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54 史记 1
目录:神探贝斯特| 作者:月之轮回| 类别:恐怖小说
生平年表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10岁,在夏阳耕读。《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11岁。窦太后死,汉武帝罢黜黄老之言,发动尊儒。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12岁。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20岁,开始外出游历,回长安后,为汉武帝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36岁。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病死洛阳。司马迁到泰山参加封禅。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岁,正式做太史令,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42岁,《太初历》完成,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史记》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狱的时间中完成的)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50岁。汉武帝改元大赦。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55岁,完成了《史记》。
主要特色折叠编辑本段
精妙的叙事艺术折叠
1.五体会通。综合前代史书中各种体例。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形成从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2.人物编排名实兼顾,以类相从。《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3.追根求源,详因略果。
4.条理清晰。
精彩的人物刻画折叠
1.平民入传。
2.个性鲜明。
3.多维透视。
4.旁现侧出。旁现侧出法,又称为“互现法”。即在一片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在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如《高祖本纪》中主要写刘邦带有奇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
悲壮的风格特征折叠
1.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2.浓郁的悲剧气氛。
3.强烈的传奇色彩。
成书过程折叠编辑本段
纂修动机折叠
一、秉承先父遗志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继承《春秋》精神
司马迁为了继承孔子编撰《春秋》的思想,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肩负史家职责
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司马迁身为太史公,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在《报任安书》中也透露出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续补折叠
据司马迁自序,史记全书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共一百三十篇。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经过努力,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卷,篇数跟司马迁自序所说的相符。但汉书司马迁传说其中“十篇缺,有录无书”。三国魏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按:即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禇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可见司马迁编写史记,只能说是基本上完成,其中有若干篇,或者没有写定,或者已经定稿而后来散失了。
张晏所认为禇少孙补的武帝本纪没有标明“禇先生曰”,全篇又是从封禅书里截取的。清人钱大昕在他写的廿二史考异中说:“少孙补史皆取史公所缺,意虽浅近,词无雷同,未有移甲以当乙者也。或晋以后少孙补篇亦亡,乡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数耳。”傅靳蒯成列传所叙三侯立国的年代都跟功臣表相符,文章格调又很像太史公,禇少孙补作不会那样完密,他也未必写得出那样的文章。所以张晏的话也未可全信。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汉元帝、汉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
《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想知道《神探贝斯特》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zhongn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10岁,在夏阳耕读。《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11岁。窦太后死,汉武帝罢黜黄老之言,发动尊儒。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12岁。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20岁,开始外出游历,回长安后,为汉武帝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36岁。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病死洛阳。司马迁到泰山参加封禅。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岁,正式做太史令,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42岁,《太初历》完成,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史记》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狱的时间中完成的)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50岁。汉武帝改元大赦。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55岁,完成了《史记》。
主要特色折叠编辑本段
精妙的叙事艺术折叠
1.五体会通。综合前代史书中各种体例。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形成从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2.人物编排名实兼顾,以类相从。《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3.追根求源,详因略果。
4.条理清晰。
精彩的人物刻画折叠
1.平民入传。
2.个性鲜明。
3.多维透视。
4.旁现侧出。旁现侧出法,又称为“互现法”。即在一片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在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如《高祖本纪》中主要写刘邦带有奇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
悲壮的风格特征折叠
1.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2.浓郁的悲剧气氛。
3.强烈的传奇色彩。
成书过程折叠编辑本段
纂修动机折叠
一、秉承先父遗志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继承《春秋》精神
司马迁为了继承孔子编撰《春秋》的思想,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肩负史家职责
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司马迁身为太史公,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在《报任安书》中也透露出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续补折叠
据司马迁自序,史记全书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共一百三十篇。司马迁去世之后,《史记》并没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视。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经过努力,才开始流传,但到东汉时已经有了残缺。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卷,篇数跟司马迁自序所说的相符。但汉书司马迁传说其中“十篇缺,有录无书”。三国魏张晏注:“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按:即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禇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可见司马迁编写史记,只能说是基本上完成,其中有若干篇,或者没有写定,或者已经定稿而后来散失了。
张晏所认为禇少孙补的武帝本纪没有标明“禇先生曰”,全篇又是从封禅书里截取的。清人钱大昕在他写的廿二史考异中说:“少孙补史皆取史公所缺,意虽浅近,词无雷同,未有移甲以当乙者也。或晋以后少孙补篇亦亡,乡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数耳。”傅靳蒯成列传所叙三侯立国的年代都跟功臣表相符,文章格调又很像太史公,禇少孙补作不会那样完密,他也未必写得出那样的文章。所以张晏的话也未可全信。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汉元帝、汉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
《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想知道《神探贝斯特》更多精彩动态吗?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选择添加朋友中添加公众号,搜索“zhongnng”,关注公众号,再也不会错过每次更新!)(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神探贝斯特》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神探贝斯特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