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章 隐患
目录:新唐| 作者:庄不二| 类别:历史军事
李再兴坐在骆驼上,身体随着骆驼的前进慢慢晃动,寻找着最省力的节奏。换乘骆驼,是李嗣业的建议,因为骆驼能负重,耐苦劳,比战马更适合长途旅行。
李再兴骑乘的这匹骆驼是一匹体型巨大的白驼,是李嗣业作为大师兄送给小师弟的一份礼物。据他说,这是当年随夫蒙灵詧参加热海之战的战利品,原属突骑施莫贺达干可汗,是不可多得的神物。别看它平时走路不紧不慢,一旦奔驰起来,不亚于普通的骏马,堪与特勒骠相媲美。
李再兴欣然同意。因为主要对手可能是大食人,而大食人除了有阿拉伯马,骆驼也是他们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要想与大食争锋,大量使用骆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杜甫等人也换了骆驼。骆驼虽好,但是气味也大,杜甫不太习惯,用手绢捂着鼻子,摇头晃脑的构思诗句以分散注意力。和岑参盘桓数日,他有了一些写边塞诗的灵感,正在准备写诗。和李白斗酒诗千篇不一样,他写诗像怀孕,要经过长时间的酝酿。骆驼虽然慢,但是坐得舒服,在骆驼背上摇来晃去,很适合打腹稿。
看着杜甫那副半睡半醒的样子,李再兴想着李嗣业对岑参的评价,不由得哑然失笑。
在李嗣业看来,岑参就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书生,只会夸夸其谈,其实什么也不懂。不懂也就罢了,偏偏他还总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进士出身,高人一等。从李嗣业的报怨中,李再兴听出了一些弦外之音,岑参是到安西来镀金的,根本就没打算过在安西扎根。他到高仙芝的幕府来,是希望利用高仙芝的声望,得到高仙芝的推荐,走仕途捷径。
天子重边功,对边关重将的意见非常重视,像高仙芝这样的将领如果推荐一个人,通常天子都不会拒绝,相关的诠选部门也会优先安排,以示以边将的尊重。所以这些读书人即便看不上武人,不喜欢边关的生活,也会来边关忍受几年,得到边将的推荐之后就远走高飞,回到繁华的中原去。
对这样的人,谁能喜欢?高仙芝也不喜欢这样的人,之所以对岑参以礼相待,也是没办法。文人掌握着言论,岑参又是高门世家,高仙芝一个高丽奴,是不敢得罪这样的人的。
但是岑参对高仙芝的礼遇并不感激,相反,他颇有微词。在李嗣业看来,岑参说高仙芝贪婪就是一个莫大的污蔑。李嗣业并不否认高仙芝要讨伐石国有夺财的意思,但是他的出发点不一样。
“中丞部下将士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边关,为什么舍生忘死,不辞劳苦?当然是为了立功受赏。朝廷能赏多少钱?分到每个将士的手中,不过是一顿酒钱罢了。中丞要激励将士作战,不仅将战利品悉数分给部下,还要收罗更多的钱财来赏赐将士,激励士气。攻打石国,夺其财,弱其力,鼓励士气,一举两得,利国利民,怎么能说中丞贪婪?”
李嗣业当时挥舞着手臂,义愤填膺。“中丞若是贪婪之辈,又怎么可能有求必应?岑参有没有告诉你他刚到龟兹的时候收过中丞多少安家费,这些钱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
李再兴不能说李嗣业没道理,但是他也感受到募兵制的问题。募来的兵不是府兵,打仗只是一种职业,他们作战勇敢,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钱财。有动力,当然是好,但是一旦遇到实力强大的对手,战事陷于胶着,求财无望,反而有可能送命的时候,他们很难像府兵一样顽强的坚守阵地,极可能崩溃。
另外一方面,当朝廷的赏赐不足,边将只能自己想办法的时候,这些士卒自然会忠于将领,而不是朝廷,他们慢慢的会变成将领的私兵,形成对朝廷的离心力。
这可不是一个好苗头,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也许就起源于此。
由此可见,大唐的危机不用等到安史之乱就已经出现了。比起这个隐患来,文武相轻远没那么急迫,至少目前还没有显现出太大的危机,有天子的支持,武人的势力还是很强的。
