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百一十四章 中军
目录:大明1617| 作者:淡墨青衫| 类别:都市言情
说是老人,其实孙承宗的面相看着还很年轻,有时候甚至被人误认为是四十出头的中年人,按大明这时的平均寿命,孙承宗的年龄已经远远过了当时人的平均寿命,而他的身体极好,只有鬓角有些许白,他的身材高大,而腰背挺直,不象当时的普通人到了年老之后很容易躬腰驼背,他的年龄,经历,还有身为内阁大学士兼任蓟辽督师的官职,还有他时刻展现出来的儒雅风范和过人的智慧,这一切都是叫人心服口服。
可以说,历任经略,除了万历年间大明纲纪法尚算森严的杨镐和袁应泰外,其余的经略或是总督在威望和实际的权力上都远不及孙承宗,在朝野之间,人们都推许着这个名声极好,官声极佳,而且实际做事能力也很强的阁老督师。
在孙承宗换上官袍之后就出了后宅,他的督师府邸就在山海关的关城之内,关城并不大,历任辽东经略原本是在辽阳或是广宁任职,从前两任开始,辽东经略就只能在山海关办公,而管辖的地域也就是从整个辽东到只有山海关一隅之地,孙承宗是自请督师,蓟辽皆在其管辖范围,又为了事权一统,在孙承宗的坚持下朝廷在他的任期内不再设蓟辽总督,以免掣肘,在孙承宗上任不久,就驱走了原任经略王在晋,将他赶到南京任闲职,后来任命阎鸣泰为辽东巡抚,令其到宁远上任,结果阎鸣泰对修复宁远之事大加反对,孙承宗又设法赶走了阎鸣泰,上书举荐张凤翼接任巡抚。
张凤翼上任不久,孙承宗就令其到宁远,结果此人虽然不反对修宁远城,却是个胆小没担当的无胆鼠辈,孙承宗令其到宁远,被张风翼认为把自己推往死地,张凤翼不满之下,开始设法弹劾孙承宗十分信任的总兵马世龙,张凤翼勾结万有孚和给事中解学龙一起弹劾,造成了极大声势,结果孙承宗怒而反击,天启皇帝支持师傅的所有作法,令祖大寿继续修复宁远,并派大量武将和官兵上觉华岛防御,形成了孙承宗所谓的觉华与宁远互为犄角,宁远受袭则觉华出击,觉华遇袭则宁远救援,在觉华岛驻军和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和白银等物资后,宁远城的修复也是接近尾声,孙承宗的威风,在这一时刻也是被推上了顶峰。
进入签押房坐下不久,外间传来甲叶摩擦的声响,接着一群将领走进房间,在孙承宗案前下拜行礼。
“末将马世龙见过阁部大人。”
“末将祖大寿见过阁部大人。”
在马世龙和祖大寿身侧还有十几个将领,比如鲁如海和金冠等辽西将领,祖家的几个兄弟子侄辈也在,不过他们可没有唱名禀见的资格,在这两个大将行礼之时,其余的将领都只能远远行礼而已。
孙承宗脸上露出笑容,拱了一下手答礼,然后道:“苍渊,复宇,两位请起。”
“谢阁部大人。”
两个大将一起站直了身子。
马世龙字苍渊,祖大寿字复宇,两人和孙承宗的关系都是十分亲近了,虽然他们对孙承宗的称呼还是十分官方,孙承宗对他二人的称呼已经是以字相称。
“复宇,”孙承宗十分高兴的道:“兵部的批复已经下来了,从即日起,你便是国朝参将了。”
听到这话,祖大寿赶紧又跪下行礼,朗声道:“末将多谢阁部大人!”
