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九三章 赏罚难题
目录:唐朝败家子| 作者:尹三问| 类别:历史军事
太极殿上宛如一声惊雷炸响,镇住了许多人,包括皇帝李世民。
有那么数十秒的时间,朝堂上鸦雀无声,落针可闻,几乎所有人都被这个喜讯给惊呆了。
不过待回过神来以后,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悦和兴奋。
李世民也回过神来,什么也没说,而是从内侍手中接过奏疏。作为皇帝,他不能和大臣们一样,事情已经发生了,自己不能什么都不知道。
奏疏有两份,来自三个人。
晋王李治的奏疏,后面有谢逸的附件,再者便是英国公李绩的奏疏,是关于此次战事详情的。
李世民看的很快,匆匆浏览之后点头道:“雉奴和李绩果然不负所望!”
一句话,已经表明此番事件乃英明神武的李二陛下做的统筹安排,晋王和李绩只是具体的执行者。
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啊!
这是原则性问题,所以立即有朝臣出列,向皇帝陛下祝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连宰相房玄龄都笑道:“薛延陀主力殆尽,朝廷去一心腹大患啊!”
“该乘胜追击,彻底灭了薛延陀,他们竟然进犯我大唐边境,简直是不知死活。”憋在众人心里许久的话,今天总算是可以说出来了。
“夷男呢?此罪魁祸首定要押送长安,明正典刑。”朝堂上顿时一群人七嘴八舌,理直气壮。
李世民笑道:“夷男受伤逃走,李绩已经派人去追了。”
众官员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对接下来的局面相当的期待。至于突厥人的事情则没有一个人提及,毕竟阿史那思摩没有公开造反,为了稳定起见,没有人在这方面多嘴。
朝堂上完全是一副皆大欢喜的局面,松州的困局解了。薛延陀人全军覆没了,贞观十四年临近年底的时候,连续两场大捷让人欣喜不已。
除了贞观四年击败东边突厥那次,大唐好像从没有过今年这般威势赫赫的时候,如何能让人不激动?
style_txt;
所以今日的朝会,因为这份捷报突然间转变了风向,成为一场庆祝和道喜的联欢会。
大部分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但有少部分人是例外,比如李承乾和李泰兄弟。
原因无他,只因为晋王李治的名字不断被提及。不断被夸赞,连父皇都说出了雉奴不负所望几个字。
若真水大捷是李绩的手笔,但奏疏上却把李治排在了前面,晋王殿下涉险前往定襄,稳住阿史那思摩和突厥人确实是大功。但若真水大捷似乎有点那什么,和李治关系不是很大啊!
但李绩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自然不敢独占这份功劳,所以对晋王殿下多有恭维和推崇。毕竟从职级上来说,晋王殿下才是并州都督府。而他李绩只是都督府的长史,下属立功,岂能没有上级的份?
对于李世民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此事单独属于李绩。那么灭国之功无比卓越,封赏起来都是麻烦事。功高震主的程度势必更高,处理起来更为麻烦,反正有自家儿子参与其中。那么顺势将功劳往自家儿子身上多摊点,事情不就顺利解决了?
这是君臣之间的默契,符合李世民和李绩共同的诉求。所以在第一时间便在朝堂上突出了。
李治前往定襄的目的顺理成章变成了指挥和督师,一个十三岁的娃娃指挥作战?这话显然没几个人相信,但所有人都不约而同闭嘴了,皇帝夸赞自家儿子,说个不字岂非给自己找不痛快?
何况晋王殿下亲自前往定襄是不争的事实,那里靠近前线,这也算是以身犯险,所以当得起这份功劳。只有少数对内情知之甚详的人心里清楚,晋王殿下这份功劳当真算得上实至名归,以身犯险那是绝对不争的事实。如今得到这些荣耀,哪怕是有所夸大,也是他应该得到的。
朝廷衮衮诸公自然是明白人,他们默许的事情,旁人有岂能反对?所以只是在一瞬间,晋王殿下的风头瞬间盖过了前些日子英武不凡的吴王殿下。
所有的朝臣不约而同有种感觉,他们一直轻视了晋王殿下,或者说压根就没注意过。十三岁的晋王李治算是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大家面前,而且是以这样一种惊天动地的别致方式,可谓是印象深刻啊!
