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1章 老鸦渡遇倭
目录:霸王| 作者:宁公子| 类别:都市言情
三月下旬,在经过了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后,讨倭钦差常浩一行人马,出洛阳,过河内郡,横穿充州,终于是进入了徐州的东海郡地界。 小说
徐州的冶所是东海郡的郯县,常浩这个讨倭钦差虽然名义上需要主持徐、扬二州的讨倭事宜,然而扬州那边的倭患并不严重,反倒是徐州这边屡屡告急,所以永和帝的意思是以徐州为主,扬州为次,同时要求常浩必须在徐州这边编练新军。
对于这些安排,常浩自然是无可无不可,于是便直接奔着郯县来了,因为要得到徐州方面的支持,当然要先得到徐州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徐州刺史的支持。
现任的徐州刺史,姓吴名明华,据魏公公私底下向常浩透露的信息,这位吴明华吴刺史,也是去年下半年时才到徐州赴任的,按魏公公的说法,吴刺史是清流中人,和魏公公所在的阉党很不对付,不过却颇得永和帝的喜爱,所以才会被委以徐州刺史的重任,不过吴刺史的运气显然不怎么样,这才到徐州没多久,倭寇就来了,弄得新上任的这位刺史大人很是焦头烂额。
魏公公对此人的评价很是一般,言道此人看似有才,实则言过其实,属于那种纸上谈兵的类型,而且还认为以这人的能力,到徐州的时间又短,只怕他目前对徐州的掌控还十分有限。
总而言之,魏公公对这人相当不看好,不过永和帝显然不这么看就是了。
但不管怎么说,吴明华终究是一州刺史,哪怕魏公公对他很是看不上眼,但常浩要在徐州站稳脚根,然后开始讨倭大计,这个人肯定是绕不过去的。
只是随着一行人越来越接近郯县,常浩却发现,徐州的情况似乎就如魏公公所言的那样,十分地微妙。
因为相比于兖州,一行人在进入东海郡地界之后,所经过的几个县城,城内的文武官员接待钦差时的态度,明显有些不对。
也不是说他们不热情,该给的补给,他们给的一点也不少,招待常浩时,也是谈笑风声,宴席什么的也是十分丰盛,但不知为什么,常浩总觉得这些人的表现有点奇怪。
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充州那边的官员大都会设法巴结常浩,但徐州东海郡这边的官员,客气是客气了,热情是热情了,却没有多少想要巴结常浩的意思。
虽然常浩并不认为所有人都会因为自己那钦差的身份而必须使劲巴结自己,但他觉得,自己这位钦差至少从表面上来看,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得永和帝重用,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未来的成就肯定不可限量,对于一般的官员来说,还是很有巴结的必要的。
当然了,如果有人不巴结自己,常浩也觉得正常,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靠这种方式来往上爬,事实上,常浩就是这种类型的人。
所以如果是偶尔碰上这样的官员,常浩也不会觉得有多奇怪。
可问题是徐州东海郡这边的情况明显不是偶然,自进入东海郡,常浩一路走来,沿途的合乡县、昌虑县、丞县、兰陵县和襄贲县,一边五个县城,都是这样的态度。
一个是偶然,两个是巧合,但连着五个都是这样,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常浩还没天真到会认为东海郡的官员都如此有风骨,这世上有风骨的人虽然不少,但绝不可能都扎堆在这徐州的东海郡里。
事物反常即为妖,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啊有木有?
莫非这一切,真和那人有关?
