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天子之怒
目录:执宰大明| 作者:小黑醉酒| 类别:都市言情
洪熙元年五月二十六日,时值京城大朝之日,文武百官进宫参加朝会。更新最快最稳定追小说哪里快去讀蕶蕶尐說網
由于洪熙帝已经决议迁都南京城,故而朝堂上的大臣们所奏之事皆与迁都有关,气氛显得有些枯燥。
李云天神情严肃地立在御史的队列中,只不过眼神有些迷离,早已经神游天外,在那里暗自想着自己的心事。
“陛下,臣翰林学士李清正有本上奏。”就在李云天无聊地等待着退朝的时候,一个声音从他前方传来。
“李清正?”李云天闻言不由得眨了一下眼睛,随即回过了神。
李清正是永乐二年的进士,后来被选为了庶吉士,进入了文渊阁,说起来还是李云天的师兄,历任刑部主事、翰林侍读,现为翰林学士,曾经在文渊阁给李云天授过课。
李云天之所以对这个本家有着深刻的印象,是因为此人性情刚鲠,敢于犯颜直谏,曾经在永乐十九年向永乐帝上书,提出“停止营建、罢四夷朝贡、沙汰冗官、赋恤饥荒、慎选举、严考核、清理狱囚、罪黜赃官、罢遣僧道、优抚军士”等十五条建议。
当时,永乐帝正打算将京城从南京迁移到北京,李清正摆在第一条的“停止营建”无疑是触犯了永乐帝的天颜,好像永乐帝迁都是为了享乐而导致民不聊生,无视了永乐帝“天子守国门”的长远国策,这使得永乐帝大怒,将其打入了大牢。
直到一年后在当时内阁首辅杨荣的保荐下,李清正才得以出狱。
在李云天看来,李清正向永乐帝提出的那十五条建议,除了“停止营建”外其他的都是空泛之言,毫无用处,因为其中的道理永乐帝岂会不知道,永乐帝需要的是解决那些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将问题抛给他。
如今李清正又在洪熙帝迁都的关键时刻开口,难道是以劳民伤财为由阻止洪熙帝迁都?
想到这里,李云天不由得抬头望去,只见一名中等身材的中年人走出了队列,快步来到殿前。
见李清正出列,左侧的文臣纷纷投去了好奇的目光,不知道他今天又有何惊人之语。
“陛下,臣侧闻内宫远自建宁选取侍女,使百姓为之惊疑,众人为之惶惑。天子之宫,古有常制,则大孝尚未终,恐成风化之原,有阻维新之望,所谓谨嗜欲者此也;又闻宫内大兴营建,所谓节民力者此也;陛下数日不朝,所谓勤政事者此也。”
在众臣的注视下,李清正冲着洪熙帝一躬身,义正词严地说道,“陛下,所谓务正学者,不过以上三点也。更新最快最稳定”
话音刚落,大殿内鸦雀无声,众人神情诧异地望着李清正,显得颇为震惊。
李云天暗地里无奈地摇了摇头,李清正竟然公开抨击洪熙帝,简直就是找死,如果不是他的智商有问题的话,那就是别有用心,博一个冒死进谏的清名。
说实话,李清进谏之言实属偏颇,他对洪熙帝的指责也确实是牵强。
洪熙帝将永乐帝的灵柩送进皇陵后,更换了身边的侍女,这本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难道要让新皇帝用前朝的旧人?
可这在李清正的眼中就成为了“所谓谨嗜欲者此也”,在他看来洪熙帝应该要给永乐帝守孝三年才对。
另外,洪熙帝登基后,修整一下宫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成为了李清正所说的“所谓节民力者此也”。
不久前,洪熙帝因为感到身子不适,故而几天没有小朝,这就成为了“所谓勤政事者此也。”
如果将李清正的话翻译就过来,就是指责洪熙帝是一个穷奢极欲的**之徒,安于享乐,不务正业。
洪熙帝万万没有想到李清正忽然之间会向他发难,完全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一时间怔在了那里,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放在腿上的双手禁不住攥起了拳头。
注意到洪熙帝脸上神色的变化后,李云天心中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虽然洪熙帝性格温和,但李清正在大殿之上当众指责他荒淫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犹如前朝的隋炀帝般,令洪熙帝颜面何在?
