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大明的未来(五)
目录:晚明之我主沉浮| 作者:蓝盔十九| 类别:都市言情
虽然李春烨很可能是晚明酱缸中的一员,但他在朝廷有许多人脉关系,有丰富的人生和政治经验,甚至还可能为自己拉来更多的政治盟友。即使他被酱缸染了色,自己也要将他漂白。
二人相对而坐,什么话都不说,也许是在培养默契,也许是在消化彼此给对方的震撼。
每一次雨暴雷鸣之后,都会有片刻的宁静,现在他们就处在这片刻的宁静之中。
他们都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时光,因为他们一旦离开兵部的这间屋子,就会投入到新的征程中,他们谁也不能确定,这新的征程给他们带来的到底是光明还是黑暗,荣誉还是火坑。
他们只是沿着自己设定的理想在前进,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已经和对方绑在一起了。
“对了,殿下上次说到火器,老臣去火器局了解过。殿下委托火器局制造了五种火器,毕氏燧发枪、开花弹老臣还略微知道一些,可手雷、地雷和气球,老臣实在猜不透。”良久,李春烨终于打破宁静,他心中对朱由检有无限的疑问,一时半会根本问不完。
“毕氏燧发枪一旦研制成功,大明的火器就会接近西夷水平,比建奴、蒙古的弓箭有了射程上的优势。开花弹研制成功后,火炮的威力比现在要大幅度提高。这两样火器将是对付建奴的主要火器。”
朱由检今天说得特别多,或者说,主要是朱由检在展望大明的未来,李春烨只是对理解不了的东西才发问几句。
“当然,任何一种火器的使用者都是人,只有大明的士兵训练上去了,军队才具备和建奴正面对决的能力。”朱由检也觉得自己对大明的展望太过骇人,既然李春烨问起,朱由检就将自己所谓的一步一个脚印展示出来,免得李春烨被吓出心脏病,以大明现在的医学水平,根本治不了心脏病。
李春烨只有点头的份,朱由检说的道理不错,关键是执行,这才是李春烨佩服的地方。奋武营明明是京军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到了朱由检的手中,就成了精锐。
“至于手雷和地雷,或扔向敌群,或埋在地下,既可以杀伤敌人,又可以延缓和阻滞敌人行军。这两种火器如果用的恰当,敌人骑兵的机动性还不如大明的步兵。”朱由检明白手雷和地雷,在战场上的效果远远比不上隧发枪与火炮,只能作为辅助性火器。
“至于气球,主要用于高空侦讯敌情,一旦技术成熟,还可以从高空向敌方阵地投放炸弹,既可以杀敌,也可以攻城。”朱由检从火器局了解到,大明有一种炸弹,名叫“万人敌”,重达四十公斤,也就是八十斤。如果能用气球携带,飞到对方头顶再投下去,巨大的爆炸力不仅能大量杀伤敌人,光巨大的响声,还能瓦解敌人的斗志。但气球的实际效果没有得到战场的检验,他让丁岚研制气球,主要还是出于科学的考虑。
“殿下年间轻轻,何来这些火器上的知识?”李春烨不仅对朱由检的火器上的知识迷惑不解,还有很多迷惑的地方,比如,朱由检的水泥厂、奋武营的训练、对大明未来的展望,特别对大明的展望,那可是很多知识交织在一起,即使有老师,那也是通才。以李春烨的了解,大明不可能有这样的老师。
朱由检没有直接回答,他微笑着看了一眼李春烨,那表情分明在告诉李春烨,自己的秘密不能说,但朱由检也不忍欺骗他的第一个政治盟友。
按朱由检现在的冲动,真想将自己的前生后世告诉李春烨,免得一个人闷在在心里难受。
这一生无论他会取得什么样的丰功伟绩,无论把大明带进什么样的逆天境界,无论如何的流芳千古,都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人。
他的内心不可能向任何人敞开,无论是婉儿、还是李春烨,又或者是他的王妃周玉凤。如果他向婉儿、周玉凤敞开心扉,顶多被骂做梦,如果向李春烨敞开自己的心扉,则可能被骂白痴了,说不定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这位盟友还会离自己而去。
但李春烨都向自己表忠了,自己还藏着掖着,李春烨又怎么看待自己?
