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家乡
目录:跳跃新时代| 作者:滔腾人生| 类别:其他类型
林梵一边飞着还在想,刚才回来就吓自己一跳,可是不回那去又能去哪,这时的中国正是刚成立的时候,回去可以先去看看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看看他们现在的生活如何了,是不是像小时听到的那样,什么地连着炕,一屋住人一屋养猪,这个时候还有太爷爷和太姥爷呢。根本没见过,家里能有的只是一张黑白照片。这次回去一定要看看,如果能帮上一点忙就忙一些,可是我要是这样做了会不会改变历史呢。
林梵此时也很矛盾,可是既然自己回来了,想的是去哪都不熟悉,还是回到故土的好,对那里总有那么一种眷恋,此时父母还没有降生,回去看看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变化也是一件挺不错的事情。
小的时候总听爷爷讲,咱老家其实是山东人,在大清时你太爷爷躲灾逃荒,来到扎赉诺尔,当时往这边上逃的人有山东的,河北的,还有黑龙江的,这土好,草好,还有煤,还有一个大湖,就是冷点,没有当兵的,更没有胡子,所以就在这里安了家。
那时老人的决定是对的,这要是在往北上就是老毛子了,算起来咱们家在这都二百多年了,算是扎赉诺尔最早的移民。
后来老毛子来了,看这的煤多,那时煤层浅,两锹下去就能看到,家里一年到头都烧这个,比烧柴和牛粪强多了,后来日子更好了,还有了电,老家那时还点煤油灯呢,然后就托人往老家带话,结果老家的人听说这这么好,来的人就多了,再后来小日本子也来了,和老毛子合作开煤矿,后来打战了老毛子和小日本子掐起来了,最后就只剩下日本人了,他们自己不挖煤,就将战犯、农民、牧民抓来当劳工来挖煤,然后在用火车往国内运。
扎赉诺尔就是林梵的故土,这里对于林梵来说在熟悉不过了,上学时林梵偏文科,对于英语和数学真的是不行,由其是英语,都上初三了才开始学,之前学的是俄语,还没记住英语单词呢就毕业了,也就是说到了高中时才真正接触英语,不过也就是那一年林梵参军了,结果在部队里的一次遭遇,就成就了林梵现在的境遇。
小时候林梵记忆很好,林梵记得自已的父亲和老丈人,就是和采煤有关的机械工程出身,这里的人大部份,都是从事煤矿开采,等相应的工作,历史博物馆就有记载,1902年,苏俄成立了扎赉诺尔矿业公司,采出的煤炭主要是供中长铁路蒸汽机车使用,一部分用来取暖和发电。俄罗斯人和中国的工人一起劳动。所在这里多数以俄罗斯风格的住房为主,由于北方的冬天异常的寒冷,设计者把房子的墙壁弄的很厚,而窗户很小。这种房子在扎赉诺尔比比皆是其实就是木克愣,有些一直保留到60年代。
苏联管辖时期,扎赉诺尔煤矿的矿山救护大队。里面俄罗斯人和国人都是层层选拔的技术过硬的工人,30年代,救护队已经使用了氧气和防毒面具等先进的东西。
扎赉诺尔煤矿应该属于最早接触欧洲文明的北方区域之一,30年代这里就有舞厅酒吧等西洋的玩意,接待对象是俄罗斯的工程师、机械师等煤矿管理者。中国的很多地方商人和煤炭经销商、材料供货商也掺杂其中**作乐,八大市的妓(院)有好几家,夜晚也是灯红酒绿的奢靡风光。中国的许多买办,也应运而生,因而,扎赉诺尔的很多人,得益于开放的氛围,都喜欢跳舞,喜欢吃面包香肠,饮伏尔加和格瓦斯。
9.18事件后,日本人的势力渐渐增强,苏联人靠边站了,纷纷卷铺盖回国,但是也有少数俄罗斯技术工人和懂煤矿测量地质的专家被日本人留下来了。斯大林主导的苏联革命,镇压出身富裕的人,原来为沙皇效力的白俄,为了生计,也留在了中国东北,包括满洲里扎赉诺尔矿区。这些人的后代,有的就与中国人通婚,所以扎赉诺尔解放初期,二毛子很多。