况且,泥人尚有三分火性,更何况是贵为天子的洪熙帝,他与人为善并不代表着尊严可以被触犯。
不仅李云天,杨士奇、杨荣和夏原吉等人也意识到大事不妙,李清正当众给洪熙帝难堪,让洪熙帝如何下得了台?
“来人,将这个满口胡言的恶徒拖出殿外,乱锤打死!”在众臣关切地注视下,洪熙帝面色铁青地伸手一指傲然屹立在那里的李正清,怒声吼道。
自从洪熙帝登基以来,或者说自从他成为太子以来,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动怒。
说完后,情绪激动的洪熙帝不由得咳嗽了起来,他近来身子本来就不好,否则也不会几天没有小朝,如今怒气攻心自然血气翻涌。
立在大殿两侧的几名顶着凤翅铠、身着长身甲、手握金瓜锤、衣着鲜艳的锦衣卫大汉将军闻言,立刻面无表情地快步向李清正奔去。
所谓大汉将军,指的是明代的殿廷卫士。
锦衣卫属下编有1500名大汉将军,身材高大,体格伟岸,以资壮观,凡朝会以及皇帝出巡,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轮值,故而锦衣卫被称为亲军第一卫。
“陛下,自古以来谏者无罪,请陛下三思。”眼见那几名大汉将军就要来到昂首挺胸地站在那里的李清正时,杨荣连忙出班向洪熙帝启奏,随后冲着李清正大喝一声,“李学士,你此言偏颇,还不向陛下请罪。”
杨荣素来欣赏刚正直谏的李清正,否则的话当年也不会在永乐帝前给他说好话,使得李清正可以逃脱牢狱之灾。
不过这一次,杨荣觉得李清正的言语过于偏激,以至于激怒了性格温和的洪熙帝,像洪熙帝这样待人和善的皇帝一旦发怒,通常会是雷霆之威,李清正搞不好满门都会遭殃。
“陛下,臣……”夏元吉闻言随即出班,也想向洪熙帝求情。
“朕意已决,此恶徒竟然辱朕,实乃大逆不道。”夏元吉刚开口,洪熙帝就怒声打断了他,怒气冲冲地瞪着傲然屹立的李清正,咬牙切齿地说道,“来人,将此恶徒锤毙于殿前,以儆效尤,其家人连坐,流配边疆,遇赦不赦,为之求情者与之同罪!”
说着说着,情绪激动的洪熙帝再度咳嗽了起来,一旁的内侍连忙递过去一条手绢,洪熙帝将其捂在了嘴上。
众臣闻言不由得面面相觑,他们终于见识到了洪熙帝凌厉的一面,尤其是“遇赦不赦”,着实表明了对李清正的痛恨,意味着李清正的家人将永世留在边疆,即使遇到朝廷大赦也不在赦免的范围内。
“臣李清正叩谢皇恩!”面对着勃然大怒的洪熙帝,李清正丝毫没有胆怯,而是跪在了地上,给洪熙帝磕了一个头。
常言道,雷霆雨露皆是皇恩,不仅皇帝的赏赐要谢恩,受到惩处后也要谢恩。
“陛下,忠言逆耳,如果臣一死能令陛下警醒,臣死而无憾矣!”就在人们以为李清正会长跪不起时,不成想他随后抬起了头,大义凌然地望着洪熙帝,宏声说道。
“来人,拖下去,拖下去,乱锤打死,乱锤打死!”洪熙帝见李清正不知悔改,竟然还以忠直谏臣自居,那岂不会意味着自己是昏君,脸色刹那间变得青紫,噌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一边咳嗽着一边指着李清正咆哮道。
面对着眼前的一幕,大殿之内的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噤若寒蝉,谁都知道洪熙帝现在正在气头上,如果开口给李清正求情,无疑是自寻死路。
于是,在众臣的注视下,两名大汉将军架起李清正的手臂,倒退着将其拖走。
按照朝堂上的规矩,天子临朝,文武百官一律面向天子,向后走的时候只能倒退,倘若转身以背部对着天子,那就是大不敬之罪。
李清正毫无惧色,文官重名,他认为今天自己的举动是忠义谏言,纵使一死也必将青史留名,成为大明文官的楷模。
