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师回朝
目录:汉皇刘备| 作者:青牛道人| 类别:历史军事
刘夫人把刘备唤到身边,笑着从榻上取了一袭衣衫来,道:“我儿回来了,来试试看这件衣衫是否合适。”
刘备接过这件衣裳,看着衣裳上面密密麻麻的针线,眼眶便是一红,娘亲每年都会给他缝制衣服,便是到了如今他已经锦衣玉食了,也不例外。刘备答应一声,立时便出去换了来,再又重新来见。母子二人许久不见,刘夫人有很多话要讲,絮絮叨叨了很久,刘备便坐在旁边,只是安静的听着。直到卢珻来喊吃饭。
到得晚间,却又是别有温柔万种。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第二日,沐浴更衣后的刘备,上朝了。大将军出征,班师后自然要向君王复命。昔日刘备征幽州回来往见天子时,曾被殿前武士以戟交颈,曾发誓此习不改,绝不入朝。这次却是没有此等事了。
天子高居殿上,殿下太傅、三公与文武百官俱在。不管之前的朝廷百官对刘备有甚想法,现在也只剩下了满心喜悦。自来青州之后,朝廷所能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大。眼看着这一仗之后,袁绍覆灭在即,冀州大半已然到手。杨彪他们如何不高兴?
经过十数年动乱之后,宦官集团已经覆灭,外戚集团也被削弱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等天下一统,四海清平之后,刘备必然还政。到时这天下,便是他们士族说了算啦!
自党锢之祸以来,天下士人、豪强许多已经和汉朝廷离心离德,这也是为什么扫平黄巾之后,诸雄并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党锢之祸,说白了不过是汉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达到激化罢了。把所有责任推到皇帝与宦官、外戚身上,那也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士人每每指责宦官为祸地方,扰乱朝政。但为祸地方最厉害的,并不是宦官,而是地方士族、豪强,以及与宦官勾结在一起的士族。想来宦官们也是很委屈,凭什么你们士族就能侵占田地,贩卖私盐等等,咱家就不行?
两次党锢之祸,最后以士人惨败而告终。却也因此而激起民变,最终酿成了黄巾之乱。或许是经历过了黄巾之乱的杀戮和无秩序。一些士人清醒过来,觉得之前虽然也在争吵、打压,但日子还是能过的。不是特别犯混,这生命安全还是能保障的。而且现在为祸天下的宦官都死了,那么自己就要挺身而出,辅佐君王匡正天下。还有一些士族,在黄巾之乱中,得到了莫名的好处,大权在握之后,却是不愿再交出来。心中想着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与其再去受刘汉天子的气,不如换了自己来做。这种人,就是以袁氏为代表的各路诸侯了。
天子见了刘备,笑道:“大将军为国操劳,奏凯而还,朕当设宴,为大将军贺!”
刘备听了,对天子拜道:“臣岂敢居功。幸赖陛下鸿福也。”
杨彪出班站定,对天子道:“汉兴有望,臣等为陛下贺、为大将军贺!”