这种诡异的状态,让常浩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魏公公提起的另一个人。
楚王宁华勇。
常浩来徐州之前,魏公公曾暗地里和常浩见过一次面,并在那次的会面中,详细地将他所知道的徐州的情况,全都告诉了常浩。
在魏公公透露出来的信息当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彭城郡的楚王宁华勇。
楚王宁华勇十分地年轻,今年也不过才三十一岁而已,因为他并不是永和帝和晋王宁载信那一辈的人物,而是和晋王世子宁华盛云中郡主宁飞燕同辈的人。
之所以会如此年纪轻轻就成了楚王,是因为前任楚王在两年前就因病去世了,宁华勇身为楚王世子,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新一代的楚王。
楚王的封地是彭城郡,和晋王所在的太原郡不同,这彭城郡是一个十分富饶的郡,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但可惜的是,历代的楚王都不是什么贤王,为了自个享乐挥霍,对地方上横征暴敛,很是不得人心,前任楚王更是曾闹出过民变,并因此而惹得永和帝勃然大怒,差点就废了前楚王。
现任的楚王宁华勇,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据魏公公所言,此人生性残暴,好勇斗狠,对地方上的盘剥虽然不似前楚王那般无度,可也好得有限。
不过据说此人在兵事上倒是很有些天份,将手上那支五千人规模的楚王卫军亲自操练得似模似样,此次倭寇来犯,据说还是这位楚王率卫军驰援东海郡沿海各县,这才迫得倭寇不得不退回海上,不然的话,按徐州这边官员所上的奏折上的话来说,就是“徐州几近危矣!”
“自宁华勇继任楚王之后,徐州的许多官员,上至太守,下至县令,不知为何与楚王都多有走动,这一次徐州倭寇为祸,徐州官员上奏求援之时,也对这位年轻的楚王颇多赞誉之辞,此事十分地蹊跷,连陛下都起了疑心,你到了徐州,最好多加小心此人!”
当时魏公公是这么叮嘱常浩的。
对魏公公,常浩自然是十分地信任,也因此,魏公公的这个叮嘱,常浩也放在了心上。
此时发现徐州这边的局势果然有些微妙,常浩也就自然而然地往这方面去想了。
只是想着想着,常浩一时之间也理不出个头绪来,没办法,情报太少了。
也有可能,是自己想得太多了?
或许一切真的只是巧合?
常浩有些自嘲地这样想着,抬起头来时,却忽然发现队伍走着走着,停了下来。
“前边是怎么回事?”常浩皱了皱眉,开口向边上的武安国问道。
“前边是沂水,渡过了沂水,才能到郯县。”
见常浩疑惑,边上的武安国连忙出言解释:“前边就是渡口,但不知为何却是不见渡船,属下已经派了人手沿河搜索,看看有没有其他可以渡河的地方或是办法!”
***********我是疑惑的分割线************
由襄贲往郯县,必渡沂水,一行人此时所在的这个渡口,名为老鸦渡,据说是因为这个渡口边上的一处密林中,时常有乌鸦咶噪不休,是以得名。
老鸦渡位于官道之上,是一个大渡口,原本也是热闹非凡,不过如今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倭寇为祸徐州,这老鸦渡非但人影全无,渡船一艘也无,渡口那边的木制小码头,竟然也是有些破败,甚至还有火烧过的痕迹。
这种情况让人看了不免有些疑惑,常浩上前观察了一番之后,也是不解。
“难道倭寇竟然能深入到这等地方不成?”
也难怪常浩会有如此想法,东海郡虽是沿海的一个大郡,但东西方向的纵深却是极长,虽然有像是祝其、利成、朐县、平曲和海西这样靠海的地方,但像是郯县这样的地理位置,基本上可以说是位于内陆的了,倭寇自海上而来,若是在祝其等沿海的地方作乱,倒也正常,可深入到郯县这边,未免有些让人难以想像。
“是倭寇的战力真的如此强横?还是徐州这边的守军实在太过不堪一击?又或者是因为倭寇为乱,地方不靖,有盗匪出没?”
常浩的心情有些沉重起来,因为不管是哪一种可能,显然都不是什么好现象,他发现,这一次的徐州之行,只怕要比自己想像中的还要麻烦一些。
他正烦闷间,武安国看了看天色,忽然建议道:“将军,如今天色已是不早,而且看这情形,派出去人手也未必能找到渡船,不如咱们自己动手,扎些木筏渡河!”
