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位面商人在明末 216袁崇焕上台的经过

216袁崇焕上台的经过

目录:位面商人在明末| 作者:屠神龙| 类别:都市言情

    说道这里,作者不得不提醒一下这个时候京城的相关背1景和事情经过。崇祯皇帝已经即位半年多的时候。他已经过了刚即位时的兴奋期。又因为崇祯皇帝在东林党和勋贵的联手之下,秋风扫落叶般的清除了魏忠贤一党,所以,现在的崇祯皇帝是完全掌管了朝政。身为藩王登基,没有受过系统皇帝教育的他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实际情况如何,不顾大明这台破车摇摇欲坠的现实,和现代的热血青年一样是信心百倍地想干一番大事,成为尧舜之君。

    崇祯皇帝对传位给他的哥哥——天启皇帝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他和天启皇帝之间的兄弟感情相当的好。要不然,天启皇帝也不会在当时的信王成年以后,不把他赶到地方上去就藩,而把他留在京城。也不会后来把自己的皇位传给崇祯皇帝。

    但是,在天启皇帝最后的两年中,在魏忠贤的劝谏下,想留下自己的后代继承大统,后来崇祯得位之后,被天启宠幸过的女人论怀孕与否,都被赐死——还不通过正常途径审判,为崇祯继位的合法性带来了几个问号.

    不过因为勋贵在明朝中后期日益腐化堕落,已经不能用来制衡文官,加上很多皇帝还把服侍自己的太监,当成了亲人来看待。于是造成明朝宦官横行的现象,身为藩王登基,没有受过系统皇帝教育的崇祯不知道用太监制衡文官的道理,又受到了文官们妖魔化太监的宣传,导致崇祯皇帝又从心底里魏忠贤极为痛恨,甚至进而对天启皇帝的所作所为是深恶痛绝.很多事非要反着干,以为儒家经典那套贯彻下去,就能治理好国家.

    所以,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他就要杀掉魏忠贤;天启皇帝做木匠,不理朝政,崇祯皇帝就要勤理朝政;天启皇帝派出太监去征收商税和矿税,崇祯皇帝就要召回这些太监,取消商税和矿税。

    可是崇祯皇帝不知道,他所作的这些事,都是他从小从教他读书的那些文官嘴里听来的。

    这些文官教得对不对呢?从道理上来讲,都对。而且他们教授崇祯皇帝的大部分做法,也绝对是正确的行为。

    但是,这些文官教授给崇祯皇帝的内容中,是夹带着自己的一部分私货的。因为这些文官的背后,都是有自己的利益集团的。这些利益集团当然要通过这些文官来反映出自己政治上的诉求。而国家制定的某些政策,可能是有利于这些利益集团,而不利于整个国家的。比如说是商税和矿税的征收。

    没有政治经验的崇祯皇帝并不知道,有些事虽然要在天下万民面前大义凛然地说,但身为一个领导者,可以甚至是必须说一套,做一套的。

    而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已经平静了下来。他发现前面的几任皇帝确实遗留下来很多问题,他即位以后也碰到了很多问题。可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都需要钱。而这时候的明朝朝廷的财政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可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非是开源和节流这两个方面。而那些文官提出的政策,说的天花乱坠,实际上非是在财政上,不仅不开源,而且要把已经开源的水管龙头关小,甚至关死。

    而崇祯皇帝因为自己从小所受的文人教育,不是帝王教育,又因为身边没有同样熟悉政务,也同样知道这些文官猫腻动作的宦官们的提醒,崇祯皇帝竟然傻乎乎地批准了这些政策。

    为什么这些宦官不提醒呢?一方面,崇祯身边的太监都是魏忠贤死敌王安的门人,和东林党关系都不错,甚至在反对魏忠贤上是盟友,另一方面因为他们看到了魏忠贤的下场后,不敢挺身而出为皇帝说话啊!这也体现出崇祯皇帝诛杀魏忠贤的恶果来。

    那开源那条路既然走不通,那只有走节流这条路了。

    当时的明朝朝廷中,最大的一笔开支就是军费,占明朝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而在军费开支中,辽东的军费开支又占整个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

    而且辽东的军费开支,几乎是年年递增。在萨尔浒之战以后,明朝军队在辽东,是处于屡战屡败,苦苦防御的劣势中,为了抵御后金军队咄咄逼人的攻势,明朝朝廷花了大笔的钱粮,以及派遣了一部分军队来加强辽东军队的实力。

    除此之外,明朝还在辽东建造了大量的堡垒。而这一切,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钱粮。可是,就算是这样,辽东的局势依然只能算止住了恶化,没有什么好转。对于明朝朝廷的财政来说,整个辽东地区,已经成为一个底洞了。

    而这时候的崇祯皇帝就按照常理想:集合全国的财力,砸锅卖铁,凑集一大笔军费。再往辽东派遣一名名将明朝因为都是文官领军,所以这个名将也一定会是文官。倾尽全国之力,一定能争取在一定的时间内,把辽东局势彻底扭转过来。甚至完全消灭后金军队。

