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七九章 造反倒计时
目录:立鼎1894| 作者:鲁东道夫| 类别:历史军事
与列国签订合作协议的,是“炎华洋行”,其总行所在为美利坚,甚至连经办人的名字,都没有杨浩的事儿。顶-点-小说 . OM
更令人可气的是内容。本来是枪械、火炮等装备的,清单上却列为各种无缝钢管、合金切削件、木制品和皮革、编织品。总而言之,绝对没有组装起来的枪炮字眼。
这也是杨浩与列强谈判后共同认定的细节。本来洋鬼子们捏着鼻子进口武器就够丢人的,你能指望他们在国内大肆宣扬,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他们对国内的说法,也都是各种零部件、工业品,回去组装成枪炮是另一回事,反正在任何文本上,你都不要指望看到相关的刺激人的字眼。
光绪皇帝气的直拍桌子,大声呵斥:“杨鼎世,还要不要脸!如此行事,哪里有一点当世智者的体面?”
李鸿藻文廷式等人就只能叹气了。不是俺们不尽力,是敌人太狡猾,完全不给他们抓住一点把柄。想要给杨浩扣一个私造军火的名义都那么困难,指望从舆论上把他打倒,真不容易!
他们的烦恼才刚刚开始呢。
周子清刺杀杨浩的案子,在经过多方面明里暗里的周旋之后,终于在西元1895年1月5日开庭审理。地点选在美租界,分别由天津道、美国使领馆等多方面机构组成审判团,声势之浩大堪称清廷立国以来头一桩。
搞成这样也是没办法,事情出在美租界,刺杀目标杨浩名义上还是美国人。现场又有各国公使之类的首脑。你说他是一件阴谋对付各国的大事件也行。这么大的麻烦。哪一个衙门也不敢接!
清廷那帮清流们又不懂列国邦交的细务,在李鸿章袖手旁观之下,他们压根不知道把周子清引渡出去,再交给天津道审理这么更有利的办法。
于是乎,在临时法庭之中,各国闲着没事的洋人都有上百号。各国代表和证人也是一大堆,堂而皇之的架势摆出来,一堆记者的见证下。这规格高度堪称世界级了。
这十天里,周子清想过所有办法自杀,结果都没成功。就算他绝食,也挡不住被当成精神病一样的拘束在特制的床上,用吊瓶和胃管给他强行往里打食物。
轮值医生更是异常冷酷的明着告诉他:“就算你把食道切了,我们照样有办法从肛门给你插管子灌进去!那种滋味,嘿嘿嘿,可不怎么好受哇!”
周子清又不是什么革命烈士。就算为了报仇他敢玩命,却不代表他能受的了各种恐怖的折腾。那亮晶晶冷飕飕的吊瓶,锋利的针头在身上扎来扎去。嘴里带着马嚼子一样的玩意。被强行掰开来插一根管子到胃里,耳朵、鼻孔、眼睛被全部封住一点外面的动静都觉察不到的阴暗…。
种种恐惧。好似下了地狱遭受酷刑,令他心胆惧丧。对抗了没三天,就心丧若死的任凭摆布,到了出庭审判这一日,基本上听天由命,形似木偶了。
好在这一切都在列国代表的监督下进行,找不出杨浩一丁点儿的毛病。
作为被告辩护律师的伍廷芳,与另一名英国大律师经过长篇大论的唇枪舌剑,最终在无可辩驳的证据下,裁定周子清图谋刺杀杨浩罪名成立;其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治安罪名成立。
同时,还把鼓噪周子清阴谋策划此案的康有为给揭出来。通过利顺德饭店的侍应生佐证,足以证明该犯在行动之前,层与康某秘密聚会。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认定是康某主使,其也绝对脱不了干系。
还得说两人比较聪明,从头到尾都没通名报姓,也没有第三者可以直接证明,这事儿只能存疑。并且发生在英租界,自然要由他们接茬去解决。
至于说被告方控诉杨浩杀周全夺产的案情,在一帮日照来的证人以无可辩驳的官方结论下全部推翻。反倒是周全父子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多次致死人命的丑行被全部曝光。
如果杨浩只是个穷光蛋或者小富翁,周全案里涉及的金额可能还会给他的名声抹黑。可你控告一名亿万富翁为了你家的几万块钱不惜杀人灭口,这事儿就有点搞笑了。
更有甚者,当着各国人的面,还被揭发出来周家的巨额财富(相对于一般土财主)来源,其中一项居然是倒卖国宝青铜器所得!
