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三十三章 内强之术
目录:神皇纪元| 作者:夜尽长安| 类别:历史军事
在这场惊天动地的革新与变法中,朝廷每发布的一个政令和措施,都如同给一个灶炉里加进了一根干柴。顶-点-小说 WWW.WX. COM而大齐的江山,就是蹲放在灶炉上的一锅水。从冒出第一个汽泡开始,整个大齐的天下,慢慢得变得翻花乱滚。旧有的格局被全部打乱然后重组,来了一次真正的洗筋伐髓。
不管是朝堂、民间还是军队里,气象全部焕然一新。刚开始,大部份的人都非常的不适应。一些怨言也时常风起。可是过了不久,人们仿佛又开始接受这种现状,并逐渐的认可了新的格局与气象。
在这场巨大的变革之中,危险与机遇同在,成功与失败并行。大齐王朝,在楚彦身是胆的皇帝的引领之下,如履薄冰的走在悬崖之边。沿途险象环生步履艰难,但却异常的平稳,有惊无险。三四个月以后,那些提心吊胆的人终于慢慢的踏实了下来。等到了这时候,他们突然发现,大齐已经不再是以往的那个大齐。
安宁,是所有人的第一感觉。
百姓们有了田土和粮食,也不必担心山匪路霸和土豪劣绅的欺凌。赋税和劳役轻了,苛捐杂税少了,连以往骚扰到他们正常生活的宫市和五坊小儿,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流民开始归家,田间劳作意味着明年的丰实和安逸。看到了这样的希望,百姓们都将浮着的心放了下来,开始勤于劳作,经营着自己安居乐业的生活。
官场上的浮奢之风,也开始慢慢消退。由于武元衡等人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考评和奖罚制度,并且精简了大部份的官府冗员。现在,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挑在肩上。如果不努力事情办得不好,那就意味着要被辞退削官为民。政绩突出,就有出头之日。再加上皇帝和后宫的人以身作责崇尚节俭。以往官员们天天混在一起花天酒地的状况,也逐渐变少。精兵简政以后,每个官员比起以往都将肩负更多地职责,都有更明确的责任。以前是巴结上几个上官就可以轻松的混日子。现在,自己的事情不做好,那所有人都是一目了然。你就算跟皇亲国戚的关系异常亲密,也别想在御史台讨到一点好处。该辞退的。一定回家;犯了事的,铁面无私一律严惩。
御史台地张万福和李景略等人,在维持官场秩序这一项上,还是发挥了异常突出的作用。渐渐的,官场上开始流传一个说法:张万福这个老家伙。简直就是铁打的脸,谁的情面也不给。李景略,也是丝毫不输给张万福,让那些庸官俗吏们闻风丧胆。在第一轮精兵简政过后,短短地两三个月时间内。大齐的官场上又更换了近三成的官员。许多的庸官俗吏都被废了官,然后另选贤能提拔起来。在官员的废免和提升上,萧云鹤是异常地谨慎。御史台、刑部和吏部。紧密配合共同商议,要都通过同意了才算认可。而且,五品以上官员的废用,皇帝还要亲自首肯才行。
这一场新陈代谢似的官员遴选,让大齐地官员质量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一股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风气,正渐渐的取代以往奢靡腐化的消极状况。治民先治吏,每个官员都将对治下的百姓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样一丝丝的量变。终有一天会让大齐发生质地飞跃。
军队里的变化,是最大的。裁军之后留下来的大部分军士,都是精英。现在,他们的日子算是有了盼头。等到了适当地时候,还是可以解甲归田过上好日子的。以往那咱混吃混喝等军饷。但求留得一条性命地消极思想,渐渐的消失。因为他们也看到了希望。现在在军队里好好干。能赚到军饷养活家人。将来风光退役了,还可以从朝廷那里得到一笔不菲的退役金和赖以生存的土地。有了希望,人才有动力。大齐的每一支军队里,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不管是军队还是地方,都是由人组成。每一个人的心态变化,逐渐形成了潮流和风气的转变。生活宁静而有所依靠,今后充满希望。这样的生活,都愿意过。
大齐,这一锅翻花乱滚的水,让人看到了勃勃生机和潜在的巨大力量。
眼看着这一切的改变,萧云鹤心中暗自欣慰,同时也有了巨大的成就感。比起上辈子登基为帝来,这一次的任务仿佛更加繁重和困难。贞观前的大齐,如同是一副乱摊子,他所要做的就是将这副乱摊子收拾起来,打点清楚。但是这一次他登基时,大齐的天下除了是个乱摊子,身上还被套上了许多沉重的枷锁,病入膏肓。他在收拾乱摊子之前,还要打破那些枷锁,先置之于死地破釜沉舟,再寻求破而后立。这其中的凶险和风险,都是异常巨大的。贞观时的大齐,人们经历的前隋之乱后人心思定,对新的大齐朝廷充满了希望,自己也是异常主动的要寻求安宁。当时来讲,朝廷和百姓的利益和想法,是十分统一的。可现在,百姓可以说对大齐的朝廷已经十分的失望了,大齐的内部也变得四分五裂人心不齐。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萧云鹤还要收拾人心重振皇朝声威。
可以说,贞观时治唐,如同培养一个新生的婴儿;现在治唐,如同医治一个病垂的中年人。所以,看到眼前的成就,萧云鹤异常的欣慰。那种成就感,比贞观时还要强烈。
炎热而又忙碌的夏天,就这样过去了。从皇帝到百姓,每一个人都过得十分的充实,感觉日月如梭。
这个时候,皇帝纳妃的事情,也正式提上日程了。按大齐皇族礼制,皇帝娶亲那是十分严谨又隆重的,丝毫马虎不得。尤其是娶的位居四妃的正妃。三个月的筹备,才算将事情的方方面面打点清楚。秋收之后,减免了天下赋税的朝廷,也算是勉强有了一些收成。稍稍富有了一些。现在,也是时候让皇帝地两个媳妇过门了。
皇帝纳正妃,因此礼部上表请求皇帝大赦天下。尤其现在是秋后,正是问斩重罪犯人的时候。这种事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一般都不会有什么疑义。但是吏部尚书武元衡,偏偏提出了不同意见。
皇帝和朝臣们。都细心的听着这个准国舅发表高论。
“陛下。”武元衡说道,“陛下新登皇位,做出了许多的变革。法制修定,也是其中一项。今年,由于大齐执行了新的律法。百姓官员们都还在适应之中。如果因为皇帝大婚这种私事,而废了朝廷律法这件公事,微臣以为这是一种不当的做法。陛下坐拥天下,就有必要做出天下为公的表率。这种因私废公地做法,微臣以为并不恰当。再加上新的律法刚刚施行不久。朝廷和衙门也是依律治民。如果就因为皇帝的一件私事就放出了所有囚徒,那朝廷和地方衙门这一年的努力就算是白费了。律法的威信,也会大打折扣。不过。陛下大婚,不宜杀伐。微臣建议,不必大赦天下,但今后该当秋后处斩地犯人,可推迟到明年。”
萧云鹤听完,并不表态,问道:“武元衡的说法,你们以为如何?”
