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清末 正文 第三百五十章 剑指京都府

正文 第三百五十章 剑指京都府

目录:清末| 作者:徐氏纯情| 类别:历史军事

    名古屋始建于十六世纪,后废置,在161o年德川家族第一位将军德川家康在此建立巨大城堡,后展成为东海地区最大城市,明治时代初人口已达十三万,随后东海道干线、关西干线和中央干线相继通车,并且开港通商,促进了现代工业的兴起。●■.ww.●

    大战突起名古屋成了主战场,市内人口虽然由战前的十三万人展到现在的十五万人,但其中有将近十万人是维新政府驻扎在名古屋的军队,两军对峙的地点就在名古屋市的北侧,一条贯穿整个本州岛东西两侧的战线将这块区域变成了无人区。

    名古屋往日繁华的大马路上现在变得空荡荡的,商店门窗也都紧闭,公共汽车、电车、小汽车、出租马车都不见了踪影,但见羊群被驱赶着通过市中心广场去前线作为肉食供应。

    广场和街道的景象一扫车水马龙的纷扰,显示出当初设计的清净本色,名古屋的报纸大多已告停刊,报摊上稀稀拉拉地挂着几份还在出版的单张报纸,各国旅客都已远走高飞,装修豪华的饭店阒无一人,甚至有的饭店已改为战地医院。

    在这八月里,名古屋有史以来第一次恢复了古典日本城市的风貌,而且悄无声息,阳光照耀,中心广场处的喷泉闪闪光,树木葱郁,静静的运河像往日一样流逝,把这座美丽的古城装点得格外绚丽。

    突然而至的大战瞬间将这处美丽破坏殆尽,轰鸣的炮弹不时越过维新政府军队的防线落在市区附近,掀起的气浪不断将被驱赶的羊群抛上天空,甚至就连驱赶羊群的牧羊人也受到波及,随后有序的羊群便出现了混乱,四散而逃。

    经过近两个月的准备,徐卫通过海军的便利不断将重炮和炮弹通过海路运到京都—名古屋沿线,同时也将修筑永久工事的钢筋水泥运到这条防线,将整条防线修筑的牢不可破,很多防御工事就连维新政府最大口径的6军炮28o毫米榴弹炮都无法击穿。■▼

    维新政府的28o毫米榴弹炮是仿制自意大利。明治十七年大阪炮兵工厂仿照意大利28毫米榴弾炮进行试制,明治十九年于大阪府信太山进行了试射并且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明治二十年正式投入批量生产,而克鲁伯公司也模仿同一火炮制造了28o毫米臼炮。并卖给了俄国人。

    在日俄战争旅顺要塞争夺战中将28o毫米榴弹炮作为攻城炮的呼声很大,但一直被攻城炮兵司令官丰岛阳藏少将以搬运不便为理由拒绝,直到旅顺会战第一次总攻击失败后,才终于把准备装配到镇海湾要塞的28o毫米榴弹炮配属给第三军,此后不断增加数量。累计达到十八门。

    事实证明,此炮无论在日军占领二零三高地,还是摧毁港内俄舰上,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后28o毫米弹炮队又配属给第四军,参加了奉天会战。

    在进攻俄军万宝山阵地时,由于俄军碉堡上被一米厚的冰层覆盖,导致了很多28o毫米榴弹炮射的坚铁弹没有爆炸,事后才查明是引信强度不够的缘故,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尾。没有爆炸的炮弹又被俄军打了回来,因为俄军也装备28o毫米榴弹炮的孪生弟弟28o毫米臼炮。

    日俄战争时期俄国在远东大约有十门28o毫米臼炮,这种炮与28o毫米榴弹炮大体诸元是相同的,装填方式均为后装式,使用吊臂将炮弹和药包提升到水平高度,使用人工将炮弹压入膛中,使得射度大大提高。●◆

    两种火炮最大的区别是为维新镇府28o毫米榴弹炮膛线是左旋的,克鲁伯造的与之相反,于是俄军专门搜集日军射过来的未爆28o毫米炮弹,然后换上47毫米射炮的引信再打回给日本人。日本人吃尽了自己射出去炮弹的苦头,特别是在鞠家屯的28o毫米榴弹炮阵地上,被打回来的炮弹击毁了日军自己的火炮。