虽然朱由检的脸上挂着微笑,心里却急得直流汗,他拼命扭动腰肢、耸起肩膀,以排解内心的焦急。
过了半响,朱由检还是决定尽量诚恳一些。“李大人可以这样理解,有些知识是从炼丹者的口中得知,有些知识是来源于西夷的书籍。”
什么叫这样理解?殿下为什么不告诉自己?李春烨不住地在心里盘算,朱由检所拥有的知识,绝对不是来自这个世界,否则以自己的博学,不会一无所知。
来自炼丹者,不可能,炼丹者不过是练练丹药,最多在医学上有所建树,不可能对火器和大明的未来有独到的见解。
来自西夷倒是有可能,但朱由检年纪太小,从来没有离开过京师,西夷的传教士也没有进入大明的皇宫,朱由检怎么才能读到西夷的书籍?又有谁给他指导?
最后李春烨给自己找出可能的答案:一、来自神仙的传授;二、来自西洋的书籍;三、来自宫中的秘本。
如果一定要找来源,那第三种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不管是哪一种,殿下现在有难言之隐,不方便告诉自己,但又不忍让自己乱猜,这才有了搞怪的表情。
“殿下刚才说,大明的火器直追西夷,那怎么才能让大明的火器更新,早日赶上西夷?”既然朱由检不能告诉自己秘密,他也不再强求,他相信,只要朱由检相信自己,就一定会在切当的时候告诉自己。其实,朱由检的知识来源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把朱由检的知识榨出来,真正用到大明的发展上。
只要不问自己知识的出处,朱由检就赶到轻松:“现在大明火器局的工匠,全部参与火器的制造。只有让那些优秀的工匠解放出来,不从事火器的生产,而专门从事火器的研究,大明的火器才能快速发展。”
“殿下,那些掌握技术的工匠不会将自己的技术教给他人。如果技术外流,掌握的人多了,他们自己的收入就会降低。”李春烨是兵部尚书,对火器局的状况和工匠的心态还是非常清楚的,大明的工匠一般都会保守自己的技术秘密,哪怕是儿子,更不要说异性徒弟了。其实大明的工匠基本上没有徒弟,除非他的男丁绝嗣。
“利益。他们不肯传授技术的原因,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给他们更大的利益,他们当然会传授技术。”朱由检认为这不难解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体制,如果体制变了,能让工匠们得到更高的收入,他们自然不会垂青生产上的那一点点收入。
又是改变。李春烨自认不是改革的料,他也不知道大明应该朝哪方面改。
“此外,火器的进步,还要依赖与火器制造有关的技术和材料。例如火炮的炮管需要高质量的钢材,这就需要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燧发枪的子弹需要大量的红铜,而大明的红铜产量不足,红铜主要用于铸币,必须发掘更多的铜矿。”朱由检也觉得惋惜,大明的土地上虽然有铜矿,如河北的承德、福建的上杭、安徽的铜陵,但与庞大的需求相比,远远不足,而且这些铜矿都属于低产矿,含铜量低,冶炼十分困难。
“究竟哪儿有铜矿?”挖矿是工部的事情,李春烨主管兵部,对矿场的位置不是很清楚。
“辽东、蒙古的铜矿十分丰富。如果能在这些地方开采铜矿,可以就地招收工人,在当地形成移民城市,对于归化建奴和蒙古也有莫大的好处。”战争和经济永远是相辅相成的,要归化外民族,就得给他们更好地生活,如果强行用军事手段统治他们,就会像蒙古帝国那样,有多大的地盘,就有多少处烽火。曾经庞大的蒙古帝国就是在各地反抗的烽火中土崩瓦解的。
“说到底还是要先臣服蒙古和建奴。”李春烨喃喃自语,眼中的光芒渐渐淡了下去。对于屡战不胜的大明,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收回辽东、臣服建奴。
“即使不是为了铜矿,建奴也是非灭不可。北疆是悬在大明头上的一把利剑,稍有松懈,就会被砍得头破血流,甚至人头落地。”朱由检有三百年的经验,当然知道,代替大明的,就是被称为满清的建奴,以致日本人常常讥笑汉人“自明以后无国家”。
“好,老臣必亲自禀明皇上,让殿下暂时主管火器局。”李春烨的语气异常果断,但眼中的光芒,渐渐隐去,好像藏到眉头上那深深的皱褶中。
正当朱由检准备波澜不惊地结束这波澜壮阔的谈话时,李春烨却说出了让朱由检暗暗惊心的话:“殿下,兵部已经研究过高第、袁崇焕的战略倾向,结果一致决定支持高第。现在袁崇焕、满桂、祖大寿被解除一切职务,回到蓟州待命。”
袁崇焕被解职?看来自己的无端到来还是改变了部分历史,宁远大捷恐怕也不存在了。
没有宁远大捷也好,那不过是大明的回光返照,却让许多决策者从此陷于虚无的荣耀之中。