群臣们都不太好讲话。其实大家都明白。武元衡是准皇妃武琦云的哥哥。他这样做,也是不想让自己妹妹的婚事太过张扬。说穿了,这差不多就是皇帝的家事。他们这一对舅子和妹夫商议着,别人怎么好插嘴?
看到众人都不说话,萧云鹤就开始钦点了:“陆贽。你一向最有见解,而且也对律法很熟悉。你先说。”
陆贽无奈。站出来说道:“陛下,本来陛下大婚大赦天下,是一种施恩于百姓地做法。不过,武大人说得也很有道理。比起律法的威信来,陛下这种小恩小惠是算不得什么。今年秋后不处斩犯人,微臣也是同意的。贞观时,太宗皇帝在慎刑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但凡死囚,都要经过三部六司地层层审核然后再递交给皇帝亲自批准。而且每在秋后处斩犯人之前,皇帝还要到大理寺死刑囚牢中巡囚,给犯人一个最后喊冤的机会。这样做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珍惜和尊重了生命。微臣曾记得,有一年大齐天下总共只有二十余名死囚。当年巡囚之时,居然没有一人喊冤。太宗皇帝答应放这些人回家过年,明白秋天再来服刑。过了一年,这些人居然一个不少的全回来了。太宗皇帝深厚感动,于是特赦这些人无罪释放。微臣以为,武大人刚刚提出的今年秋后不杀人,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
萧云鹤笑了一笑,说道:“你不劝朕,也效仿太宗皇帝放这些囚徒回家过年吧?”
“微臣不敢。”陆贽说道,“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大齐,人与人之间的诚信还没有达到贞观时地那种境界。但是,微臣建议陛下可以从现在开始慢慢的经营。现在,大齐的风气正在慢慢转变,从小事做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嗯,说得好。”萧云鹤说道,“天下为公,天下为信。这是贞观大齐一个最重要的特点。现在,朕就是以贞观大齐为榜样,开始慢慢地经营这个大齐天下。武元衡和陆贽说的这些,朕准了。朕决定,不大赦天下,但是今年秋后不斩囚徒。国家再养他们一年,到了明年这时候,大理寺再重新审判这些犯人。到时候,朕要巡囚。如果那些人在这一年里好好地悔过自新洗心革面,朕或许也会特赦他们一个活命的机会。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慎刑是十分有必要的。朕,是以武登基,但必须以仁治国。珍惜每一个人、包括犯错的人的生命,就是一种仁。从今往后,只有朝廷大理寺才有权批罚死刑,任何地方衙门都没有这种权力,并须要上报大理寺裁决。朕也要亲自过问。每年的秋后行刑之前,朕都要巡囚。这,将成为一种制度,列入大齐的国策之中。”
“吾皇英明!”群臣拜伏。
萧云鹤轻轻的吁了一口气,暗自想道:由婚礼引发到刑律的变革……这许多的事情,都不是孤立的。
同时娶两个妃子,在时间的安排上又有了一些讲究。本来武元衡是极力谦让,让皇帝先娶郭氏之女进宫的。因为先进宫的,自然是先封为妃子,地位也会稍高一些。郭氏一门荣耀之极,武元衡可没有跟郭家争风的想法。不料,郭、郭暖一起登门到武元衡府上,极力要求让武琦云先进宫。郭家的人这几十年来虽然在朝廷上风光无限,可他们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低调而不争宠。而且现在的情形很明显,武元衡跟随皇帝多年,是皇帝最为信任和亲密的大臣。假以时日,那必然成为当朝第一人。郭家的人,也是给足了武元衡面子,同时开始主动和武元衡处理好关系。毕竟两家的女人都送到皇帝身边了,彼此两家处理好关系,也有利于她们将来和睦相处。
皇帝的两个亲家你推我让,都不肯居先。无奈,礼部的人只好请皇帝来定夺。萧云鹤也寻思了半晌,还是决定先娶武琦云。理由很简单:武琦云年龄大了。等过了年,她都二十一了。而郭氏之女,才十六七岁,并不着急。
于是,苦等了五六年的武琦云,终于在十月二十一这个黄道吉日,披上霞帔踏上凤辇,嫁入了宫门。
国都城中的百姓都有一个感觉。这一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都要暖和许多。也许是因为身上的棉裘比以往要厚了,仓禀中的粮食和地窑里的酒肉,都比以前要丰富了许多。短短的一年时间,朝廷的一系列革新与变法,让每一个百姓都得到实惠。时局稳了,赋税轻了,农田的收成更多的是收入了自己囊中。商人免收了除陌税,收入大增,也不必再担心有宫市的人来抢夺货物。国都城中的商贸空前的繁荣起来。好多走商了几十年的老商队,仿佛又有了盛唐时的感觉。现在的西市上,商铺比以往更加活跃了,每天的交易额都翻了倍还不止。各国的商人,又开始如同过江之鲫一样,赶赴这天下第一城来淘金。
农林织桑稳定发展,商业与手工业,也随之渐渐复苏。大齐的帝都,成了这一场改革的风向标与见证物。日趋稳定,不断繁荣,是当前一个主要的现象。
景兴元年腊月二十二,今年的最后一场朝会正在进行。
从辰时初刻起,一直到现在未时三刻,皇帝和所有朝臣都没有离开过太极宫。这一年来的所有工作,都要在今天做一个总结和参评。
最让大家关心的,当然还是粮食与赋税的收成。这也是所有人一直所担心的问题。
户部尚书王锷交上的答卷,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之外。景兴元年,皇帝免去了所有退役将士、赦免的奴仆、归家的流民的一切赋税和劳役,关内赋税减免五成,天下赋税减免三成。但是,今年一年,全国财政总收入(纳入国库的实际钱财)多达一千四百余万贯,折合黄金二百万两。这比去年的钱政总收入一千二百余万贯,还多出了两成!
