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四八章 国内的那些事儿(二)
目录:时空走私1859| 作者:庄不易| 类别:历史军事
李永吉之所以能这么快崛起,用了一两年就打下了天下,他穿越者的身份其实只占了很小的比例。+頂點小說,x.
毕竟就算他是穿越者,但穿越后的身份却不怎么显赫,最多算个中产。再加上他年龄太小,根本没成年,以他当时的情况,要想白手起家打天下,不是不行,但怎么也得个五六年才成。
但事实是,李永吉刚穿越没多久,不到半年,就打出了自己的势力,之后没用两年,就接连击败太平军与满清,并且以无可阻挡的势头扫荡全国,一统中华,这速度已经快的让人不可思议了。
虽然李永吉的统一还留了不少尾巴,比如还保留了大量的所谓自治省,让出了很多权力,但那不是李永吉打不下那些地方,纯粹是因为李永吉窜起的太快,手头可用的行政人才又太少,再加上要玩剪刀差的把戏发展工商业,这才搞出了个自治省计划。
总之,李永吉的急速窜起就是一个传奇,而造成这种传奇的根本原因,就是李永吉穿越后附带的金手指,也就是时空交易系统。
正因为有了时空交易系统,李永吉才能在两个时空倒买倒卖,迅速积累起了起家的财富,而且最重要的是,他能够获得21世纪的先进技术,包括武器,工农业用品等等,让他从一开始就具备别人没有的技术优势。
从原先的精武军,到后来的禁卫军,国防军,仔细一看就能发现,李永吉的嫡系部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火力强大,纪律严明。
因为拥有更先进的武器,所以火力才比别人强大。因为有更好的待遇,所以官兵才能忍受严格的训练,才会纪律严明。
火力强,纪律好,加上还拥有更好的侦查手段,所以每次战斗,都是李永吉的军队在吊打别人,说欺负人是一点都不过分。
正因为时空交易系统对李永吉如此重要,所以李永吉对自己的这个秘密是严格保守,对本时空的任何人都没有说过。甚至为了混淆视听,还搞出了个秘密组织之类的东西。
当然,也正因为李永吉崛起太快,所以他才及时拥有了自保的力量,让别人没有力量去觊觎他的秘密,而那个秘密组织的托词,除了一开始的时候忽悠下别人,到了后来,尤其是建国之后。李永吉更是连忽悠都懒得忽悠了,只要加一个机密就可以了。
但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拥有太多秘密的李永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搞了内外两个账本。一个是内部的,一个是外部的。
内部的账本,到目前为止,本时空只有李永吉一个人有。也只有他自己知道详情;外部的账本,则是可以让本时空其他人涉及,但也只是一些皮毛。
可以这么说。李永吉负责从现代社会弄来东西,这些东西的真正价格以及来源,他从来不对外人说,是最高机密。
外人能插手的,最多是在流通领域,也就是负责给李永吉出货跟收购货物的贸易公司,又或者是一些涉及到金钱的银行等金融类公司。
说白了,外人能做的,就是为李永吉出货,顺便再按照李永吉的要求进货,李永吉本身就是一个货物吞吐中心,但如何吞吐,如何获得世人都想得到的紧俏货物,却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正因为有这内外两套体系,所以当初建国之前,李永吉都是肉烂在锅里,反正都是自己的私人商号跟私家兵,没什么可说的。但打了天下建了国之后,情况就不同了,因为还涉及到一个国库问题。
时空交易系统这个秘密,李永吉是绝对不会对外人说的,所以他搞了三套金融体系。
最核心的体系,是李永吉的个人财产,被称之为私库,这部分财产完全由他一个人控制,别人,包括皇后,也根本不知道详情。
这个私库之外,那些负责为李永吉卖出现代物资,买进本时空物资,中间还开办诸如银行等金融商号的企业,外加一系列的诸如110特区,禁卫军等资产,这些都是李永吉的家族产业。这些全部都是走原来的路子,并且因为隐秘的缘故,大多数都不用上报收支表,也不需要缴税,因为这个特性,所以也被称之为内库,或者说皇产。
私库与内库之外,才是所谓的国库,这个国库就是国家财政,也是首相府所能掌握的最大金库,帝国所有的行政支出,都是走这个国库。
虽然说是三套体系,但外人不知道私库这个东西,所以一般都是说是帝国有两套金融体系,也就是所谓的皇库与国库。