    维新政府制造的28o毫米榴弹炮工艺相当复杂,制作费用也相当的高昂。故而在日俄战争之后其因国力衰退而没有再大规模生产这种火炮。

    在日本国内,28o毫米的榴弹炮主要做要塞炮使用,主要分布在横须贺、吴、佐世保、舞鹤等四军港镇守府,其中横须贺镇守府的28o毫米榴弹炮在上一次横须贺大火之中被烈焰烧成废铁,而佐世保镇守府又位于九州岛的长崎县,其要塞内的28o毫米榴弹炮也已经在3o5毫米舰炮猛烈炮击中被击毁。现在拥有28o毫米榴弹炮的只有位于京都府的舞鹤镇守府和位于广岛县的吴镇守府。

    徐卫的炮兵部队到目前为止已经经过了三次换装,第一次成军的时候师属炮兵营装备六门75毫米山炮、六门75毫米野炮、三门1o5毫米榴弹炮、三门1o5毫米加农炮。

    在随后的训练中,德**官向徐卫建议将配属与师部的炮兵营内射程比较短的山炮和炮管较长、射仰角较小、弹道低平的加农炮取消,全部换成75毫米野炮和1o5毫米榴弹炮,这样一来使炮兵部队更适合阵地战。◆▼

    随着徐卫在新澳港设立新澳港6军军官学校和6军大学为军队培养一大批炮兵和炮兵指挥官,徐卫就将军队的炮兵营扩充了一倍,虽然依然沿用炮兵营的番号,但其装备的火炮数量已经远远高于维新政府军队的炮兵联队,装备了三十六门75毫米野炮和二十四门1o5毫米榴弹炮,其炮兵营的兵力也达到了恐怖的三千人。

    不过随着军队的日益完善,徐卫在历次大战中依然感觉现有的师属炮兵配置不足与满足当前的军事需要,同时徐氏汽车公司也生产出了坚实耐用的军用卡车,于是他再一次将师属炮兵配置扩增,组建成了现有的拥有近五千人的炮兵团,配备了三十六门75毫米野炮、二十四门1o5毫米榴弹炮以及十二门15o毫米榴弹炮。

    加强后的师属炮兵部队在交战之初将维新政府的军队打的节节败退,但反应过来的维新政府很快就从舞鹤镇守府和吴镇守府内调拨了二十多门155毫米榴弹炮和十门28o毫米榴弹炮,这在火炮数量上虽然无法与徐卫的炮兵部队相抗衡,但在威力上却扳回了原有的劣势。

    &nbsp

    不过维新政府并没有高兴多长时间,徐卫很快就从新澳港调拨了近百门2o3毫米榴弹炮和十二门3o5毫米口径榴弹炮。甚至为了完爆维新政府炮兵,还从新澳港调拨了刚刚被外界获知的4o6毫米榴弹炮。

    新澳港军工厂设计生产的中型火炮有两种,一种是2o3毫米、3o5毫米、4o6毫米口径的重型加农炮,主要担任要塞炮和舰炮。另一种则是2o3毫米、3o5毫米、4o6毫米口径的重型榴弹炮,是一种野战炮。▲.ww.▼

    这三种重型榴弹炮虽然被当做野战炮使用,但其重量沉重,无法跟随军队转移,所以通常用来当做列车炮以及对峙战线内固定碉堡炮台使用。

    列车炮到目前为止依然是行动最为迅。并且杀伤力最大的火炮,其概念最早源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在英国人安德森的作品《国防》中被提出的,随后在六十年代俄罗斯亦有著相同的概念,然而最早使用列车炮的国家则是美国。

