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六十一节 捷报
目录:回到明末当军阀| 作者:狂人阿Q| 类别:历史军事
不由得杨潮不恨,短短三天,这些人屠杀的人就有三四十万,扬州城被他们杀空了一小半,而且杀人最多的就是这些降兵,反倒是满清纪律较好,抢劫十分有组织,没有兴趣专门杀人,难怪老百姓恨汉奸胜过恨敌人了,做起恶来,这些汉奸确实比敌人更狠辣。
更让杨潮痛恨的是,今天半天时间,他竟然损失了上千兵力。
经过昨夜一夜作战,杨潮损失都不超过三百人,可是今天俘虏这些降兵,竟然被他们反戈一击,杀伤了过千人,还有同等数量的伤病。
当然杨潮的战果也极为辉煌,城中斩杀的清军尸体清点之后,竟然多达八万多具。
但是杨潮此时还得暂时安抚他们,十五万多的降兵,如果爆发起来,根本就收拾不了,至少得等到自己的援兵到了,杨潮才能放心。
而这些降兵大多数还是很老实的,投降了反正不止一次了,多投降一次而已,按照杨潮说的,会送他们去南京,到了南京小皇帝还能杀了他们不成?
其中聪明的已经在想,这么多人,小皇帝肯定只能赦免,然后让他们继续当兵。
其实也就是发配充军,反正他们本来就是士兵,充军继续当兵,这算什么惩罚。
接着他们很快就吃到了杨潮组织百姓送来的热饭,对杨潮的承诺更是不怀疑了。
踏踏实实等待去南京。
作为降兵本来就是一群反抗精神不够强烈的,能背叛祖国的人,背叛新主更不会犹豫,在加上这群本来没有多少反抗精神的人群中,稍微有点反抗精神,试图抵抗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在反抗中被杀掉了,当时他们抢掠了一夜,疲惫不堪。遇上成建制冲过来的杨潮军队,反抗只有死路一条。
但即便这样。他们都给杨潮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毕竟是超过二十万人,小部分反抗下,也是很大的麻烦。
分派三千人看守俘虏,两千人把守城门,留下五千人作为后备队。
当然要看守十多万俘虏,三千人无论如何是不够的,所以杨潮打算招一万民兵。
此时整个城中。就只有杨潮的军队是完整的组织,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管理这座城市,只可惜他手里没有有经验的管理人才,黄凤府他们都不在这里。
第一时间就张贴告示,喧谕官吏向杨潮报道,同时招募读书人。
让杨潮奇怪的是,始终没有找到史可法,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就这样消失了。这从此成了一个谜!
要管理一个城市是很麻烦的,凭借杨潮一个人,加上一群粗坯军人肯定是不行的。史可法又不见踪影,所以杨潮只能硬着头皮来了。
张贴告示却招不来过去的官员,这些文官城破前大都逃走了,留下的除了极少部分殉国,其他大都投降了,对于这些投降的,杨潮不打算用他们,找到就直接关押,之后让皇帝处置。
虽然没有官员。但是过去衙门中的那些吏员还有,虽然也有不少在屠城中被杀了。但是不可能都死完,至少一半人都活着。这些人看到告示后,很快就到杨潮这里报道。
吏员跟官员不同,吏员大都是本地人,因此对扬州更熟悉,管理起来更方便,至于能力就更不用说了,即便官员在的时候,实际做事的也都是这些吏员,明朝的官吏制度,有点类似后世政府中的正式工和临时工的关系,你会发现正式工都在办公室中,街头欺负小贩的,都是临时工,明代则是当官的养尊处优,小吏们狐假虎威狗仗人势。
直接任命江都县一个户房司户梳理县政,让他将其他各方的吏员都组织起来,已经半百年纪的青衫小吏当即感激莫名,都不知道用什么来感激杨潮的提拔了。
至于更上面的扬州府,杨潮暂时没打算管,就一个城了,基本就是江都县管辖地方,用什么扬州府的官员啊,当然确实有几个投降的文官的,但是在江都县小吏们的操作下,江都县的摊子很快就搭建起来,城内秩序很快恢复。