皇库因为掌握了所有赚钱的稀缺物资,比如药物,武器,现代工厂,研究所等,又掌握了主要的金融流通领域,比如可以发行纸币的中信银行等,所以财富数目是最大的。虽然外人并不知道这个皇库究竟有多少钱,但富可敌国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个皇库的规模了,而且就发展潜力而言,要远远超过全世界任何一个超级家族或者超级集团。
相反,相对资产不明,但明显富得流油的皇库,国库就显得有些可怜了,以至于建国至今,除了一开始的时候多少还能收支平和,后来的时候就一直处于一种开支远大于收支的赤字状态,且一直到现在也没改变,甚至还在不断的恶化,赤字数字可以说年年递增,到了1864年的时候,更是有了一个巨大的财政缺口。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帝国新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落后国家,不算富裕,又经历了战争与动乱,加上李永吉当了皇帝之后,去掉了很多苛捐杂税,这就导致国库一直没什么大项收入,可开支却很大。
刚建国的时候,因为一切从简,李永吉手底下的士兵主要是他自己的私库供养,行政官员也很少,再加上国库还可以收取海关税以及奢侈税等项目。多少还能收支平衡,甚至是收入大于支出,算是一种比较好的财政状况。
可是后来李永吉搞出了一个百万国防军计划,又搞了个普及小学教育,也就是扫盲大行动之后,情况就开始变了。
先说那个百万国防军计划,这个计划主要是为了配合中华帝国的新兵役制度,同时也是为了维持帝国的稳定,毕竟中华帝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基础设施却很差,加上还有不少自治省,如果没有足够的军力,是无法稳住新生政权的,尤其是在李永吉打算去干涉美国内战的情况下。
所以,李永吉当时弄了个百万国防军,但是为了省钱,超过一半都是义务兵,也就是拿钱很少。服役时间也不长的动员兵。
为了省钱,除了降低义务兵的薪水待遇外,李永吉还把这些兵都一群一群的派驻到各个自治省与自治区,而这些外派的国防军。命令要听中央的,但薪水中央只发一半,另外一半要当地政府来支付。
这样的做法,既有震慑地方的作用。也有削弱地方的目的,可以说是一种阳谋,也就是大家明知道这军队是要命的吸血鬼。可依旧不得不勒紧裤腰带按时给钱。
当然,很多地方政府也是不情不愿的,可这些地方驻军可从来不跟你玩拖延,你要是不给钱,他们立刻就带兵过去,当地总督的私兵根本就不敢跟这些国防军对抗,最终还是乖乖的交钱。
好吧,本来这个计算是挺好,算起来这样做以后,帝国既可以维持一支大部队,又不会给中央太大的财政负担,可时间一长,事情就不一样了,沈世明忽然发现,这些军队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
这里倒不是说**,这东西虽然有,但还不至于在这么短时间就明目张胆到这个地步,资金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军队的日常消耗太大了,另外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
李永吉当初计算的时候,主要计算了官兵的薪水,至于日常练兵以及器械损耗之类的维护费用,则基本按照当初训练精武军的时候来算,结果就是这里出了偏差。
当初练精武军的时候,用的都是现代武器,这些东西由于材料做工等问题,其实损耗比较小,也就是不容易损坏。可后来的国防军使用的武器,大都是后来自产的武器,也就是利用李永吉从现代进口的设备,再利用本国生产的钢材,生产出来的本地化武器。
这些本地化武器虽然也用了不少现代工艺,还有不少现代机床,但一来工人水平太差,二来材料也不过关,都是本地生产的钢铁,各项指标都远远无法跟现代社会的枪用钢管或者炮用钢管相比。
再加上国防军如今使用的弹药都是升级版,也就是用无/烟/火/药当发射药的子弹,这种东西虽然增加了弹药威力,可对枪管炮管的磨损也加剧了。
也就是说,本地化的武器,购买价格不但远不如从现代购买,耐用程度也大大不如,损耗的程度至少是现代产品的五倍!
再加上本地化的军服也不耐磨,容易掉色等,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有建设新营房之类的费用,这么算起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军队训练的费用就涨了十倍!