李再兴想到了不少问题,但是他一时也没什么解决的办法,相反越发觉得头绪纷杂,远比刺杀李林甫要麻烦得多。每到这时候,他常常想起李林甫的自信和骄傲,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不安。
想得脑仁疼的时候,李再兴就把这些问题抛开,把目光投向远处的地平线。他们走的这条路是丝路的北道,南面是绵延的沙漠,北面是高耸入云的天山,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他们走在雪山与沙漠之间,仿佛走在天堂与地狱的边缘。
……
疏勒是葱岭以东的最后一个绿州,由疏勒向西,就是分隔内外的葱岭。向南,可以经小勃律入吐蕃,或者折向西南,入吐火罗,至天竺。这条路多有高山深谷,艰难险阻,人迹罕至,却又是吐蕃进出河中的必经之路。大唐攻占了小勃律之后,就卡住了吐蕃西出的咽喉。可以想象,吐蕃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大战在所难免。高仙芝让李嗣业这员猛将镇守疏勒,用心良苦。
疏勒向西,溯赤河而上,翻越葱岭,可以到达渴塞城。渴塞城就是原来的休循州,昭武九胡拔汗那国的治城之一。如果说小勃律是吐蕃出藏的门户,那么渴塞城就是吐蕃进中亚的门户,地理位置之重要,自不待言。
吐蕃、大唐以及大食都明白这一点。开元三年,吐蕃、大食联合进兵拔汗那,立阿了达为王,赶走了原来的拔汗那王。拔汗那王奔安西求救,时任安西监察御史的张孝嵩率领安西军千里奔袭,大破阿了达于连城,屠三城,斩获千余级。
这就是著名的拔汗那之战,是大唐和大食、吐蕃的第一次正式接触,以大唐的大获全胜告终。
自那以后,原本和大唐不怎么亲近的拔汗那就成了大唐的铁杆拥趸,多次出兵助阵。盖嘉运击突骑施,高仙芝破小勃律,都有拔汗那的将士从征。天宝三载,天子赐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窦姓,改拔汗那为宁远,又以宗室女为和义公主,下嫁宁远王。窦姓是在外家之姓,这次和亲也是大唐和中亚诸胡的唯一一次和亲,由此可见大唐对拔汗那的重视。
由疏勒至渴塞城,原本是安西通往河中地区的要道,入唐以后,改为北道,这条路就不怎么通行了。李嗣业驻守疏勒,了解到这个情况,派人做了一些探查,所以建议李再兴取隋时旧道,直奔渴塞城。一方面可以省不少路程,另一方面也可趁机亲自走一遍这条路,对以后统兵大有好处。
李再兴原本不了解这个情况,所以特别感兴趣,欣然采纳了李嗣业的建议。
唯一的问题是杜甫能不能随行。李再兴等人都是身体结实的武人,即便是爱尔麦迪也是身手敏捷的战士。只有杜甫是个书生,他能不能承受跋涉之苦,李再兴没把握。这不同于之前的路,这是要在崇山峻岭里穿行,难度超乎想象。
“杜兄,你考虑好了。”李再兴诚恳的对杜甫说道:“这条路肯定很辛苦,我建议你留在疏勒。”
杜甫也有些犹豫,但最后他还是决定继续前行。一来他觉得已经走到这里了,半途而废,前面的苦就白吃了。他以后未必再有机会来安西,更未必有机会去葱岭以西,这次不去看一看,也许是终生遗憾。二来他觉得李嗣业对文人没什么好感,未必能相处和睦。与其在这里苦熬,不如和李再兴一起前进。
李再兴答应了,做了充分的准备后,他们踏上了西行之路。
……
葛罗岭。
杜甫拖着两条像灌了铅一样的腿,两手着地,几乎是爬一样的爬到了一块巨石上,艰难的翻过身,仰面躺在巨石上,呼哧呼哧地喘着气,一点形象也顾不上了。
这里的海拔大概有六千多米,空气稀薄,就连李再兴都觉得有些头晕眼花,更别尽杜甫了。实事求是的说,走到这里,杜甫居然还没要人背,李再兴已经很意外了。
李再兴走到他的身边坐下,叉着腰,大口大口的喘息着。
“杜兄,还能行吗?”
“行。”杜甫艰难的唾了口唾沫:“不过……先让我……喘一会儿,我实在走不动了,心跳得比战鼓……还急。”
“现在知道山地行军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吧?”李再兴打趣道:“回去之后,你写的诗可以自称山地之诗,保证比登泰山还有气魄。”
杜甫苦笑道:“你别打趣我了。我知道山地之王的名号来之不易,唉,以前坐在书斋里,总觉得没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现在亲身体验了一下,才知道不易。安西的将士……”他举起摇摇晃晃的手臂,挑起大拇指:“是真正的好汉。”
李再兴正准备夸他两句,耳边传来一阵清脆的鸟鸣。他神色一紧,抬头向远处看去。
爱尔麦迪站在远处的一个山坡上,向他比了一个手势。
李再兴喝了一声:“警戒,有敌情!”