    如果那样的话,只要咬紧牙关挺过前面这几年,那明朝整个财政问题,将完全活了起来。

    应该说,崇祯皇帝的想法理论上是正确的,也是完全符合逻辑的。但是他根本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个政策的实行,使得旱灾以后救灾的钱粮得到了大大地压缩。因此,后来在陕北的农民造反队伍,从星星之火立刻燎原到整个陕西省。

    这就是袁崇焕上台之前的大背1景,而袁崇焕上台之前的小背1景呢?朝廷官员虽多,在边事上有本事的却没几个,派哪一位文官主持辽东的军务的人选其实不多,当时,众望所归的大臣只有两名:孙承宗和袁崇焕。

    但是因为当时的孙承宗年龄已经很大了,因为孙承宗曾经是天启皇帝的老师,鉴于崇祯皇帝对于天启皇帝那复杂的感情。以及孙承宗个人的威望太高,又主张军事防御兼经济封锁,慢慢憋死满清,和崇祯皇帝速战速决的部署矛盾,所以,崇祯皇帝打心眼里不愿意派出孙承宗去。

    那就只有袁崇焕了,没有别的选择。

    袁崇焕这个人是东林党出身,老师是东林首辅韩爌,为了自己保住在辽东的地位甚至为了袁崇焕曾为魏忠贤建祠,按照崇祯那宽松捉阉党的标准,他也是魏忠贤一党的。但是,因为他一直在辽东做官,远离京城这个中枢。所以,他也就基本上没有得罪过任何其他的东林党系统文官。

    对于袁崇焕来说幸运的是,在天启六年时,在魏忠贤发动的对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打击中,他是魏忠贤一党中温和一派的人,主张不扩大对文官的打击范围。

    因此,在之后魏忠贤一党内部的争权夺利中,袁崇焕受到了另一派主张扩大对文官的攻击,不得不辞官回家。这样一来,袁崇焕也隐隐约约地成为了魏忠贤打击文官的牺牲品。在东林党的一些人看来,袁崇焕其实是和魏忠贤一党对立的,给魏忠贤建祠也是忍辱负重,想用委婉的办法帮助东林党。而崇祯皇帝对于袁崇焕的看法正是如此。

    所以,在崇祯元年四月,还是崇祯大肆打击阉党,肆意扩大事态的时候,当有东林党的大臣上奏折,向崇祯皇帝推举袁崇焕时,崇祯皇帝就迫不及待地重启用了袁崇焕。并且在崇祯元年的七月,和袁崇焕进行了重要的平台召见。

    这次召见的大概内容就是:

    崇祯皇帝向袁崇焕详细地了解了辽东的局势,并且聆听了袁崇焕关于解决辽东局势的看法。袁崇焕认为崇祯皇帝想速战速决,必须有许多先决条件,崇祯一一答应,当袁崇焕向崇祯皇帝提出很多要求以后,崇祯皇帝也都满足了袁崇焕。于是在最后,袁崇焕向崇祯皇帝保证:只要朝廷确实满足了袁崇焕的要求,他将在五年时间内平定辽东局势。

    在召见以后,崇祯皇帝立即赐袁崇焕尚方宝剑,并且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召见完毕以后,崇祯皇帝的心里是十分地高兴。他终于开始做即位以后的第一件大事了。虽然现在的辽东局面还是如此,但是,有了熟知辽东战事,文官中的名将袁崇焕的保证和自己的不遗余力支持,那好的开始不是成功的一半吗?

    平台召见就这么结束了。但我们应该看看在这次召见中发生的两个场景。

    第一个就是:崇祯皇帝承诺将满足袁崇焕的所有要求,而袁崇焕也承诺在五年内平定辽东的局势。

    因为这次召见是有史料记载的,而且记载得是十分得完整。另外,这次召见也是有很多大臣旁听的。所以,这次召见必定是十分正式的。因此,在这次召见中,所有人做出的承诺也一定是很严肃的。定下来的方针和政策也将成为国策。

    但是从事后来看,崇祯皇帝是扎扎实实地把自己的承诺给一一实现了。而做出承诺的袁崇焕又怎样看待自己的承诺呢?

    第二个就是:当有熟悉辽东局势,知道五年内论如何也平定不了辽东的大臣,私底下向袁崇焕提出心中的疑问时,袁崇焕是这么回答他的。

    袁崇焕的话大概的意思就是:现在皇帝的年龄还小,又不怎么了解辽东的局势。我看到皇帝为辽东局势焦心,所以就这么说,来安慰安慰他。

    怎么回事?难道袁崇焕做出的承诺,是要逗崇祯皇帝开开心吗?他把这次正式的召见当成哄幼儿园小朋友的场所啦!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虽然在史料中,把这位大臣和袁崇焕之间的谈话内容,记载得十分的完整。但是从事后来看,崇祯皇帝显然是不知道他们之间的谈话内容的。这不禁让人十分怀念那些东厂的特务啊!