军费涨了,但地方上缴的钱数是固定的,所以多出来的费用就只能中央掏钱,这部分都得算在国库里面,毕竟国防军是听国务院的。
除了军费上涨,行政成本也越来越大,根本原因就是行政官员的数目越来越大。
按说呢,李永吉的本意是想要精兵简政的,所以他打下天下之后,除了把军队单独拿出来,不参与地方政治之外,对于地方的行政机构,也都是采取了一种类似卖官似得地方选举政策。
也就是说,省以上的大官,都是通过任命或者严格考核来诞生,准确的说是一种招募制,至于省以下的地方官员呢,则是玩地方选举的制度,也就是让地方有钱有势的乡绅搞选举,选上了就当官,最多中央给你一个任命程序,算是一个合法化流程。
这种制度在当前的中国,绝对不能说好。但也不能说坏,毕竟比起旧官僚,这些地方乡绅虽然很多人也有不少劣迹,但终归大多数还是比较好的,是能够造福乡里的,不然也不能被人选上。
要知道,地方选举的过程,中央都是会派人监督的,这些特派督导员可不是自己去,而是带着兵过去监督。规则就是利诱不管,可一旦有什么威逼,那直接就是抓起来,灭族未必,抄家可是绝对有可能。
最奇葩的是,一旦查出有劣绅在选举中威逼作弊,不但督导员能获得一个优良的考评,抄家的话,他还能获得相应的提成!
这样一来。所有的督导员都是极尽苛责,只要你有点不对,比如有人告状,立刻就是严格的审讯。而且还是有罪推定,你得自己证明自己没作弊,没威逼才可以。
当然了,也不是没原则的这样搞。如果搞成冤假错案,督导员也要负责的,甚至有可能坐牢吃官司。如果本人牵扯进行贿受贿等事件,枪毙都有可能。
所以,那些督导员也不会刻意搞冤假错案,顶多是挑剔了一点而已。
虽然这种监督制度简单粗暴,而且极度苛责,但反而赢得了地方民间的喜**,大家似乎对这种苛责不以为意,甚至引来更多人来竞争那一系列的官位。
当然,选举制虽然是以西方制度为本,但也加了一些本地化的色彩,比如选举这个词,很多地方就叫成了推举,毕竟在古代,中国的很多地方官的确是地方推举出来的,而且,比起选这个字,推这个字更有荣耀感,也更有官老爷的感觉。
毕竟选这个字,说明官员是弱势,选民是强势,推的话,说明你是受**戴,大家公认你有能力,更有面子。
不管怎么说吧,地方选举,或者说地方推举制,在经过了一两年的时间之后,已经越来越完善,很多地方都组建了成系统的政府班子,而且几乎全部满员,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政府是缺编的。
官员多了本身是好是,因为这意味着中央的命令可以更好的被地方执行,毕竟地方官的作用,不就是执行中央的命令,替中央看好地方,同时收钱收税的么?
但问题来了,最大的税收,土地税要补贴教育,很多都是当地自己就截留了,所以收不上,而其他税收,比如商业税,工业税之类的,大多数地方政府根本就没有那个环境。也就是说,大多数地方依旧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几乎没有,商业也很低迷,按照帝国的收税标准,也收不到什么钱。
结果就是,官员多了,要钱的多了,可从地方上收的钱却很少,并没有因为地方官多了而增加,反而支出却越来越大。
第一年还好,到了第二年下半年,也就是1863年下半年的时候,这个赤字缺口就猛增到了一千万华元,可以说是严重的赤字了,政府也彻底变成了赤字运行,赚的不够花的。
其实在现代社会,赤字财政也没什么,很多国家都这么搞,甚至经济情况良好的时候也这样做。
但是,现代社会跟这个时代不同,那时候大家都是玩信用货币,都是发纸币,没钱了,可以玩命的印钞票,发国债等等,反正能应付过去,而加印钞票与发国债,也是赤字财政能运行下去的根本原因,否则的话,你想赤字都没的玩。
然而在这个时期的中华帝国,虽然也有纸币在发行,可民间最信任的依旧是银元金币之类的贵金属货币,这些东西的总量是一定的,所以无法通过滥发纸币的方式去大规模玩赤字。
早先的时候,李永吉自己可以用购买国库券的方式去补贴国库,可当李永吉离开中国后,这个最大的金主就失去了,而新国债的发行却并不理想,这倒不是大家不想买,实在是大家普遍手里没钱,有钱也都忙着先解决温饱,哪里有余钱去投资买国债?
至于能买国债的土豪,现在在中国能赚钱的项目多了,随便搞个海外贸易,或者随便开个工厂农场的就能赚大钱,国债时间长,利息少,何必去买那东西呢?