江都县是扬州府的附郭县,所谓附郭县,就是指没有自己单独的县丞,跟府城在一地,或者说府城占用了县城,这种情况很普遍,比如南京城就分为江宁和上元两县,两县都在南京城中。
所以江都县的小吏们其实平时就在管理扬州城。
而扬州府是统管附近三州三县的大衙门,反而不直接管理这座城池。
在小吏们的管理下,扬州开始恢复安宁,老百姓们怀着悲痛收敛亲友遗体,收敛埋葬。
接着杨潮派兵将所有粮仓占领,然后找当地的粮商或者粮店的掌柜,跟这些人商量好,通过他们的粮店平价售粮,稳定市场。
招募人根本不是问题,扬州城遭此浩劫,一时半会城市的生产秩序还恢复不过来,甚至可能很多年都无法恢复过来,所以过去依靠盐商生活的那些百姓,一时间失去了生活来源,杨潮想招多少人都可以。
不到傍晚就招够了一万青壮作为民兵,十几万俘虏的武器,让杨潮想组建多少民兵都成为可能。
之所以只组建一万人,还留下自己三千军队来看管俘虏,其实不是怕民兵看管不过来,而是担心这些民兵不理智会杀人,扬州城死了一小半人,几乎是家家出丧人人带孝了。
这些民兵已经是挑选过的,没有家人死在清军手里的,但是谁敢保证他们没有朋友被杀,没有亲戚被杀,而且也不排除有人说谎,目的如果单纯是为了糊口还罢了,如果是居心叵测,想要报仇那就坏了。
这些俘虏虽然不值得同情,但是一旦逼反他们,会很麻烦的。
所以留下三千人,带着民兵看守俘虏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保护俘虏的安全。
除了民兵,还招募大量的民夫,帮忙修城。帮忙清理尸体等,只要是能动的。原来干活的,不拘老幼,都有口饭吃。必须给这些人提供一个糊口的机会,等待城市秩序恢复过来,才能再次容纳这些劳动力。
反正城里存粮多的是,都是朝廷的粮食,足够支持三个月吃用了。
扬州城暂时稳定,但是还没有脱离危险。多铎随时都可能打回来,杨潮知道除了多铎,还有一股清军南下了,如果多铎调那股清军,扬州恐怕很快又会面对攻击。
但是援军依旧没有到,杨潮已经派了探子去瓜州,让他们在瓜州等候,一旦援兵到来,无论什么情况,也不允许休整。必须不计代价,立刻赶到扬州来。
可是一天时间都没有等到援兵,可是清军却出现了。虽然只是小股骑兵,在扬州附近游荡,很可能只是清军的哨探,但这证明对方已经开始盯上扬州了,多铎受此打败,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肯定会再次集结兵力,杀回扬州的。
自己的援兵一天不到,扬州城就没有安全可言。
第三天。援兵总算到了,只有不到十艘船。全都拉着士兵,一艘船满载一百多人。总共一千五百多人,但是杨潮已经感觉到轻松了太多了,至少援兵终于到了。
自己的援兵确实时运不济,江上刮了五天大风,这批援兵本来坐着三十艘船,可是二十艘都倾覆了,他们本来是两千人,竟然就只剩下了一千五,军事物资更是全部丢失。
论比例,这批援兵比杨潮损失还大,事实证明天威比敌手更可怕。
但这就是战争,你必须为了战斗,付出远比战死更惨重的代价。
这批援军状态也极为不好,经过风浪的摧残,所有士兵精神意志都接近崩溃,同时非常的疲惫,他们带来的不是实质上的战斗力,而是精神上的鼓舞。
同时这些援兵带来一些非常严峻的消息,因为扬州被围,多铎几十万大军旦夕就会南下,江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起巨大的反应,南京物价一日三丈,粮价又涨到了五两银子一担,而且有继续上涨的风险。
沿江百姓纷纷避入城中,江北的百姓则想各种办法过江逃难,船只不够还有抢船的,实在没有办法的,还抱着木头想要游过长江的,平时或许没问题,但是大风大浪,被长江吞没的百姓肯定比自己的士兵多得多。
听到这些消息,杨潮才知道,自己似乎还没有顾得上给南京发消息,虽然很瓜州那里得到消息,肯定会向南京告捷,但是瓜州发的消息,没有杨潮的附署,夹在各路流言蜚语之间的消息,朝廷未必敢相信,因为他们从正规渠道收到的消息,大相径庭的也多了去了,除非能见到杨潮亲自传回去的奏疏,否则估计没几个人敢相信这种在敌人占据坚城的情况下,立刻反攻夺回来的事情。