日照本就是龙山文化的主要地点,更是传说中大禹会盟诸侯的会稽山所在,甚至可能是夏都所在。从后世出土的文物看,要比其他几个地方更靠谱。这里出土的古陶器、青铜器历史悠久,只不过现在那几大遗址还没有正式挖掘。
这件案子涉及到了英国人,正是周全父子暗中把抢夺来的青铜器卖给英国人,才得到了那一笔麦加利银行的存款。也是通过英国人帮助,他才能跑到日本去留学。本来人家想让他去欧洲来着,周子清嫌远也受不得苦,不去。
这事儿揭出来,让英国佬好一阵脸上无光。他们两番侵华,期间抢夺古董文物无数。近年来通过各种手段弄走的国宝不知凡几,这不过其中一样而已。
整个案情真相大白,无论按照哪一国的法律去判决,周子清死有余辜。
因为案情重大,涉及到的高官要人太多,已经不适用单纯以美国法律来制裁,按照大清律,他得来个凌迟处死才能够数。
不过法庭认为这种手段太残酷,不适用于文明国家,数罪并罚为死刑,以绞刑处死即可。
杨浩作为受害人,很大度的免除对其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索赔。不过周家倒卖文物的事儿,清廷却要通过官方进一步的查证。以他们的尿性,如今还存活下来的周家其他人,下场可想而知。
公审结束之后,就是公开处决。
原本按照中国文化,一般要等到秋后问斩的。冬春之际,生而不杀,这是天地的规律。
洋人却没那么些讲究了,他们只想着赶紧弄利索了省的碍眼。再整下去,天知道还能把谁给牵扯出来,弄成大丑闻就不好玩了。
于是在审判结束后的第二天,在海河边上,至少几万民众的围观之下,临时搭建起来的绞刑架把周子清和两名帮凶跟肉干似的挂了上去。
整个审理过程全部开放,每一处进展都由报纸及时向外面公布,一时间导致的热闹,居然把光绪颁布《上谕》闹出来的风潮生生压了一头。
这又让年轻的皇帝一阵恼怒发作:“以朕堂堂天子至尊,如此干系天下存亡之大事,居然不如区区一介杀人未遂的案件影响大。当真岂有此理!那些人还有没有天良?他们心里头到底有几成是装着大清?”
李鸿藻只好宽慰:“非是众人不肖,实乃朝廷在宣传一事上落后于他们。如今天下万民已经习惯了看报纸听消息,国家大事他们又不懂。”
光绪只好摇头叹气:“如此正要变法改良,方能令亿万黎民百姓懂得君臣大义,国家大计!”
说完了,他忽然想起来,这些话貌似都是杨浩说过八百遍的。天下民众只喜欢那些野史轶闻,市井故事,朝廷大事之类的,自古以来都是读书人的专利。本朝更是谁敢妄言就把脑袋看下来,甚至抄家灭祖。几百年了,谁特么还关心你鼓捣啥玩意?反正弄来弄去老百姓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为什么关心杨浩?杨大老板提供无数的就业岗位,弄出无数的工厂让人有机会养家糊口,做得比你朝廷好了八百倍。如今杨先生摊上事儿了,俺们不关心能行么?
所谓人心向背,就是如此。
另外还有一个要命的后果,因为周子清是《大清政报》的记者,此番算是把这份政府喉舌给彻底臭了名声。原本发行量就不怎么高,如今再怎么爱国的书生们也甚为不齿,拒绝购买。
原先在里面供职的人纷纷辞职不干,光剩下一帮清流们坚持编辑,却也只能弄出来强派给各地官方机构---这跟邸报有什么区别?
也无怪光绪叹气了。杨浩弄点东西都能成功,一举一动都有无数人看着,还捧场叫好。朝廷弄出来的正事却没人搭理,就一帮举子和官员在闹腾,各国虽然也表示乐观其成,可毕竟没有外面的热闹,他心里头就觉得不对劲。
因此就对杨浩越发的嫉恨。
1895年的1月,天津新军开始加紧编练,在督办军务处的大力协调下,一批新兵在春节前后征集起来,一些天津武备学堂出来的精英纷纷加入进去。这回也不搞什么试探了,一出手,就是两万人的编制规模。
清廷的行动目的昭然若揭,杨浩发出慨叹:“看来我们也得加快速度了,不过想要跟我们比素质和兵力?大清国还是差了点!”
1895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六,金州新军突然北上,三天之内攻破海城,迫退日军第三师团。期间不断收拢清军溃兵、就地征集团练,补充第一师的缺额编制。
与此同时,另一个步兵师的力量也悄然从多个基地加速训练。
清廷和杨浩之间的战争阴云,越积越厚,一触即发!(未完待续。。)
ps: ps:祝大家节日快乐!