也许努尔哈赤能逃过一劫,其实队大明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努尔哈赤死后,建奴出了一个更厉害的大汗皇太极,早知道如此,还不如让努尔哈赤多活几年。
二人相对而坐,什么话都不说,也许是在培养默契,也许是在消化彼此给对方的震撼。
每一次雨暴雷鸣之后,都会有片刻的宁静,现在他们就处在这片刻的宁静之中。
他们都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时光,因为他们一旦离开兵部的这间屋子,就会投入到新的征程中,他们谁也不能确定,这新的征程给他们带来的到底是光明还是黑暗,荣誉还是火坑。
他们只是沿着自己设定的理想在前进,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已经和对方绑在一起了。
“对了,殿下上次说到火器,老臣去火器局了解过。殿下委托火器局制造了五种火器,毕氏燧发枪、开花弹老臣还略微知道一些,可手雷、地雷和气球,老臣实在猜不透。”良久,李春烨终于打破宁静,他心中对朱由检有无限的疑问,一时半会根本问不完。
“毕氏燧发枪一旦研制成功,大明的火器就会接近西夷水平,比建奴、蒙古的弓箭有了射程上的优势。开花弹研制成功后,火炮的威力比现在要大幅度提高。这两样火器将是对付建奴的主要火器。”
朱由检今天说得特别多,或者说,主要是朱由检在展望大明的未来,李春烨只是对理解不了的东西才发问几句。
“当然,任何一种火器的使用者都是人,只有大明的士兵训练上去了,军队才具备和建奴正面对决的能力。”朱由检也觉得自己对大明的展望太过骇人,既然李春烨问起,朱由检就将自己所谓的一步一个脚印展示出来,免得李春烨被吓出心脏病,以大明现在的医学水平,根本治不了心脏病。
李春烨只有点头的份,朱由检说的道理不错,关键是执行,这才是李春烨佩服的地方。奋武营明明是京军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到了朱由检的手中,就成了精锐。
“至于手雷和地雷,或扔向敌群,或埋在地下,既可以杀伤敌人,又可以延缓和阻滞敌人行军。这两种火器如果用的恰当,敌人骑兵的机动性还不如大明的步兵。”朱由检明白手雷和地雷,在战场上的效果远远比不上隧发枪与火炮,只能作为辅助性火器。
“至于气球,主要用于高空侦讯敌情,一旦技术成熟,还可以从高空向敌方阵地投放炸弹,既可以杀敌,也可以攻城。”朱由检从火器局了解到,大明有一种炸弹,名叫“万人敌”,重达四十公斤,也就是八十斤。如果能用气球携带,飞到对方头顶再投下去,巨大的爆炸力不仅能大量杀伤敌人,光巨大的响声,还能瓦解敌人的斗志。但气球的实际效果没有得到战场的检验,他让丁岚研制气球,主要还是出于科学的考虑。
“殿下年间轻轻,何来这些火器上的知识?”李春烨不仅对朱由检的火器上的知识迷惑不解,还有很多迷惑的地方,比如,朱由检的水泥厂、奋武营的训练、对大明未来的展望,特别对大明的展望,那可是很多知识交织在一起,即使有老师,那也是通才。以李春烨的了解,大明不可能有这样的老师。
朱由检没有直接回答,他微笑着看了一眼李春烨,那表情分明在告诉李春烨,自己的秘密不能说,但朱由检也不忍欺骗他的第一个政治盟友。
按朱由检现在的冲动,真想将自己的前生后世告诉李春烨,免得一个人闷在在心里难受。
这一生无论他会取得什么样的丰功伟绩,无论把大明带进什么样的逆天境界,无论如何的流芳千古,都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人。
他的内心不可能向任何人敞开,无论是婉儿、还是李春烨,又或者是他的王妃周玉凤。如果他向婉儿、周玉凤敞开心扉,顶多被骂做梦,如果向李春烨敞开自己的心扉,则可能被骂白痴了,说不定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这位盟友还会离自己而去。
但李春烨都向自己表忠了,自己还藏着掖着,李春烨又怎么看待自己?
虽然朱由检的脸上挂着微笑,心里却急得直流汗,他拼命扭动腰肢、耸起肩膀,以排解内心的焦急。
过了半响,朱由检还是决定尽量诚恳一些。“李大人可以这样理解,有些知识是从炼丹者的口中得知,有些知识是来源于西夷的书籍。”
什么叫这样理解?殿下为什么不告诉自己?李春烨不住地在心里盘算,朱由检所拥有的知识,绝对不是来自这个世界,否则以自己的博学,不会一无所知。
来自炼丹者,不可能,炼丹者不过是练练丹药,最多在医学上有所建树,不可能对火器和大明的未来有独到的见解。
来自西夷倒是有可能,但朱由检年纪太小,从来没有离开过京师,西夷的传教士也没有进入大明的皇宫,朱由检怎么才能读到西夷的书籍?又有谁给他指导?
