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03章 渡黄之战(下)
目录:江山战图| 作者:高月| 类别:历史军事
♂,
两天后,数万隋军抵达了永丰镇黄河对岸,在黄河对岸扎下了营帐,虽然这里的黄河水势确实很平缓,也是最狭窄之处,但它毕竟是黄河,河面还是宽达一百五十丈,没有船是无法渡过大河。
大军刚刚驻扎下来,李靖便命三千士兵分赴方圆五十里寻找树木,他们显然没有皮筏子,只能靠伐木造船。
很快,张长逊便得到了消息,他来到黄河边注视着对岸的隋军大营,冷笑一声,对身旁的大将高静道:“隋军以为这里到处是森林,可以轻易伐木造船,可他怎么也想不到黄河南岸竟然是沙漠,百里内寸草皆无,看他们去哪里找树?”
高静是唐朝的右武侯骠骑将军,被李渊派到五原郡协助张长逊统领军队,高静曾跟随李叔良进攻过河北,他比较了解隋军的情况。
他便对张长逊道:“隋军作战的特点一向是情报优先,而且这个李靖曾率军远征岭南,一举收复了泉州和岭南,是个十分厉害的名将,他既然已经攻下榆林郡,怎么会不知道这边的情况?如果连渡河的准备都没有,这样人张铉怎么会派他西征,将军说对不对?”
张长逊想了想,确实也有道理,李靖派骑兵赶来渡口夺船,显然很不现实,但李靖还是这样做了,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有点在装样子。
“难道隋军是在故作姿态?”张长逊犹豫一下道。
“我不敢肯定,但至少李靖很清楚,如果没有事先准备,是绝对渡不了河。”
“那他现在是什么意思?”
张长逊心念急转,猛地想起一事,虽然这里没有树木,但如果继续向西走,走出两百里后便是灌溉区了,那边可是有大片树林,绝大部分是汉朝时种下的树木,都是参天大树,造船就不成问题了。
“会不会他们的一支军队已经向去了,从西面灌溉区渡河?”
高静笑了笑,“将军在对岸部署了那么多斥候,如果有军队向西去,将军怎么会不知道?”
张长逊想想也对,黄河以南是一望无际沙漠,隋军如果有先遣军不可能从沙漠中走,只能沿着黄河西进,正如高静所言,自己一定会知道。
张长逊更加困惑了,那么隋军到底是什么企图?
.........
第二天,一个惊人的消息从九原县传来,一支万余人的隋军已经杀到了县城之下,这个消息惊得张长逊目瞪口呆,隋军是从哪里杀来?是怎么过的黄河?
但他已经来不及寻找答案了,他不由惊慌失措,急问高静道:“我们该怎么办?”
高静此时已经醒悟过来,隋军一定有渡河船只或者皮筏子,只是他们放在后面,一万人从后面渡了河,从北面绕到九原县,前面主力为诱饵,将他们吸引在永丰镇,一万隋军就从后面杀到了九原县。
尽管高静也感到大势已去,但他还是安慰张长逊,“将军不要着急,我们军队人数多于隋军,可以前后夹击,击败这支偷袭隋军,我们就还有机会。”
话音刚落,一名士兵仓皇跑来禀报:“将军,有船!河面上来了一支船队!”
张长逊和高静急忙赶到黄河边,眼前一幕让两人都惊呆了,只见河面上出现了上百艘体型狭长的船只,浩浩荡荡颇为壮观,在为首一艘大船上,高高飘扬着一面青龙赤旗,这是北隋军的战旗。
对岸隋军一片欢呼,大将们都惊讶万分,隋军蚰蜒船怎么会出现在这里,这时,李靖走上前笑着对众人道:“这是从娄烦郡过来的战船,因为过来需要时间,还要运送我们后军渡河,所以我们只能尽量缓慢行军,将敌军拖在永丰镇,我们的一万后军已经变成前军杀到了九原县,攻下县城就在眼前。”
众人心悦诚服,一起躬身道:“李将军之谋,我们远不及也!”
李靖笑着摆摆手,“大家收拾一下,今晚大军开始渡河!”