更令人可气的是内容。本来是枪械、火炮等装备的,清单上却列为各种无缝钢管、合金切削件、木制品和皮革、编织品。总而言之,绝对没有组装起来的枪炮字眼。
这也是杨浩与列强谈判后共同认定的细节。本来洋鬼子们捏着鼻子进口武器就够丢人的,你能指望他们在国内大肆宣扬,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他们对国内的说法,也都是各种零部件、工业品,回去组装成枪炮是另一回事,反正在任何文本上,你都不要指望看到相关的刺激人的字眼。
光绪皇帝气的直拍桌子,大声呵斥:“杨鼎世,还要不要脸!如此行事,哪里有一点当世智者的体面?”
李鸿藻文廷式等人就只能叹气了。不是俺们不尽力,是敌人太狡猾,完全不给他们抓住一点把柄。想要给杨浩扣一个私造军火的名义都那么困难,指望从舆论上把他打倒,真不容易!
他们的烦恼才刚刚开始呢。
周子清刺杀杨浩的案子,在经过多方面明里暗里的周旋之后,终于在西元1895年1月5日开庭审理。地点选在美租界,分别由天津道、美国使领馆等多方面机构组成审判团,声势之浩大堪称清廷立国以来头一桩。
搞成这样也是没办法,事情出在美租界,刺杀目标杨浩名义上还是美国人。现场又有各国公使之类的首脑。你说他是一件阴谋对付各国的大事件也行。这么大的麻烦。哪一个衙门也不敢接!
清廷那帮清流们又不懂列国邦交的细务,在李鸿章袖手旁观之下,他们压根不知道把周子清引渡出去,再交给天津道审理这么更有利的办法。
于是乎,在临时法庭之中,各国闲着没事的洋人都有上百号。各国代表和证人也是一大堆,堂而皇之的架势摆出来,一堆记者的见证下。这规格高度堪称世界级了。
这十天里,周子清想过所有办法自杀,结果都没成功。就算他绝食,也挡不住被当成精神病一样的拘束在特制的床上,用吊瓶和胃管给他强行往里打食物。
轮值医生更是异常冷酷的明着告诉他:“就算你把食道切了,我们照样有办法从肛门给你插管子灌进去!那种滋味,嘿嘿嘿,可不怎么好受哇!”
周子清又不是什么革命烈士。就算为了报仇他敢玩命,却不代表他能受的了各种恐怖的折腾。那亮晶晶冷飕飕的吊瓶,锋利的针头在身上扎来扎去。嘴里带着马嚼子一样的玩意。被强行掰开来插一根管子到胃里,耳朵、鼻孔、眼睛被全部封住一点外面的动静都觉察不到的阴暗…。
种种恐惧。好似下了地狱遭受酷刑,令他心胆惧丧。对抗了没三天,就心丧若死的任凭摆布,到了出庭审判这一日,基本上听天由命,形似木偶了。
好在这一切都在列国代表的监督下进行,找不出杨浩一丁点儿的毛病。
作为被告辩护律师的伍廷芳,与另一名英国大律师经过长篇大论的唇枪舌剑,最终在无可辩驳的证据下,裁定周子清图谋刺杀杨浩罪名成立;其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治安罪名成立。
同时,还把鼓噪周子清阴谋策划此案的康有为给揭出来。通过利顺德饭店的侍应生佐证,足以证明该犯在行动之前,层与康某秘密聚会。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认定是康某主使,其也绝对脱不了干系。
还得说两人比较聪明,从头到尾都没通名报姓,也没有第三者可以直接证明,这事儿只能存疑。并且发生在英租界,自然要由他们接茬去解决。
至于说被告方控诉杨浩杀周全夺产的案情,在一帮日照来的证人以无可辩驳的官方结论下全部推翻。反倒是周全父子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多次致死人命的丑行被全部曝光。
如果杨浩只是个穷光蛋或者小富翁,周全案里涉及的金额可能还会给他的名声抹黑。可你控告一名亿万富翁为了你家的几万块钱不惜杀人灭口,这事儿就有点搞笑了。
更有甚者,当着各国人的面,还被揭发出来周家的巨额财富(相对于一般土财主)来源,其中一项居然是倒卖国宝青铜器所得!