怎么会这样?包括萧云鹤。都对这个数据产生了怀疑,表示不可信任。
结果,王锷领着皇帝和宰相们,进了国库实地察看。果然,之前空荡荡的国库中,现在已经堆满了朱红色地大箱笼。一箱箱的黄金、铜钱,着实刺得人眼睛生疼。
国库收入。看来是真实的!这一年的时间里,通过革新与变法,大齐的国力居然出现了显著的提高。或许这国库中,还有一些是从皇亲国戚贪官污吏手中,罚没来的钱银。但是同样地。这一年的消耗又是何等的巨大?安置了数万退役大军、数万奴才、近十万归家的流民。同时,朝廷新立百废待兴,什么地方都要花钱。那些罚没来的钱财,几乎都已经花光了。这也就相当于,朝廷用罚没地钱粮。办下了这许多的实事。而实际落入国库的罚金,则是少之又少。
在减免赋税的情况下,今年的国库收入居然还如此喜人。着实让萧云鹤和满朝大臣兴奋了一阵。看来在新政策地推动下,百姓们生产的热情已经是空前高涨。虽然免除了一部份赋税,但真正所缴纳的赋税比往年还多。因为,他们今年这一年地收入大大增加了!就算是比以往交得多,那也是乐意的。因为他们自己在交除了赋税以后,也可以丰衣足食。这就好比,赚一千个铜板交一百文的税,与赚一万个铜板交二百的税。其意义是大不相同的。
国库收入比去年还要多,这让萧云鹤异常的高兴。倒不是高兴收了这么些赋税,而是为藏富于民的政策获得了初步成功而高兴。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强大,那就必须要藏富于民。前隋其实是十分富有的。当时洛阳一带留下地粮食,足以供得上大齐吃五六十年。可是百姓异常的穷苦和困顿。这就是前隋灭亡的原因---因富而灭。天宝时,大齐的繁体达了顶峰。可是土地与财富。也越来越向少数人手中集中而去,百姓又开始的困苦与流浪。于是,这许多地矛盾不断的堆积,终于在安史之乱时爆发。
萧云鹤始终记得,自己在贞观治国之时理会地一个最有用的道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轻徭薄赋藏富于民,仁政慎刑珍惜生命,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现在,自己的治国思想和方略,在景兴大齐又初见成效,他感觉非常的满足,非常的高兴。
国库虽然算不上充盈,但至少不是空底子了。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再积累几年,大齐要重现繁荣也不是不可能的。其实往往看起来非常困难的事情,静心做起来却未必就很难。当时贞观初年,大齐的经济也是十分凋敝的。经过几年的经营,也是一步一个台阶,步步见涨。如今的景兴大齐,最初更像是一个病重的将死之人。下了猛药下治后,一条命算是捡回来了,而且已经恢复了一些生机。花点时间将这一线生机慢慢经营与调理,将来恢复健康变得身强体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这一年的成功,让所有人欢欣鼓舞。其实这一年来,包括萧云鹤自己在内,心里都感觉有点悬,没底。现在成果告诉他们,这一步,算是走成功了。
国库有了钱,公仓也有了一些粮。虽然淮西动荡漕运不畅,各地的粮税征收还异常的困难。但是,今年天公作美,蝗灾没有爆发,黄河没有泛滥,各地的水罕之灾也发生的不多。朝廷的太仓里,已经积累了数十万石粮草。洛阳一带的几个公仓,也有了一些积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年这一年,朝廷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将大大增强。有了第一笔积蓄,底气也就更足了。这一场革新与变法,进行下去就有了后继之力。
但是,这一年虽然了得了许多成效,失败的地方也是很多的。土地组改与兵制革新,触到了太多人的利益。仅关内一带,今年一年内就爆发了大小动荡三十余次。从一些人纠合的集体抗义,到小股兵匪的造乱,还是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是,这些人毕竟失去了百姓的呼应与支持。都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朝廷现在是仁治与铁腕双管齐下。对于这样地人,一律采取了强硬措施进行镇压。劝疏无效的,也没有姑息,都按律治裁了。这些作乱的人,离开了百姓这一片土壤,已经是无根的飘萍,对根深蒂固的巍巍皇朝构不成致命的打击。而且越往后来。这样的事例越少。因为所有人都发现,大齐王朝在新地朝廷的引领之下,所迈出的坚实步伐几乎是不可阻挡。任何人,要么顺从这一脚步与潮流,要么。就会被无情的撕裂、辗碎。
各个部门,将今年一年的工作情况一一汇报。所有政务都是公开化地。谁取得了成绩,谁捅了篓子,都是一目了然。纵观六部,兵部所做出的成绩最为出色。以李晟为首的兵部官员们。在这一年里可谓是劳苦功高。数十万血勇健儿的安排与分流,着实让大齐发生了翻天覆地一般的变化。吏部其次,年轻地武元衡。将吏部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大齐每一个五品以上的官员,武元衡几乎都已经能如数家珍。从朝廷到地方,吏部所办出地成绩有目共睹。素来低调的武元衡,以他的贤能、廉洁、奉公与勤政,得到了所有同僚的认可。原本还有一些人,暗底里怀疑武元衡是因为与皇帝的私交,年纪轻轻就得到了这样的重用。尤其是他妹妹嫁给了皇帝被册封为德妃后,更是加深了这种臆想与歧视。现在。武元衡用自己的实力与业绩,给了这些人一个有力的回击。吏部地事情千头万绪复杂凶险,没有超人的智慧与胆魄,是理不顺吏部的事情的。
兵部的官员当中,李晟已经是宰相与天下兵马大元帅之一;楚彦是坐镇一方地河西道行军大总管。大齐西方的屏障。这两个人地官,都已经加无可加。取得了极佳政绩的武元衡。被朝臣推举进入阁部,请求皇帝封他为宰相。
对此,武元衡是极力的推辞,态度异常的坚决。萧云鹤也明白武元衡的心意,没有过多的强求。虽然群臣力谏,但皇帝还是没有准许,依旧让武元衡担任吏部尚书一职。只是为了表示嘉奖,将他晋升为特进加为二品衔,以表恩荣。对于这个虚职,武元衡也就没有极力推辞了,拜谢皇恩接过了嘉奖。
不过,所有人心里都清楚。武元衡对于宰相这个名位,的确是没必要怎么在乎。他就算不在阁部办事,也是皇帝私下里问策最多的人之一。宰相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头衔罢了。现在,他已经成了众人眼中的无冕之宰。
年轻的谏义大夫陆贽与薛存诚,在这一年里也是特别的耀眼。他们二人主领的门下省,在这一年中给皇帝提出了劝谏八百余条,被接受七百余条,着实惊人。皇帝从谏如流的美名,也渐渐流传开来。每一个臣子,现在都敢于在朝堂之上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必担心被人攻击或是被皇帝记恨。朝堂上的气氛,也变得清明而又团结。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事情越来越少见,大部份的人都想着如何在朝堂上体现自己的价值,为大齐的发展与革新,提出自己特有的见解。集思广益成了潮流,奉公守法成了习惯。主流风气的变化,就在一朝一夕之间,不知不觉的完成了。