天子哈哈大笑。刘备界桥一战,打得袁绍落荒而逃,他心中实在是畅快。袁绍先是另立他皇兄、现在又立他皇侄,当初他东归想的也是去投袁绍,结果被他拒之于关外。天子又不是真正的圣贤,这心中如何不怨。现在被自己的大将军给打得即将败亡,就别提这高兴劲了。
君臣宴罢,就开始议事了。刘备秉政,虽然出征在外,但内政却被长史荀彧等幕府诸人给牢牢把控着。
刘备也不去管太多,他只要牢牢把握住军权、财权和人事权,然后有条不紊的持续推行他的新政便可以了。当然,为了平衡和安抚,随着他地盘的不断扩大,他也任命了许多朝中百官举荐上来的官吏。
所谓的新政,无非就是这几条。
一是授田,官府将大量的无主之地收为官有,除了赏赐有功将士和作为百官俸禄的禄田之外,还会免费租赁给百姓耕种;又鼓励民间开荒。开荒所得田地则造册为开荒者所有;所有田地,实行三十税一。
二是免赋,在免口钱,免赋钱,为商人提供平民同等待遇方面,百官也与刘备争论过很多次。最后还是刘备胜出了。毕竟现在铸新钱的是刘备,而朝廷自天子到百官,都得依靠刘备的供养。反正这钱都是刘备的,所以百官们也懒得去争了。当然,在对鼓励生育以及尊老方面的政策,他们还是很赞同的。觉得刘备不愧是郑玄亲传、名教弟子。
最最重要的,还是教育。杨彪自来青州之后,一直谋求重立太学。杨彪要立太学,刘备自无不允。但他却要求杨彪在太学中施行青州书院的体制。两人曾为此闹得不欢而散。
刘备也曾在太学中待过。他很清楚现在的太学是怎么一回事。在他看来,入了太学,那么就好好求学,别弄些别的名堂出来。当年士人的风气就是好名养望。当然这也是出于举荐制上的需要。如此一来,太学生们便互相标榜,互相结托。从而结党以营谋进身,牵引同类,淆乱是非。太学生们在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那还有什么心思读书?而能入得太学的,又都是天下精英,身后各自有一个家族在撑着。于是便搅乱得当时的洛阳乌烟瘴气,也引发了许多本可避免的不良事件来。
他本就有意用科举制来逐渐取代察举制,自然会想着在太学中大力推行他一手创立的青州书院的制度。但在杨彪看来,刘备这是不怀好意。若人人都参加科举,那还要他们这些世家来做什么?世家以儒学来传家养望,来获取政治地位和社会名望。但也保不准哪一代就没甚出色的子弟,这个时候就需要其他世家来照顾了。你这次照顾我,下次我就可以照顾你。相互举荐嘛。但若是弃察举而用科举,大家都凭真本事。那这结果可就真不好说了。而且科举制度大行于世之后,所有官员等于是皆出于刘备门下,他这是想干什么?
刘备接过这件衣裳,看着衣裳上面密密麻麻的针线,眼眶便是一红,娘亲每年都会给他缝制衣服,便是到了如今他已经锦衣玉食了,也不例外。刘备答应一声,立时便出去换了来,再又重新来见。母子二人许久不见,刘夫人有很多话要讲,絮絮叨叨了很久,刘备便坐在旁边,只是安静的听着。直到卢珻来喊吃饭。
到得晚间,却又是别有温柔万种。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第二日,沐浴更衣后的刘备,上朝了。大将军出征,班师后自然要向君王复命。昔日刘备征幽州回来往见天子时,曾被殿前武士以戟交颈,曾发誓此习不改,绝不入朝。这次却是没有此等事了。
天子高居殿上,殿下太傅、三公与文武百官俱在。不管之前的朝廷百官对刘备有甚想法,现在也只剩下了满心喜悦。自来青州之后,朝廷所能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大。眼看着这一仗之后,袁绍覆灭在即,冀州大半已然到手。杨彪他们如何不高兴?
经过十数年动乱之后,宦官集团已经覆灭,外戚集团也被削弱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等天下一统,四海清平之后,刘备必然还政。到时这天下,便是他们士族说了算啦!
自党锢之祸以来,天下士人、豪强许多已经和汉朝廷离心离德,这也是为什么扫平黄巾之后,诸雄并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党锢之祸,说白了不过是汉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达到激化罢了。把所有责任推到皇帝与宦官、外戚身上,那也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士人每每指责宦官为祸地方,扰乱朝政。但为祸地方最厉害的,并不是宦官,而是地方士族、豪强,以及与宦官勾结在一起的士族。想来宦官们也是很委屈,凭什么你们士族就能侵占田地,贩卖私盐等等,咱家就不行?