以前他们只知道晋王殿下温文尔雅,很有礼貌和修养,是皇帝陛下最疼爱的小儿子。现在李治身上又增添了两个新标签,英武胆略和才能不凡。
敢于以身涉险,亲临前线没有胆略行吗?能够以河东道黜陟使的身份行使职责,和李绩一道将边疆兵祸化解,这不是能耐吗?
突然之间,晋王殿下好像成了最有才能的皇子,英武这个本来只属于李恪的标签也落在了李治身上。
晋王殿下,文武双全!
突然之间,很多人脑海里都有了这样一个印象。连李二陛下都连续说了好几次,雉奴不错,回来后定要论功行赏云云。
这些话,李承乾和李泰都听的清清楚楚,心里的滋味也不大好受。
最近几个月他们俩的风头全被抢了,先是李恪,现在则是李治,原本谁也没有把这个幼弟放在心上的。
但是现在,这个问题似乎不能忽视了。
李治已经十三岁,成长速度比想象的更快,他也是嫡出的皇子,深得父皇钟爱,又立下了大功。
要知道,这年代立储原则除了嫡长之外,还有立贤一说。何谓贤能?旁人称赞几句不算,功劳最为实实在在。
所以李治的威胁突然之间大了很多,对于李承乾而言,又多了个人来推东宫的墙。对于李泰而言,身后又多了一只黄雀。
在皇位和权力面前,手足亲情算得了什么?此刻两位兄长心中除了忌惮之外,再无别的。
当然了,他们随后也想到一个人。
虽然朝堂上没怎么提及,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就是晋王府长史谢逸。无论李治取得了多大的功劳,他只不过才十三岁而已,能有多少谋略和能耐,若身后没有人帮他出谋划策,帮他办事可能吗?
显而易见,如果非要说晋王的功劳有多大,最应该感谢的人应该是长史谢逸。
某种程度上,是谢逸一手造就了晋王殿下今时今日的功劳与地位,李世民明白,朝堂衮衮诸公明白。
李承乾和李泰也明白。而且是心中愤愤,没能将这个大仇人怎么样,结果是旧恨未了又添新仇。
眼看着谢逸一步步将李治推到今天的地步,只能银牙咬碎,而且他们有种不好的预感。只要有谢逸在,李治往后的成就不可估量,威胁也不可估量。
……
朝会结束了,李世民回了承庆殿,宰辅大臣们也 跟了过去。
直到此时。他们也有空谈谈具体的来龙去脉。
“这是雉奴和李绩的奏疏,还有谢逸附上的条陈,你们看看吧!”李世民顺手将几份报捷的奏疏递了过去。
众多大臣看奏疏的时候,李世民道:“李绩的运气不错。先一步赶到了若真水,薛延陀人丝毫不知,直接便扎了进去,结果全军覆没。”
房玄龄道:“陛下。此事虽然凶险,但确实算是因祸得福,薛延陀主力被消灭殆尽。大唐去一心腹大患。”
“确实是,当真算得上意外,本来朕还担心北方兵祸,现在看来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李世民道:“雉奴和谢逸有些门道,在定襄稳住了阿史那思摩,才让李绩得意从容安排,完成阻击,大获全胜。”
长孙无忌笑道:“陛下,臣说的没错吧,晋王殿下吉人自有天相,和谢逸一道前去确实值得期待。”
“嗯,没错,雉奴这次着实给了朕一个大大的惊喜。”李世民笑道:“朕的雉奴真的是长大的,不出意外,现在该已经踏上返回长安的路。”
到了现在,李治的安全确实已经没什么可担心的了,薛延陀主力被灭,李绩大军掉头南下,阿史那思摩还敢有什么轻举妄动呢?