由于门下省这一年做出了特殊贡献,陆贽被加封为侍中,正式成为了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无须再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而成了名正言顺的宰相。年仅三十五岁的陆贽,从此大放异彩,成了朝中最引人注目的名人,也达到人生的巅峰。陆贽所空缺出来的左谏义大夫一职,也由今年表现出色的门下侍郎王叔文所顶替。对于门下省这个部门,萧云鹤是异常的重视。在年会上,他宣布了一条政令:从景兴二年元月起,凡门下省的每个官员,每逢半月都要给皇帝上一道奏疏,议论这半月来皇帝与朝廷的言行得失与政措恰当与否。事无大小,皆可议疏,而且上疏者无论所言何事、所论是否正确,先赦无罪。
察纳雅言,与人为善。这是李泌临走时留给萧云鹤的劝谏。现在,他是切实的做到了。朝廷里如同吹起了一股清新的风,将以往大齐的楚彦浊空气一扫而空,风气变得清明而又舒适。
最后,武元衡上了一道奏疏,对年后即将举行的科举进行一些改革,防止人才的流失。因为大齐的进士本来就很难考。有些学子考了十几二十年好不容易考中,后来礼部春闱选试不中依旧落榜,只能离开国都到地方节度使那里当幕僚,碰运气看能不能再步入仕途。去年被皇帝追回的韩朝中,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武元衡建议皇帝,仿效武周朝时则天圣后做法,将进士召集起来进行殿试,由皇帝和宰相来合力把关。而且,就算是殿试不中的落榜进士,也可以进集贤殿修书学习,以备朝廷用人之时来选用人才。
武元衡的这一提仪,获得了皇帝和群臣的一致认可。众臣大多都是进士出身,深知这步入仕途的艰辛。武元衡的这个提议非常的人性化,而且能有效的防止人才流失。
萧云鹤自然是高兴应允。他下旨,过年之后就亲自主持殿试遴选人才,并将这一措施正式定为一项国策。他还让宰相陆贽担任贤殿知院事,年轻的韩朝中当他的副手,专门负责编修国书典籍,和管理那些进入集贤殿的学士们。
除了科举,被废许久的武举重开事宜,也在朝廷上展开了热议。为了储备和遴选军事人才,恢复武举的提案也获通过。对于这个东西,萧云鹤还是相当陌生的。这是他最反感的女人武媚娘在晚年捉弄出来的东西。那时候,大齐开始了武举选拔,从军队和民间开始选取将才。但当时,举行的考试只有马术、箭术、技术和摔跤等等这些简单的体力项目。在群臣的建议之下,新近恢复的武举加入了战策与兵马的笔试。武举考评,由吏部联合兵部举行,时间也是在春季。由于史安之乱的影响和大齐近年来各项措施的废退,太上皇老头已经有好几年没有进行过朝廷的武举考试了。现在要临时恢复,还挺难的。因此,只能先下政令,让军士和地方的百姓们先有一年的准备时间,隔年后再进行武举考试。
科举和武举,是文武人才的重要来源。治国以人为本,萧云鹤深黯此道。整肃科举、重兴武举,朝廷才能有源源不绝的人才来源。国家才不会缺乏可用之材。
这个年,过得很舒坦。
武琦云进了宫以后,大获圣宠。进宫才二个多月,就喜结珠胎怀上了龙种。与此同时,吴月琳也有了身孕。萧云鹤自然是满心欢喜。难得过年的这几天比较清闲,他就把大部份的时间都花在了后宫,陪着三个妃子一起度过。在萧云鹤的心中,对这三个女人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评价:墨衣,是他最爱的;武琦云,是最爱他的;吴月琳,是最贤淑温良和帖心的。
新年刚过,一场瑞雪卷天铺地而来。皇城又变成了银白素裹。郭家的闺秀郭秋月,在正月初六嫁入了宫门。在这样一个瑞雪纷飞的日子里取亲,倒是别有一番风味。大红地彩袍彩旗。与银白的宫墙雪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映成趣。婚礼照样办得十分的热闹,郭氏一族门生故吏遍天下,赶来贺礼的人比上次还要多了许多。热情洋溢的人群趋走了寒冷,冰雪覆盖下的皇城,提前散发出春地味道。
郭秋月年方十六七岁,和吴月琳是属于同一类人。温顺。安静,话语不多。长相固然是出类拔萃的,典型的中原美女,还略有一些丰满。萧云鹤册封她为贤妃,居于安仁殿。
这样一来。后宫四妃已经齐备了。由于没有立皇后,因此后宫中默认以四妃之首贵妃,也就是吴月琳为长。但吴月琳生性有些懦弱,也不喜欢争权夺利掌管事务。再加上她与淑妃墨衣的关系亲同姐妹,因此有什么事情都是让墨衣来定夺。以致于后宫之中。实际上是成了墨衣主事。对此,后宫里的人也没有疑义。母以子贵,淑妃可是皇长子地生母。说不定什么时候皇长子就被立为国储了,淑妃离皇后也就只有一步之遥。更主要的,是淑妃一直都在皇帝那里十分的得宠,而且本身也十分的能干有断事的能力。
后宫里,四宫皇妃并驾齐驱,但又有尊长主事,已经是平稳而又和谐。后宫稳固,萧云鹤也就舒坦安逸了许多。一心专攻于朝政。
新年一过,朝廷马上变得忙碌起来。科举考试马上要进行,新地一年,也要做出许多的政策规划。春耕在即,这可是当前国家第一大事。萧云鹤率领着朝廷百官。又开始了辛勤的操持大齐这份家业。有去年成功地经历,今年一切变得驾轻就熟。官员百姓们也是热情高涨的开始了经营新的一年。新的生活。
与此同时,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也要开始办了。那就是龙骧卫的组建。曲环和伊慎沉寂准备了一年,已经制定出了详细周密的军队组建计划。第一个龙骧卫团,在京兆府成立。京城与京畿的青壮男丁,怀着好奇与热情,积极报名参军。仅三天地时间,报名的青壮就多达七万余人。通过严格的甄选与比较,最后挑选了五千人,组成了京兆龙骧团。团练使,由曲环亲自担任。五千人的衣甲马匹和食宿安排,井井有条一丝不苟。萧云鹤去试察过好几次,发现这第一支预备役军队,搞得有声有色,非常的到位。曲环也是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怠慢,每天吃住都在军队里,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竭尽全力地要将这五千名新丁,培养成合格的大齐军人。
以国都为中心,龙骧卫地组建陆续开始。东都路嗣恭,也很快组建了一支四千人的龙骧团,开始训练和培养。紧接着,关内其他的州县,也相继成了龙骧团、营,搞得热火朝天有声有色。朝廷去年算是有了一些盈余,能养得起这一支预备役大军了。其实,今年开始实行新的雇佣军军饷措失了。以往每年的这个时候,朝廷都要付出国库收入的三成以上,给在职或是退役的雇佣军发放军饷。现在,则只需要给在责的军人提供军饷。所以这一算起来,真正开支的军费比以前还要少了。那些退役的军人,有了去年的收成,都可以自给自足不用朝廷给养。一个沉重的负担和包袱,从此彻底的从大齐的身体上被甩了开去。
关内成功组建龙骧卫的事迹,逐渐流传到了其他地域。不久,山南、西川和河西等地,也成功的组建起了龙骧卫,并没有出现任何的纰漏和差错。连远在西南的江南一带,也陆续开始执行这一国策。原有的团练组织逐渐被取缔,而是分野成了神策卫和龙骧卫。职责分明,地方的财政开销也大大缩减。百姓们的负担,也减轻了许多。
但是,淮西与河北这些地方,则是相当的安静,安静得有点异常。淮西与河北三镇的蕃王节度使们也不傻,他们清楚的看出了这一项兵制改革,针对的就是节度使。这是一个能把他们连根拔起彻底根除的新制度。他们惶恐,却又无计可施。除了闭门假装无视,也没有别的什么办法。实际上,每一个蕃镇节度使自己,也意识到了雇佣军这个沉重的包袱。但是。他们又不敢主动去甩掉这个包袱。因为甩掉包袱地同时,也要甩掉自己在属地支手遮天、占地为王的大好日子。
看似平静的蕃镇里,一股暗流也在四下汹涌澎湃,随时可能爆发。
三月初九,正当皇帝和宰相大臣们,在武德殿里面试新科进士举行殿试的时候,一个爆炸性的消息送到了皇帝手中:淮西兵变!
