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四十一章 猜测
目录:新列强时代| 作者:排云掌| 类别:都市言情
不管吴可心中如何不甘,事已至此多说无益……
送走了一干前来拜年,却被他临时拖了一天时间,眼下又各怀心思的两江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吴可立即闭门谢客召开紧急内部会议商讨对策。(顶—点)小说.[. OM
可是商量来商量去,大家都没个头绪不知哪里出了问题。
吴可很有些尴尬将这段时间的事情一一梳理,也没觉得哪出了问题更加迷糊。
他可以确定,救援京师这段时间年没出什么漏子,行事低掉不起眼得很,除了必要的沟通与交际,他与京中各方势力的联系真的不多。
别以为他是傻子,身为堂堂的两江总督,手握雄兵近二十万,财力雄厚对朝廷的依赖极小,说是天下九督排名第二,实则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诸侯。
都这么砸眼了,他哪还会傻乎乎的与京中大佬结交,深怕朝廷不知道他有异心不成?
他此时真要有异心的话,就不会跟太平军把关系搞得这么僵,也不会这么卖力的限制太平军的手脚和活动范围。
有太平军帮忙牵制,南方唯二让他看得上眼的军事力量湘军和楚军,根本就别想腾出手来做什么。
而且他更可以不跟列强联军相抗衡,由着列强联军将满清朝廷的底,裤都掀掉岂不更好?
之后以他手中兵力和实力,不说席卷天下割据一方没有任何问题。
可他并没有这么做,不是他甘愿充当满清爪牙,也不是他骨子里奴性发作啥啥的。只是觉得没必要依靠外部力量狠捅满清朝廷腰眼子,他也不愿意华夏的腰杆彻底被列强打折,以后想要恢复起来可不那么容易。
不管田朝上国是个口号还是面子工程,可不得不承认有这个名义挂在嘴边,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时,就算华夏军队手里还是落后的大刀长矛,也不会像清末时期和民国时期面对洋人时那般没甚底气。
此时欧洲的科技发展虽然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能够改变战争格局的大威力火药还没有发明,后膛枪才刚刚开始出现并受到重视,机枪这等战场凶器还是没影的是,华夏军队与列强军队的差距还没大到无法追赶的地步。
总之一句话,列强在远东的实力加起来,其实都不如清军整体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实力强。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事实,吴可身居高位也这么些年,通过官方和民间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列强相关情报,自己总结出来的结果。
眼下列强的交通工具很不给力,遥遥万里从本土或者殖民地赶到远东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说不定单是花费在路上的时间便足有半年之多。
什么军队经过半年时间的长途跋涉,不说其后勤供应能不能及时跟上,单单军队战斗力还剩多少就是个问题。
就是距离大清最近的沙皇俄国,想要赶到大清边境都得跨越整个西伯利亚大平原,那种艰难困苦可不是开玩笑的。
更不要说距离更远的英法等国列强,英国佬最为便利有印度这个殖民地,可他们也不可能将印度殖民地的兵力全部抽调转向大清,这些年印度方面也不是很太平,各地起义不断英国殖民军可在四处扑火呢。
也就个香港是个麻烦,可香港才多大点地方,又不是后世的亚洲金融中心,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如内地府城,作为一个物资中转基地不出,要想作为囤驻重兵之地根本不可能。
也就是列强的海军让人头疼,眼下整个大清的水师战船全部集合,都不一定干得过列强派驻到远东地区的海军力量。
有了强大的海军,列强便几乎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四通八达的海上航线,列强远东海军可以肆无忌惮从从任意沿海地区登陆作战,可以说得上防不胜防。
要不是道光和咸丰两任皇帝实在太过窝囊,何致于被洋人一再逼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生生的从大清身上挖下一块块大肥肉?
没错,太平军的突然出现,确实给清廷造成不小损失,朝廷一时忙着扑火灭火,对于洋人的战争讹诈便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可是实际上,洋人真的有实力对大清造成巨大伤害么?
要真是有这底气,以洋人的一贯行事做法,只怕早就迫不及待杀奔京城,直接将清廷覆灭扶持自家代,理人了。
真以为洋人是开善堂的不成,要不是没有实力一口气吞下整个大清,他们为什么一步步蚕食?
