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零三章 主观能动性
目录:钢铁时代| 作者:十年残梦| 类别:历史军事
杨元钊很有钱,不提从包头的金矿之中,提取矿石,通过金沙收集而来的黄金和白银,也不提纯化钨,在欧洲掀起来的轰动,只是普通的入股和购买机器的资金,都是一个天文版的数字,哪怕是白白的养着流民,以杨元钊的实力,也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的,用白米来养人,养不出一群合格的工人,充其量,杨元钊招募的这一群都是懒人,以工代赈,说白了,就是利用少许的工作,吧一群人笼络在一起而已,只有发挥出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他们的实力。wWW。。coM
中国过去的历史之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大锅饭,全民劳动,农业公社,这不但没有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反而养出了一群的懒人,你不干,我不干,大家都不干,到了最后,就发展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这样的大问题,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面前,迎刃而解了,当土地是自己的,给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情况之下,中国的农民,迸发出了想象的生命力,以前的那种懒散,彻底的不见了,农业从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变成了一个统筹配合的问题。
从这一点上面,杨元钊就知道,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他们也拥有极大的力量,只要有人把这一股的力量给引导出来,给彻底的发挥出来,对于中国农村再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
家庭的织布机,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男耕女织是很多人的理想生活,这是得到了底层民众的认可的。织布机虽然用了更多的人手,可是农村。以户为单位的前提之下,4个人,应该不难找到,这个织布机,杨元钊考虑到了农村的现状,所以尽可能的比较像是普通织布机的那样,简单易学,只要四个人相互配合,干得快。也行,干的慢,也未尝不可,不必刻意的保证某种速度。
公司加农户的政策,就这么的简单的推行者,包头周边,织布的人少,却不是没有,大部分都不愿意出来。可是当织布机送到了村头,以里长为的首,开始了这个推广的过程,有一个。就有两个,然后有三个,在晋商和各个大地主的帮助之下。织布机迅速的扩展,很快。从包头的周边,扩张到了各地。从最开始的每天100台,到200台,再到300台,破冰总是最难的,有了一个标准的例子,中国从来都不乏什么跟风者,更何况,还有众多的晋商,小地主们,组成的小型工厂,从纺织厂之中,抽调了300名织布工人,虽然说,会影响到只能给个纺织厂的生产,可是杨元钊毫不在意,这些都是种子,都是师傅一样的存在的,普通的农民用的织布机,在一定程度上面,又相对比较简单,又不是工厂,讲究劳动效率和配合,只要知道方法,嘴边的教个一两天,就能够让这些织布机动起来,不要小看中国农民的聪明程度,过去的辉煌的5000年历史,多少的发明是农民创造的,只要发动了他们,让主观能动性,配合发明创造,带来的改变,绝对是惊人的。
300个织布女工,分成了几个方向,几乎已经深入到包头的各处地方,从村镇,到乡村,他们分成来300多个小队伍,每一个人,都单独的面对着众多的民众,他们需要把织布机织布的方法,传授给感兴趣的每一个人。
这个时代,单独一个人行走,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一个年轻的女人,为了确保安全,每一个纺织女工的身后,最少跟着的四五名的新军的士兵,负责保护他们,为此,新军专门抽调了一半的人手,甚至连王金铭都带着一个营,差不多700人,在包头周边驻扎,随时准备支援他们,有他们作为后盾,众多女工平静的很多,开始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始了一连串的教学。
不是灭族,四五个全副武装的战士,用来保护这些女工,已经是足够了,八大晋商在各地的宗族势力,在这一刻展现出来,一切都顺利的开展。
普通人,总有占便宜的想法,哪怕是农民也一样,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一个人前去尝试的话,说不定,这件事情,就无法进行下去,当第一个开始尝试之后,慢慢的多了。
整个计划和实施非常的简单,机器由包垦公司提供,人员也负责培训,原料提供,成品收回,只要细心,不是故意的损坏,根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把棉纱织成布匹,就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奖励,一两匹看起来不起眼,当工作的效率提升,织布的数量提升之后,这个数量,相当的可观。
负责传授经验的纺织女工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遇到一片的欢呼,围着他们,想要学习织布的知识的,越来越高。按照一个女工,一周之内,培训三十个左右的家庭来计算,短短的半个多月时间之中,18000个家庭,不是每一个人都申请织布机,也有差不多一半,这就是9万台,这是一个惊人,足以引起量变到质变改变的变化。