原淮西叛王李希烈的大将吴少诚。发动兵变杀害了朝廷任命的淮西节度使陈仙奇,霸占淮西,自称节度使留后。并且,吴少诚上表声言陈仙奇地诸多罪状,请求朝廷削灭陈仙奇的官爵。并正式确认让吴少诚坐领淮西,担任淮西节度使。
不管是朝堂、民间还是军队里,气象全部焕然一新。刚开始,大部份的人都非常的不适应。一些怨言也时常风起。可是过了不久,人们仿佛又开始接受这种现状,并逐渐的认可了新的格局与气象。
在这场巨大的变革之中,危险与机遇同在,成功与失败并行。大齐王朝,在楚彦身是胆的皇帝的引领之下,如履薄冰的走在悬崖之边。沿途险象环生步履艰难,但却异常的平稳,有惊无险。三四个月以后,那些提心吊胆的人终于慢慢的踏实了下来。等到了这时候,他们突然发现,大齐已经不再是以往的那个大齐。
安宁,是所有人的第一感觉。
百姓们有了田土和粮食,也不必担心山匪路霸和土豪劣绅的欺凌。赋税和劳役轻了,苛捐杂税少了,连以往骚扰到他们正常生活的宫市和五坊小儿,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流民开始归家,田间劳作意味着明年的丰实和安逸。看到了这样的希望,百姓们都将浮着的心放了下来,开始勤于劳作,经营着自己安居乐业的生活。
官场上的浮奢之风,也开始慢慢消退。由于武元衡等人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考评和奖罚制度,并且精简了大部份的官府冗员。现在,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挑在肩上。如果不努力事情办得不好,那就意味着要被辞退削官为民。政绩突出,就有出头之日。再加上皇帝和后宫的人以身作责崇尚节俭。以往官员们天天混在一起花天酒地的状况,也逐渐变少。精兵简政以后,每个官员比起以往都将肩负更多地职责,都有更明确的责任。以前是巴结上几个上官就可以轻松的混日子。现在,自己的事情不做好,那所有人都是一目了然。你就算跟皇亲国戚的关系异常亲密,也别想在御史台讨到一点好处。该辞退的。一定回家;犯了事的,铁面无私一律严惩。
御史台地张万福和李景略等人,在维持官场秩序这一项上,还是发挥了异常突出的作用。渐渐的,官场上开始流传一个说法:张万福这个老家伙。简直就是铁打的脸,谁的情面也不给。李景略,也是丝毫不输给张万福,让那些庸官俗吏们闻风丧胆。在第一轮精兵简政过后,短短地两三个月时间内。大齐的官场上又更换了近三成的官员。许多的庸官俗吏都被废了官,然后另选贤能提拔起来。在官员的废免和提升上,萧云鹤是异常地谨慎。御史台、刑部和吏部。紧密配合共同商议,要都通过同意了才算认可。而且,五品以上官员的废用,皇帝还要亲自首肯才行。
这一场新陈代谢似的官员遴选,让大齐地官员质量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一股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风气,正渐渐的取代以往奢靡腐化的消极状况。治民先治吏,每个官员都将对治下的百姓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样一丝丝的量变。终有一天会让大齐发生质地飞跃。
军队里的变化,是最大的。裁军之后留下来的大部分军士,都是精英。现在,他们的日子算是有了盼头。等到了适当地时候,还是可以解甲归田过上好日子的。以往那咱混吃混喝等军饷。但求留得一条性命地消极思想,渐渐的消失。因为他们也看到了希望。现在在军队里好好干。能赚到军饷养活家人。将来风光退役了,还可以从朝廷那里得到一笔不菲的退役金和赖以生存的土地。有了希望,人才有动力。大齐的每一支军队里,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不管是军队还是地方,都是由人组成。每一个人的心态变化,逐渐形成了潮流和风气的转变。生活宁静而有所依靠,今后充满希望。这样的生活,都愿意过。
大齐,这一锅翻花乱滚的水,让人看到了勃勃生机和潜在的巨大力量。
眼看着这一切的改变,萧云鹤心中暗自欣慰,同时也有了巨大的成就感。比起上辈子登基为帝来,这一次的任务仿佛更加繁重和困难。贞观前的大齐,如同是一副乱摊子,他所要做的就是将这副乱摊子收拾起来,打点清楚。但是这一次他登基时,大齐的天下除了是个乱摊子,身上还被套上了许多沉重的枷锁,病入膏肓。他在收拾乱摊子之前,还要打破那些枷锁,先置之于死地破釜沉舟,再寻求破而后立。这其中的凶险和风险,都是异常巨大的。贞观时的大齐,人们经历的前隋之乱后人心思定,对新的大齐朝廷充满了希望,自己也是异常主动的要寻求安宁。当时来讲,朝廷和百姓的利益和想法,是十分统一的。可现在,百姓可以说对大齐的朝廷已经十分的失望了,大齐的内部也变得四分五裂人心不齐。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萧云鹤还要收拾人心重振皇朝声威。
可以说,贞观时治唐,如同培养一个新生的婴儿;现在治唐,如同医治一个病垂的中年人。所以,看到眼前的成就,萧云鹤异常的欣慰。那种成就感,比贞观时还要强烈。
炎热而又忙碌的夏天,就这样过去了。从皇帝到百姓,每一个人都过得十分的充实,感觉日月如梭。
这个时候,皇帝纳妃的事情,也正式提上日程了。按大齐皇族礼制,皇帝娶亲那是十分严谨又隆重的,丝毫马虎不得。尤其是娶的位居四妃的正妃。三个月的筹备,才算将事情的方方面面打点清楚。秋收之后,减免了天下赋税的朝廷,也算是勉强有了一些收成。稍稍富有了一些。现在,也是时候让皇帝地两个媳妇过门了。
皇帝纳正妃,因此礼部上表请求皇帝大赦天下。尤其现在是秋后,正是问斩重罪犯人的时候。这种事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一般都不会有什么疑义。但是吏部尚书武元衡,偏偏提出了不同意见。
皇帝和朝臣们。都细心的听着这个准国舅发表高论。
“陛下。”武元衡说道,“陛下新登皇位,做出了许多的变革。法制修定,也是其中一项。今年,由于大齐执行了新的律法。百姓官员们都还在适应之中。如果因为皇帝大婚这种私事,而废了朝廷律法这件公事,微臣以为这是一种不当的做法。陛下坐拥天下,就有必要做出天下为公的表率。这种因私废公地做法,微臣以为并不恰当。再加上新的律法刚刚施行不久。朝廷和衙门也是依律治民。如果就因为皇帝的一件私事就放出了所有囚徒,那朝廷和地方衙门这一年的努力就算是白费了。律法的威信,也会大打折扣。不过。陛下大婚,不宜杀伐。微臣建议,不必大赦天下,但今后该当秋后处斩地犯人,可推迟到明年。”
萧云鹤听完,并不表态,问道:“武元衡的说法,你们以为如何?”
群臣们都不太好讲话。其实大家都明白。武元衡是准皇妃武琦云的哥哥。他这样做,也是不想让自己妹妹的婚事太过张扬。说穿了,这差不多就是皇帝的家事。他们这一对舅子和妹夫商议着,别人怎么好插嘴?