祖大寿其实早就从京师的祖家世交派来的人口中得到了这个消息,但他还是做出了万分高兴的表情。
祖大寿的祖、父辈都是总兵,祖大寿也是一直知道自己将来必定能位至总兵,然而他的官途较为困难,倒不是祖家势弱,自辽东和辽中多次惨败,李家等辽镇将门世家彻底衰败,而根基在宁远一带的祖家受到的影响十分有限,祖家的祖先在宁远经营了二百年,其祖父就是镇守宁远的援剿总兵,其父也是辽东副总兵,祖大寿的才干其实在其父祖之上,到现在才升到参将,原因很简单,就是他在几次重要的战事中都有率部逃走的不佳表现。
最要紧的就是在广宁沙岭一役,祖大寿率自己的家丁和亲兵在战场上见势不妙就跑,把六万友军卖的干干净净,固然他留下来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但一个将领毫无奋战死战之心,只会保留实力,自然也就得不到人的信任和尊重。
然而祖家的实力已经是绕不过去的现实,哪怕是强势如孙承宗也只能选择继续任用祖大寿,并且摆出了信任和倚重的姿态,对祖家和祖大寿进行怀柔和拉拢。
以孙承宗的身份地位,加上实际处理军政事务的能力,祖大寿对老孙头也算是自内心的尊重,当然这种尊重还是以利益为先,就象当初孙承宗到辽东时,孙承宗斗跨了王在晋之后才获得了这些军头的尊重和支持,在局面未明朗之前,祖家和祖大寿不会贸然把宝押在孙承宗这一边。
到如今,当初的选择算是有了回报,以祖大寿屡战屡败,屡败屡逃的经历来说,能被授给参将一职,已经算是孙承宗一手提拔,否则的话,没有实绩战功,就算祖家是现在的辽东第一将门,祖大寿仍然只能干他的游击。
祖大寿叩谢之后,孙承宗捋须笑道:“复宇不必多礼,此番提升亦是为了酬功。宁远城修复大半,复宇居功至伟。”
“末将愧不敢当。”祖大寿十分诚恳的道:“末将此前不知宁远要紧,拖延了很长时间,自被阁部大人教诲之后,始知宁远非死守不可,今修复关城,备好红夷大炮,纵然建虏全师来攻,宁远亦是安如泰山,绝非虏骑可以撼动。”
“不错。”孙承宗正色道:“宁远在,则觉华在,觉华在,则宁远必可守。宁远和觉华还有中左所皆在,则关门不必直面虏骑锋锐,京师人心安,皇上安,百姓安,而再有天津,登莱,东江并朝鲜为牵制,虏骑不敢轻动,则辽事终可为。”
这话是孙承宗经常说起的,各人都听了满耳朵,但没有人敢怠慢,所有在场的将士都是立刻抱拳称诺。
“宁远已经差不多修好。”孙承宗沉思着:“但工程越是到后期,越是要对质量十分小心在意,不能在这种时候出乱子。还有,主持宁远守备的大将人选也要决定了……”
孙承宗把目光扫向眼前的将领们,马世龙不行,他是辽东总兵,负责全局,孙承宗还指望马世龙在这两年内练成一支精锐,然后打几个胜仗,好好堵堵朝中那些给事中的嘴巴,修筑屯田这种事,还是不要叫马世龙去好了。
至于祖大寿,资历和实力都够,但刚刚提拔的参将,主持宁远这样的要地,朝廷中必定会有给事中跳出来反对,孙承宗深知此辈的厉害,做事不行,但挑毛病的本事却是一等一的,为这事惹一身麻烦,得不偿失。
就在他沉思之时,祖大寿和马世龙等人互相递了个眼色,祖大寿上前一步,躬身道:“阁部大人,近来哨骑已经多次往十三山一带活动,虏骑控制越来越弱。末将已经集结了本部兵马,若阁部大人再能派几员大将配合,打通道路,在虏骑主力回师之前运送物资上山,应该并无太大风险。”
“善!”孙承宗高兴的道:“这事也十分要紧,前几日皇上亲自御笔朱批,还在过问此事。”
祖大寿道:“就是要有主持大局的主将,末将有一人选,只是不怎么敢说。”
孙承宗道:“有何不敢说?”
祖大寿当然只是随口一言,当下含笑道:“末将举荐阁部大人的中军副将满将军前往宁远任职,修筑城池和屯田诸事,要满将军这样不畏辛劳又能任琐碎的将领来主持,另外援助十三山,满桂将军有数百精锐家丁,配上骑兵,足可扫荡那些少量的虏骑。”
马世龙立刻道:“满将军是阁部大人的中军,负责的事情很多,祖将军你真是孟浪大胆啊。”
孙承宗也是有些犹豫,满桂虽然是蒙古人,也十分勇武,麾下的家兵很多,实力很强,也是孙承宗放在身边的重要力量,然而宁远城也在关键时刻,现在更是要组建兵马去援助十三山,祖大寿的所请确实大胆,但细细想来,确实是放满桂出外的时机到了。
孙承宗又想了想,说道:“既然合适,又何必在意是不是中军!”
当下就叫人唤满桂来,过了片刻,屋中诸将都让开道路,一个身材矮壮,气息粗鲁的蒙古汉子大步走了进来。
孙承宗含笑道:“满桂,派你去宁远驻守,主持防御和屯田之事,在此之前,你率部去援助十三山,你可愿意?”
