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97章:躁动的大明底层
目录:重生明末当皇帝| 作者:夏烽原| 类别:历史军事
朱由校每天处理的政务,只处理那些重要的东西。剩下的奏章,基本上是看都不看的。这天同样也是如此,一大叠的奏章,朱由校处理了三十分之一都不到,便已经宣布完工了。
张嫣和良妃都有些难以置信,伸手将那堆奏章抱到身前翻阅起来。
结果让她们吃惊的是,这些奏章竟然基本上都是上奏反对税务局征税,或者上奏反应皇庄占人土地的,又或者是上奏反对厂卫的三族连坐制。
看着这一叠叠高高的奏章,翻来覆去全是这些东西。不明缘由的,还以为要天下大乱了呢!
张嫣和王清芷粗略的看了一番这些奏章,都很是担忧。她们毕竟没什么经验,自然不太清楚其中的核心问题。
“皇上,大臣们如今都在反对征收商税,以及皇庄侵占有主之地,这样下去恐怕不是个办法。”张嫣想了想对朱由校建议道,“不如和大臣们多商量商量。”
“宝珠,你看朕像不讲理的人吗?”朱由校认真的问道,张嫣随即摇了摇头,皇帝性格随和,做事还是很讲道理的。
“那不就对了,若真是祸国殃民的事情,朕不可能去做。这商税是必须得收得,还有那些土地都是荒地。那些地主、权贵平日里不去管,等皇庄要开荒的时候就跳出来了。”朱由校解释了一番,接着又以商税为例子,给张嫣和王清芷介绍了一番大明的财政问题和阶级对立问题。
明末的阶级矛盾,已经是非常严重了。
一个社会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例如一个富人有大房子住,穷人也想住大房子,于是就会努力拼搏,让自己成为富人,这就是矛盾产生的动力。
适当的矛盾,对社会发展来说,还是有益处的。
然而当矛盾发展到极其严重的时候,穷人已经看不到希望,被逼的连饭都吃不饱,命都活不了的时候,就会开始使用暴力解决问题,于是就革命了、造反了。大喊一声: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然后揭竿而起。
巨大的贫富差距,造成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大明的底层百姓此时已经开始躁动了。
大概三十年前,大明的农村自然经济还是不错的。农民在农村可以自给自足、繁衍生息,日子虽然清贫,却也稳定、健康。
大约在1604~1624这二十年间,大明的商品经济愈加泛滥,农村自然经济遭到冲击,农村经济链条被冲垮,农民只能被迫改变生产模式,向城镇出售农产品,以换取生活必需品。这也催生出了之前二十年大明的盛况,物价十分低廉,经济极为繁盛。然而这样现象的背后,是转型后的农民遭到商人的剥削,依旧赚不到钱,从而导致大量农民破产。
破产农民被迫进入城镇,类似后世的农民工。在城镇内,这些农民工流民)的居住、饮食、劳动强度等方面都无法得到保障。不仅很难稳定,而且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更恐怖的是,这年头的农民工可不像后世的农民工,后世的农民工在城市里混不下去了,还能回到农村,毕竟后世的土地是不可买卖的,虽然少一点,但足以不让人饿死。
可是这年头不一样,在城镇混不下去的农民工,他们是回不去农村的。他们只能像后世的印度、南美的贫民一样,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个贫民窟。
商品经济对农村自然经济产生冲击,为什么会产生那么恐怖的后果?