最后李春烨给自己找出可能的答案:一、来自神仙的传授;二、来自西洋的书籍;三、来自宫中的秘本。
如果一定要找来源,那第三种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不管是哪一种,殿下现在有难言之隐,不方便告诉自己,但又不忍让自己乱猜,这才有了搞怪的表情。
“殿下刚才说,大明的火器直追西夷,那怎么才能让大明的火器更新,早日赶上西夷?”既然朱由检不能告诉自己秘密,他也不再强求,他相信,只要朱由检相信自己,就一定会在切当的时候告诉自己。其实,朱由检的知识来源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把朱由检的知识榨出来,真正用到大明的发展上。
只要不问自己知识的出处,朱由检就赶到轻松:“现在大明火器局的工匠,全部参与火器的制造。只有让那些优秀的工匠解放出来,不从事火器的生产,而专门从事火器的研究,大明的火器才能快速发展。”
“殿下,那些掌握技术的工匠不会将自己的技术教给他人。如果技术外流,掌握的人多了,他们自己的收入就会降低。”李春烨是兵部尚书,对火器局的状况和工匠的心态还是非常清楚的,大明的工匠一般都会保守自己的技术秘密,哪怕是儿子,更不要说异性徒弟了。其实大明的工匠基本上没有徒弟,除非他的男丁绝嗣。
“利益。他们不肯传授技术的原因,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如果给他们更大的利益,他们当然会传授技术。”朱由检认为这不难解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体制,如果体制变了,能让工匠们得到更高的收入,他们自然不会垂青生产上的那一点点收入。
又是改变。李春烨自认不是改革的料,他也不知道大明应该朝哪方面改。
“此外,火器的进步,还要依赖与火器制造有关的技术和材料。例如火炮的炮管需要高质量的钢材,这就需要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燧发枪的子弹需要大量的红铜,而大明的红铜产量不足,红铜主要用于铸币,必须发掘更多的铜矿。”朱由检也觉得惋惜,大明的土地上虽然有铜矿,如河北的承德、福建的上杭、安徽的铜陵,但与庞大的需求相比,远远不足,而且这些铜矿都属于低产矿,含铜量低,冶炼十分困难。
“究竟哪儿有铜矿?”挖矿是工部的事情,李春烨主管兵部,对矿场的位置不是很清楚。
“辽东、蒙古的铜矿十分丰富。如果能在这些地方开采铜矿,可以就地招收工人,在当地形成移民城市,对于归化建奴和蒙古也有莫大的好处。”战争和经济永远是相辅相成的,要归化外民族,就得给他们更好地生活,如果强行用军事手段统治他们,就会像蒙古帝国那样,有多大的地盘,就有多少处烽火。曾经庞大的蒙古帝国就是在各地反抗的烽火中土崩瓦解的。
“说到底还是要先臣服蒙古和建奴。”李春烨喃喃自语,眼中的光芒渐渐淡了下去。对于屡战不胜的大明,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收回辽东、臣服建奴。
“即使不是为了铜矿,建奴也是非灭不可。北疆是悬在大明头上的一把利剑,稍有松懈,就会被砍得头破血流,甚至人头落地。”朱由检有三百年的经验,当然知道,代替大明的,就是被称为满清的建奴,以致日本人常常讥笑汉人“自明以后无国家”。
“好,老臣必亲自禀明皇上,让殿下暂时主管火器局。”李春烨的语气异常果断,但眼中的光芒,渐渐隐去,好像藏到眉头上那深深的皱褶中。
正当朱由检准备波澜不惊地结束这波澜壮阔的谈话时,李春烨却说出了让朱由检暗暗惊心的话:“殿下,兵部已经研究过高第、袁崇焕的战略倾向,结果一致决定支持高第。现在袁崇焕、满桂、祖大寿被解除一切职务,回到蓟州待命。”
袁崇焕被解职?看来自己的无端到来还是改变了部分历史,宁远大捷恐怕也不存在了。
没有宁远大捷也好,那不过是大明的回光返照,却让许多决策者从此陷于虚无的荣耀之中。
也许努尔哈赤能逃过一劫,其实队大明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努尔哈赤死后,建奴出了一个更厉害的大汗皇太极,早知道如此,还不如让努尔哈赤多活几年。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晚明之我主沉浮》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晚明之我主沉浮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