满桂微一皱眉,说道:“大人这里怕离不得我。”
孙承宗笑骂道:“老夫没用你之前是怎么过来的,辽镇将领甚多,难道就挑不出一个合格的中军来了?”
可以说,历任经略,除了万历年间大明纲纪法尚算森严的杨镐和袁应泰外,其余的经略或是总督在威望和实际的权力上都远不及孙承宗,在朝野之间,人们都推许着这个名声极好,官声极佳,而且实际做事能力也很强的阁老督师。
在孙承宗换上官袍之后就出了后宅,他的督师府邸就在山海关的关城之内,关城并不大,历任辽东经略原本是在辽阳或是广宁任职,从前两任开始,辽东经略就只能在山海关办公,而管辖的地域也就是从整个辽东到只有山海关一隅之地,孙承宗是自请督师,蓟辽皆在其管辖范围,又为了事权一统,在孙承宗的坚持下朝廷在他的任期内不再设蓟辽总督,以免掣肘,在孙承宗上任不久,就驱走了原任经略王在晋,将他赶到南京任闲职,后来任命阎鸣泰为辽东巡抚,令其到宁远上任,结果阎鸣泰对修复宁远之事大加反对,孙承宗又设法赶走了阎鸣泰,上书举荐张凤翼接任巡抚。
张凤翼上任不久,孙承宗就令其到宁远,结果此人虽然不反对修宁远城,却是个胆小没担当的无胆鼠辈,孙承宗令其到宁远,被张风翼认为把自己推往死地,张凤翼不满之下,开始设法弹劾孙承宗十分信任的总兵马世龙,张凤翼勾结万有孚和给事中解学龙一起弹劾,造成了极大声势,结果孙承宗怒而反击,天启皇帝支持师傅的所有作法,令祖大寿继续修复宁远,并派大量武将和官兵上觉华岛防御,形成了孙承宗所谓的觉华与宁远互为犄角,宁远受袭则觉华出击,觉华遇袭则宁远救援,在觉华岛驻军和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和白银等物资后,宁远城的修复也是接近尾声,孙承宗的威风,在这一时刻也是被推上了顶峰。
进入签押房坐下不久,外间传来甲叶摩擦的声响,接着一群将领走进房间,在孙承宗案前下拜行礼。
“末将马世龙见过阁部大人。”
“末将祖大寿见过阁部大人。”
在马世龙和祖大寿身侧还有十几个将领,比如鲁如海和金冠等辽西将领,祖家的几个兄弟子侄辈也在,不过他们可没有唱名禀见的资格,在这两个大将行礼之时,其余的将领都只能远远行礼而已。
孙承宗脸上露出笑容,拱了一下手答礼,然后道:“苍渊,复宇,两位请起。”
“谢阁部大人。”
两个大将一起站直了身子。
马世龙字苍渊,祖大寿字复宇,两人和孙承宗的关系都是十分亲近了,虽然他们对孙承宗的称呼还是十分官方,孙承宗对他二人的称呼已经是以字相称。
“复宇,”孙承宗十分高兴的道:“兵部的批复已经下来了,从即日起,你便是国朝参将了。”
听到这话,祖大寿赶紧又跪下行礼,朗声道:“末将多谢阁部大人!”