当然,就目前来说,国库还能支撑下去,再说李永吉最近在美国赚了不少,而且也责令国内的内务府从内库里调了一笔资金,去购买国债,多少缓解了一下国内的国库赤字危机,但这种支出越来越大,收入却增长缓慢的情况,却让沈世明承受不了了。
沈世明虽然也是商人出身,但他长期以来都讲究收入要大于支出这一套理论,现在天天看着国库处于赤字运行,他就开始想尽办法增加国库收入。
他像李永吉提出了很多办法,比如先暂缓扫盲教育跟基础医疗服务,结果都被李永吉给推翻了。
最后看沈世明愁的不行,李永吉才给沈世明出了个主意,那就是除了李永吉指定的几家核心企业,诸如中信银行,戴梦得珠宝、拜耳药业、长芦盐业集团、新农集团、马鞍山重工业联合体等十家皇企外,其他遍布各地的像经营服务性行业,或者粮食买卖,食盐买卖等传统商业行当的皇室企业,也都要交税,且缴税力度可以比普通民企高一些。
另外,这些打着皇家旗号的商人,不管是谁,包括他这个皇帝,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以公开的收入为准。
既然是皇帝的命令,加上这个办法的确可以大幅度增加收入,所以沈世明也就遵照执行,结果这样一来,就让亲党的众多既得利益者怨声载道,开始跟沈世明作对起来。
为了推行这些政策,沈世明只好黑着脸强行推行,大家不敢找皇帝的麻烦,只能找沈世明的麻烦。
沈世明也聪明,感觉自己一个人承担压力有些太大,于是就事事请教皇后,毕竟皇后掌管内务府,很多事情,尤其是像皇室企业征收税收的事儿,离不开内务府的帮忙。
皇后年轻,又喜欢清静,没什么政治头脑,所以不管别的,既然皇帝打过电话,说让她这么做,于是她就照办,基本上沈世明说什么,她就批什么。
久而久之,大家就把沈世明看成了后党,尤其是李永吉的老爸李正祥,大概是最近闲的蛋疼,居然也听信了别人的什么阴谋论,居然把皇后与沈世明看成了李家的威胁,搞了一票不知道哪儿来的皇亲,动不动就跟李永吉的媳妇,也就是帝国皇后殷素素打对台。未完待续。。
...640
毕竟就算他是穿越者,但穿越后的身份却不怎么显赫,最多算个中产。再加上他年龄太小,根本没成年,以他当时的情况,要想白手起家打天下,不是不行,但怎么也得个五六年才成。
但事实是,李永吉刚穿越没多久,不到半年,就打出了自己的势力,之后没用两年,就接连击败太平军与满清,并且以无可阻挡的势头扫荡全国,一统中华,这速度已经快的让人不可思议了。
虽然李永吉的统一还留了不少尾巴,比如还保留了大量的所谓自治省,让出了很多权力,但那不是李永吉打不下那些地方,纯粹是因为李永吉窜起的太快,手头可用的行政人才又太少,再加上要玩剪刀差的把戏发展工商业,这才搞出了个自治省计划。
总之,李永吉的急速窜起就是一个传奇,而造成这种传奇的根本原因,就是李永吉穿越后附带的金手指,也就是时空交易系统。
正因为有了时空交易系统,李永吉才能在两个时空倒买倒卖,迅速积累起了起家的财富,而且最重要的是,他能够获得21世纪的先进技术,包括武器,工农业用品等等,让他从一开始就具备别人没有的技术优势。
从原先的精武军,到后来的禁卫军,国防军,仔细一看就能发现,李永吉的嫡系部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火力强大,纪律严明。
因为拥有更先进的武器,所以火力才比别人强大。因为有更好的待遇,所以官兵才能忍受严格的训练,才会纪律严明。
火力强,纪律好,加上还拥有更好的侦查手段,所以每次战斗,都是李永吉的军队在吊打别人,说欺负人是一点都不过分。
正因为时空交易系统对李永吉如此重要,所以李永吉对自己的这个秘密是严格保守,对本时空的任何人都没有说过。甚至为了混淆视听,还搞出了个秘密组织之类的东西。
当然,也正因为李永吉崛起太快,所以他才及时拥有了自保的力量,让别人没有力量去觊觎他的秘密,而那个秘密组织的托词,除了一开始的时候忽悠下别人,到了后来,尤其是建国之后。李永吉更是连忽悠都懒得忽悠了,只要加一个机密就可以了。
但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拥有太多秘密的李永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搞了内外两个账本。一个是内部的,一个是外部的。