正因为看清了这一点,吴可心中明白别看洋人叫嚣得厉害,其实他们能给满清带去的损害有限。就算他这次没北上救援京师,导致京师失陷朝廷颜面大失,可历史上后来不就出了个所谓的‘同治中兴’么?
要不是朝廷底子雄厚,经过太平军和洋人连番折腾,哪还重型得起来?
印度就是个最好的例子,有些东西真经不得仔细琢磨的。
只能说当今那位跑路皇帝咸丰,不仅手段不行胆魄更是几乎没有,这才惊不得洋人的恐吓一再退让,结果没讨到好反而还进一步助涨了洋人的气焰。
正是因为明了这些情况,所以吴可才一次又一次的卖力出兵,努力表现自己能力刷高军中威望的同时,也是默默积累手头潜在实力。
因为在北方几乎没啥根基,当初在河南之时可是把当地士绅得罪得够戗,也别指望河南地方会支持他什么的,这些都太过不切实际。
再说了他此时地位已快达到人臣顶峰,再进一步便是号称满清宰相的中堂大人,以他不足三十岁的年纪基本没这个可能。
既然没有再进一步的可能,他又何必主动参合到朝堂上的明争暗斗之中?
在京城的那段日子过得确实比较简单单调,就算有跑路皇帝咸丰的探子一直监视,也不会发现什么让这位皇帝警惕戒备的事儿。
再有就是在承德行宫待的大半月时间,那段日子真的很没意思,不是跟一干随驾官员胡扯打屁,就是跟跑路皇帝咸丰扯些有的没的。
还是那句话,他此时的地位已经足够,只要他不主动惹祸基本上咸丰帝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因为不愿意主动参合进朝堂里的糊糊事里,所以他很快便找了个由头从承德行宫抽身离开,他自问这段时间没出什么漏子。
真要说得罪人的话,其实就是蒙古亲王僧格林沁而已。
没办法,谁叫这厮在八里桥输得太惨,几乎将京畿清军败个精光。要不是吴可带兵即使救援的话,只怕京畿几万清军都得倒霉。
正是有了老僧这个反面典型,才衬托出吴可的光辉伟正,谁都不会乐意自己成为别人风光的踏脚石,更何况还是跑路皇帝咸丰的心腹,堂堂的蒙古亲王大人?
之后在与列强联军的谈判过程中,因为意见不和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因素,吴可跟僧王的关系一度弄得很僵,直到他带兵返回两江都没半分缓和迹象。
以吴可眼下的地位和实力,自然不会在乎一个蒙古亲王的不爽和敌意。
不是他自傲,以他此时在清军中的声望,还有连番大战带来的光环,真不是僧王想如何就如何,也得吴可在朝堂上的那帮大佬‘战友’们答应不是?
再说了,涉及到天下九督的官位更换,也不是区区一位蒙古亲王可以插手左右的,非得跑路皇帝咸丰首肯才成,更何况还是如此不声不响的突然调动?
既然从京城方向猜不到原因,那吴可就只能从两江和自身两个方面寻找答案了。
不是他吹大气,就任两江总督两年多时间以来,吴可自认还是做得非常称职的。
无论是在军事,民生还是外交事务上,他都做出了不少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不是谁想抹杀就能抹杀得了的。
当然了,在执政的时候自然免不了得罪固有的利益阶层,这是谁都难以避免的麻烦。
但凡想在官场上有点作为,不得罪人怎么可能?
在军事上他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因着乡勇队的一贯行事风格和对军纪的饿严格整肃,自然不可避免的触犯到了两江清军将官们的利益。
别的不说,自从他上任以来,不说完全杜绝军中各种积弊,但在根本上还是做出了一些成功努力的,起码喝兵血和吃空饷的事情便得到极大改善。
要不是两江清军在之后与太平军的交锋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也打几好些个胜仗这才压下了军中的不满声音,但不代表两江清军真的就是铁板一块了。
吴可手里也有情报机构的好不好,对于那些两江清军将官们的埋怨和不满他其实知道得很清楚,要不是他做事赏罚分明没出什么大漏子的话,只怕两江清军内部早闹翻了天。
不仅军中有不满声音和情绪,地方官员中也少不了各种不满的声音。
吴可实行的以工代赈计,还有海州港口修建计划,以及调高烟土税收计划,都不同程度的触动了各地方官府的利益,要不是他们行事公正又眼得严的话,只怕下面早就因为利益纠纷出了乱子……
送走了一干前来拜年,却被他临时拖了一天时间,眼下又各怀心思的两江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吴可立即闭门谢客召开紧急内部会议商讨对策。(顶—点)小说.[. OM
可是商量来商量去,大家都没个头绪不知哪里出了问题。
吴可很有些尴尬将这段时间的事情一一梳理,也没觉得哪出了问题更加迷糊。
他可以确定,救援京师这段时间年没出什么漏子,行事低掉不起眼得很,除了必要的沟通与交际,他与京中各方势力的联系真的不多。
别以为他是傻子,身为堂堂的两江总督,手握雄兵近二十万,财力雄厚对朝廷的依赖极小,说是天下九督排名第二,实则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诸侯。
都这么砸眼了,他哪还会傻乎乎的与京中大佬结交,深怕朝廷不知道他有异心不成?