例如一户佃农,租用十亩土地。那么这十亩土地,不仅用来上缴佃租,以及家庭所需的粮食,还会种上一亩棉花,然后男耕女织。家庭主妇靠纺织土布,不仅可以为家庭提供布匹,而且还能增加一笔收入。
可是商品经济一发展,松江等府的纺织厂所生产的布匹冲击农村,家庭主妇的土布就卖不出去了,或者是不值钱了。
同时过去农村,农民需要的商品,普遍是在农村内部进行简单分工生产、交易,钱是在农村自然经济圈内流通的。可是大量商品冲击之下,钱就流向城镇了。等农村自然经济圈内没钱了,这个时候农民要想继续获得生活必需品,就必须向城镇出售农产品,而不是再继续过之前那种自给自足的日子。
如果不改变生产模式,可能会吃不起盐、穿不起衣服,买不起祭祀用的酒,买不起砂糖等等日用品。
渐渐的,农产品都商品化了,商品化的农产品,往往品种单一,从而进行产业分工,农民被剥削得就很严重了。就如后世的农民,很多水果在产地卖不出1斤1块钱的价格,可运到大城市,价格直接飚到5块以上。何况是这个年代,交通条件更差得多,农民被剥削得就更厉害了。而且农产品容易滞销,一旦农产品滞销,农民就会破产一大片。
万历年间物价那么低,主要是因为农村普遍没钱,对货币有较大需求,相互竞争之下,农产品更是卖不出好价钱。然而在竞争中,农民大量破产,破产农民进入城镇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农业生产规模开始缩小,进而物价开始不断上腾。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如果增加农业税的征收,那简直就是自寻死路,在收税方面自然只能考虑商业税了。
面对这些破产农民,基本上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走满清的路线,把遏制商品经济当成基本国策,在慈禧时期都在贯彻这种政策。另一种就是用市场方式进行解决,参与到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中,并进行引导。
朱由校如今走的就是第二种路线,先发展皇家资本,从商品经济中赚到钱,从而提高工人待遇、稳定农民的生产,核心就是——增加就业。
“商业税的征收不能操之过急,如今征收规模也就是北直隶地区,可以暂缓扩张,防止商人抱团反弹。”朱由校见反对征收商业税的奏章确实有点多,于是不得不考虑暂时收敛一番了。
别以为那些商人不会抱团。
这年头官员、士子,他们的笔杆、喉舌控制着舆论,只要他们全体嚎上两嗓子,就算是远在广州、海南的商人,都会担心皇帝会不会把商业税收到他们头上。
所以这个时候,朱由校不能表现得太心急,甚至要表现得适可而止,让其他商人以为,只在北直隶征收商业税,以及在北直隶发展垄断商业,从而对各省商人进行分化。PS:这几天书评区出现了一些严重拉低他人智商的帖子,思想大多停留在不是打就是杀,十分极端的那种小学生层次。你跟他解释高级一点的玩意,听不懂不说,有些就算听懂了也要用歪理争论不休,试图通过贬低他人来衬托自己的英明伟岸。好吧!作者实在没功夫陪这些小学生装B,也没有义务去拯救他们的品德,有这时间作者还不如多写两章回馈正常读者。所以听不懂拉倒,作者已经投降,即日开始删除一切可能拉低他人智商的帖子,会被作者删帖的朋友们,你们赢了。
;
张嫣和良妃都有些难以置信,伸手将那堆奏章抱到身前翻阅起来。
结果让她们吃惊的是,这些奏章竟然基本上都是上奏反对税务局征税,或者上奏反应皇庄占人土地的,又或者是上奏反对厂卫的三族连坐制。
看着这一叠叠高高的奏章,翻来覆去全是这些东西。不明缘由的,还以为要天下大乱了呢!
张嫣和王清芷粗略的看了一番这些奏章,都很是担忧。她们毕竟没什么经验,自然不太清楚其中的核心问题。
“皇上,大臣们如今都在反对征收商税,以及皇庄侵占有主之地,这样下去恐怕不是个办法。”张嫣想了想对朱由校建议道,“不如和大臣们多商量商量。”
“宝珠,你看朕像不讲理的人吗?”朱由校认真的问道,张嫣随即摇了摇头,皇帝性格随和,做事还是很讲道理的。
“那不就对了,若真是祸国殃民的事情,朕不可能去做。这商税是必须得收得,还有那些土地都是荒地。那些地主、权贵平日里不去管,等皇庄要开荒的时候就跳出来了。”朱由校解释了一番,接着又以商税为例子,给张嫣和王清芷介绍了一番大明的财政问题和阶级对立问题。
明末的阶级矛盾,已经是非常严重了。
一个社会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例如一个富人有大房子住,穷人也想住大房子,于是就会努力拼搏,让自己成为富人,这就是矛盾产生的动力。
适当的矛盾,对社会发展来说,还是有益处的。
然而当矛盾发展到极其严重的时候,穷人已经看不到希望,被逼的连饭都吃不饱,命都活不了的时候,就会开始使用暴力解决问题,于是就革命了、造反了。大喊一声: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然后揭竿而起。
巨大的贫富差距,造成了严重的阶级矛盾,大明的底层百姓此时已经开始躁动了。
大概三十年前,大明的农村自然经济还是不错的。农民在农村可以自给自足、繁衍生息,日子虽然清贫,却也稳定、健康。
大约在1604~1624这二十年间,大明的商品经济愈加泛滥,农村自然经济遭到冲击,农村经济链条被冲垮,农民只能被迫改变生产模式,向城镇出售农产品,以换取生活必需品。这也催生出了之前二十年大明的盛况,物价十分低廉,经济极为繁盛。然而这样现象的背后,是转型后的农民遭到商人的剥削,依旧赚不到钱,从而导致大量农民破产。
破产农民被迫进入城镇,类似后世的农民工。在城镇内,这些农民工流民)的居住、饮食、劳动强度等方面都无法得到保障。不仅很难稳定,而且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更恐怖的是,这年头的农民工可不像后世的农民工,后世的农民工在城市里混不下去了,还能回到农村,毕竟后世的土地是不可买卖的,虽然少一点,但足以不让人饿死。
可是这年头不一样,在城镇混不下去的农民工,他们是回不去农村的。他们只能像后世的印度、南美的贫民一样,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个贫民窟。
商品经济对农村自然经济产生冲击,为什么会产生那么恐怖的后果?