果不其然,随后阿史那思摩的请罪奏疏就来了,说突利失曾前去鼓动他出兵反叛,被他言辞拒绝云云。但碍于旧日交情,没有及时告发,请皇帝陛下降罪等等。
阿史那思摩自然是有罪的,得知造反反叛的消息而不告发,这确实算得上滔天大罪。何况他定襄突厥所部压根就不是严词拒绝,是处于观望状态,如今看到薛延陀人彻底完蛋了,这才想起来向大唐朝廷服软。
这种人很可恶,要是换了旁人,李世民会毫不犹豫地兴师问罪。
但是阿史那思摩不能,毕竟他的身后还有许多的突厥人,而且他没有公开的罪过,所以很难治罪。
北方好不容易算是消停了,这时候没必要把阿史那思摩逼急了,大家心照不宣,息事宁人得了。
于是乎,李世民和诸位宰辅商量,最终原谅了阿史那思摩。不过以养病的理由让他前来长安定居,可以留给他体面和地位和富贵荣华,但兵权绝对不能再留。
至于定襄草原大军交给了安国公执失思力,他是九江长公主的驸马,与李唐皇室更为亲密,身份到底不同。
而且他原本在草原上地位崇高,由他前往,再加上李绩大军的配合,完全能够镇住草原上的突厥人。
随后又有几分奏疏送到长安,先是李绩的请罪奏疏,声称自己没能抓住薛延陀可汗夷男,请皇帝陛下责罚。
这封奏疏刚到,灵州方面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秘奏便来了,先是说了西突厥大军撤退的消息,再有便是抓到了夷男。
不过这位薛延陀可汗因为受伤,一路奔逃之后伤势加重,被抓住没多久便死了。
当此之时,夷男的生死已经不重要了。当年若不是考虑到草原上还有数百万突厥人,颉利可汗也不会有机会活命的。当此之时,薛延陀分崩离析在即,夷男纵然或者,也没有被软禁的资格。
看到接连而来的两份奏疏,李世民笑了,然后递给了长孙无忌。
老奸巨猾的长孙无忌看过之后,笑道:“陛下,这个局面……甚好!”
“如果朕告诉你,是李绩的人将夷男赶入了灵州地界呢?”李世民皱着眉头,轻声询问。
“也好!”长孙无忌沉吟片刻,给出一个答案。
这个答案似乎微微有些出乎意料,李世民为此略微一怔,旋即便笑道:“也好,李绩很懂事啊!”
长孙无忌道:“陛下,英国公这也是一片忠心。”
“嗯,朕知道!”李世民点头道:“他有这份忠心,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这很好。既然他一片苦心,那朕得成全他。”
长孙无忌建议道:“是,陛下成全英国公的同时,不妨再加点恩惠……”
“好,那就再给他次子一个郡公爵位,这总可以了吧!”李世民悠悠道:“并州的兵马,朕仍旧交个他。”
长孙无忌赞道:“陛下英明,英国公肯定能够体察陛下期望,忠心耿耿为我大唐戍守边疆的。”
“但愿如此!”李世民点头道:“对了,李绩还为两个人请功……”
“何人?”
“一个叫薛仁贵,如今在雉奴身边,据说勇武过人,最早发现端倪就有他;还有便是阚棱,突利失前去定襄便是他发现,并报讯的。”
“陛下的意思是?”
“这个薛仁贵自然要是赏赐的,至于阚棱,朕是不是该宽恕于他?”