。
李再兴骑乘的这匹骆驼是一匹体型巨大的白驼,是李嗣业作为大师兄送给小师弟的一份礼物。据他说,这是当年随夫蒙灵詧参加热海之战的战利品,原属突骑施莫贺达干可汗,是不可多得的神物。别看它平时走路不紧不慢,一旦奔驰起来,不亚于普通的骏马,堪与特勒骠相媲美。
李再兴欣然同意。因为主要对手可能是大食人,而大食人除了有阿拉伯马,骆驼也是他们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要想与大食争锋,大量使用骆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杜甫等人也换了骆驼。骆驼虽好,但是气味也大,杜甫不太习惯,用手绢捂着鼻子,摇头晃脑的构思诗句以分散注意力。和岑参盘桓数日,他有了一些写边塞诗的灵感,正在准备写诗。和李白斗酒诗千篇不一样,他写诗像怀孕,要经过长时间的酝酿。骆驼虽然慢,但是坐得舒服,在骆驼背上摇来晃去,很适合打腹稿。
看着杜甫那副半睡半醒的样子,李再兴想着李嗣业对岑参的评价,不由得哑然失笑。
在李嗣业看来,岑参就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书生,只会夸夸其谈,其实什么也不懂。不懂也就罢了,偏偏他还总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进士出身,高人一等。从李嗣业的报怨中,李再兴听出了一些弦外之音,岑参是到安西来镀金的,根本就没打算过在安西扎根。他到高仙芝的幕府来,是希望利用高仙芝的声望,得到高仙芝的推荐,走仕途捷径。
天子重边功,对边关重将的意见非常重视,像高仙芝这样的将领如果推荐一个人,通常天子都不会拒绝,相关的诠选部门也会优先安排,以示以边将的尊重。所以这些读书人即便看不上武人,不喜欢边关的生活,也会来边关忍受几年,得到边将的推荐之后就远走高飞,回到繁华的中原去。
对这样的人,谁能喜欢?高仙芝也不喜欢这样的人,之所以对岑参以礼相待,也是没办法。文人掌握着言论,岑参又是高门世家,高仙芝一个高丽奴,是不敢得罪这样的人的。
但是岑参对高仙芝的礼遇并不感激,相反,他颇有微词。在李嗣业看来,岑参说高仙芝贪婪就是一个莫大的污蔑。李嗣业并不否认高仙芝要讨伐石国有夺财的意思,但是他的出发点不一样。
“中丞部下将士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边关,为什么舍生忘死,不辞劳苦?当然是为了立功受赏。朝廷能赏多少钱?分到每个将士的手中,不过是一顿酒钱罢了。中丞要激励将士作战,不仅将战利品悉数分给部下,还要收罗更多的钱财来赏赐将士,激励士气。攻打石国,夺其财,弱其力,鼓励士气,一举两得,利国利民,怎么能说中丞贪婪?”
李嗣业当时挥舞着手臂,义愤填膺。“中丞若是贪婪之辈,又怎么可能有求必应?岑参有没有告诉你他刚到龟兹的时候收过中丞多少安家费,这些钱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
李再兴不能说李嗣业没道理,但是他也感受到募兵制的问题。募来的兵不是府兵,打仗只是一种职业,他们作战勇敢,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钱财。有动力,当然是好,但是一旦遇到实力强大的对手,战事陷于胶着,求财无望,反而有可能送命的时候,他们很难像府兵一样顽强的坚守阵地,极可能崩溃。
另外一方面,当朝廷的赏赐不足,边将只能自己想办法的时候,这些士卒自然会忠于将领,而不是朝廷,他们慢慢的会变成将领的私兵,形成对朝廷的离心力。
这可不是一个好苗头,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也许就起源于此。
由此可见,大唐的危机不用等到安史之乱就已经出现了。比起这个隐患来,文武相轻远没那么急迫,至少目前还没有显现出太大的危机,有天子的支持,武人的势力还是很强的。
李再兴想到了不少问题,但是他一时也没什么解决的办法,相反越发觉得头绪纷杂,远比刺杀李林甫要麻烦得多。每到这时候,他常常想起李林甫的自信和骄傲,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不安。
想得脑仁疼的时候,李再兴就把这些问题抛开,把目光投向远处的地平线。他们走的这条路是丝路的北道,南面是绵延的沙漠,北面是高耸入云的天山,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他们走在雪山与沙漠之间,仿佛走在天堂与地狱的边缘。