内部的账本,到目前为止,本时空只有李永吉一个人有。也只有他自己知道详情;外部的账本,则是可以让本时空其他人涉及,但也只是一些皮毛。
可以这么说。李永吉负责从现代社会弄来东西,这些东西的真正价格以及来源,他从来不对外人说,是最高机密。
外人能插手的,最多是在流通领域,也就是负责给李永吉出货跟收购货物的贸易公司,又或者是一些涉及到金钱的银行等金融类公司。
说白了,外人能做的,就是为李永吉出货,顺便再按照李永吉的要求进货,李永吉本身就是一个货物吞吐中心,但如何吞吐,如何获得世人都想得到的紧俏货物,却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正因为有这内外两套体系,所以当初建国之前,李永吉都是肉烂在锅里,反正都是自己的私人商号跟私家兵,没什么可说的。但打了天下建了国之后,情况就不同了,因为还涉及到一个国库问题。
时空交易系统这个秘密,李永吉是绝对不会对外人说的,所以他搞了三套金融体系。
最核心的体系,是李永吉的个人财产,被称之为私库,这部分财产完全由他一个人控制,别人,包括皇后,也根本不知道详情。
这个私库之外,那些负责为李永吉卖出现代物资,买进本时空物资,中间还开办诸如银行等金融商号的企业,外加一系列的诸如110特区,禁卫军等资产,这些都是李永吉的家族产业。这些全部都是走原来的路子,并且因为隐秘的缘故,大多数都不用上报收支表,也不需要缴税,因为这个特性,所以也被称之为内库,或者说皇产。
私库与内库之外,才是所谓的国库,这个国库就是国家财政,也是首相府所能掌握的最大金库,帝国所有的行政支出,都是走这个国库。
虽然说是三套体系,但外人不知道私库这个东西,所以一般都是说是帝国有两套金融体系,也就是所谓的皇库与国库。
皇库因为掌握了所有赚钱的稀缺物资,比如药物,武器,现代工厂,研究所等,又掌握了主要的金融流通领域,比如可以发行纸币的中信银行等,所以财富数目是最大的。虽然外人并不知道这个皇库究竟有多少钱,但富可敌国已经不足以形容这个皇库的规模了,而且就发展潜力而言,要远远超过全世界任何一个超级家族或者超级集团。
相反,相对资产不明,但明显富得流油的皇库,国库就显得有些可怜了,以至于建国至今,除了一开始的时候多少还能收支平和,后来的时候就一直处于一种开支远大于收支的赤字状态,且一直到现在也没改变,甚至还在不断的恶化,赤字数字可以说年年递增,到了1864年的时候,更是有了一个巨大的财政缺口。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帝国新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落后国家,不算富裕,又经历了战争与动乱,加上李永吉当了皇帝之后,去掉了很多苛捐杂税,这就导致国库一直没什么大项收入,可开支却很大。
刚建国的时候,因为一切从简,李永吉手底下的士兵主要是他自己的私库供养,行政官员也很少,再加上国库还可以收取海关税以及奢侈税等项目。多少还能收支平衡,甚至是收入大于支出,算是一种比较好的财政状况。
可是后来李永吉搞出了一个百万国防军计划,又搞了个普及小学教育,也就是扫盲大行动之后,情况就开始变了。
先说那个百万国防军计划,这个计划主要是为了配合中华帝国的新兵役制度,同时也是为了维持帝国的稳定,毕竟中华帝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基础设施却很差,加上还有不少自治省,如果没有足够的军力,是无法稳住新生政权的,尤其是在李永吉打算去干涉美国内战的情况下。
所以,李永吉当时弄了个百万国防军,但是为了省钱,超过一半都是义务兵,也就是拿钱很少。服役时间也不长的动员兵。
为了省钱,除了降低义务兵的薪水待遇外,李永吉还把这些兵都一群一群的派驻到各个自治省与自治区,而这些外派的国防军。命令要听中央的,但薪水中央只发一半,另外一半要当地政府来支付。
这样的做法,既有震慑地方的作用。也有削弱地方的目的,可以说是一种阳谋,也就是大家明知道这军队是要命的吸血鬼。可依旧不得不勒紧裤腰带按时给钱。
当然,很多地方政府也是不情不愿的,可这些地方驻军可从来不跟你玩拖延,你要是不给钱,他们立刻就带兵过去,当地总督的私兵根本就不敢跟这些国防军对抗,最终还是乖乖的交钱。