机器厂的众多工人们,经过了一连串,夜以继日的劳动,第一批的织布机,已经交付给了八大晋商和股东们,2000多台的数量,机器厂,花费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伴随着工人的逐步熟练,还有设计出来的流水线,日生产能力,从250台左右,提升到了1250台,足足提升了5倍多,后面的7天,差不多万台的提供,这些成品的织布机,首先供给到了包头周边。
本来,没有什么工作,只是依靠着以工代赈的农民们,开始试着走入到了这里,每一台机器4个人,聪明的,手巧的,没有几个,可是迈出这一步的不少,之前女工们的教学,大部分人都看在眼里,认真学习之后,投入到织布之中。
4万个岗位,1万个织布机,在完成了分发的第一天,就产生了相当的效果,这些人一共织布了15000匹,当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情况之下,个体之间的诧异就很小,这些家用的织布机,所织布出来的,都是窄幅的,跟之前的更结合更加的紧密,倒是不怕没有销路,暂时,还是交给几个晋商,通过渠道,进行销售,杨元钊的任务,就是继续推行着他的织布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赚钱的计划之中去。
之前的1万台机器,从第一天开始,这个日生产的能力都在逐步的攀升,平均上面,提升的不多,可是总产量上面,一直都一千,两千的缓慢上升着,最终,到10天之后,这个数量,达到了日生产24000匹,这几乎代表着,平均每台机器,可以生产2匹的布匹,这个数字,比不上纺织厂的熟练织布女工,却已经代表着这个织布机极限效率的一半的。
新手们,能有这样的水平,一方面,织布机比较的简单,另外一方面,也是织布工人较认真的结果,没有认真的学习和总结,老师们的悉心指点和解决问题,他们不可能做到这一步的。
没想到,这些普通的农民,在学习之间,比他们的专门招募的工人都快,被动的去学习,为的一份工资,和主动的去学习,为了更加增长的工资,这似乎有着更深层次的意味,那就是主动性。
杨元钊觉得,可能把这个应用到棉纺织厂,却没有想得很清楚暂时,棉纺织厂还是千头万绪,解决了剩余的棉纱的问题,把棉纱变成棉布,这样的市场更大,甚至是普通的乡村市场,都可以获得销售,普通的村民,哪怕是再节约,再简朴,必要的衣服总是要穿的,没有丝绸,可以选择棉布,没有棉布可以选择麻布。
衣服是刚需,只要是出门,就必须要准备的东西,并且这种东西,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的变坏,破损,一直到无法穿在身上,英夷3亿匹布的数据,代表着中国广阔的市场,农村更加如此,拥有的人员更多,需求的棉布也就越多。
第二个星期,机器生产的速度越发的加快了,约克等人,已经彻底的吃透了生产线的关键,每一个人,在规定的时间之中,几乎是同时的完成这个装配,哪怕不同步,第一台机器,从第一个人开始,经过到最后一个人,从一个普通的骨架,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成品机器,每个人都是做自己最熟悉,甚至是最擅长的部分,最终,生产的效率,在逐步的提升,从之前的1250台,提升到了1800台,第二周接近15000台的生产量,在第一批扩张的基础上面,第二批除了继续照顾包头周边闲散人员,开始向外扩张,杨元钊之前的想法,已经出具规模,超过10万的纺织人口,在之前几乎是一穷二白的包头出现,公司加农户的政策,几乎是尽显他的威力。(未完待续。。)
中国过去的历史之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大锅饭,全民劳动,农业公社,这不但没有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反而养出了一群的懒人,你不干,我不干,大家都不干,到了最后,就发展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
这样的大问题,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面前,迎刃而解了,当土地是自己的,给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情况之下,中国的农民,迸发出了想象的生命力,以前的那种懒散,彻底的不见了,农业从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变成了一个统筹配合的问题。
从这一点上面,杨元钊就知道,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他们也拥有极大的力量,只要有人把这一股的力量给引导出来,给彻底的发挥出来,对于中国农村再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
家庭的织布机,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男耕女织是很多人的理想生活,这是得到了底层民众的认可的。织布机虽然用了更多的人手,可是农村。以户为单位的前提之下,4个人,应该不难找到,这个织布机,杨元钊考虑到了农村的现状,所以尽可能的比较像是普通织布机的那样,简单易学,只要四个人相互配合,干得快。也行,干的慢,也未尝不可,不必刻意的保证某种速度。
公司加农户的政策,就这么的简单的推行者,包头周边,织布的人少,却不是没有,大部分都不愿意出来。可是当织布机送到了村头,以里长为的首,开始了这个推广的过程,有一个。就有两个,然后有三个,在晋商和各个大地主的帮助之下。织布机迅速的扩展,很快。从包头的周边,扩张到了各地。从最开始的每天100台,到200台,再到300台,破冰总是最难的,有了一个标准的例子,中国从来都不乏什么跟风者,更何况,还有众多的晋商,小地主们,组成的小型工厂,从纺织厂之中,抽调了300名织布工人,虽然说,会影响到只能给个纺织厂的生产,可是杨元钊毫不在意,这些都是种子,都是师傅一样的存在的,普通的农民用的织布机,在一定程度上面,又相对比较简单,又不是工厂,讲究劳动效率和配合,只要知道方法,嘴边的教个一两天,就能够让这些织布机动起来,不要小看中国农民的聪明程度,过去的辉煌的5000年历史,多少的发明是农民创造的,只要发动了他们,让主观能动性,配合发明创造,带来的改变,绝对是惊人的。