“陛下,阚棱此举算是忠于我大唐,更何况还有谢逸……看在他的功劳上,赦免了阚棱的流放之罪倒也无不可。”长孙无忌沉吟片刻,给出了一个小小的建议。
李世民点头道:“说的有些道理,李绩也提到了,朕不给面子不合适,更何况确实有功劳,若赏罚不明,旁人会诟病朕小肚鸡肠的。”
“陛下言重了。”长孙无忌轻轻一笑。
李世民轻轻摇头,沉吟片刻,缓缓道:“要说赏罚分明,雉奴和谢逸也是大功臣,辅机啊,你说说朕该如何赏赐他们呢?”未完待续。
有那么数十秒的时间,朝堂上鸦雀无声,落针可闻,几乎所有人都被这个喜讯给惊呆了。
不过待回过神来以后,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悦和兴奋。
李世民也回过神来,什么也没说,而是从内侍手中接过奏疏。作为皇帝,他不能和大臣们一样,事情已经发生了,自己不能什么都不知道。
奏疏有两份,来自三个人。
晋王李治的奏疏,后面有谢逸的附件,再者便是英国公李绩的奏疏,是关于此次战事详情的。
李世民看的很快,匆匆浏览之后点头道:“雉奴和李绩果然不负所望!”
一句话,已经表明此番事件乃英明神武的李二陛下做的统筹安排,晋王和李绩只是具体的执行者。
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啊!
这是原则性问题,所以立即有朝臣出列,向皇帝陛下祝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连宰相房玄龄都笑道:“薛延陀主力殆尽,朝廷去一心腹大患啊!”
“该乘胜追击,彻底灭了薛延陀,他们竟然进犯我大唐边境,简直是不知死活。”憋在众人心里许久的话,今天总算是可以说出来了。
“夷男呢?此罪魁祸首定要押送长安,明正典刑。”朝堂上顿时一群人七嘴八舌,理直气壮。
李世民笑道:“夷男受伤逃走,李绩已经派人去追了。”
众官员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对接下来的局面相当的期待。至于突厥人的事情则没有一个人提及,毕竟阿史那思摩没有公开造反,为了稳定起见,没有人在这方面多嘴。
朝堂上完全是一副皆大欢喜的局面,松州的困局解了。薛延陀人全军覆没了,贞观十四年临近年底的时候,连续两场大捷让人欣喜不已。
除了贞观四年击败东边突厥那次,大唐好像从没有过今年这般威势赫赫的时候,如何能让人不激动?
style_txt;
所以今日的朝会,因为这份捷报突然间转变了风向,成为一场庆祝和道喜的联欢会。
大部分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但有少部分人是例外,比如李承乾和李泰兄弟。
原因无他,只因为晋王李治的名字不断被提及。不断被夸赞,连父皇都说出了雉奴不负所望几个字。
若真水大捷是李绩的手笔,但奏疏上却把李治排在了前面,晋王殿下涉险前往定襄,稳住阿史那思摩和突厥人确实是大功。但若真水大捷似乎有点那什么,和李治关系不是很大啊!
但李绩出于各方面的考虑,自然不敢独占这份功劳,所以对晋王殿下多有恭维和推崇。毕竟从职级上来说,晋王殿下才是并州都督府。而他李绩只是都督府的长史,下属立功,岂能没有上级的份?
对于李世民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此事单独属于李绩。那么灭国之功无比卓越,封赏起来都是麻烦事。功高震主的程度势必更高,处理起来更为麻烦,反正有自家儿子参与其中。那么顺势将功劳往自家儿子身上多摊点,事情不就顺利解决了?
这是君臣之间的默契,符合李世民和李绩共同的诉求。所以在第一时间便在朝堂上突出了。
李治前往定襄的目的顺理成章变成了指挥和督师,一个十三岁的娃娃指挥作战?这话显然没几个人相信,但所有人都不约而同闭嘴了,皇帝夸赞自家儿子,说个不字岂非给自己找不痛快?
何况晋王殿下亲自前往定襄是不争的事实,那里靠近前线,这也算是以身犯险,所以当得起这份功劳。只有少数对内情知之甚详的人心里清楚,晋王殿下这份功劳当真算得上实至名归,以身犯险那是绝对不争的事实。如今得到这些荣耀,哪怕是有所夸大,也是他应该得到的。
朝廷衮衮诸公自然是明白人,他们默许的事情,旁人有岂能反对?所以只是在一瞬间,晋王殿下的风头瞬间盖过了前些日子英武不凡的吴王殿下。
所有的朝臣不约而同有种感觉,他们一直轻视了晋王殿下,或者说压根就没注意过。十三岁的晋王李治算是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大家面前,而且是以这样一种惊天动地的别致方式,可谓是印象深刻啊!