当天晚上,就在对岸敌军刚刚撤走,数万隋军便开始加快速度横渡黄河,由于九原县形势危急,张长逊已经率军赶回去救援县城,一夜之间,数万隋军毫无阻碍地渡过了黄河,天刚亮,数万隋军便浩浩荡荡向九原县杀去........
永丰镇距离距离九原县约八十里,大军急行军的话,一夜之间便可以杀到。
张长逊率领一万五千士兵星夜赶赴九原县,九原县不仅是他的老巢,所有粮食物资都囤积在九原县,更重要是大部分士兵的家眷都住在县城内,每天在县城外耕田种地,早出晚归,县城外辽阔而肥沃的土地足够他们耕种,就算一年一熟,所出产的粮食也能使他们衣食无忧。
正因为有足够的粮食来源,张长逊也是各地军队中粮食最充足的一支军队,仓库里常年保持着三十万石的存粮。
但一夜之间,三十万石存粮似乎已经换了主人。
五更时分,张长逊军队在距离县城还有二十里时,迎面来了一支军队,有士兵前来禀报:“将军,是公子的军队!”
张长逊心中猛地一沉,他儿子可是驻守九原县,儿子的军队出现在这里,是不是意味着县城已经.......
这时,张武被士兵领了上来,见到父亲便跪下痛哭道:“孩儿无能,未能保住县城,辜负了父亲的期望,愿受父亲严惩!”
张长逊无法责怪儿子,是他自己判断失误,中了隋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和儿子无关。
他忍住心痛问道:“隋军是怎么攻下县城?”
“回禀父亲,隋军是在夜里攻城,我们士兵没有受过夜战训练,十分混乱,最后被隋军攻上西城,孩儿只能从东城撤退。”
“还剩多少军队?”张长逊又追问道。
“还剩约两千人,阵亡数百人,也有不少人投降,但大部分人都在城破时逃回家了。”
张长逊心中沮丧之极,回城之路断了,后面隋军也应该渡过了黄河,他该何去何从?
这时,高静在旁边道:“将军可撤去永丰县,等待唐军前来救援,我已派人去向朝廷求救,相信圣上不会坐视不管。”
高静唯恐张长逊生出投降之心,连忙劝他去永丰县等待援军,尽管他也知道援军并不靠谱,但至少给了张长逊一线希望。
张长逊已经无路可走,隋军有一万军队,以他们目前的兵力不仅无法攻下九原县,而且还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严重局面,除了另觅他途外别无选择,好在永丰县也有点粮食,驻兵一两个月没有问题,他便点了点头,“好吧!我们先去永丰县。”
两支军队合兵一处,立刻向永丰县赶去........
中午时分,李靖率领的大军抵达了九原县。
九原县是一座大县,它是在两汉时期修建,是河套移民最先聚居之处,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屡经重建,九原县已经成为河套地区仅次于灵武郡郡治回乐县的第二大城,城池周长二十余里,人口十余万人,城墙高大坚固,四面有护城河,正是这样一座可以坚守的城池,却因为守军不擅夜战而被隋军一举攻下。
数万大军开进了九原县,县城内已经戒严,家家关门闭户,由于县城内一半是军户,大部分人家的子弟都跟随张长逊逃去了永丰县,所以军户人家尤其紧张,不知他们将遭遇什么样的命运,整个县城内笼罩着一种不安的气氛。
李靖首先去视察仓库,对他而言,五万隋军的粮食补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要以河套为根基向南发展,那么首先就要保证军粮供应。
仓库已经被隋军接管,九原县的仓库是一座仓城,四周有高墙护卫,相当于一座城中之城,占地数百亩,三千隋军护卫着仓城内的数十座大仓库,防御极其严密。
李靖刚走到仓库后,后面便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李靖回头,只见一名送信兵疾奔而至,送信兵翻身下马,单膝跪下禀报,“启禀将军,大帅紧急手令!”