“陛下,臣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李云天弹劾翰林学士李清正不忠不义、尸位素餐,实乃沽名钓誉之徒。”眼见李清正就要被大汉将军拖出大殿,鸦雀无声的大殿上忽然传来了一个洪亮的声音。
“恳请陛下待臣弹劾完后再将李学士法办,已尽微臣御史的职责!”随后,在店内众臣愕然的注视下,李云天走出了队列,大步来到了殿前,冲着洪熙帝说道。
立在龙椅前高声咳嗽着的洪熙帝望了李云天一眼,见李云天神情严肃,又想到他刚才弹劾李清正“不忠不义、尸位素餐和沽名钓誉”,心中不由得感到一丝畅快,怒火随即平息了几分。
“朕准你所奏。”沉吟了一下,洪熙帝坐下身,将手绢从嘴角移开,沉声向李云天说道,他倒要看看李云天如何来对付李清正这样以忠义之名来逼宫的谏官。
李云天一直望着洪熙帝,他敏锐地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洪熙帝竟然没有将手中的手绢交给一旁的内侍,而是攥在了手里。
随着洪熙帝的这句话,被大汉将军推倒在殿前的李清正也暂时得以幸免,否则的话周围的大汉将军将当着太和殿广场上数千名朝廷五品以上官员的面,将他用金瓜锤乱锤锤死,以儆效尤。
不过,李清正并没有感到丝毫的庆幸和欣慰,而是坐在地上,皱着眉头,面无表情地望着殿里的李云天,他倒要看看李云天口中的“不忠不义、尸位素餐和沽名钓誉”从何而来。
倘若李云天有半句妄言,他即使是拼死也要进殿反驳,以维护自己的清誉。
对于李云天的突如其来的弹劾,太和殿内的文官、勋贵和皇族纷纷感到意外,自从李云天担任御史起,这还是他第一次上奏弹劾,而且还是弹劾李清正这个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是翰林院的最高职务,士大夫阶层的佼佼者,正五品的官衔,再往上的话就是各种大学士。
对于士大夫们而言,忠义进谏而死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更是一种流芳百世的清名,李云天竟然质疑这种忠义之举,在人们看来实乃不智,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朝中文臣的围攻,也是在翰林院中树敌。一
由于洪熙帝已经决议迁都南京城,故而朝堂上的大臣们所奏之事皆与迁都有关,气氛显得有些枯燥。
李云天神情严肃地立在御史的队列中,只不过眼神有些迷离,早已经神游天外,在那里暗自想着自己的心事。
“陛下,臣翰林学士李清正有本上奏。”就在李云天无聊地等待着退朝的时候,一个声音从他前方传来。
“李清正?”李云天闻言不由得眨了一下眼睛,随即回过了神。
李清正是永乐二年的进士,后来被选为了庶吉士,进入了文渊阁,说起来还是李云天的师兄,历任刑部主事、翰林侍读,现为翰林学士,曾经在文渊阁给李云天授过课。
李云天之所以对这个本家有着深刻的印象,是因为此人性情刚鲠,敢于犯颜直谏,曾经在永乐十九年向永乐帝上书,提出“停止营建、罢四夷朝贡、沙汰冗官、赋恤饥荒、慎选举、严考核、清理狱囚、罪黜赃官、罢遣僧道、优抚军士”等十五条建议。
当时,永乐帝正打算将京城从南京迁移到北京,李清正摆在第一条的“停止营建”无疑是触犯了永乐帝的天颜,好像永乐帝迁都是为了享乐而导致民不聊生,无视了永乐帝“天子守国门”的长远国策,这使得永乐帝大怒,将其打入了大牢。
直到一年后在当时内阁首辅杨荣的保荐下,李清正才得以出狱。
在李云天看来,李清正向永乐帝提出的那十五条建议,除了“停止营建”外其他的都是空泛之言,毫无用处,因为其中的道理永乐帝岂会不知道,永乐帝需要的是解决那些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将问题抛给他。
如今李清正又在洪熙帝迁都的关键时刻开口,难道是以劳民伤财为由阻止洪熙帝迁都?