两次党锢之祸,最后以士人惨败而告终。却也因此而激起民变,最终酿成了黄巾之乱。或许是经历过了黄巾之乱的杀戮和无秩序。一些士人清醒过来,觉得之前虽然也在争吵、打压,但日子还是能过的。不是特别犯混,这生命安全还是能保障的。而且现在为祸天下的宦官都死了,那么自己就要挺身而出,辅佐君王匡正天下。还有一些士族,在黄巾之乱中,得到了莫名的好处,大权在握之后,却是不愿再交出来。心中想着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与其再去受刘汉天子的气,不如换了自己来做。这种人,就是以袁氏为代表的各路诸侯了。
天子见了刘备,笑道:“大将军为国操劳,奏凯而还,朕当设宴,为大将军贺!”
刘备听了,对天子拜道:“臣岂敢居功。幸赖陛下鸿福也。”
杨彪出班站定,对天子道:“汉兴有望,臣等为陛下贺、为大将军贺!”
天子哈哈大笑。刘备界桥一战,打得袁绍落荒而逃,他心中实在是畅快。袁绍先是另立他皇兄、现在又立他皇侄,当初他东归想的也是去投袁绍,结果被他拒之于关外。天子又不是真正的圣贤,这心中如何不怨。现在被自己的大将军给打得即将败亡,就别提这高兴劲了。
君臣宴罢,就开始议事了。刘备秉政,虽然出征在外,但内政却被长史荀彧等幕府诸人给牢牢把控着。
刘备也不去管太多,他只要牢牢把握住军权、财权和人事权,然后有条不紊的持续推行他的新政便可以了。当然,为了平衡和安抚,随着他地盘的不断扩大,他也任命了许多朝中百官举荐上来的官吏。
所谓的新政,无非就是这几条。
一是授田,官府将大量的无主之地收为官有,除了赏赐有功将士和作为百官俸禄的禄田之外,还会免费租赁给百姓耕种;又鼓励民间开荒。开荒所得田地则造册为开荒者所有;所有田地,实行三十税一。
二是免赋,在免口钱,免赋钱,为商人提供平民同等待遇方面,百官也与刘备争论过很多次。最后还是刘备胜出了。毕竟现在铸新钱的是刘备,而朝廷自天子到百官,都得依靠刘备的供养。反正这钱都是刘备的,所以百官们也懒得去争了。当然,在对鼓励生育以及尊老方面的政策,他们还是很赞同的。觉得刘备不愧是郑玄亲传、名教弟子。
最最重要的,还是教育。杨彪自来青州之后,一直谋求重立太学。杨彪要立太学,刘备自无不允。但他却要求杨彪在太学中施行青州书院的体制。两人曾为此闹得不欢而散。
刘备也曾在太学中待过。他很清楚现在的太学是怎么一回事。在他看来,入了太学,那么就好好求学,别弄些别的名堂出来。当年士人的风气就是好名养望。当然这也是出于举荐制上的需要。如此一来,太学生们便互相标榜,互相结托。从而结党以营谋进身,牵引同类,淆乱是非。太学生们在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那还有什么心思读书?而能入得太学的,又都是天下精英,身后各自有一个家族在撑着。于是便搅乱得当时的洛阳乌烟瘴气,也引发了许多本可避免的不良事件来。
他本就有意用科举制来逐渐取代察举制,自然会想着在太学中大力推行他一手创立的青州书院的制度。但在杨彪看来,刘备这是不怀好意。若人人都参加科举,那还要他们这些世家来做什么?世家以儒学来传家养望,来获取政治地位和社会名望。但也保不准哪一代就没甚出色的子弟,这个时候就需要其他世家来照顾了。你这次照顾我,下次我就可以照顾你。相互举荐嘛。但若是弃察举而用科举,大家都凭真本事。那这结果可就真不好说了。而且科举制度大行于世之后,所有官员等于是皆出于刘备门下,他这是想干什么?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汉皇刘备》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汉皇刘备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