最关键的是老百姓的态度,老百姓心不稳,秩序就不会恢复,物价就会一直高涨下去,随着物价高涨还会发生一些列其他的变数,南京那些文官能不能应付得来,杨潮深表怀疑。
捷报,写捷报,不但第一时间让朝廷知道,更要让老百姓知道,相比文武百官和小皇帝的担忧,老百姓的担忧才最为现实,老百姓担忧的话,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杨潮召集扬州城能找到的的书生,和军中能够写字的官、兵,用各种各样的纸张书写,内容很简单:忠义伯杨潮率兵反击,重新夺占扬州,斩敌八万,俘敌十六万。
可是书生太少了,能读书的家庭,条件一般来说都是不错的,所以抢掠的时候,他们是第一波受到冲击的对象,结果大量书生被杀,比例要比贫苦的百姓高的多,整个扬州城中,杨潮竟然只招到了不到五十个书生。
因此不但书生写写,杨潮自己也亲笔写,突击写了一个时辰,几十个书生跟杨潮一起一共写了一万多张简单的捷报,将暂时能找到的红纸都用光了才作罢,然后全都加盖上杨潮的官印,派兵骑马立刻到瓜州找船送回南京去。
当一个个骑着马,带着杨潮的捷报的士兵到了瓜州,天气竟然变好了,见面风平浪静,他们很从容的过江,然后骑着马直奔南京城。
到了南京郊外,就挥舞着捷报,在马上不断的喊道:“大劫,大劫,扬州大劫!忠义伯夺占扬州,阵斩八万,俘敌十六万!大劫,大劫,扬州大劫!忠义伯夺占扬州,阵斩八万,俘敌十六万!……”
直到他们冲到南京城下,给门卫看过关防之后,立刻进城,同样骑着马,沿途高喊,让百姓和朝廷同时知道战况。(未完待续)
更让杨潮痛恨的是,今天半天时间,他竟然损失了上千兵力。
经过昨夜一夜作战,杨潮损失都不超过三百人,可是今天俘虏这些降兵,竟然被他们反戈一击,杀伤了过千人,还有同等数量的伤病。
当然杨潮的战果也极为辉煌,城中斩杀的清军尸体清点之后,竟然多达八万多具。
但是杨潮此时还得暂时安抚他们,十五万多的降兵,如果爆发起来,根本就收拾不了,至少得等到自己的援兵到了,杨潮才能放心。
而这些降兵大多数还是很老实的,投降了反正不止一次了,多投降一次而已,按照杨潮说的,会送他们去南京,到了南京小皇帝还能杀了他们不成?
其中聪明的已经在想,这么多人,小皇帝肯定只能赦免,然后让他们继续当兵。
其实也就是发配充军,反正他们本来就是士兵,充军继续当兵,这算什么惩罚。
接着他们很快就吃到了杨潮组织百姓送来的热饭,对杨潮的承诺更是不怀疑了。
踏踏实实等待去南京。
作为降兵本来就是一群反抗精神不够强烈的,能背叛祖国的人,背叛新主更不会犹豫,在加上这群本来没有多少反抗精神的人群中,稍微有点反抗精神,试图抵抗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在反抗中被杀掉了,当时他们抢掠了一夜,疲惫不堪。遇上成建制冲过来的杨潮军队,反抗只有死路一条。
但即便这样。他们都给杨潮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毕竟是超过二十万人,小部分反抗下,也是很大的麻烦。
分派三千人看守俘虏,两千人把守城门,留下五千人作为后备队。
当然要看守十多万俘虏,三千人无论如何是不够的,所以杨潮打算招一万民兵。
此时整个城中。就只有杨潮的军队是完整的组织,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管理这座城市,只可惜他手里没有有经验的管理人才,黄凤府他们都不在这里。
第一时间就张贴告示,喧谕官吏向杨潮报道,同时招募读书人。
让杨潮奇怪的是,始终没有找到史可法,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就这样消失了。这从此成了一个谜!