自从常浩得了这荡寇将军的职位之后,武安国等人对常浩的称呼,也由公子变成了将军。
武安国指着不远处的那处密林
徐州的冶所是东海郡的郯县,常浩这个讨倭钦差虽然名义上需要主持徐、扬二州的讨倭事宜,然而扬州那边的倭患并不严重,反倒是徐州这边屡屡告急,所以永和帝的意思是以徐州为主,扬州为次,同时要求常浩必须在徐州这边编练新军。
对于这些安排,常浩自然是无可无不可,于是便直接奔着郯县来了,因为要得到徐州方面的支持,当然要先得到徐州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徐州刺史的支持。
现任的徐州刺史,姓吴名明华,据魏公公私底下向常浩透露的信息,这位吴明华吴刺史,也是去年下半年时才到徐州赴任的,按魏公公的说法,吴刺史是清流中人,和魏公公所在的阉党很不对付,不过却颇得永和帝的喜爱,所以才会被委以徐州刺史的重任,不过吴刺史的运气显然不怎么样,这才到徐州没多久,倭寇就来了,弄得新上任的这位刺史大人很是焦头烂额。
魏公公对此人的评价很是一般,言道此人看似有才,实则言过其实,属于那种纸上谈兵的类型,而且还认为以这人的能力,到徐州的时间又短,只怕他目前对徐州的掌控还十分有限。
总而言之,魏公公对这人相当不看好,不过永和帝显然不这么看就是了。
但不管怎么说,吴明华终究是一州刺史,哪怕魏公公对他很是看不上眼,但常浩要在徐州站稳脚根,然后开始讨倭大计,这个人肯定是绕不过去的。
只是随着一行人越来越接近郯县,常浩却发现,徐州的情况似乎就如魏公公所言的那样,十分地微妙。
因为相比于兖州,一行人在进入东海郡地界之后,所经过的几个县城,城内的文武官员接待钦差时的态度,明显有些不对。
也不是说他们不热情,该给的补给,他们给的一点也不少,招待常浩时,也是谈笑风声,宴席什么的也是十分丰盛,但不知为什么,常浩总觉得这些人的表现有点奇怪。
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充州那边的官员大都会设法巴结常浩,但徐州东海郡这边的官员,客气是客气了,热情是热情了,却没有多少想要巴结常浩的意思。
虽然常浩并不认为所有人都会因为自己那钦差的身份而必须使劲巴结自己,但他觉得,自己这位钦差至少从表面上来看,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得永和帝重用,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未来的成就肯定不可限量,对于一般的官员来说,还是很有巴结的必要的。
当然了,如果有人不巴结自己,常浩也觉得正常,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靠这种方式来往上爬,事实上,常浩就是这种类型的人。
所以如果是偶尔碰上这样的官员,常浩也不会觉得有多奇怪。
可问题是徐州东海郡这边的情况明显不是偶然,自进入东海郡,常浩一路走来,沿途的合乡县、昌虑县、丞县、兰陵县和襄贲县,一边五个县城,都是这样的态度。
一个是偶然,两个是巧合,但连着五个都是这样,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常浩还没天真到会认为东海郡的官员都如此有风骨,这世上有风骨的人虽然不少,但绝不可能都扎堆在这徐州的东海郡里。
事物反常即为妖,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啊有木有?
莫非这一切,真和那人有关?