士兵将一卷手令呈上,李靖打开看了一遍,顿时大喜,大帅率领一万骑兵已经抵达了榆林郡,正沿着黄河北岸向九原县疾速赶来。(未完待续。)
两天后,数万隋军抵达了永丰镇黄河对岸,在黄河对岸扎下了营帐,虽然这里的黄河水势确实很平缓,也是最狭窄之处,但它毕竟是黄河,河面还是宽达一百五十丈,没有船是无法渡过大河。
大军刚刚驻扎下来,李靖便命三千士兵分赴方圆五十里寻找树木,他们显然没有皮筏子,只能靠伐木造船。
很快,张长逊便得到了消息,他来到黄河边注视着对岸的隋军大营,冷笑一声,对身旁的大将高静道:“隋军以为这里到处是森林,可以轻易伐木造船,可他怎么也想不到黄河南岸竟然是沙漠,百里内寸草皆无,看他们去哪里找树?”
高静是唐朝的右武侯骠骑将军,被李渊派到五原郡协助张长逊统领军队,高静曾跟随李叔良进攻过河北,他比较了解隋军的情况。
他便对张长逊道:“隋军作战的特点一向是情报优先,而且这个李靖曾率军远征岭南,一举收复了泉州和岭南,是个十分厉害的名将,他既然已经攻下榆林郡,怎么会不知道这边的情况?如果连渡河的准备都没有,这样人张铉怎么会派他西征,将军说对不对?”
张长逊想了想,确实也有道理,李靖派骑兵赶来渡口夺船,显然很不现实,但李靖还是这样做了,现在回想起来,似乎有点在装样子。
“难道隋军是在故作姿态?”张长逊犹豫一下道。
“我不敢肯定,但至少李靖很清楚,如果没有事先准备,是绝对渡不了河。”
“那他现在是什么意思?”
张长逊心念急转,猛地想起一事,虽然这里没有树木,但如果继续向西走,走出两百里后便是灌溉区了,那边可是有大片树林,绝大部分是汉朝时种下的树木,都是参天大树,造船就不成问题了。
“会不会他们的一支军队已经向去了,从西面灌溉区渡河?”
高静笑了笑,“将军在对岸部署了那么多斥候,如果有军队向西去,将军怎么会不知道?”
张长逊想想也对,黄河以南是一望无际沙漠,隋军如果有先遣军不可能从沙漠中走,只能沿着黄河西进,正如高静所言,自己一定会知道。
张长逊更加困惑了,那么隋军到底是什么企图?
.........
第二天,一个惊人的消息从九原县传来,一支万余人的隋军已经杀到了县城之下,这个消息惊得张长逊目瞪口呆,隋军是从哪里杀来?是怎么过的黄河?
但他已经来不及寻找答案了,他不由惊慌失措,急问高静道:“我们该怎么办?”
高静此时已经醒悟过来,隋军一定有渡河船只或者皮筏子,只是他们放在后面,一万人从后面渡了河,从北面绕到九原县,前面主力为诱饵,将他们吸引在永丰镇,一万隋军就从后面杀到了九原县。
尽管高静也感到大势已去,但他还是安慰张长逊,“将军不要着急,我们军队人数多于隋军,可以前后夹击,击败这支偷袭隋军,我们就还有机会。”
话音刚落,一名士兵仓皇跑来禀报:“将军,有船!河面上来了一支船队!”
张长逊和高静急忙赶到黄河边,眼前一幕让两人都惊呆了,只见河面上出现了上百艘体型狭长的船只,浩浩荡荡颇为壮观,在为首一艘大船上,高高飘扬着一面青龙赤旗,这是北隋军的战旗。
对岸隋军一片欢呼,大将们都惊讶万分,隋军蚰蜒船怎么会出现在这里,这时,李靖走上前笑着对众人道:“这是从娄烦郡过来的战船,因为过来需要时间,还要运送我们后军渡河,所以我们只能尽量缓慢行军,将敌军拖在永丰镇,我们的一万后军已经变成前军杀到了九原县,攻下县城就在眼前。”
众人心悦诚服,一起躬身道:“李将军之谋,我们远不及也!”
李靖笑着摆摆手,“大家收拾一下,今晚大军开始渡河!”