以前他们只知道晋王殿下温文尔雅,很有礼貌和修养,是皇帝陛下最疼爱的小儿子。现在李治身上又增添了两个新标签,英武胆略和才能不凡。
敢于以身涉险,亲临前线没有胆略行吗?能够以河东道黜陟使的身份行使职责,和李绩一道将边疆兵祸化解,这不是能耐吗?
突然之间,晋王殿下好像成了最有才能的皇子,英武这个本来只属于李恪的标签也落在了李治身上。
晋王殿下,文武双全!
突然之间,很多人脑海里都有了这样一个印象。连李二陛下都连续说了好几次,雉奴不错,回来后定要论功行赏云云。
这些话,李承乾和李泰都听的清清楚楚,心里的滋味也不大好受。
最近几个月他们俩的风头全被抢了,先是李恪,现在则是李治,原本谁也没有把这个幼弟放在心上的。
但是现在,这个问题似乎不能忽视了。
李治已经十三岁,成长速度比想象的更快,他也是嫡出的皇子,深得父皇钟爱,又立下了大功。
要知道,这年代立储原则除了嫡长之外,还有立贤一说。何谓贤能?旁人称赞几句不算,功劳最为实实在在。
所以李治的威胁突然之间大了很多,对于李承乾而言,又多了个人来推东宫的墙。对于李泰而言,身后又多了一只黄雀。
在皇位和权力面前,手足亲情算得了什么?此刻两位兄长心中除了忌惮之外,再无别的。
当然了,他们随后也想到一个人。
虽然朝堂上没怎么提及,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就是晋王府长史谢逸。无论李治取得了多大的功劳,他只不过才十三岁而已,能有多少谋略和能耐,若身后没有人帮他出谋划策,帮他办事可能吗?
显而易见,如果非要说晋王的功劳有多大,最应该感谢的人应该是长史谢逸。
某种程度上,是谢逸一手造就了晋王殿下今时今日的功劳与地位,李世民明白,朝堂衮衮诸公明白。
李承乾和李泰也明白。而且是心中愤愤,没能将这个大仇人怎么样,结果是旧恨未了又添新仇。
眼看着谢逸一步步将李治推到今天的地步,只能银牙咬碎,而且他们有种不好的预感。只要有谢逸在,李治往后的成就不可估量,威胁也不可估量。
……
朝会结束了,李世民回了承庆殿,宰辅大臣们也 跟了过去。
直到此时。他们也有空谈谈具体的来龙去脉。
“这是雉奴和李绩的奏疏,还有谢逸附上的条陈,你们看看吧!”李世民顺手将几份报捷的奏疏递了过去。
众多大臣看奏疏的时候,李世民道:“李绩的运气不错。先一步赶到了若真水,薛延陀人丝毫不知,直接便扎了进去,结果全军覆没。”
房玄龄道:“陛下。此事虽然凶险,但确实算是因祸得福,薛延陀主力被消灭殆尽。大唐去一心腹大患。”
“确实是,当真算得上意外,本来朕还担心北方兵祸,现在看来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李世民道:“雉奴和谢逸有些门道,在定襄稳住了阿史那思摩,才让李绩得意从容安排,完成阻击,大获全胜。”
长孙无忌笑道:“陛下,臣说的没错吧,晋王殿下吉人自有天相,和谢逸一道前去确实值得期待。”
“嗯,没错,雉奴这次着实给了朕一个大大的惊喜。”李世民笑道:“朕的雉奴真的是长大的,不出意外,现在该已经踏上返回长安的路。”
到了现在,李治的安全确实已经没什么可担心的了,薛延陀主力被灭,李绩大军掉头南下,阿史那思摩还敢有什么轻举妄动呢?