要管理一个城市是很麻烦的,凭借杨潮一个人,加上一群粗坯军人肯定是不行的。史可法又不见踪影,所以杨潮只能硬着头皮来了。
张贴告示却招不来过去的官员,这些文官城破前大都逃走了,留下的除了极少部分殉国,其他大都投降了,对于这些投降的,杨潮不打算用他们,找到就直接关押,之后让皇帝处置。
虽然没有官员。但是过去衙门中的那些吏员还有,虽然也有不少在屠城中被杀了。但是不可能都死完,至少一半人都活着。这些人看到告示后,很快就到杨潮这里报道。
吏员跟官员不同,吏员大都是本地人,因此对扬州更熟悉,管理起来更方便,至于能力就更不用说了,即便官员在的时候,实际做事的也都是这些吏员,明朝的官吏制度,有点类似后世政府中的正式工和临时工的关系,你会发现正式工都在办公室中,街头欺负小贩的,都是临时工,明代则是当官的养尊处优,小吏们狐假虎威狗仗人势。
直接任命江都县一个户房司户梳理县政,让他将其他各方的吏员都组织起来,已经半百年纪的青衫小吏当即感激莫名,都不知道用什么来感激杨潮的提拔了。
至于更上面的扬州府,杨潮暂时没打算管,就一个城了,基本就是江都县管辖地方,用什么扬州府的官员啊,当然确实有几个投降的文官的,但是在江都县小吏们的操作下,江都县的摊子很快就搭建起来,城内秩序很快恢复。
江都县是扬州府的附郭县,所谓附郭县,就是指没有自己单独的县丞,跟府城在一地,或者说府城占用了县城,这种情况很普遍,比如南京城就分为江宁和上元两县,两县都在南京城中。
所以江都县的小吏们其实平时就在管理扬州城。
而扬州府是统管附近三州三县的大衙门,反而不直接管理这座城池。
在小吏们的管理下,扬州开始恢复安宁,老百姓们怀着悲痛收敛亲友遗体,收敛埋葬。
接着杨潮派兵将所有粮仓占领,然后找当地的粮商或者粮店的掌柜,跟这些人商量好,通过他们的粮店平价售粮,稳定市场。
招募人根本不是问题,扬州城遭此浩劫,一时半会城市的生产秩序还恢复不过来,甚至可能很多年都无法恢复过来,所以过去依靠盐商生活的那些百姓,一时间失去了生活来源,杨潮想招多少人都可以。
不到傍晚就招够了一万青壮作为民兵,十几万俘虏的武器,让杨潮想组建多少民兵都成为可能。
之所以只组建一万人,还留下自己三千军队来看管俘虏,其实不是怕民兵看管不过来,而是担心这些民兵不理智会杀人,扬州城死了一小半人,几乎是家家出丧人人带孝了。
这些民兵已经是挑选过的,没有家人死在清军手里的,但是谁敢保证他们没有朋友被杀,没有亲戚被杀,而且也不排除有人说谎,目的如果单纯是为了糊口还罢了,如果是居心叵测,想要报仇那就坏了。
这些俘虏虽然不值得同情,但是一旦逼反他们,会很麻烦的。
所以留下三千人,带着民兵看守俘虏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保护俘虏的安全。
除了民兵,还招募大量的民夫,帮忙修城。帮忙清理尸体等,只要是能动的。原来干活的,不拘老幼,都有口饭吃。必须给这些人提供一个糊口的机会,等待城市秩序恢复过来,才能再次容纳这些劳动力。
反正城里存粮多的是,都是朝廷的粮食,足够支持三个月吃用了。
扬州城暂时稳定,但是还没有脱离危险。多铎随时都可能打回来,杨潮知道除了多铎,还有一股清军南下了,如果多铎调那股清军,扬州恐怕很快又会面对攻击。
但是援军依旧没有到,杨潮已经派了探子去瓜州,让他们在瓜州等候,一旦援兵到来,无论什么情况,也不允许休整。必须不计代价,立刻赶到扬州来。
可是一天时间都没有等到援兵,可是清军却出现了。虽然只是小股骑兵,在扬州附近游荡,很可能只是清军的哨探,但这证明对方已经开始盯上扬州了,多铎受此打败,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肯定会再次集结兵力,杀回扬州的。