300个织布女工,分成了几个方向,几乎已经深入到包头的各处地方,从村镇,到乡村,他们分成来300多个小队伍,每一个人,都单独的面对着众多的民众,他们需要把织布机织布的方法,传授给感兴趣的每一个人。
这个时代,单独一个人行走,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一个年轻的女人,为了确保安全,每一个纺织女工的身后,最少跟着的四五名的新军的士兵,负责保护他们,为此,新军专门抽调了一半的人手,甚至连王金铭都带着一个营,差不多700人,在包头周边驻扎,随时准备支援他们,有他们作为后盾,众多女工平静的很多,开始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始了一连串的教学。
不是灭族,四五个全副武装的战士,用来保护这些女工,已经是足够了,八大晋商在各地的宗族势力,在这一刻展现出来,一切都顺利的开展。
普通人,总有占便宜的想法,哪怕是农民也一样,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一个人前去尝试的话,说不定,这件事情,就无法进行下去,当第一个开始尝试之后,慢慢的多了。
整个计划和实施非常的简单,机器由包垦公司提供,人员也负责培训,原料提供,成品收回,只要细心,不是故意的损坏,根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把棉纱织成布匹,就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奖励,一两匹看起来不起眼,当工作的效率提升,织布的数量提升之后,这个数量,相当的可观。
负责传授经验的纺织女工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遇到一片的欢呼,围着他们,想要学习织布的知识的,越来越高。按照一个女工,一周之内,培训三十个左右的家庭来计算,短短的半个多月时间之中,18000个家庭,不是每一个人都申请织布机,也有差不多一半,这就是9万台,这是一个惊人,足以引起量变到质变改变的变化。
机器厂的众多工人们,经过了一连串,夜以继日的劳动,第一批的织布机,已经交付给了八大晋商和股东们,2000多台的数量,机器厂,花费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伴随着工人的逐步熟练,还有设计出来的流水线,日生产能力,从250台左右,提升到了1250台,足足提升了5倍多,后面的7天,差不多万台的提供,这些成品的织布机,首先供给到了包头周边。
本来,没有什么工作,只是依靠着以工代赈的农民们,开始试着走入到了这里,每一台机器4个人,聪明的,手巧的,没有几个,可是迈出这一步的不少,之前女工们的教学,大部分人都看在眼里,认真学习之后,投入到织布之中。
4万个岗位,1万个织布机,在完成了分发的第一天,就产生了相当的效果,这些人一共织布了15000匹,当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情况之下,个体之间的诧异就很小,这些家用的织布机,所织布出来的,都是窄幅的,跟之前的更结合更加的紧密,倒是不怕没有销路,暂时,还是交给几个晋商,通过渠道,进行销售,杨元钊的任务,就是继续推行着他的织布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赚钱的计划之中去。
之前的1万台机器,从第一天开始,这个日生产的能力都在逐步的攀升,平均上面,提升的不多,可是总产量上面,一直都一千,两千的缓慢上升着,最终,到10天之后,这个数量,达到了日生产24000匹,这几乎代表着,平均每台机器,可以生产2匹的布匹,这个数字,比不上纺织厂的熟练织布女工,却已经代表着这个织布机极限效率的一半的。
新手们,能有这样的水平,一方面,织布机比较的简单,另外一方面,也是织布工人较认真的结果,没有认真的学习和总结,老师们的悉心指点和解决问题,他们不可能做到这一步的。
没想到,这些普通的农民,在学习之间,比他们的专门招募的工人都快,被动的去学习,为的一份工资,和主动的去学习,为了更加增长的工资,这似乎有着更深层次的意味,那就是主动性。
杨元钊觉得,可能把这个应用到棉纺织厂,却没有想得很清楚暂时,棉纺织厂还是千头万绪,解决了剩余的棉纱的问题,把棉纱变成棉布,这样的市场更大,甚至是普通的乡村市场,都可以获得销售,普通的村民,哪怕是再节约,再简朴,必要的衣服总是要穿的,没有丝绸,可以选择棉布,没有棉布可以选择麻布。
衣服是刚需,只要是出门,就必须要准备的东西,并且这种东西,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的变坏,破损,一直到无法穿在身上,英夷3亿匹布的数据,代表着中国广阔的市场,农村更加如此,拥有的人员更多,需求的棉布也就越多。
第二个星期,机器生产的速度越发的加快了,约克等人,已经彻底的吃透了生产线的关键,每一个人,在规定的时间之中,几乎是同时的完成这个装配,哪怕不同步,第一台机器,从第一个人开始,经过到最后一个人,从一个普通的骨架,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成品机器,每个人都是做自己最熟悉,甚至是最擅长的部分,最终,生产的效率,在逐步的提升,从之前的1250台,提升到了1800台,第二周接近15000台的生产量,在第一批扩张的基础上面,第二批除了继续照顾包头周边闲散人员,开始向外扩张,杨元钊之前的想法,已经出具规模,超过10万的纺织人口,在之前几乎是一穷二白的包头出现,公司加农户的政策,几乎是尽显他的威力。(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钢铁时代》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钢铁时代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