁大人如此看得起下官,真是下官造福,来,桂生,咱们共敬丁大人一杯。”
二人端起酒来要敬,丁宝桢却说:“慢。”
二人停了下来,互视不知所以然。
丁宝桢这时从腰里取出颗宝珠,说:“我有一事相求二位,二位应不应?”
齐稀元和桂生说:“莫说一件,就是十件百件,在下也再所不辞。”
“好。那你二位可认得这颗珠子了?”
齐稀元接过丁宝桢递过来的那颗宝珠,仔细一看,正是当年他从荷花身上取下的那颗宝珠。
“这。这,这不是当年从反贼那儿得到的那颗凤珠吗?”
“正是。”。丁宝桢说,“当年你们要查这个案子。后来却被我阻止了,原因你们都知道,我也就不多说了。今儿,我要说的是,你二位还敢接这个珠子吗?”
齐稀元看到这宝珠,这下酒意全无,刚刚的迟疑也烟消雾散,他猜肯定是僧王爷的案子又要启动了。
“丁大人,这珠子是当初俺上送给你的。你如今让俺接,不是白送给俺吧。”
“当然不是白送,但接过去还要完璧归赵。”
齐稀元双手接过珠子:“不就是僧王爷的案子吗,俺接过来就是了。”
于是,三人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丁宝桢问:“二位当年破僧王爷的案子,本已有了门目,不料被老夫阻止,案子半途而废,为此老夫很是内疚。今儿又厚着脸皮重提旧话。真是有难二位了。”
齐稀元问:“此事已过去好几年了,不是不让查了吗?怎么又想起来了呢?”
“咳,还不是杀安德海惹来的祸?”丁宝桢说,“接恭亲王传皇上和慈安太后的令。让丁某注意安德海私出宫门的罪行,丁某也知道安德海是老佛爷膝下的一条狗,对主子忠真无二。可他对群臣却是罪恶有加,在宫中传恶言。狗仗人势地欺上瞒下,许多重臣都惧他三分。连皇上也得受他的气。古往今来,宦官当政都没有好天下,让老佛爷这位老娘们如此宠下去,朝中的大事还不坏在宦官手里?皇上、慈安、恭亲王与安德海的矛盾可能与他们争权夺利有关,丁某想的是什么?是想的大清朝政,我的脾气你们也知道,我是最看不起那种人的。所以,安德海出了宫,坐车从通州上了太平船,打着黄旗与‘三足乌’旗,以给皇上采购龙衣的名义出游江南,这时候皇令已密送各省。沿途各省都没有人问,他们都知道安德海是慈禧的爱宠,明知道他犯有灭族的死罪,又有皇令在手,却惧老佛爷的淫威,装聋作哑,放他而行。就是来到我山东境内,也有地方官害怕他,不向我禀报。若不是你二位打探及时,设计让他在泰安去登泰山,说不定他就出了山东境界,之后能不能杀了这个腌货都很难说。”
“大人英明,为大清肃奸,不计个人凶险,在下实实佩服。不过这事不是已过了,慈禧非但没有追究你,反而称赞你杀得好,对皇廷有功吗?”
“哼!那是玩花花绕儿。杀了安德海,慈禧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明里,她也得顺着皇上和东太后,暗里可就使绊子了。这时候他忽然翻出了孙有成当年的奏折,知道了你们在泗河救出的那位姑娘,便有了说词,责令让我来破这个案子,这不是为难我又是什么?我若是破了这个案子,一天的云彩都会散去。倘若我破不了这个案子,丁宝桢的头不还在她这老娘们手里提着吗?”
“原来是这样。”话说到这儿,齐稀元和桂生才明白了一切。
“这案子能不能破,丁某的头就在二位手里了,时隔了这么多年,还有可能吗?”
齐稀元说:“这案子虽说过去五年,那位身带宝珠的姑娘也死了,但它还必定留下了这条线索,只要顺着这条线索往下查,总会有结果的。只是,这颗宝珠是不是僧王爷的遗物呢?”
丁宝桢说:“这宝珠的确就是僧王爷的遗物。那年我将此珠让僧王爷的手下看了,他们说这宝珠是一对,一龙一凤,佩带在僧王爷身边,说是慈禧老佛爷相送。我想拿此物与慈禧相认,又怕这老娘们生歹意惹是非,但恭亲王看了,说这正是皇上传下来的,不会错的。由此可以推断,此物就是僧王爷的遗物。”
桂生说:“当年查僧王爷案子时,捻贼还在四处奔波,我找到我哥哥桂三,他说杀僧王爷的是一位捻童,名叫裴更,十六七岁的光景。按那时推算,他在张宗禹战败时捻贼被灭时,应当在十九二十岁左右,这与我们在泗河捉到的那位佩带这凤珠的女子年龄十分象近,那女子临死前曾呼喊着‘皮绠’的名字,那个皮绠是不是就是我哥说的裴更?他是不是与这女子有关连呢?”(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僧格林沁之死》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僧格林沁之死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