那个时候的煤矿的地面设施很简单,电力由1500千瓦的燃煤蒸汽发电机组供应,1910年,中国的土地上,百分之八十还处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和农耕文化,扎赉诺尔煤矿就用上了电。矿区内有电力公司、电灯厂、矿灯厂、更生厂、列巴厂(面包房)、锅炉房等。30年代后期,扎赉诺尔就有了电影院,老电影院一直用到1963年,因为场地狭窄安全隐患很大,当时的呼伦贝尔盟行署投资在原址建设了新的电影院。扎赉诺尔新电影院1964年6月竣工,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故事片《千万不要忘记》。
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从人民日报上看中国大部份都在大旱,人们吃草根挖树皮,有多地还有人吃人的报导,可是扎赉诺尔没有一个人饿死,更别说吃不饱饭了,虽然吃的也是菜团玉米糊,可就是这样的一天三餐也是当时羡慕死人的饭菜。家里的一些老人还能偷偷吃上个咸鸡蛋。虽然说吃不饱,其实就是当时家庭人口太多,而种地的收入大部份都拿出去支援国家还债了。
1975年,扎赉诺尔欢送知识青年下乡。林梵的大姑就去了大杨树农场局‘青年农场’。大姑到了农村,经常是挣不到基本的口粮,成天来信管家里要这要那,譬如粮票啦、旧衣服了、甚至手电筒的电池和蜡烛也时常的给她寄。
扎赉诺尔煤矿距离达赉湖很近,山坡上的荒地肥沃宜于种植,达赉湖的支流就从爷爷家附近流过,爷爷说最旱时也从没有断过溜,开垦荒地种香瓜子、甜瓜、土豆、布留客、甜菜疙瘩,玉米、小麦,秋后卖掉补贴家用。
后来农民公社也种,不过是集体的,那时地好种,就是人少,年轻人都上了煤矿,而且这地这么多年从来没招过蚂蚱子,就是那些年这家贼多,入秋时洞杵子多,开春用大爬犁开地时,满地的跑的洞杵子,饿了一冬的狼呀,狐狸啥子的就跟着大犁跑,开上一个月的地,狼都吃吐了,看都不看。
集体公社后,爷爷就在公社里赶马车,奶奶就在家里代孩子,到了特殊时期后期奶奶的身体一直就不好,都是年轻时干太猛了,做下了病,就那样也不闲着,在家养个鸡呀,牛呀什么的,平时挤点奶,到了夏天还可以去卖个牛犊,那时家里也养猪,如果没有集体公社的存在,现在家里的生活肯定会很富裕。
林梵此时也很矛盾,可是既然自己回来了,想的是去哪都不熟悉,还是回到故土的好,对那里总有那么一种眷恋,此时父母还没有降生,回去看看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变化也是一件挺不错的事情。
小的时候总听爷爷讲,咱老家其实是山东人,在大清时你太爷爷躲灾逃荒,来到扎赉诺尔,当时往这边上逃的人有山东的,河北的,还有黑龙江的,这土好,草好,还有煤,还有一个大湖,就是冷点,没有当兵的,更没有胡子,所以就在这里安了家。
那时老人的决定是对的,这要是在往北上就是老毛子了,算起来咱们家在这都二百多年了,算是扎赉诺尔最早的移民。
后来老毛子来了,看这的煤多,那时煤层浅,两锹下去就能看到,家里一年到头都烧这个,比烧柴和牛粪强多了,后来日子更好了,还有了电,老家那时还点煤油灯呢,然后就托人往老家带话,结果老家的人听说这这么好,来的人就多了,再后来小日本子也来了,和老毛子合作开煤矿,后来打战了老毛子和小日本子掐起来了,最后就只剩下日本人了,他们自己不挖煤,就将战犯、农民、牧民抓来当劳工来挖煤,然后在用火车往国内运。
扎赉诺尔就是林梵的故土,这里对于林梵来说在熟悉不过了,上学时林梵偏文科,对于英语和数学真的是不行,由其是英语,都上初三了才开始学,之前学的是俄语,还没记住英语单词呢就毕业了,也就是说到了高中时才真正接触英语,不过也就是那一年林梵参军了,结果在部队里的一次遭遇,就成就了林梵现在的境遇。
小时候林梵记忆很好,林梵记得自已的父亲和老丈人,就是和采煤有关的机械工程出身,这里的人大部份,都是从事煤矿开采,等相应的工作,历史博物馆就有记载,1902年,苏俄成立了扎赉诺尔矿业公司,采出的煤炭主要是供中长铁路蒸汽机车使用,一部分用来取暖和发电。俄罗斯人和中国的工人一起劳动。所在这里多数以俄罗斯风格的住房为主,由于北方的冬天异常的寒冷,设计者把房子的墙壁弄的很厚,而窗户很小。这种房子在扎赉诺尔比比皆是其实就是木克愣,有些一直保留到60年代。