想到这里,李云天不由得抬头望去,只见一名中等身材的中年人走出了队列,快步来到殿前。
见李清正出列,左侧的文臣纷纷投去了好奇的目光,不知道他今天又有何惊人之语。
“陛下,臣侧闻内宫远自建宁选取侍女,使百姓为之惊疑,众人为之惶惑。天子之宫,古有常制,则大孝尚未终,恐成风化之原,有阻维新之望,所谓谨嗜欲者此也;又闻宫内大兴营建,所谓节民力者此也;陛下数日不朝,所谓勤政事者此也。”
在众臣的注视下,李清正冲着洪熙帝一躬身,义正词严地说道,“陛下,所谓务正学者,不过以上三点也。更新最快最稳定”
话音刚落,大殿内鸦雀无声,众人神情诧异地望着李清正,显得颇为震惊。
李云天暗地里无奈地摇了摇头,李清正竟然公开抨击洪熙帝,简直就是找死,如果不是他的智商有问题的话,那就是别有用心,博一个冒死进谏的清名。
说实话,李清进谏之言实属偏颇,他对洪熙帝的指责也确实是牵强。
洪熙帝将永乐帝的灵柩送进皇陵后,更换了身边的侍女,这本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难道要让新皇帝用前朝的旧人?
可这在李清正的眼中就成为了“所谓谨嗜欲者此也”,在他看来洪熙帝应该要给永乐帝守孝三年才对。
另外,洪熙帝登基后,修整一下宫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成为了李清正所说的“所谓节民力者此也”。
不久前,洪熙帝因为感到身子不适,故而几天没有小朝,这就成为了“所谓勤政事者此也。”
如果将李清正的话翻译就过来,就是指责洪熙帝是一个穷奢极欲的**之徒,安于享乐,不务正业。
洪熙帝万万没有想到李清正忽然之间会向他发难,完全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一时间怔在了那里,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放在腿上的双手禁不住攥起了拳头。
注意到洪熙帝脸上神色的变化后,李云天心中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虽然洪熙帝性格温和,但李清正在大殿之上当众指责他荒淫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犹如前朝的隋炀帝般,令洪熙帝颜面何在?
况且,泥人尚有三分火性,更何况是贵为天子的洪熙帝,他与人为善并不代表着尊严可以被触犯。
不仅李云天,杨士奇、杨荣和夏原吉等人也意识到大事不妙,李清正当众给洪熙帝难堪,让洪熙帝如何下得了台?
“来人,将这个满口胡言的恶徒拖出殿外,乱锤打死!”在众臣关切地注视下,洪熙帝面色铁青地伸手一指傲然屹立在那里的李正清,怒声吼道。
自从洪熙帝登基以来,或者说自从他成为太子以来,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动怒。
说完后,情绪激动的洪熙帝不由得咳嗽了起来,他近来身子本来就不好,否则也不会几天没有小朝,如今怒气攻心自然血气翻涌。
立在大殿两侧的几名顶着凤翅铠、身着长身甲、手握金瓜锤、衣着鲜艳的锦衣卫大汉将军闻言,立刻面无表情地快步向李清正奔去。
所谓大汉将军,指的是明代的殿廷卫士。
锦衣卫属下编有1500名大汉将军,身材高大,体格伟岸,以资壮观,凡朝会以及皇帝出巡,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轮值,故而锦衣卫被称为亲军第一卫。
“陛下,自古以来谏者无罪,请陛下三思。”眼见那几名大汉将军就要来到昂首挺胸地站在那里的李清正时,杨荣连忙出班向洪熙帝启奏,随后冲着李清正大喝一声,“李学士,你此言偏颇,还不向陛下请罪。”
杨荣素来欣赏刚正直谏的李清正,否则的话当年也不会在永乐帝前给他说好话,使得李清正可以逃脱牢狱之灾。
不过这一次,杨荣觉得李清正的言语过于偏激,以至于激怒了性格温和的洪熙帝,像洪熙帝这样待人和善的皇帝一旦发怒,通常会是雷霆之威,李清正搞不好满门都会遭殃。
“陛下,臣……”夏元吉闻言随即出班,也想向洪熙帝求情。
“朕意已决,此恶徒竟然辱朕,实乃大逆不道。”夏元吉刚开口,洪熙帝就怒声打断了他,怒气冲冲地瞪着傲然屹立的李清正,咬牙切齿地说道,“来人,将此恶徒锤毙于殿前,以儆效尤,其家人连坐,流配边疆,遇赦不赦,为之求情者与之同罪!”