他此时真要有异心的话,就不会跟太平军把关系搞得这么僵,也不会这么卖力的限制太平军的手脚和活动范围。
有太平军帮忙牵制,南方唯二让他看得上眼的军事力量湘军和楚军,根本就别想腾出手来做什么。
而且他更可以不跟列强联军相抗衡,由着列强联军将满清朝廷的底,裤都掀掉岂不更好?
之后以他手中兵力和实力,不说席卷天下割据一方没有任何问题。
可他并没有这么做,不是他甘愿充当满清爪牙,也不是他骨子里奴性发作啥啥的。只是觉得没必要依靠外部力量狠捅满清朝廷腰眼子,他也不愿意华夏的腰杆彻底被列强打折,以后想要恢复起来可不那么容易。
不管田朝上国是个口号还是面子工程,可不得不承认有这个名义挂在嘴边,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时,就算华夏军队手里还是落后的大刀长矛,也不会像清末时期和民国时期面对洋人时那般没甚底气。
此时欧洲的科技发展虽然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能够改变战争格局的大威力火药还没有发明,后膛枪才刚刚开始出现并受到重视,机枪这等战场凶器还是没影的是,华夏军队与列强军队的差距还没大到无法追赶的地步。
总之一句话,列强在远东的实力加起来,其实都不如清军整体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实力强。
这不是开玩笑而是事实,吴可身居高位也这么些年,通过官方和民间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列强相关情报,自己总结出来的结果。
眼下列强的交通工具很不给力,遥遥万里从本土或者殖民地赶到远东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说不定单是花费在路上的时间便足有半年之多。
什么军队经过半年时间的长途跋涉,不说其后勤供应能不能及时跟上,单单军队战斗力还剩多少就是个问题。
就是距离大清最近的沙皇俄国,想要赶到大清边境都得跨越整个西伯利亚大平原,那种艰难困苦可不是开玩笑的。
更不要说距离更远的英法等国列强,英国佬最为便利有印度这个殖民地,可他们也不可能将印度殖民地的兵力全部抽调转向大清,这些年印度方面也不是很太平,各地起义不断英国殖民军可在四处扑火呢。
也就个香港是个麻烦,可香港才多大点地方,又不是后世的亚洲金融中心,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如内地府城,作为一个物资中转基地不出,要想作为囤驻重兵之地根本不可能。
也就是列强的海军让人头疼,眼下整个大清的水师战船全部集合,都不一定干得过列强派驻到远东地区的海军力量。
有了强大的海军,列强便几乎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四通八达的海上航线,列强远东海军可以肆无忌惮从从任意沿海地区登陆作战,可以说得上防不胜防。
要不是道光和咸丰两任皇帝实在太过窝囊,何致于被洋人一再逼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生生的从大清身上挖下一块块大肥肉?
没错,太平军的突然出现,确实给清廷造成不小损失,朝廷一时忙着扑火灭火,对于洋人的战争讹诈便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可是实际上,洋人真的有实力对大清造成巨大伤害么?
要真是有这底气,以洋人的一贯行事做法,只怕早就迫不及待杀奔京城,直接将清廷覆灭扶持自家代,理人了。
真以为洋人是开善堂的不成,要不是没有实力一口气吞下整个大清,他们为什么一步步蚕食?
正因为看清了这一点,吴可心中明白别看洋人叫嚣得厉害,其实他们能给满清带去的损害有限。就算他这次没北上救援京师,导致京师失陷朝廷颜面大失,可历史上后来不就出了个所谓的‘同治中兴’么?