当天晚上,就在对岸敌军刚刚撤走,数万隋军便开始加快速度横渡黄河,由于九原县形势危急,张长逊已经率军赶回去救援县城,一夜之间,数万隋军毫无阻碍地渡过了黄河,天刚亮,数万隋军便浩浩荡荡向九原县杀去........
永丰镇距离距离九原县约八十里,大军急行军的话,一夜之间便可以杀到。
张长逊率领一万五千士兵星夜赶赴九原县,九原县不仅是他的老巢,所有粮食物资都囤积在九原县,更重要是大部分士兵的家眷都住在县城内,每天在县城外耕田种地,早出晚归,县城外辽阔而肥沃的土地足够他们耕种,就算一年一熟,所出产的粮食也能使他们衣食无忧。
正因为有足够的粮食来源,张长逊也是各地军队中粮食最充足的一支军队,仓库里常年保持着三十万石的存粮。
但一夜之间,三十万石存粮似乎已经换了主人。
五更时分,张长逊军队在距离县城还有二十里时,迎面来了一支军队,有士兵前来禀报:“将军,是公子的军队!”
张长逊心中猛地一沉,他儿子可是驻守九原县,儿子的军队出现在这里,是不是意味着县城已经.......
这时,张武被士兵领了上来,见到父亲便跪下痛哭道:“孩儿无能,未能保住县城,辜负了父亲的期望,愿受父亲严惩!”
张长逊无法责怪儿子,是他自己判断失误,中了隋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和儿子无关。
他忍住心痛问道:“隋军是怎么攻下县城?”
“回禀父亲,隋军是在夜里攻城,我们士兵没有受过夜战训练,十分混乱,最后被隋军攻上西城,孩儿只能从东城撤退。”
“还剩多少军队?”张长逊又追问道。
“还剩约两千人,阵亡数百人,也有不少人投降,但大部分人都在城破时逃回家了。”
张长逊心中沮丧之极,回城之路断了,后面隋军也应该渡过了黄河,他该何去何从?
这时,高静在旁边道:“将军可撤去永丰县,等待唐军前来救援,我已派人去向朝廷求救,相信圣上不会坐视不管。”
高静唯恐张长逊生出投降之心,连忙劝他去永丰县等待援军,尽管他也知道援军并不靠谱,但至少给了张长逊一线希望。
张长逊已经无路可走,隋军有一万军队,以他们目前的兵力不仅无法攻下九原县,而且还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严重局面,除了另觅他途外别无选择,好在永丰县也有点粮食,驻兵一两个月没有问题,他便点了点头,“好吧!我们先去永丰县。”
两支军队合兵一处,立刻向永丰县赶去........
中午时分,李靖率领的大军抵达了九原县。
九原县是一座大县,它是在两汉时期修建,是河套移民最先聚居之处,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屡经重建,九原县已经成为河套地区仅次于灵武郡郡治回乐县的第二大城,城池周长二十余里,人口十余万人,城墙高大坚固,四面有护城河,正是这样一座可以坚守的城池,却因为守军不擅夜战而被隋军一举攻下。
数万大军开进了九原县,县城内已经戒严,家家关门闭户,由于县城内一半是军户,大部分人家的子弟都跟随张长逊逃去了永丰县,所以军户人家尤其紧张,不知他们将遭遇什么样的命运,整个县城内笼罩着一种不安的气氛。
李靖首先去视察仓库,对他而言,五万隋军的粮食补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要以河套为根基向南发展,那么首先就要保证军粮供应。
仓库已经被隋军接管,九原县的仓库是一座仓城,四周有高墙护卫,相当于一座城中之城,占地数百亩,三千隋军护卫着仓城内的数十座大仓库,防御极其严密。
李靖刚走到仓库后,后面便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李靖回头,只见一名送信兵疾奔而至,送信兵翻身下马,单膝跪下禀报,“启禀将军,大帅紧急手令!”
士兵将一卷手令呈上,李靖打开看了一遍,顿时大喜,大帅率领一万骑兵已经抵达了榆林郡,正沿着黄河北岸向九原县疾速赶来。(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江山战图》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江山战图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