    而对于平台召见的另一位主角——袁崇焕,我们将要详细分析一下。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对于明朝末年的局势发展,有着极其巨大的影响作用。

    袁崇焕的个人经历大家应该很熟悉了。有兴趣的话,可以找史料和百度一下袁崇焕的一些主要事迹,以及为什么袁崇焕在当时的崇祯皇帝和大臣们心目中,成为了众望所归的,解决辽东局势的大臣的。

    袁崇焕在刚考上了进士,在福建做一名县令的时候,利用自己到京城考核的时候,私自巡视边关,考察关外形式,并且向朝廷呈交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和解决办法。

    这件事使得袁崇焕声名鹊起,他立刻得到朝廷的重用,升官并调任到辽东。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明朝朝廷是多么的缺乏军事人才。

    不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袁崇焕是位忧国忧民的,勇于任事的人。当然也可以说是做事功利心太强,不择手段,其实这都是一个事实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这么说,终其一生,袁崇焕的这两个特点都没有减退过半丝半毫。

    袁崇焕在到辽东上任以后,在当时辽东督师——孙承宗住持的宁锦防线的大战略下,也在孙承宗的指挥下,收复了辽东大片的失地。使得辽东的局面,说不上扭转吧,但起码是好转起来。并且使得辽东的局面平稳了下来。

    这里就要说说孙承宗的宁锦防线。宁锦防线其实是种防御状态下的绞杀形进攻战略。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建立一个个坚固的堡垒进行防御,其实,它的本质是限制后金军队的机动,把后金的特长的野战变成攻城战,逼迫后金军队不得不去攻打这些坚固的堡垒,以达到大量杀伤后金军队有生力量的目的。

    这个战略就有些类似于第五次反围剿中的碉堡群战略。最后也逼迫着赤军不得不丢弃核心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优势兵力财力,而野战不行的一方取胜的不二法门。

    但是这个战略有着以下的一些缺点:见效慢、时间长和花费的钱粮多。所以,在明朝财政窘迫的情况下,因为魏忠贤和孙承宗所在的东林党在政治上激烈对立的情况下,孙承宗只能够奈地辞官回乡了。而宁锦防线的战略也不得不停止了下来。

    这样一来,被宁锦防线压迫得越来越窘迫的后金军队终于喘了一口气,并且在以后大大发展了起来。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孙承宗的指挥下,袁崇焕确实是收复了辽东大块的失地的。他的功劳也是扎扎实实的。

    接下来就要说,袁崇焕一生中最辉煌时刻的战斗了。在孙承宗辞官以后,高第接任。高第认为关外不可守。他的观点一方面是因为高第的军事才能确实糟糕,但主要的原因还是明朝的财政窘迫。实在不能持续孙承宗的堡垒战术了,在战略上其实是没错的.

    但是,当高第的命令颁布以后,袁崇焕拒不接受,率领手下将领独守孤城宁远。在这次战斗中,守城的大炮对后金军队造成了相当的伤亡,后金军队也因此战败撤退了,当然代价是觉华岛被屠城,明军损失惨重——不过话又说来了,袁崇焕如果说是占了小便宜吃大亏,其余的明军将领则是大亏小亏一起吃,从这一点来看,袁崇焕也算是相当难得了。

    这次战斗,是明朝和后金军队作战时,正面战场唯一一次大胜。消息传来以后,朝野一片欢腾,袁崇焕的个人名声也达到了顶点。

    由此看来,袁崇焕确实有拿的出手的功绩。确实也应该众望所归。但是,这只是朝廷中这些外行人的看法。内行人又怎么看待袁崇焕的呢?因为在辽东,作战的都是武官,这就是说,那些武官的眼里又是怎么看待袁崇焕这个督师的呢?依靠守城,用大炮取得战果,很多武官也未必不能做到,只是没有袁崇焕那样的文官身份,不敢扛上罢了.

    所以这些武官接受不接受袁崇焕的领导呢?当然是接受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也肯定不会成为辽东的督师的。相比较于那些瞎指挥的文官督师来,袁崇焕还是比较懂军事的。不会莫名其妙的逼着自己去送死,这也算是矮子里挑长子了。

    但是他们对袁崇焕的功绩心服口服吗?不见得。

    我们先看看袁崇焕的第一次功绩。他是在孙承宗的指挥之下,再收复这些辽东的失地的。因此,论袁崇焕再怎么样决胜千里之外,主要的功劳还是运筹帷幄的孙承宗。

    那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呢?宁远占了点小便宜,觉华岛吃了大亏,输了个一干二净.

    可是,袁崇焕知道不知道这些武官的想法吗?也知道。那他该如何应对呢?他只能够采取,也只有这么一个应对措施:拉拢辽东武官中,最大的武官集团——辽东铁骑集团。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位面商人在明末》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位面商人在明末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