要不是朝廷底子雄厚,经过太平军和洋人连番折腾,哪还重型得起来?
印度就是个最好的例子,有些东西真经不得仔细琢磨的。
只能说当今那位跑路皇帝咸丰,不仅手段不行胆魄更是几乎没有,这才惊不得洋人的恐吓一再退让,结果没讨到好反而还进一步助涨了洋人的气焰。
正是因为明了这些情况,所以吴可才一次又一次的卖力出兵,努力表现自己能力刷高军中威望的同时,也是默默积累手头潜在实力。
因为在北方几乎没啥根基,当初在河南之时可是把当地士绅得罪得够戗,也别指望河南地方会支持他什么的,这些都太过不切实际。
再说了他此时地位已快达到人臣顶峰,再进一步便是号称满清宰相的中堂大人,以他不足三十岁的年纪基本没这个可能。
既然没有再进一步的可能,他又何必主动参合到朝堂上的明争暗斗之中?
在京城的那段日子过得确实比较简单单调,就算有跑路皇帝咸丰的探子一直监视,也不会发现什么让这位皇帝警惕戒备的事儿。
再有就是在承德行宫待的大半月时间,那段日子真的很没意思,不是跟一干随驾官员胡扯打屁,就是跟跑路皇帝咸丰扯些有的没的。
还是那句话,他此时的地位已经足够,只要他不主动惹祸基本上咸丰帝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因为不愿意主动参合进朝堂里的糊糊事里,所以他很快便找了个由头从承德行宫抽身离开,他自问这段时间没出什么漏子。
真要说得罪人的话,其实就是蒙古亲王僧格林沁而已。
没办法,谁叫这厮在八里桥输得太惨,几乎将京畿清军败个精光。要不是吴可带兵即使救援的话,只怕京畿几万清军都得倒霉。
正是有了老僧这个反面典型,才衬托出吴可的光辉伟正,谁都不会乐意自己成为别人风光的踏脚石,更何况还是跑路皇帝咸丰的心腹,堂堂的蒙古亲王大人?
之后在与列强联军的谈判过程中,因为意见不和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因素,吴可跟僧王的关系一度弄得很僵,直到他带兵返回两江都没半分缓和迹象。
以吴可眼下的地位和实力,自然不会在乎一个蒙古亲王的不爽和敌意。
不是他自傲,以他此时在清军中的声望,还有连番大战带来的光环,真不是僧王想如何就如何,也得吴可在朝堂上的那帮大佬‘战友’们答应不是?
再说了,涉及到天下九督的官位更换,也不是区区一位蒙古亲王可以插手左右的,非得跑路皇帝咸丰首肯才成,更何况还是如此不声不响的突然调动?
既然从京城方向猜不到原因,那吴可就只能从两江和自身两个方面寻找答案了。
不是他吹大气,就任两江总督两年多时间以来,吴可自认还是做得非常称职的。
无论是在军事,民生还是外交事务上,他都做出了不少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不是谁想抹杀就能抹杀得了的。
当然了,在执政的时候自然免不了得罪固有的利益阶层,这是谁都难以避免的麻烦。
但凡想在官场上有点作为,不得罪人怎么可能?
在军事上他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因着乡勇队的一贯行事风格和对军纪的饿严格整肃,自然不可避免的触犯到了两江清军将官们的利益。
别的不说,自从他上任以来,不说完全杜绝军中各种积弊,但在根本上还是做出了一些成功努力的,起码喝兵血和吃空饷的事情便得到极大改善。
要不是两江清军在之后与太平军的交锋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也打几好些个胜仗这才压下了军中的不满声音,但不代表两江清军真的就是铁板一块了。
吴可手里也有情报机构的好不好,对于那些两江清军将官们的埋怨和不满他其实知道得很清楚,要不是他做事赏罚分明没出什么大漏子的话,只怕两江清军内部早闹翻了天。
不仅军中有不满声音和情绪,地方官员中也少不了各种不满的声音。
吴可实行的以工代赈计,还有海州港口修建计划,以及调高烟土税收计划,都不同程度的触动了各地方官府的利益,要不是他们行事公正又眼得严的话,只怕下面早就因为利益纠纷出了乱子……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新列强时代》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新列强时代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