看到众人都不说话,萧云鹤就开始钦点了:“陆贽。你一向最有见解,而且也对律法很熟悉。你先说。”
陆贽无奈。站出来说道:“陛下,本来陛下大婚大赦天下,是一种施恩于百姓地做法。不过,武大人说得也很有道理。比起律法的威信来,陛下这种小恩小惠是算不得什么。今年秋后不处斩犯人,微臣也是同意的。贞观时,太宗皇帝在慎刑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但凡死囚,都要经过三部六司地层层审核然后再递交给皇帝亲自批准。而且每在秋后处斩犯人之前,皇帝还要到大理寺死刑囚牢中巡囚,给犯人一个最后喊冤的机会。这样做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珍惜和尊重了生命。微臣曾记得,有一年大齐天下总共只有二十余名死囚。当年巡囚之时,居然没有一人喊冤。太宗皇帝答应放这些人回家过年,明白秋天再来服刑。过了一年,这些人居然一个不少的全回来了。太宗皇帝深厚感动,于是特赦这些人无罪释放。微臣以为,武大人刚刚提出的今年秋后不杀人,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
萧云鹤笑了一笑,说道:“你不劝朕,也效仿太宗皇帝放这些囚徒回家过年吧?”
“微臣不敢。”陆贽说道,“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大齐,人与人之间的诚信还没有达到贞观时地那种境界。但是,微臣建议陛下可以从现在开始慢慢的经营。现在,大齐的风气正在慢慢转变,从小事做起,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嗯,说得好。”萧云鹤说道,“天下为公,天下为信。这是贞观大齐一个最重要的特点。现在,朕就是以贞观大齐为榜样,开始慢慢地经营这个大齐天下。武元衡和陆贽说的这些,朕准了。朕决定,不大赦天下,但是今年秋后不斩囚徒。国家再养他们一年,到了明年这时候,大理寺再重新审判这些犯人。到时候,朕要巡囚。如果那些人在这一年里好好地悔过自新洗心革面,朕或许也会特赦他们一个活命的机会。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慎刑是十分有必要的。朕,是以武登基,但必须以仁治国。珍惜每一个人、包括犯错的人的生命,就是一种仁。从今往后,只有朝廷大理寺才有权批罚死刑,任何地方衙门都没有这种权力,并须要上报大理寺裁决。朕也要亲自过问。每年的秋后行刑之前,朕都要巡囚。这,将成为一种制度,列入大齐的国策之中。”
“吾皇英明!”群臣拜伏。
萧云鹤轻轻的吁了一口气,暗自想道:由婚礼引发到刑律的变革……这许多的事情,都不是孤立的。
同时娶两个妃子,在时间的安排上又有了一些讲究。本来武元衡是极力谦让,让皇帝先娶郭氏之女进宫的。因为先进宫的,自然是先封为妃子,地位也会稍高一些。郭氏一门荣耀之极,武元衡可没有跟郭家争风的想法。不料,郭、郭暖一起登门到武元衡府上,极力要求让武琦云先进宫。郭家的人这几十年来虽然在朝廷上风光无限,可他们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低调而不争宠。而且现在的情形很明显,武元衡跟随皇帝多年,是皇帝最为信任和亲密的大臣。假以时日,那必然成为当朝第一人。郭家的人,也是给足了武元衡面子,同时开始主动和武元衡处理好关系。毕竟两家的女人都送到皇帝身边了,彼此两家处理好关系,也有利于她们将来和睦相处。
皇帝的两个亲家你推我让,都不肯居先。无奈,礼部的人只好请皇帝来定夺。萧云鹤也寻思了半晌,还是决定先娶武琦云。理由很简单:武琦云年龄大了。等过了年,她都二十一了。而郭氏之女,才十六七岁,并不着急。
于是,苦等了五六年的武琦云,终于在十月二十一这个黄道吉日,披上霞帔踏上凤辇,嫁入了宫门。
国都城中的百姓都有一个感觉。这一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都要暖和许多。也许是因为身上的棉裘比以往要厚了,仓禀中的粮食和地窑里的酒肉,都比以前要丰富了许多。短短的一年时间,朝廷的一系列革新与变法,让每一个百姓都得到实惠。时局稳了,赋税轻了,农田的收成更多的是收入了自己囊中。商人免收了除陌税,收入大增,也不必再担心有宫市的人来抢夺货物。国都城中的商贸空前的繁荣起来。好多走商了几十年的老商队,仿佛又有了盛唐时的感觉。现在的西市上,商铺比以往更加活跃了,每天的交易额都翻了倍还不止。各国的商人,又开始如同过江之鲫一样,赶赴这天下第一城来淘金。
农林织桑稳定发展,商业与手工业,也随之渐渐复苏。大齐的帝都,成了这一场改革的风向标与见证物。日趋稳定,不断繁荣,是当前一个主要的现象。
景兴元年腊月二十二,今年的最后一场朝会正在进行。
从辰时初刻起,一直到现在未时三刻,皇帝和所有朝臣都没有离开过太极宫。这一年来的所有工作,都要在今天做一个总结和参评。
最让大家关心的,当然还是粮食与赋税的收成。这也是所有人一直所担心的问题。
户部尚书王锷交上的答卷,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之外。景兴元年,皇帝免去了所有退役将士、赦免的奴仆、归家的流民的一切赋税和劳役,关内赋税减免五成,天下赋税减免三成。但是,今年一年,全国财政总收入(纳入国库的实际钱财)多达一千四百余万贯,折合黄金二百万两。这比去年的钱政总收入一千二百余万贯,还多出了两成!
