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回到明末当军阀 正文 第四百零四节 平杨策

正文 第四百零四节 平杨策

目录:回到明末当军阀| 作者:狂人阿Q| 类别:历史军事

    收到豪格战败的消息,多尔衮忍不住放肆的大笑起来,虽然还没有确认豪格是否战死,但是折损了这么多兵力,他就算活着回来又能怎么样,失去了这些心腹精锐,他已经彻底没有了威胁,成了一只没有爪子的老虎,回到北京只能任由多尔衮兄弟拿捏。

    虽然那三万八旗精锐让他十分心痛,豪格带走的,可都是当年皇太极想方设法组建的精锐,那是八旗中最精华的部分。不提士兵素质冠盖其他各旗,其中的将领一个个也都是佼佼者,比如那个鳌拜,比如那个希尔格,多尔衮自认自己手中少有能匹敌他们的勇士。

    但是当这么一只精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威胁,还是死了的好,只是一想到那个杨潮又杀了三万八旗精兵,多尔衮还是不由得感到齿冷。

    想想快有十万了啊,八旗入关之后,除去死在杨潮手里的,包括病死的还不到五万人,而他一个人就杀了十万。

    光是满八旗就超过了两万人了,扬州两战就是一万满八旗,这次豪格手里的满八旗占比更大,三万人中至少有一万人都是正宗的满八旗精锐。

    满八旗总共五万多丁口,已经折损过半,竟然大都是这个杨潮所为,这仗实在是打不起来了,不怪那些旗主一个个嚷着要回辽东,不是他们鼠目寸光不清楚大明朝比辽东富庶一万倍的道理,而是他们实在不能接受手里的丁口折损,从而失去权力。

    满清的形势远比杨潮想的复杂的多,杨潮只猜到多尔衮是用土地收买人心,当然这是主要的,但是多尔衮此举也是别无选择啊。如果他有的选,他绝对不会出这种伤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政策。

    为了收买这些小主子,现在整个北直隶都民情汹汹。大小反叛不断,清军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战斗。

    可以说如果有得选。多尔衮绝对不愿意用这种绝户计,这等于一下子将整个北直隶送出去了,如果不能打下更多的土地,朝廷手里的力量等于被大大削弱了,而朝廷的力量现在就是多尔衮的力量,多尔衮跟皇太极一样,可是一直在努力加强清廷权力的。

    但是两次多铎被打败,折损数万兵力。第一次还好点,第二次就已经有大量王爷、旗主要求回辽东了,他们努力在各旗中制造出一种恐怖气息,大肆渲染那杨潮的恐怖,直把杨潮宣传成了李成梁那种恐怖人物,确实吓住了一大批意志不坚定的老权贵。

    多尔衮想方设法的稳住局势,并且做出妥协,启用了豪格。但这些老家伙绝对想不到,多尔衮启用豪格,其实也是阴谋的一部分。并不是真的受迫于他们的压力,而这次阴谋的对象,除了针对豪格。还针对他们这些老权贵。

    如果多尔衮的计策没有完美的执行,估计豪格一败,这些老权贵怕是又要鼓动八旗回辽东了,而且这次他们很可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但是现在那些旗主就是想要回去,怕是他们下面的小贝勒们也不会答应了,整个北直隶的土地都让各旗中的大小主子们瓜分了,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关内的地可比关外的地好,虽然肥力上比不上关外。但是都是开出来的熟田,气候也比辽东好太多了。庄稼一年两熟,这在辽东时候谁敢想。

    多尔衮一石二鸟。借杨潮的刀斩了豪格,又通过汉人的土地,架空了老权贵,现在清廷中能制约他的人,多尔衮觉得就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了,那么就可以启用一些以前自己不太敢用,对自己有些威胁的人物了。

    多尔衮第一个想到的是洪承畴,入关之后,虽然在八旗内斗中多尔衮取胜了,但是面对大明朝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他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这样的一个大国,治理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多尔衮他们在辽东积累的政治经验。

    “老臣参见摄政王!”

    洪承畴被皇太极收服后,一直都挂着闲职恩养着,作为投降满清的明朝最大牌的文官,一直只是作为一个旗帜,真要用还真没人敢放心,原因很简单,跟那些拖家带口整家加入八旗的辽东汉官不同,洪承畴是孤身投降的,洪承畴的老家还在福建,因此如果放出这个人,谁知道他会不会阵前倒戈有跑到明朝那边去了。

    但是多尔衮现在不得不启用洪承畴了,大明朝的事情,还是让大明朝这种大官僚处理,来的更为合适。

    不过多尔衮对洪承畴的行为举止还是很欣赏的,自从投降之后,一直非常恭顺,既不像那些包衣那么谄媚,也不像八旗权贵那么倨傲,这种不卑不亢,一副云淡风轻的文人风范,倒是很让多尔衮赏识。

    “洪老大人免礼。本王请老大人来是有一事要请教。”

    多尔衮态度十分谦和,做足了一副礼贤下士的架势。

    “摄政王抬举老臣了,老臣一介朽木,何德何能敢让王爷请教。”

    洪承畴显得谦卑有礼,只是话语谦卑,可是口气上却一点不卑下。

    “老大人太谦虚了。实不相瞒,那江南之事,让本王食不知味,睡不安寝。敢问老大人可有庙算?”