祖大寿其实早就从京师的祖家世交派来的人口中得到了这个消息,但他还是做出了万分高兴的表情。
祖大寿的祖、父辈都是总兵,祖大寿也是一直知道自己将来必定能位至总兵,然而他的官途较为困难,倒不是祖家势弱,自辽东和辽中多次惨败,李家等辽镇将门世家彻底衰败,而根基在宁远一带的祖家受到的影响十分有限,祖家的祖先在宁远经营了二百年,其祖父就是镇守宁远的援剿总兵,其父也是辽东副总兵,祖大寿的才干其实在其父祖之上,到现在才升到参将,原因很简单,就是他在几次重要的战事中都有率部逃走的不佳表现。
最要紧的就是在广宁沙岭一役,祖大寿率自己的家丁和亲兵在战场上见势不妙就跑,把六万友军卖的干干净净,固然他留下来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但一个将领毫无奋战死战之心,只会保留实力,自然也就得不到人的信任和尊重。
然而祖家的实力已经是绕不过去的现实,哪怕是强势如孙承宗也只能选择继续任用祖大寿,并且摆出了信任和倚重的姿态,对祖家和祖大寿进行怀柔和拉拢。
以孙承宗的身份地位,加上实际处理军政事务的能力,祖大寿对老孙头也算是自内心的尊重,当然这种尊重还是以利益为先,就象当初孙承宗到辽东时,孙承宗斗跨了王在晋之后才获得了这些军头的尊重和支持,在局面未明朗之前,祖家和祖大寿不会贸然把宝押在孙承宗这一边。
到如今,当初的选择算是有了回报,以祖大寿屡战屡败,屡败屡逃的经历来说,能被授给参将一职,已经算是孙承宗一手提拔,否则的话,没有实绩战功,就算祖家是现在的辽东第一将门,祖大寿仍然只能干他的游击。
祖大寿叩谢之后,孙承宗捋须笑道:“复宇不必多礼,此番提升亦是为了酬功。宁远城修复大半,复宇居功至伟。”
“末将愧不敢当。”祖大寿十分诚恳的道:“末将此前不知宁远要紧,拖延了很长时间,自被阁部大人教诲之后,始知宁远非死守不可,今修复关城,备好红夷大炮,纵然建虏全师来攻,宁远亦是安如泰山,绝非虏骑可以撼动。”
“不错。”孙承宗正色道:“宁远在,则觉华在,觉华在,则宁远必可守。宁远和觉华还有中左所皆在,则关门不必直面虏骑锋锐,京师人心安,皇上安,百姓安,而再有天津,登莱,东江并朝鲜为牵制,虏骑不敢轻动,则辽事终可为。”
这话是孙承宗经常说起的,各人都听了满耳朵,但没有人敢怠慢,所有在场的将士都是立刻抱拳称诺。
“宁远已经差不多修好。”孙承宗沉思着:“但工程越是到后期,越是要对质量十分小心在意,不能在这种时候出乱子。还有,主持宁远守备的大将人选也要决定了……”
孙承宗把目光扫向眼前的将领们,马世龙不行,他是辽东总兵,负责全局,孙承宗还指望马世龙在这两年内练成一支精锐,然后打几个胜仗,好好堵堵朝中那些给事中的嘴巴,修筑屯田这种事,还是不要叫马世龙去好了。
至于祖大寿,资历和实力都够,但刚刚提拔的参将,主持宁远这样的要地,朝廷中必定会有给事中跳出来反对,孙承宗深知此辈的厉害,做事不行,但挑毛病的本事却是一等一的,为这事惹一身麻烦,得不偿失。
就在他沉思之时,祖大寿和马世龙等人互相递了个眼色,祖大寿上前一步,躬身道:“阁部大人,近来哨骑已经多次往十三山一带活动,虏骑控制越来越弱。末将已经集结了本部兵马,若阁部大人再能派几员大将配合,打通道路,在虏骑主力回师之前运送物资上山,应该并无太大风险。”
“善!”孙承宗高兴的道:“这事也十分要紧,前几日皇上亲自御笔朱批,还在过问此事。”
祖大寿道:“就是要有主持大局的主将,末将有一人选,只是不怎么敢说。”
孙承宗道:“有何不敢说?”
祖大寿当然只是随口一言,当下含笑道:“末将举荐阁部大人的中军副将满将军前往宁远任职,修筑城池和屯田诸事,要满将军这样不畏辛劳又能任琐碎的将领来主持,另外援助十三山,满桂将军有数百精锐家丁,配上骑兵,足可扫荡那些少量的虏骑。”
马世龙立刻道:“满将军是阁部大人的中军,负责的事情很多,祖将军你真是孟浪大胆啊。”
孙承宗也是有些犹豫,满桂虽然是蒙古人,也十分勇武,麾下的家兵很多,实力很强,也是孙承宗放在身边的重要力量,然而宁远城也在关键时刻,现在更是要组建兵马去援助十三山,祖大寿的所请确实大胆,但细细想来,确实是放满桂出外的时机到了。
孙承宗又想了想,说道:“既然合适,又何必在意是不是中军!”
当下就叫人唤满桂来,过了片刻,屋中诸将都让开道路,一个身材矮壮,气息粗鲁的蒙古汉子大步走了进来。
孙承宗含笑道:“满桂,派你去宁远驻守,主持防御和屯田之事,在此之前,你率部去援助十三山,你可愿意?”
满桂微一皱眉,说道:“大人这里怕离不得我。”
孙承宗笑骂道:“老夫没用你之前是怎么过来的,辽镇将领甚多,难道就挑不出一个合格的中军来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1617》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1617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