苏联管辖时期,扎赉诺尔煤矿的矿山救护大队。里面俄罗斯人和国人都是层层选拔的技术过硬的工人,30年代,救护队已经使用了氧气和防毒面具等先进的东西。
扎赉诺尔煤矿应该属于最早接触欧洲文明的北方区域之一,30年代这里就有舞厅酒吧等西洋的玩意,接待对象是俄罗斯的工程师、机械师等煤矿管理者。中国的很多地方商人和煤炭经销商、材料供货商也掺杂其中**作乐,八大市的妓(院)有好几家,夜晚也是灯红酒绿的奢靡风光。中国的许多买办,也应运而生,因而,扎赉诺尔的很多人,得益于开放的氛围,都喜欢跳舞,喜欢吃面包香肠,饮伏尔加和格瓦斯。
9.18事件后,日本人的势力渐渐增强,苏联人靠边站了,纷纷卷铺盖回国,但是也有少数俄罗斯技术工人和懂煤矿测量地质的专家被日本人留下来了。斯大林主导的苏联革命,镇压出身富裕的人,原来为沙皇效力的白俄,为了生计,也留在了中国东北,包括满洲里扎赉诺尔矿区。这些人的后代,有的就与中国人通婚,所以扎赉诺尔解放初期,二毛子很多。
那个时候的煤矿的地面设施很简单,电力由1500千瓦的燃煤蒸汽发电机组供应,1910年,中国的土地上,百分之八十还处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和农耕文化,扎赉诺尔煤矿就用上了电。矿区内有电力公司、电灯厂、矿灯厂、更生厂、列巴厂(面包房)、锅炉房等。30年代后期,扎赉诺尔就有了电影院,老电影院一直用到1963年,因为场地狭窄安全隐患很大,当时的呼伦贝尔盟行署投资在原址建设了新的电影院。扎赉诺尔新电影院1964年6月竣工,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故事片《千万不要忘记》。
在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从人民日报上看中国大部份都在大旱,人们吃草根挖树皮,有多地还有人吃人的报导,可是扎赉诺尔没有一个人饿死,更别说吃不饱饭了,虽然吃的也是菜团玉米糊,可就是这样的一天三餐也是当时羡慕死人的饭菜。家里的一些老人还能偷偷吃上个咸鸡蛋。虽然说吃不饱,其实就是当时家庭人口太多,而种地的收入大部份都拿出去支援国家还债了。
1975年,扎赉诺尔欢送知识青年下乡。林梵的大姑就去了大杨树农场局‘青年农场’。大姑到了农村,经常是挣不到基本的口粮,成天来信管家里要这要那,譬如粮票啦、旧衣服了、甚至手电筒的电池和蜡烛也时常的给她寄。
扎赉诺尔煤矿距离达赉湖很近,山坡上的荒地肥沃宜于种植,达赉湖的支流就从爷爷家附近流过,爷爷说最旱时也从没有断过溜,开垦荒地种香瓜子、甜瓜、土豆、布留客、甜菜疙瘩,玉米、小麦,秋后卖掉补贴家用。
后来农民公社也种,不过是集体的,那时地好种,就是人少,年轻人都上了煤矿,而且这地这么多年从来没招过蚂蚱子,就是那些年这家贼多,入秋时洞杵子多,开春用大爬犁开地时,满地的跑的洞杵子,饿了一冬的狼呀,狐狸啥子的就跟着大犁跑,开上一个月的地,狼都吃吐了,看都不看。
集体公社后,爷爷就在公社里赶马车,奶奶就在家里代孩子,到了特殊时期后期奶奶的身体一直就不好,都是年轻时干太猛了,做下了病,就那样也不闲着,在家养个鸡呀,牛呀什么的,平时挤点奶,到了夏天还可以去卖个牛犊,那时家里也养猪,如果没有集体公社的存在,现在家里的生活肯定会很富裕。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跳跃新时代》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跳跃新时代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