好吧,本来这个计算是挺好,算起来这样做以后,帝国既可以维持一支大部队,又不会给中央太大的财政负担,可时间一长,事情就不一样了,沈世明忽然发现,这些军队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
这里倒不是说**,这东西虽然有,但还不至于在这么短时间就明目张胆到这个地步,资金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军队的日常消耗太大了,另外就是通货膨胀的问题。
李永吉当初计算的时候,主要计算了官兵的薪水,至于日常练兵以及器械损耗之类的维护费用,则基本按照当初训练精武军的时候来算,结果就是这里出了偏差。
当初练精武军的时候,用的都是现代武器,这些东西由于材料做工等问题,其实损耗比较小,也就是不容易损坏。可后来的国防军使用的武器,大都是后来自产的武器,也就是利用李永吉从现代进口的设备,再利用本国生产的钢材,生产出来的本地化武器。
这些本地化武器虽然也用了不少现代工艺,还有不少现代机床,但一来工人水平太差,二来材料也不过关,都是本地生产的钢铁,各项指标都远远无法跟现代社会的枪用钢管或者炮用钢管相比。
再加上国防军如今使用的弹药都是升级版,也就是用无/烟/火/药当发射药的子弹,这种东西虽然增加了弹药威力,可对枪管炮管的磨损也加剧了。
也就是说,本地化的武器,购买价格不但远不如从现代购买,耐用程度也大大不如,损耗的程度至少是现代产品的五倍!
再加上本地化的军服也不耐磨,容易掉色等,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还有建设新营房之类的费用,这么算起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军队训练的费用就涨了十倍!
军费涨了,但地方上缴的钱数是固定的,所以多出来的费用就只能中央掏钱,这部分都得算在国库里面,毕竟国防军是听国务院的。
除了军费上涨,行政成本也越来越大,根本原因就是行政官员的数目越来越大。
按说呢,李永吉的本意是想要精兵简政的,所以他打下天下之后,除了把军队单独拿出来,不参与地方政治之外,对于地方的行政机构,也都是采取了一种类似卖官似得地方选举政策。
也就是说,省以上的大官,都是通过任命或者严格考核来诞生,准确的说是一种招募制,至于省以下的地方官员呢,则是玩地方选举的制度,也就是让地方有钱有势的乡绅搞选举,选上了就当官,最多中央给你一个任命程序,算是一个合法化流程。
这种制度在当前的中国,绝对不能说好。但也不能说坏,毕竟比起旧官僚,这些地方乡绅虽然很多人也有不少劣迹,但终归大多数还是比较好的,是能够造福乡里的,不然也不能被人选上。
要知道,地方选举的过程,中央都是会派人监督的,这些特派督导员可不是自己去,而是带着兵过去监督。规则就是利诱不管,可一旦有什么威逼,那直接就是抓起来,灭族未必,抄家可是绝对有可能。
最奇葩的是,一旦查出有劣绅在选举中威逼作弊,不但督导员能获得一个优良的考评,抄家的话,他还能获得相应的提成!
这样一来。所有的督导员都是极尽苛责,只要你有点不对,比如有人告状,立刻就是严格的审讯。而且还是有罪推定,你得自己证明自己没作弊,没威逼才可以。
当然了,也不是没原则的这样搞。如果搞成冤假错案,督导员也要负责的,甚至有可能坐牢吃官司。如果本人牵扯进行贿受贿等事件,枪毙都有可能。
所以,那些督导员也不会刻意搞冤假错案,顶多是挑剔了一点而已。
虽然这种监督制度简单粗暴,而且极度苛责,但反而赢得了地方民间的喜**,大家似乎对这种苛责不以为意,甚至引来更多人来竞争那一系列的官位。
当然,选举制虽然是以西方制度为本,但也加了一些本地化的色彩,比如选举这个词,很多地方就叫成了推举,毕竟在古代,中国的很多地方官的确是地方推举出来的,而且,比起选这个字,推这个字更有荣耀感,也更有官老爷的感觉。
毕竟选这个字,说明官员是弱势,选民是强势,推的话,说明你是受**戴,大家公认你有能力,更有面子。
不管怎么说吧,地方选举,或者说地方推举制,在经过了一两年的时间之后,已经越来越完善,很多地方都组建了成系统的政府班子,而且几乎全部满员,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政府是缺编的。
官员多了本身是好是,因为这意味着中央的命令可以更好的被地方执行,毕竟地方官的作用,不就是执行中央的命令,替中央看好地方,同时收钱收税的么?