    在南北战争期间,联邦军为了围攻邦联军据地彼得斯堡,次采用搭载了无盖列车的十三英寸臼炮进行轰击,这是世上第一款的列车炮。

    在后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亦开始以列车炮作为轰击要塞及堑壕的武器,把列车炮的使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德国使用了射程一百三十公里的巴黎大炮轰击法国巴黎,因此协约国在战后拟定的凡尔赛条约中列明德国禁止使用列车炮等重型武器,虽然如此,但希特勒在重整德**备后,列车炮再次面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间,德国制造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列车炮,这些列车炮的口径比较大,由15o毫米至8oo毫米不等,其炮管亦较相对长,所射出来的炮弹射程有数十公里。

    虽然列车炮火力巨大。射程远,并能够在没有战场制空权的情况下对敌方纵深和坚固目标予以毁灭性打击,但由于列车炮过于笨重,并且在移动中要进行复杂的拆卸。加上制造成本高,大口径火炮寿命短,实际使用中并不理想。

    徐卫命新澳港内的徐氏军工厂生产大口径榴弹炮自然不是为了制造这种华而不实,且对铁轨依赖严重的列车炮,他所需要的是自行重型榴弹炮。

    自行火炮是一种安装在各种车辆底盘上,不需外力牵引而能自行运动的火炮。早在一战之初沙俄帝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门安装在卡车底盘上的76毫米自行高射炮。

    在后世,第一门真正的自行野战火炮是由法国在一战后期明的,当时坦克刚诞生后不久,法国人为了使笨重的牵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迅地思考转移阵地,在一辆履带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野战炮,使具有机动越野性能,但这时的自行火炮没有装甲防护,只适用于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行火炮得以迅展,仅前苏联就展了五种口径、九个型号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就生产了三万一千多辆自行反坦克炮,在战争中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强调机动力、火力、防护力的有机协调,自行火炮的展倍受重视,大有取代牵引火炮之趋势,几乎所有牵引式火炮都研制了自行式火炮的派生型,同时由于现代自行火炮具有机动性和防护性好、装有自动装弹机、射快等特点,所以在许多达国家军队里,它有逐渐取代牵引式火炮的趋势。

    不过以现在的技术依然无法实现这种重型榴弹炮的自行设计,徐卫军中中小口径火炮都是以卡车为牵引动力的牵引火炮,所以这些已经设计生产出的重型榴弹炮只能被用来当做固定碉堡炮台使用。

    在现在的条件下,重型榴弹炮使用非常麻烦,尤其是3o5毫米榴弹炮和4o6毫米榴弹炮,这两种火炮单单是炮弹都要以吨来论,更不要说它们的炮体重量,只有与大型的龙门吊相配合才能够使用,并且造价也是极度的昂贵。

    3o5毫米榴弹炮的射为每三分钟两,而4o6毫米榴弹炮的射为每两分钟一,这种射对于中小口径火炮来说算是非常慢的,但其威力却是巨大的,以目前维新政府防线碉堡的防御程度,没有任何一处碉堡能够承受住3o5毫米炮弹的两次连续击中和4o6毫米炮弹的直接击中。

    进入名古屋沿线第一条防线的第七师很快便于强行增员到第一条战线的维新政府军队相遇,随后两军便展开了白刃战,不过能够冒着猛烈的炮火从后面的防线突进到第一条防线的维新政府士兵都是现役的常备军队,在白刃战中自然完爆第七师这群新兵。

    第七师很大部分军官和全部的士兵都是日本人组成,这些人在情感上对维新政府的军队有着天然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让他们在两军狭路相逢的时候产生了一丝犹豫,也恰恰是这一丝的犹豫让维新政府的军队有了反击的机会。

    好在第七师身后跟着第二师和摩托化步兵第一师第二团的军队,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在第一条防线上架设好了迫击炮阵地和通用机枪阵地,很快便将不断有维新政府军队的交通壕再次封锁,而乘着这个机会第七师的军队也从己方不断死伤的同袍中清醒过来,对残留在第一条防线的维新政府军队起反击。

    名古屋总指挥、第二师师长徐坤对这次突袭采取的战略思想是一点为中心,然后向四周突破,这种战略能够更好地将军队的战斗力挥到最大,于是第七师的军队在占领当前战线后边开始想两边扩散,而第二师和摩托化步兵第一师第二团的军队则紧跟其后,很快便完成了第一条防线的全面突破。(未完待续。)

    ...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清末》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清末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