说着说着,情绪激动的洪熙帝再度咳嗽了起来,一旁的内侍连忙递过去一条手绢,洪熙帝将其捂在了嘴上。
众臣闻言不由得面面相觑,他们终于见识到了洪熙帝凌厉的一面,尤其是“遇赦不赦”,着实表明了对李清正的痛恨,意味着李清正的家人将永世留在边疆,即使遇到朝廷大赦也不在赦免的范围内。
“臣李清正叩谢皇恩!”面对着勃然大怒的洪熙帝,李清正丝毫没有胆怯,而是跪在了地上,给洪熙帝磕了一个头。
常言道,雷霆雨露皆是皇恩,不仅皇帝的赏赐要谢恩,受到惩处后也要谢恩。
“陛下,忠言逆耳,如果臣一死能令陛下警醒,臣死而无憾矣!”就在人们以为李清正会长跪不起时,不成想他随后抬起了头,大义凌然地望着洪熙帝,宏声说道。
“来人,拖下去,拖下去,乱锤打死,乱锤打死!”洪熙帝见李清正不知悔改,竟然还以忠直谏臣自居,那岂不会意味着自己是昏君,脸色刹那间变得青紫,噌地从龙椅上站了起来,一边咳嗽着一边指着李清正咆哮道。
面对着眼前的一幕,大殿之内的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噤若寒蝉,谁都知道洪熙帝现在正在气头上,如果开口给李清正求情,无疑是自寻死路。
于是,在众臣的注视下,两名大汉将军架起李清正的手臂,倒退着将其拖走。
按照朝堂上的规矩,天子临朝,文武百官一律面向天子,向后走的时候只能倒退,倘若转身以背部对着天子,那就是大不敬之罪。
李清正毫无惧色,文官重名,他认为今天自己的举动是忠义谏言,纵使一死也必将青史留名,成为大明文官的楷模。
“陛下,臣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李云天弹劾翰林学士李清正不忠不义、尸位素餐,实乃沽名钓誉之徒。”眼见李清正就要被大汉将军拖出大殿,鸦雀无声的大殿上忽然传来了一个洪亮的声音。
“恳请陛下待臣弹劾完后再将李学士法办,已尽微臣御史的职责!”随后,在店内众臣愕然的注视下,李云天走出了队列,大步来到了殿前,冲着洪熙帝说道。
立在龙椅前高声咳嗽着的洪熙帝望了李云天一眼,见李云天神情严肃,又想到他刚才弹劾李清正“不忠不义、尸位素餐和沽名钓誉”,心中不由得感到一丝畅快,怒火随即平息了几分。
“朕准你所奏。”沉吟了一下,洪熙帝坐下身,将手绢从嘴角移开,沉声向李云天说道,他倒要看看李云天如何来对付李清正这样以忠义之名来逼宫的谏官。
李云天一直望着洪熙帝,他敏锐地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洪熙帝竟然没有将手中的手绢交给一旁的内侍,而是攥在了手里。
随着洪熙帝的这句话,被大汉将军推倒在殿前的李清正也暂时得以幸免,否则的话周围的大汉将军将当着太和殿广场上数千名朝廷五品以上官员的面,将他用金瓜锤乱锤锤死,以儆效尤。
不过,李清正并没有感到丝毫的庆幸和欣慰,而是坐在地上,皱着眉头,面无表情地望着殿里的李云天,他倒要看看李云天口中的“不忠不义、尸位素餐和沽名钓誉”从何而来。
倘若李云天有半句妄言,他即使是拼死也要进殿反驳,以维护自己的清誉。
对于李云天的突如其来的弹劾,太和殿内的文官、勋贵和皇族纷纷感到意外,自从李云天担任御史起,这还是他第一次上奏弹劾,而且还是弹劾李清正这个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是翰林院的最高职务,士大夫阶层的佼佼者,正五品的官衔,再往上的话就是各种大学士。
对于士大夫们而言,忠义进谏而死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更是一种流芳百世的清名,李云天竟然质疑这种忠义之举,在人们看来实乃不智,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朝中文臣的围攻,也是在翰林院中树敌。一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执宰大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执宰大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