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02 论语 2
目录:神探贝斯特| 作者:月之轮回| 类别:恐怖小说
不到一百年后,何晏把郑玄本及其反对派的观点编成了《论语集解》。何晏之后,南北朝时代,皇侃受佛教的影响,编成《论语义疏》。西元八至九世纪,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对郑玄、何晏所编之本都持怀疑态度,要回到原典。但由于郑玄在世时已与孔子相差600余年,《论语》原典并不可考。今本据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统计,约1万2千字。
孔子简介折叠编辑本段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cis)汉族, 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春秋时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其父叔梁纥,其母颜氏名徵在。
孔子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文学家。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经典语句折叠编辑本段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呼?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7、君子周急不继富。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53、食不语,寝不言。
54、寝不尸,居不容。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未知生,焉知死
中庸
基本简介折叠编辑本段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中庸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经文经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戴圣,西汉官员、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
人物经历折叠
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汉书.儒林传》)。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基本释义折叠编辑本段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
中庸强调“诚”的重要,诚即是《大学》中所述说的“诚意”。“诚”被说成是人先天的本性,而所谓“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们的最高典范。
中庸之道是很难达到的完美境界。孔子曾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相关争议折叠编辑本段
宋明理学传统阐述中庸的字面意思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传统对于中庸的阐释有所错误。他们认为先秦“中庸”一词所谓的“中”乃是指“心中内在”的修持功夫,而非是指“不偏不倚处于中间”的行持处事。这两方的思想差异可以参考下述外部链接的相关资料。
再参照《大学》:“此谓诚于中行于外。”二者其实兼而有之,“心中内在”的修持工夫若不失其正,其行止自然“不偏不倚处于中间”。(想知道《神探贝斯特》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zhongn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孔子简介折叠编辑本段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cis)汉族, 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春秋时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其父叔梁纥,其母颜氏名徵在。
孔子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文学家。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经典语句折叠编辑本段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呼?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7、君子周急不继富。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53、食不语,寝不言。
54、寝不尸,居不容。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未知生,焉知死
中庸
基本简介折叠编辑本段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中庸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作者简介
基本信息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经文经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戴圣,西汉官员、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
人物经历折叠
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汉书.儒林传》)。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基本释义折叠编辑本段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
中庸强调“诚”的重要,诚即是《大学》中所述说的“诚意”。“诚”被说成是人先天的本性,而所谓“不诚无物”,至诚的人才能充分的发挥本性与感化人群,进而成为人们的最高典范。
中庸之道是很难达到的完美境界。孔子曾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相关争议折叠编辑本段
宋明理学传统阐述中庸的字面意思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传统对于中庸的阐释有所错误。他们认为先秦“中庸”一词所谓的“中”乃是指“心中内在”的修持功夫,而非是指“不偏不倚处于中间”的行持处事。这两方的思想差异可以参考下述外部链接的相关资料。
再参照《大学》:“此谓诚于中行于外。”二者其实兼而有之,“心中内在”的修持工夫若不失其正,其行止自然“不偏不倚处于中间”。(想知道《神探贝斯特》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zhongn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神探贝斯特》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神探贝斯特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