    多尔衮继续装学生,向洪承畴请教。

    洪承畴道:“王爷可是烦恼那江南杨潮?”

    多尔衮道:“正是。”

    洪承畴道:“老臣有一策,可一举平杨!”

    多尔衮顿时作大喜状:“敢请老大人教我。”

    洪承畴抚须沉吟片刻:“曰抵头,牵尾,腹心发力!”

    多尔衮疑惑道:“何为抵头?何为牵尾?何为腹心发力?”

    洪承畴道:“江南形胜之地,若一头伏虎,徐淮为头,苏松为尾,金陵是其腹心!”

    多尔衮点点头:“老大人所言极是。”

    洪承畴继续道:“今江南与我大清若二牛抵角,我地大兵强,彼人众财雄,旗鼓相当,但若久持不下,则于我不利!故利在速战。”

    洪承畴简单的分析了一下情况,满清占据地盘多,兵员素质也较强,但是江南富庶,更能持久相持。

    “奈何江南乃一卧虎,首尾相接,手足相顾,难以一击而竟全功。”

    多尔衮点了点头,事实已经证明,多铎两次出兵江淮都大败亏输,江南不是能够一举拿下的地方。

    洪承畴继续道:“是故,我大清应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手足不能相交,然后一举击其心腹,然后可一举而下。”

    多尔衮也觉得有道理,可是到底怎么办啊,大道理谁都会讲,但洪承畴就是不急着说实际的,这让他有些着急了,心里直叹这些明人说话就是喜欢拐弯抹角,先让人听的一头雾水,然后才给你解惑,这个毛病是他唯一不喜欢的地方。

    洪承畴却不顾多尔衮的感受,依然慢条斯理说着,但是也终于说到了要害。

    “如此,便应行抵头、牵尾之策,抻其首尾。徐淮为头,我大清故应于山东布设重兵,让其不敢分徐淮重兵南下,与我在山东成抵头之势。苏松为尾,故我大清应攻取闽浙两地,威逼苏松,牵扯其尾。若二策皆成,则急进金陵,可一举破其腹心。此为抵头、牵尾、腹心着力之策也。”

    听完多尔衮不住的点头,心里暗叹这个老家伙还真是有两把刷子,难怪当年能够做大明经略,节制重兵攻打大清了。

    但是其中些许细节多尔衮还拿捏不透,不得不一一发问。

    “敢问老大人,若攻闽浙,那杨潮岂能不救?”

    洪承畴笑道:“吾观杨潮此人,雄踞江南,早有不臣之心,我大清攻闽浙,必不救也。”

    多尔衮拍掌赞道:“若果不救,则大计可成,老大人当记首功。奈何我朝新立,无人能堪此大任,本王恳请老大人出山,还望老大人不辞辛劳。”

    多尔衮开宗明义让洪承畴出面。

    洪承畴神色平静道:“王爷有令,敢不从命!”

    多尔衮喜道:“好,待本王奏明圣上,命老大人为经略,节制山东、湖广、江西兵马,为我大清攻取江南!”

    就在多尔衮跟洪承畴商讨对付杨潮的时候,北京城中一批老权贵也在密谋。

    只是这些老权贵此时却有些情绪低落。

    “再不回辽东,旗中丁口都要死光了。”

    “不能让多尔衮这么胡闹下去了。”

    “我大清的根基到底是在辽东。”

    “吾等敢请郑亲王出山主持大局啊。”

    一个个四十来岁样子的老家伙嚷嚷着。

    “够了!”

    其中一个神态威严的老权贵喝道。

    “现在还走的了吗?”

    一个个权贵看着郑亲王的样子,也不由叹了口气。

    要说豪格之外,还有能跟多尔衮相抗衡的人物,也就只有这个郑亲王了,郑亲王济尔哈朗。

    清廷中除了多尔衮之外,另一个获封辅政叔王的人。

    济尔哈朗位高权重,是努尔哈赤的亲侄子,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奇第六子,早在努尔哈赤时代就是共议国政的八大贝勒之一,到了皇太极时代更是四大亲王之一,到了现在,则是跟多尔衮并列的辅政叔王。

    “好了,都回去,约束部众,休得再提出关一事!”

    可是这个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都位高权重的人物,到了多尔衮手里,却始终被压制的动弹不得,只能一味隐忍。(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回到明末当军阀》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回到明末当军阀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