但问题来了,最大的税收,土地税要补贴教育,很多都是当地自己就截留了,所以收不上,而其他税收,比如商业税,工业税之类的,大多数地方政府根本就没有那个环境。也就是说,大多数地方依旧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几乎没有,商业也很低迷,按照帝国的收税标准,也收不到什么钱。
结果就是,官员多了,要钱的多了,可从地方上收的钱却很少,并没有因为地方官多了而增加,反而支出却越来越大。
第一年还好,到了第二年下半年,也就是1863年下半年的时候,这个赤字缺口就猛增到了一千万华元,可以说是严重的赤字了,政府也彻底变成了赤字运行,赚的不够花的。
其实在现代社会,赤字财政也没什么,很多国家都这么搞,甚至经济情况良好的时候也这样做。
但是,现代社会跟这个时代不同,那时候大家都是玩信用货币,都是发纸币,没钱了,可以玩命的印钞票,发国债等等,反正能应付过去,而加印钞票与发国债,也是赤字财政能运行下去的根本原因,否则的话,你想赤字都没的玩。
然而在这个时期的中华帝国,虽然也有纸币在发行,可民间最信任的依旧是银元金币之类的贵金属货币,这些东西的总量是一定的,所以无法通过滥发纸币的方式去大规模玩赤字。
早先的时候,李永吉自己可以用购买国库券的方式去补贴国库,可当李永吉离开中国后,这个最大的金主就失去了,而新国债的发行却并不理想,这倒不是大家不想买,实在是大家普遍手里没钱,有钱也都忙着先解决温饱,哪里有余钱去投资买国债?
至于能买国债的土豪,现在在中国能赚钱的项目多了,随便搞个海外贸易,或者随便开个工厂农场的就能赚大钱,国债时间长,利息少,何必去买那东西呢?
当然,就目前来说,国库还能支撑下去,再说李永吉最近在美国赚了不少,而且也责令国内的内务府从内库里调了一笔资金,去购买国债,多少缓解了一下国内的国库赤字危机,但这种支出越来越大,收入却增长缓慢的情况,却让沈世明承受不了了。
沈世明虽然也是商人出身,但他长期以来都讲究收入要大于支出这一套理论,现在天天看着国库处于赤字运行,他就开始想尽办法增加国库收入。
他像李永吉提出了很多办法,比如先暂缓扫盲教育跟基础医疗服务,结果都被李永吉给推翻了。
最后看沈世明愁的不行,李永吉才给沈世明出了个主意,那就是除了李永吉指定的几家核心企业,诸如中信银行,戴梦得珠宝、拜耳药业、长芦盐业集团、新农集团、马鞍山重工业联合体等十家皇企外,其他遍布各地的像经营服务性行业,或者粮食买卖,食盐买卖等传统商业行当的皇室企业,也都要交税,且缴税力度可以比普通民企高一些。
另外,这些打着皇家旗号的商人,不管是谁,包括他这个皇帝,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以公开的收入为准。
既然是皇帝的命令,加上这个办法的确可以大幅度增加收入,所以沈世明也就遵照执行,结果这样一来,就让亲党的众多既得利益者怨声载道,开始跟沈世明作对起来。
为了推行这些政策,沈世明只好黑着脸强行推行,大家不敢找皇帝的麻烦,只能找沈世明的麻烦。
沈世明也聪明,感觉自己一个人承担压力有些太大,于是就事事请教皇后,毕竟皇后掌管内务府,很多事情,尤其是像皇室企业征收税收的事儿,离不开内务府的帮忙。
皇后年轻,又喜欢清静,没什么政治头脑,所以不管别的,既然皇帝打过电话,说让她这么做,于是她就照办,基本上沈世明说什么,她就批什么。
久而久之,大家就把沈世明看成了后党,尤其是李永吉的老爸李正祥,大概是最近闲的蛋疼,居然也听信了别人的什么阴谋论,居然把皇后与沈世明看成了李家的威胁,搞了一票不知道哪儿来的皇亲,动不动就跟李永吉的媳妇,也就是帝国皇后殷素素打对台。未完待续。。
...640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时空走私1859》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时空走私1859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