怎么会这样?包括萧云鹤。都对这个数据产生了怀疑,表示不可信任。
结果,王锷领着皇帝和宰相们,进了国库实地察看。果然,之前空荡荡的国库中,现在已经堆满了朱红色地大箱笼。一箱箱的黄金、铜钱,着实刺得人眼睛生疼。
国库收入。看来是真实的!这一年的时间里,通过革新与变法,大齐的国力居然出现了显著的提高。或许这国库中,还有一些是从皇亲国戚贪官污吏手中,罚没来的钱银。但是同样地。这一年的消耗又是何等的巨大?安置了数万退役大军、数万奴才、近十万归家的流民。同时,朝廷新立百废待兴,什么地方都要花钱。那些罚没来的钱财,几乎都已经花光了。这也就相当于,朝廷用罚没地钱粮。办下了这许多的实事。而实际落入国库的罚金,则是少之又少。
在减免赋税的情况下,今年的国库收入居然还如此喜人。着实让萧云鹤和满朝大臣兴奋了一阵。看来在新政策地推动下,百姓们生产的热情已经是空前高涨。虽然免除了一部份赋税,但真正所缴纳的赋税比往年还多。因为,他们今年这一年地收入大大增加了!就算是比以往交得多,那也是乐意的。因为他们自己在交除了赋税以后,也可以丰衣足食。这就好比,赚一千个铜板交一百文的税,与赚一万个铜板交二百的税。其意义是大不相同的。
国库收入比去年还要多,这让萧云鹤异常的高兴。倒不是高兴收了这么些赋税,而是为藏富于民的政策获得了初步成功而高兴。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强大,那就必须要藏富于民。前隋其实是十分富有的。当时洛阳一带留下地粮食,足以供得上大齐吃五六十年。可是百姓异常的穷苦和困顿。这就是前隋灭亡的原因---因富而灭。天宝时,大齐的繁体达了顶峰。可是土地与财富。也越来越向少数人手中集中而去,百姓又开始的困苦与流浪。于是,这许多地矛盾不断的堆积,终于在安史之乱时爆发。
萧云鹤始终记得,自己在贞观治国之时理会地一个最有用的道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轻徭薄赋藏富于民,仁政慎刑珍惜生命,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现在,自己的治国思想和方略,在景兴大齐又初见成效,他感觉非常的满足,非常的高兴。
国库虽然算不上充盈,但至少不是空底子了。照这样的发展趋势再积累几年,大齐要重现繁荣也不是不可能的。其实往往看起来非常困难的事情,静心做起来却未必就很难。当时贞观初年,大齐的经济也是十分凋敝的。经过几年的经营,也是一步一个台阶,步步见涨。如今的景兴大齐,最初更像是一个病重的将死之人。下了猛药下治后,一条命算是捡回来了,而且已经恢复了一些生机。花点时间将这一线生机慢慢经营与调理,将来恢复健康变得身强体健,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这一年的成功,让所有人欢欣鼓舞。其实这一年来,包括萧云鹤自己在内,心里都感觉有点悬,没底。现在成果告诉他们,这一步,算是走成功了。
国库有了钱,公仓也有了一些粮。虽然淮西动荡漕运不畅,各地的粮税征收还异常的困难。但是,今年天公作美,蝗灾没有爆发,黄河没有泛滥,各地的水罕之灾也发生的不多。朝廷的太仓里,已经积累了数十万石粮草。洛阳一带的几个公仓,也有了一些积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今年这一年,朝廷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将大大增强。有了第一笔积蓄,底气也就更足了。这一场革新与变法,进行下去就有了后继之力。
但是,这一年虽然了得了许多成效,失败的地方也是很多的。土地组改与兵制革新,触到了太多人的利益。仅关内一带,今年一年内就爆发了大小动荡三十余次。从一些人纠合的集体抗义,到小股兵匪的造乱,还是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造成了一些损失。但是,这些人毕竟失去了百姓的呼应与支持。都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朝廷现在是仁治与铁腕双管齐下。对于这样地人,一律采取了强硬措施进行镇压。劝疏无效的,也没有姑息,都按律治裁了。这些作乱的人,离开了百姓这一片土壤,已经是无根的飘萍,对根深蒂固的巍巍皇朝构不成致命的打击。而且越往后来。这样的事例越少。因为所有人都发现,大齐王朝在新地朝廷的引领之下,所迈出的坚实步伐几乎是不可阻挡。任何人,要么顺从这一脚步与潮流,要么。就会被无情的撕裂、辗碎。
各个部门,将今年一年的工作情况一一汇报。所有政务都是公开化地。谁取得了成绩,谁捅了篓子,都是一目了然。纵观六部,兵部所做出的成绩最为出色。以李晟为首的兵部官员们。在这一年里可谓是劳苦功高。数十万血勇健儿的安排与分流,着实让大齐发生了翻天覆地一般的变化。吏部其次,年轻地武元衡。将吏部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大齐每一个五品以上的官员,武元衡几乎都已经能如数家珍。从朝廷到地方,吏部所办出地成绩有目共睹。素来低调的武元衡,以他的贤能、廉洁、奉公与勤政,得到了所有同僚的认可。原本还有一些人,暗底里怀疑武元衡是因为与皇帝的私交,年纪轻轻就得到了这样的重用。尤其是他妹妹嫁给了皇帝被册封为德妃后,更是加深了这种臆想与歧视。现在。武元衡用自己的实力与业绩,给了这些人一个有力的回击。吏部地事情千头万绪复杂凶险,没有超人的智慧与胆魄,是理不顺吏部的事情的。
兵部的官员当中,李晟已经是宰相与天下兵马大元帅之一;楚彦是坐镇一方地河西道行军大总管。大齐西方的屏障。这两个人地官,都已经加无可加。取得了极佳政绩的武元衡。被朝臣推举进入阁部,请求皇帝封他为宰相。
对此,武元衡是极力的推辞,态度异常的坚决。萧云鹤也明白武元衡的心意,没有过多的强求。虽然群臣力谏,但皇帝还是没有准许,依旧让武元衡担任吏部尚书一职。只是为了表示嘉奖,将他晋升为特进加为二品衔,以表恩荣。对于这个虚职,武元衡也就没有极力推辞了,拜谢皇恩接过了嘉奖。
不过,所有人心里都清楚。武元衡对于宰相这个名位,的确是没必要怎么在乎。他就算不在阁部办事,也是皇帝私下里问策最多的人之一。宰相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头衔罢了。现在,他已经成了众人眼中的无冕之宰。
年轻的谏义大夫陆贽与薛存诚,在这一年里也是特别的耀眼。他们二人主领的门下省,在这一年中给皇帝提出了劝谏八百余条,被接受七百余条,着实惊人。皇帝从谏如流的美名,也渐渐流传开来。每一个臣子,现在都敢于在朝堂之上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不必担心被人攻击或是被皇帝记恨。朝堂上的气氛,也变得清明而又团结。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事情越来越少见,大部份的人都想着如何在朝堂上体现自己的价值,为大齐的发展与革新,提出自己特有的见解。集思广益成了潮流,奉公守法成了习惯。主流风气的变化,就在一朝一夕之间,不知不觉的完成了。
由于门下省这一年做出了特殊贡献,陆贽被加封为侍中,正式成为了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无须再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而成了名正言顺的宰相。年仅三十五岁的陆贽,从此大放异彩,成了朝中最引人注目的名人,也达到人生的巅峰。陆贽所空缺出来的左谏义大夫一职,也由今年表现出色的门下侍郎王叔文所顶替。对于门下省这个部门,萧云鹤是异常的重视。在年会上,他宣布了一条政令:从景兴二年元月起,凡门下省的每个官员,每逢半月都要给皇帝上一道奏疏,议论这半月来皇帝与朝廷的言行得失与政措恰当与否。事无大小,皆可议疏,而且上疏者无论所言何事、所论是否正确,先赦无罪。