日照本就是龙山文化的主要地点,更是传说中大禹会盟诸侯的会稽山所在,甚至可能是夏都所在。从后世出土的文物看,要比其他几个地方更靠谱。这里出土的古陶器、青铜器历史悠久,只不过现在那几大遗址还没有正式挖掘。
这件案子涉及到了英国人,正是周全父子暗中把抢夺来的青铜器卖给英国人,才得到了那一笔麦加利银行的存款。也是通过英国人帮助,他才能跑到日本去留学。本来人家想让他去欧洲来着,周子清嫌远也受不得苦,不去。
这事儿揭出来,让英国佬好一阵脸上无光。他们两番侵华,期间抢夺古董文物无数。近年来通过各种手段弄走的国宝不知凡几,这不过其中一样而已。
整个案情真相大白,无论按照哪一国的法律去判决,周子清死有余辜。
因为案情重大,涉及到的高官要人太多,已经不适用单纯以美国法律来制裁,按照大清律,他得来个凌迟处死才能够数。
不过法庭认为这种手段太残酷,不适用于文明国家,数罪并罚为死刑,以绞刑处死即可。
杨浩作为受害人,很大度的免除对其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索赔。不过周家倒卖文物的事儿,清廷却要通过官方进一步的查证。以他们的尿性,如今还存活下来的周家其他人,下场可想而知。
公审结束之后,就是公开处决。
原本按照中国文化,一般要等到秋后问斩的。冬春之际,生而不杀,这是天地的规律。
洋人却没那么些讲究了,他们只想着赶紧弄利索了省的碍眼。再整下去,天知道还能把谁给牵扯出来,弄成大丑闻就不好玩了。
于是在审判结束后的第二天,在海河边上,至少几万民众的围观之下,临时搭建起来的绞刑架把周子清和两名帮凶跟肉干似的挂了上去。
整个审理过程全部开放,每一处进展都由报纸及时向外面公布,一时间导致的热闹,居然把光绪颁布《上谕》闹出来的风潮生生压了一头。
这又让年轻的皇帝一阵恼怒发作:“以朕堂堂天子至尊,如此干系天下存亡之大事,居然不如区区一介杀人未遂的案件影响大。当真岂有此理!那些人还有没有天良?他们心里头到底有几成是装着大清?”
李鸿藻只好宽慰:“非是众人不肖,实乃朝廷在宣传一事上落后于他们。如今天下万民已经习惯了看报纸听消息,国家大事他们又不懂。”
光绪只好摇头叹气:“如此正要变法改良,方能令亿万黎民百姓懂得君臣大义,国家大计!”
说完了,他忽然想起来,这些话貌似都是杨浩说过八百遍的。天下民众只喜欢那些野史轶闻,市井故事,朝廷大事之类的,自古以来都是读书人的专利。本朝更是谁敢妄言就把脑袋看下来,甚至抄家灭祖。几百年了,谁特么还关心你鼓捣啥玩意?反正弄来弄去老百姓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为什么关心杨浩?杨大老板提供无数的就业岗位,弄出无数的工厂让人有机会养家糊口,做得比你朝廷好了八百倍。如今杨先生摊上事儿了,俺们不关心能行么?
所谓人心向背,就是如此。
另外还有一个要命的后果,因为周子清是《大清政报》的记者,此番算是把这份政府喉舌给彻底臭了名声。原本发行量就不怎么高,如今再怎么爱国的书生们也甚为不齿,拒绝购买。
原先在里面供职的人纷纷辞职不干,光剩下一帮清流们坚持编辑,却也只能弄出来强派给各地官方机构---这跟邸报有什么区别?
也无怪光绪叹气了。杨浩弄点东西都能成功,一举一动都有无数人看着,还捧场叫好。朝廷弄出来的正事却没人搭理,就一帮举子和官员在闹腾,各国虽然也表示乐观其成,可毕竟没有外面的热闹,他心里头就觉得不对劲。
因此就对杨浩越发的嫉恨。
1895年的1月,天津新军开始加紧编练,在督办军务处的大力协调下,一批新兵在春节前后征集起来,一些天津武备学堂出来的精英纷纷加入进去。这回也不搞什么试探了,一出手,就是两万人的编制规模。
清廷的行动目的昭然若揭,杨浩发出慨叹:“看来我们也得加快速度了,不过想要跟我们比素质和兵力?大清国还是差了点!”
1895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六,金州新军突然北上,三天之内攻破海城,迫退日军第三师团。期间不断收拢清军溃兵、就地征集团练,补充第一师的缺额编制。
与此同时,另一个步兵师的力量也悄然从多个基地加速训练。
清廷和杨浩之间的战争阴云,越积越厚,一触即发!(未完待续。。)
ps: ps:祝大家节日快乐!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立鼎1894》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立鼎1894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