自己的援兵一天不到,扬州城就没有安全可言。
第三天。援兵总算到了,只有不到十艘船。全都拉着士兵,一艘船满载一百多人。总共一千五百多人,但是杨潮已经感觉到轻松了太多了,至少援兵终于到了。
自己的援兵确实时运不济,江上刮了五天大风,这批援兵本来坐着三十艘船,可是二十艘都倾覆了,他们本来是两千人,竟然就只剩下了一千五,军事物资更是全部丢失。
论比例,这批援兵比杨潮损失还大,事实证明天威比敌手更可怕。
但这就是战争,你必须为了战斗,付出远比战死更惨重的代价。
这批援军状态也极为不好,经过风浪的摧残,所有士兵精神意志都接近崩溃,同时非常的疲惫,他们带来的不是实质上的战斗力,而是精神上的鼓舞。
同时这些援兵带来一些非常严峻的消息,因为扬州被围,多铎几十万大军旦夕就会南下,江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起巨大的反应,南京物价一日三丈,粮价又涨到了五两银子一担,而且有继续上涨的风险。
沿江百姓纷纷避入城中,江北的百姓则想各种办法过江逃难,船只不够还有抢船的,实在没有办法的,还抱着木头想要游过长江的,平时或许没问题,但是大风大浪,被长江吞没的百姓肯定比自己的士兵多得多。
听到这些消息,杨潮才知道,自己似乎还没有顾得上给南京发消息,虽然很瓜州那里得到消息,肯定会向南京告捷,但是瓜州发的消息,没有杨潮的附署,夹在各路流言蜚语之间的消息,朝廷未必敢相信,因为他们从正规渠道收到的消息,大相径庭的也多了去了,除非能见到杨潮亲自传回去的奏疏,否则估计没几个人敢相信这种在敌人占据坚城的情况下,立刻反攻夺回来的事情。
最关键的是老百姓的态度,老百姓心不稳,秩序就不会恢复,物价就会一直高涨下去,随着物价高涨还会发生一些列其他的变数,南京那些文官能不能应付得来,杨潮深表怀疑。
捷报,写捷报,不但第一时间让朝廷知道,更要让老百姓知道,相比文武百官和小皇帝的担忧,老百姓的担忧才最为现实,老百姓担忧的话,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杨潮召集扬州城能找到的的书生,和军中能够写字的官、兵,用各种各样的纸张书写,内容很简单:忠义伯杨潮率兵反击,重新夺占扬州,斩敌八万,俘敌十六万。
可是书生太少了,能读书的家庭,条件一般来说都是不错的,所以抢掠的时候,他们是第一波受到冲击的对象,结果大量书生被杀,比例要比贫苦的百姓高的多,整个扬州城中,杨潮竟然只招到了不到五十个书生。
因此不但书生写写,杨潮自己也亲笔写,突击写了一个时辰,几十个书生跟杨潮一起一共写了一万多张简单的捷报,将暂时能找到的红纸都用光了才作罢,然后全都加盖上杨潮的官印,派兵骑马立刻到瓜州找船送回南京去。
当一个个骑着马,带着杨潮的捷报的士兵到了瓜州,天气竟然变好了,见面风平浪静,他们很从容的过江,然后骑着马直奔南京城。
到了南京郊外,就挥舞着捷报,在马上不断的喊道:“大劫,大劫,扬州大劫!忠义伯夺占扬州,阵斩八万,俘敌十六万!大劫,大劫,扬州大劫!忠义伯夺占扬州,阵斩八万,俘敌十六万!……”
直到他们冲到南京城下,给门卫看过关防之后,立刻进城,同样骑着马,沿途高喊,让百姓和朝廷同时知道战况。(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回到明末当军阀》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回到明末当军阀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