这种诡异的状态,让常浩不由自主地想到了魏公公提起的另一个人。
楚王宁华勇。
常浩来徐州之前,魏公公曾暗地里和常浩见过一次面,并在那次的会面中,详细地将他所知道的徐州的情况,全都告诉了常浩。
在魏公公透露出来的信息当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彭城郡的楚王宁华勇。
楚王宁华勇十分地年轻,今年也不过才三十一岁而已,因为他并不是永和帝和晋王宁载信那一辈的人物,而是和晋王世子宁华盛云中郡主宁飞燕同辈的人。
之所以会如此年纪轻轻就成了楚王,是因为前任楚王在两年前就因病去世了,宁华勇身为楚王世子,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新一代的楚王。
楚王的封地是彭城郡,和晋王所在的太原郡不同,这彭城郡是一个十分富饶的郡,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但可惜的是,历代的楚王都不是什么贤王,为了自个享乐挥霍,对地方上横征暴敛,很是不得人心,前任楚王更是曾闹出过民变,并因此而惹得永和帝勃然大怒,差点就废了前楚王。
现任的楚王宁华勇,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据魏公公所言,此人生性残暴,好勇斗狠,对地方上的盘剥虽然不似前楚王那般无度,可也好得有限。
不过据说此人在兵事上倒是很有些天份,将手上那支五千人规模的楚王卫军亲自操练得似模似样,此次倭寇来犯,据说还是这位楚王率卫军驰援东海郡沿海各县,这才迫得倭寇不得不退回海上,不然的话,按徐州这边官员所上的奏折上的话来说,就是“徐州几近危矣!”
“自宁华勇继任楚王之后,徐州的许多官员,上至太守,下至县令,不知为何与楚王都多有走动,这一次徐州倭寇为祸,徐州官员上奏求援之时,也对这位年轻的楚王颇多赞誉之辞,此事十分地蹊跷,连陛下都起了疑心,你到了徐州,最好多加小心此人!”
当时魏公公是这么叮嘱常浩的。
对魏公公,常浩自然是十分地信任,也因此,魏公公的这个叮嘱,常浩也放在了心上。
此时发现徐州这边的局势果然有些微妙,常浩也就自然而然地往这方面去想了。
只是想着想着,常浩一时之间也理不出个头绪来,没办法,情报太少了。
也有可能,是自己想得太多了?
或许一切真的只是巧合?
常浩有些自嘲地这样想着,抬起头来时,却忽然发现队伍走着走着,停了下来。
“前边是怎么回事?”常浩皱了皱眉,开口向边上的武安国问道。
“前边是沂水,渡过了沂水,才能到郯县。”
见常浩疑惑,边上的武安国连忙出言解释:“前边就是渡口,但不知为何却是不见渡船,属下已经派了人手沿河搜索,看看有没有其他可以渡河的地方或是办法!”
***********我是疑惑的分割线************
由襄贲往郯县,必渡沂水,一行人此时所在的这个渡口,名为老鸦渡,据说是因为这个渡口边上的一处密林中,时常有乌鸦咶噪不休,是以得名。
老鸦渡位于官道之上,是一个大渡口,原本也是热闹非凡,不过如今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倭寇为祸徐州,这老鸦渡非但人影全无,渡船一艘也无,渡口那边的木制小码头,竟然也是有些破败,甚至还有火烧过的痕迹。
这种情况让人看了不免有些疑惑,常浩上前观察了一番之后,也是不解。
“难道倭寇竟然能深入到这等地方不成?”
也难怪常浩会有如此想法,东海郡虽是沿海的一个大郡,但东西方向的纵深却是极长,虽然有像是祝其、利成、朐县、平曲和海西这样靠海的地方,但像是郯县这样的地理位置,基本上可以说是位于内陆的了,倭寇自海上而来,若是在祝其等沿海的地方作乱,倒也正常,可深入到郯县这边,未免有些让人难以想像。
“是倭寇的战力真的如此强横?还是徐州这边的守军实在太过不堪一击?又或者是因为倭寇为乱,地方不靖,有盗匪出没?”
常浩的心情有些沉重起来,因为不管是哪一种可能,显然都不是什么好现象,他发现,这一次的徐州之行,只怕要比自己想像中的还要麻烦一些。
他正烦闷间,武安国看了看天色,忽然建议道:“将军,如今天色已是不早,而且看这情形,派出去人手也未必能找到渡船,不如咱们自己动手,扎些木筏渡河!”
自从常浩得了这荡寇将军的职位之后,武安国等人对常浩的称呼,也由公子变成了将军。
武安国指着不远处的那处密林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霸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霸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