果不其然,随后阿史那思摩的请罪奏疏就来了,说突利失曾前去鼓动他出兵反叛,被他言辞拒绝云云。但碍于旧日交情,没有及时告发,请皇帝陛下降罪等等。
阿史那思摩自然是有罪的,得知造反反叛的消息而不告发,这确实算得上滔天大罪。何况他定襄突厥所部压根就不是严词拒绝,是处于观望状态,如今看到薛延陀人彻底完蛋了,这才想起来向大唐朝廷服软。
这种人很可恶,要是换了旁人,李世民会毫不犹豫地兴师问罪。
但是阿史那思摩不能,毕竟他的身后还有许多的突厥人,而且他没有公开的罪过,所以很难治罪。
北方好不容易算是消停了,这时候没必要把阿史那思摩逼急了,大家心照不宣,息事宁人得了。
于是乎,李世民和诸位宰辅商量,最终原谅了阿史那思摩。不过以养病的理由让他前来长安定居,可以留给他体面和地位和富贵荣华,但兵权绝对不能再留。
至于定襄草原大军交给了安国公执失思力,他是九江长公主的驸马,与李唐皇室更为亲密,身份到底不同。
而且他原本在草原上地位崇高,由他前往,再加上李绩大军的配合,完全能够镇住草原上的突厥人。
随后又有几分奏疏送到长安,先是李绩的请罪奏疏,声称自己没能抓住薛延陀可汗夷男,请皇帝陛下责罚。
这封奏疏刚到,灵州方面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秘奏便来了,先是说了西突厥大军撤退的消息,再有便是抓到了夷男。
不过这位薛延陀可汗因为受伤,一路奔逃之后伤势加重,被抓住没多久便死了。
当此之时,夷男的生死已经不重要了。当年若不是考虑到草原上还有数百万突厥人,颉利可汗也不会有机会活命的。当此之时,薛延陀分崩离析在即,夷男纵然或者,也没有被软禁的资格。
看到接连而来的两份奏疏,李世民笑了,然后递给了长孙无忌。
老奸巨猾的长孙无忌看过之后,笑道:“陛下,这个局面……甚好!”
“如果朕告诉你,是李绩的人将夷男赶入了灵州地界呢?”李世民皱着眉头,轻声询问。
“也好!”长孙无忌沉吟片刻,给出一个答案。
这个答案似乎微微有些出乎意料,李世民为此略微一怔,旋即便笑道:“也好,李绩很懂事啊!”
长孙无忌道:“陛下,英国公这也是一片忠心。”
“嗯,朕知道!”李世民点头道:“他有这份忠心,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这很好。既然他一片苦心,那朕得成全他。”
长孙无忌建议道:“是,陛下成全英国公的同时,不妨再加点恩惠……”
“好,那就再给他次子一个郡公爵位,这总可以了吧!”李世民悠悠道:“并州的兵马,朕仍旧交个他。”
长孙无忌赞道:“陛下英明,英国公肯定能够体察陛下期望,忠心耿耿为我大唐戍守边疆的。”
“但愿如此!”李世民点头道:“对了,李绩还为两个人请功……”
“何人?”
“一个叫薛仁贵,如今在雉奴身边,据说勇武过人,最早发现端倪就有他;还有便是阚棱,突利失前去定襄便是他发现,并报讯的。”
“陛下的意思是?”
“这个薛仁贵自然要是赏赐的,至于阚棱,朕是不是该宽恕于他?”
“陛下,阚棱此举算是忠于我大唐,更何况还有谢逸……看在他的功劳上,赦免了阚棱的流放之罪倒也无不可。”长孙无忌沉吟片刻,给出了一个小小的建议。
李世民点头道:“说的有些道理,李绩也提到了,朕不给面子不合适,更何况确实有功劳,若赏罚不明,旁人会诟病朕小肚鸡肠的。”
“陛下言重了。”长孙无忌轻轻一笑。
李世民轻轻摇头,沉吟片刻,缓缓道:“要说赏罚分明,雉奴和谢逸也是大功臣,辅机啊,你说说朕该如何赏赐他们呢?”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唐朝败家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唐朝败家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