……
疏勒是葱岭以东的最后一个绿州,由疏勒向西,就是分隔内外的葱岭。向南,可以经小勃律入吐蕃,或者折向西南,入吐火罗,至天竺。这条路多有高山深谷,艰难险阻,人迹罕至,却又是吐蕃进出河中的必经之路。大唐攻占了小勃律之后,就卡住了吐蕃西出的咽喉。可以想象,吐蕃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大战在所难免。高仙芝让李嗣业这员猛将镇守疏勒,用心良苦。
疏勒向西,溯赤河而上,翻越葱岭,可以到达渴塞城。渴塞城就是原来的休循州,昭武九胡拔汗那国的治城之一。如果说小勃律是吐蕃出藏的门户,那么渴塞城就是吐蕃进中亚的门户,地理位置之重要,自不待言。
吐蕃、大唐以及大食都明白这一点。开元三年,吐蕃、大食联合进兵拔汗那,立阿了达为王,赶走了原来的拔汗那王。拔汗那王奔安西求救,时任安西监察御史的张孝嵩率领安西军千里奔袭,大破阿了达于连城,屠三城,斩获千余级。
这就是著名的拔汗那之战,是大唐和大食、吐蕃的第一次正式接触,以大唐的大获全胜告终。
自那以后,原本和大唐不怎么亲近的拔汗那就成了大唐的铁杆拥趸,多次出兵助阵。盖嘉运击突骑施,高仙芝破小勃律,都有拔汗那的将士从征。天宝三载,天子赐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窦姓,改拔汗那为宁远,又以宗室女为和义公主,下嫁宁远王。窦姓是在外家之姓,这次和亲也是大唐和中亚诸胡的唯一一次和亲,由此可见大唐对拔汗那的重视。
由疏勒至渴塞城,原本是安西通往河中地区的要道,入唐以后,改为北道,这条路就不怎么通行了。李嗣业驻守疏勒,了解到这个情况,派人做了一些探查,所以建议李再兴取隋时旧道,直奔渴塞城。一方面可以省不少路程,另一方面也可趁机亲自走一遍这条路,对以后统兵大有好处。
李再兴原本不了解这个情况,所以特别感兴趣,欣然采纳了李嗣业的建议。
唯一的问题是杜甫能不能随行。李再兴等人都是身体结实的武人,即便是爱尔麦迪也是身手敏捷的战士。只有杜甫是个书生,他能不能承受跋涉之苦,李再兴没把握。这不同于之前的路,这是要在崇山峻岭里穿行,难度超乎想象。
“杜兄,你考虑好了。”李再兴诚恳的对杜甫说道:“这条路肯定很辛苦,我建议你留在疏勒。”
杜甫也有些犹豫,但最后他还是决定继续前行。一来他觉得已经走到这里了,半途而废,前面的苦就白吃了。他以后未必再有机会来安西,更未必有机会去葱岭以西,这次不去看一看,也许是终生遗憾。二来他觉得李嗣业对文人没什么好感,未必能相处和睦。与其在这里苦熬,不如和李再兴一起前进。
李再兴答应了,做了充分的准备后,他们踏上了西行之路。
……
葛罗岭。
杜甫拖着两条像灌了铅一样的腿,两手着地,几乎是爬一样的爬到了一块巨石上,艰难的翻过身,仰面躺在巨石上,呼哧呼哧地喘着气,一点形象也顾不上了。
这里的海拔大概有六千多米,空气稀薄,就连李再兴都觉得有些头晕眼花,更别尽杜甫了。实事求是的说,走到这里,杜甫居然还没要人背,李再兴已经很意外了。
李再兴走到他的身边坐下,叉着腰,大口大口的喘息着。
“杜兄,还能行吗?”
“行。”杜甫艰难的唾了口唾沫:“不过……先让我……喘一会儿,我实在走不动了,心跳得比战鼓……还急。”
“现在知道山地行军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吧?”李再兴打趣道:“回去之后,你写的诗可以自称山地之诗,保证比登泰山还有气魄。”
杜甫苦笑道:“你别打趣我了。我知道山地之王的名号来之不易,唉,以前坐在书斋里,总觉得没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现在亲身体验了一下,才知道不易。安西的将士……”他举起摇摇晃晃的手臂,挑起大拇指:“是真正的好汉。”
李再兴正准备夸他两句,耳边传来一阵清脆的鸟鸣。他神色一紧,抬头向远处看去。
爱尔麦迪站在远处的一个山坡上,向他比了一个手势。
李再兴喝了一声:“警戒,有敌情!”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新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新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