察纳雅言,与人为善。这是李泌临走时留给萧云鹤的劝谏。现在,他是切实的做到了。朝廷里如同吹起了一股清新的风,将以往大齐的楚彦浊空气一扫而空,风气变得清明而又舒适。
最后,武元衡上了一道奏疏,对年后即将举行的科举进行一些改革,防止人才的流失。因为大齐的进士本来就很难考。有些学子考了十几二十年好不容易考中,后来礼部春闱选试不中依旧落榜,只能离开国都到地方节度使那里当幕僚,碰运气看能不能再步入仕途。去年被皇帝追回的韩朝中,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武元衡建议皇帝,仿效武周朝时则天圣后做法,将进士召集起来进行殿试,由皇帝和宰相来合力把关。而且,就算是殿试不中的落榜进士,也可以进集贤殿修书学习,以备朝廷用人之时来选用人才。
武元衡的这一提仪,获得了皇帝和群臣的一致认可。众臣大多都是进士出身,深知这步入仕途的艰辛。武元衡的这个提议非常的人性化,而且能有效的防止人才流失。
萧云鹤自然是高兴应允。他下旨,过年之后就亲自主持殿试遴选人才,并将这一措施正式定为一项国策。他还让宰相陆贽担任贤殿知院事,年轻的韩朝中当他的副手,专门负责编修国书典籍,和管理那些进入集贤殿的学士们。
除了科举,被废许久的武举重开事宜,也在朝廷上展开了热议。为了储备和遴选军事人才,恢复武举的提案也获通过。对于这个东西,萧云鹤还是相当陌生的。这是他最反感的女人武媚娘在晚年捉弄出来的东西。那时候,大齐开始了武举选拔,从军队和民间开始选取将才。但当时,举行的考试只有马术、箭术、技术和摔跤等等这些简单的体力项目。在群臣的建议之下,新近恢复的武举加入了战策与兵马的笔试。武举考评,由吏部联合兵部举行,时间也是在春季。由于史安之乱的影响和大齐近年来各项措施的废退,太上皇老头已经有好几年没有进行过朝廷的武举考试了。现在要临时恢复,还挺难的。因此,只能先下政令,让军士和地方的百姓们先有一年的准备时间,隔年后再进行武举考试。
科举和武举,是文武人才的重要来源。治国以人为本,萧云鹤深黯此道。整肃科举、重兴武举,朝廷才能有源源不绝的人才来源。国家才不会缺乏可用之材。
这个年,过得很舒坦。
武琦云进了宫以后,大获圣宠。进宫才二个多月,就喜结珠胎怀上了龙种。与此同时,吴月琳也有了身孕。萧云鹤自然是满心欢喜。难得过年的这几天比较清闲,他就把大部份的时间都花在了后宫,陪着三个妃子一起度过。在萧云鹤的心中,对这三个女人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和评价:墨衣,是他最爱的;武琦云,是最爱他的;吴月琳,是最贤淑温良和帖心的。
新年刚过,一场瑞雪卷天铺地而来。皇城又变成了银白素裹。郭家的闺秀郭秋月,在正月初六嫁入了宫门。在这样一个瑞雪纷飞的日子里取亲,倒是别有一番风味。大红地彩袍彩旗。与银白的宫墙雪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映成趣。婚礼照样办得十分的热闹,郭氏一族门生故吏遍天下,赶来贺礼的人比上次还要多了许多。热情洋溢的人群趋走了寒冷,冰雪覆盖下的皇城,提前散发出春地味道。
郭秋月年方十六七岁,和吴月琳是属于同一类人。温顺。安静,话语不多。长相固然是出类拔萃的,典型的中原美女,还略有一些丰满。萧云鹤册封她为贤妃,居于安仁殿。
这样一来。后宫四妃已经齐备了。由于没有立皇后,因此后宫中默认以四妃之首贵妃,也就是吴月琳为长。但吴月琳生性有些懦弱,也不喜欢争权夺利掌管事务。再加上她与淑妃墨衣的关系亲同姐妹,因此有什么事情都是让墨衣来定夺。以致于后宫之中。实际上是成了墨衣主事。对此,后宫里的人也没有疑义。母以子贵,淑妃可是皇长子地生母。说不定什么时候皇长子就被立为国储了,淑妃离皇后也就只有一步之遥。更主要的,是淑妃一直都在皇帝那里十分的得宠,而且本身也十分的能干有断事的能力。
后宫里,四宫皇妃并驾齐驱,但又有尊长主事,已经是平稳而又和谐。后宫稳固,萧云鹤也就舒坦安逸了许多。一心专攻于朝政。
新年一过,朝廷马上变得忙碌起来。科举考试马上要进行,新地一年,也要做出许多的政策规划。春耕在即,这可是当前国家第一大事。萧云鹤率领着朝廷百官。又开始了辛勤的操持大齐这份家业。有去年成功地经历,今年一切变得驾轻就熟。官员百姓们也是热情高涨的开始了经营新的一年。新的生活。
与此同时,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也要开始办了。那就是龙骧卫的组建。曲环和伊慎沉寂准备了一年,已经制定出了详细周密的军队组建计划。第一个龙骧卫团,在京兆府成立。京城与京畿的青壮男丁,怀着好奇与热情,积极报名参军。仅三天地时间,报名的青壮就多达七万余人。通过严格的甄选与比较,最后挑选了五千人,组成了京兆龙骧团。团练使,由曲环亲自担任。五千人的衣甲马匹和食宿安排,井井有条一丝不苟。萧云鹤去试察过好几次,发现这第一支预备役军队,搞得有声有色,非常的到位。曲环也是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怠慢,每天吃住都在军队里,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竭尽全力地要将这五千名新丁,培养成合格的大齐军人。
以国都为中心,龙骧卫地组建陆续开始。东都路嗣恭,也很快组建了一支四千人的龙骧团,开始训练和培养。紧接着,关内其他的州县,也相继成了龙骧团、营,搞得热火朝天有声有色。朝廷去年算是有了一些盈余,能养得起这一支预备役大军了。其实,今年开始实行新的雇佣军军饷措失了。以往每年的这个时候,朝廷都要付出国库收入的三成以上,给在职或是退役的雇佣军发放军饷。现在,则只需要给在责的军人提供军饷。所以这一算起来,真正开支的军费比以前还要少了。那些退役的军人,有了去年的收成,都可以自给自足不用朝廷给养。一个沉重的负担和包袱,从此彻底的从大齐的身体上被甩了开去。
关内成功组建龙骧卫的事迹,逐渐流传到了其他地域。不久,山南、西川和河西等地,也成功的组建起了龙骧卫,并没有出现任何的纰漏和差错。连远在西南的江南一带,也陆续开始执行这一国策。原有的团练组织逐渐被取缔,而是分野成了神策卫和龙骧卫。职责分明,地方的财政开销也大大缩减。百姓们的负担,也减轻了许多。
但是,淮西与河北这些地方,则是相当的安静,安静得有点异常。淮西与河北三镇的蕃王节度使们也不傻,他们清楚的看出了这一项兵制改革,针对的就是节度使。这是一个能把他们连根拔起彻底根除的新制度。他们惶恐,却又无计可施。除了闭门假装无视,也没有别的什么办法。实际上,每一个蕃镇节度使自己,也意识到了雇佣军这个沉重的包袱。但是。他们又不敢主动去甩掉这个包袱。因为甩掉包袱地同时,也要甩掉自己在属地支手遮天、占地为王的大好日子。
看似平静的蕃镇里,一股暗流也在四下汹涌澎湃,随时可能爆发。
三月初九,正当皇帝和宰相大臣们,在武德殿里面试新科进士举行殿试的时候,一个爆炸性的消息送到了皇帝手中:淮西兵变!
原淮西叛王李希烈的大将吴少诚。发动兵变杀害了朝廷任命的淮西节度使陈仙奇,霸占淮西,自称节度使留后。并且,吴少诚上表声言陈仙奇地诸多罪状,请求朝廷削灭陈仙奇的官爵。并正式确认让吴少诚坐领淮西,担任淮西节度使。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神皇纪元》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神皇纪元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