例如一户佃农,租用十亩土地。那么这十亩土地,不仅用来上缴佃租,以及家庭所需的粮食,还会种上一亩棉花,然后男耕女织。家庭主妇靠纺织土布,不仅可以为家庭提供布匹,而且还能增加一笔收入。
可是商品经济一发展,松江等府的纺织厂所生产的布匹冲击农村,家庭主妇的土布就卖不出去了,或者是不值钱了。
同时过去农村,农民需要的商品,普遍是在农村内部进行简单分工生产、交易,钱是在农村自然经济圈内流通的。可是大量商品冲击之下,钱就流向城镇了。等农村自然经济圈内没钱了,这个时候农民要想继续获得生活必需品,就必须向城镇出售农产品,而不是再继续过之前那种自给自足的日子。
如果不改变生产模式,可能会吃不起盐、穿不起衣服,买不起祭祀用的酒,买不起砂糖等等日用品。
渐渐的,农产品都商品化了,商品化的农产品,往往品种单一,从而进行产业分工,农民被剥削得就很严重了。就如后世的农民,很多水果在产地卖不出1斤1块钱的价格,可运到大城市,价格直接飚到5块以上。何况是这个年代,交通条件更差得多,农民被剥削得就更厉害了。而且农产品容易滞销,一旦农产品滞销,农民就会破产一大片。
万历年间物价那么低,主要是因为农村普遍没钱,对货币有较大需求,相互竞争之下,农产品更是卖不出好价钱。然而在竞争中,农民大量破产,破产农民进入城镇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农业生产规模开始缩小,进而物价开始不断上腾。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如果增加农业税的征收,那简直就是自寻死路,在收税方面自然只能考虑商业税了。
面对这些破产农民,基本上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走满清的路线,把遏制商品经济当成基本国策,在慈禧时期都在贯彻这种政策。另一种就是用市场方式进行解决,参与到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中,并进行引导。
朱由校如今走的就是第二种路线,先发展皇家资本,从商品经济中赚到钱,从而提高工人待遇、稳定农民的生产,核心就是——增加就业。
“商业税的征收不能操之过急,如今征收规模也就是北直隶地区,可以暂缓扩张,防止商人抱团反弹。”朱由校见反对征收商业税的奏章确实有点多,于是不得不考虑暂时收敛一番了。
别以为那些商人不会抱团。
这年头官员、士子,他们的笔杆、喉舌控制着舆论,只要他们全体嚎上两嗓子,就算是远在广州、海南的商人,都会担心皇帝会不会把商业税收到他们头上。
所以这个时候,朱由校不能表现得太心急,甚至要表现得适可而止,让其他商人以为,只在北直隶征收商业税,以及在北直隶发展垄断商业,从而对各省商人进行分化。PS:这几天书评区出现了一些严重拉低他人智商的帖子,思想大多停留在不是打就是杀,十分极端的那种小学生层次。你跟他解释高级一点的玩意,听不懂不说,有些就算听懂了也要用歪理争论不休,试图通过贬低他人来衬托自己的英明伟岸。好吧!作者实在没功夫陪这些小学生装B,也没有义务去拯救他们的品德,有这时间作者还不如多写两章回馈正常读者。所以听不懂拉倒,作者已经投降,即日开始删除一切可能拉低他人智商的帖子,会被作者删帖的朋友们,你们赢了。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重生明末当皇帝》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重生明末当皇帝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