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 南方
目录:大明1617| 作者:淡墨青衫| 类别:都市言情
和高阳城内外的喧嚣热闹相比,这座阁老居住的宅邸还处于一片平静之中。
每天都有照常的访客,孙承宗乡居除了种地之外,地方政务几乎不理,和地方官往来也是商量改善高阳地方水利的事而已,平时则和几位高阳名士研习学问,切磋经义,这个时候,孙承宗才能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毕竟还是一个读书几十年的书生,虽然道德文章不能和刘宗周黄道周等人相比,但也是一个学术水准相当高的儒臣。
“几位世兄弟,老师在否?”
两人抬的小轿刚停,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行动迅速的走下轿子,几个孙府中人迎过来,要打开中门迎接。
这个中年男子先问了一声,语气相当的恭谨小心,又见孙家的人要开中门,赶紧摆手道:“怎么敢当得,学生万万当不起。”
出来迎接的是孙承宗的次子孙鉁和三子孙矜,其长子已经中了进士在外为知县,孙承宗长年在外,子弟除了读书就是种地,诸子之中只有长子进进士,科场排名一般,只能从知县做起。次子孙鉁是举人,其余诸子也全部中了秀才,从家庭教育来说,不是很成功,但也绝不能说是失败。
孙鉁和孙矜等人对眼前的中年人都相当熟悉,自从对方在万历三十八年于自己的父亲手中中了进士之后,就是恩师与弟子的关系。
在大明,父子关系都没有师徒关系更加亲近,特别是在官场上的师徒关系,更是超越了君臣与父子,成为最为牢不可破的政治联盟。
皇帝可能会转移信任,臣下可以指责君王,而父子之间因为要避嫌,很难说父亲对儿子的前途能有多大的帮助。
门生和恩师的关系实在太过亲近,孙承宗主持过一次乡试,出色的人才不多。但在万历三十八年时他主持过一次会试,这一次的人才就多了。
较为出名的两个可称是名闻海内,一个是前任的万历实录编撰副总裁官钱谦益,可称未来阁臣,前途一片光明,可惜因为是东林中坚骨干,在东林党大败亏输的时候,阉党可不会把钱谦益留下来等着入阁,钱谦益早就被撵回家去了。
另外一个,便是从贵州巡按任上直升太仆少卿,又转任为宣府巡抚的傅宗龙。
论后世傅宗龙不及钱谦益出名,哪怕没读过几本书的也是知道钱谦益是谁。对傅宗龙知道的人就并不多,此人其实也极有疆吏之才,在贵州任职参与平定奢安之乱,有很多切中实际的建言,并且在贵州的人事安排上独具慧眼,推荐了很多得力的官员。
明史对他的评价就是如果没有傅宗龙,贵州几乎要保不住。这可能是谥美之词,但也绝对能说明傅宗龙在朝廷大员眼里的地位。
从贵州巡抚直接提升到太仆少卿,进入京卿行列,已经是相当显贵的要职,再转就可以转寺卿或侍郎,已经是四品京堂,朝廷大员之列了。
至此犹不算完,天启由于知道傅宗龙的才干,加上北方的边防线上缺人,在傅宗龙赴京上任途中又转特旨,调令下达为宣府巡抚。
至此从甘肃到山西,陕西,再到大同,宣府,还有蓟镇,各级的总督和巡抚基本上都换了一次人,而且都算是日后的名臣,傅宗龙的才干比洪承畴和卢象升孙传庭等人差了一筹,但在明末疆臣中也是第一流的存在,完全不是熊文灿丁启睿之流可以相比的。
在卢象升战死洪承畴调走后,傅宗龙被任为本兵总督,负责督剿农民军的大计,可是到那时无兵无饷,他也是无能为力,最终战死在与农民军的战场上,也算是全了臣节。
孙鉁和孙矜等人奉父命来迎接傅宗龙,眼见傅一身白衣带孝,孙鉁长揖之后说道:“元宪兄服孝赶路,以全臣节,弟无比敬佩。”
傅宗龙愁容不展,说道:“弟已经三次上书请辞,奈何皇上都御批不准,一定要夺情。入京之后,只能陛见时求皇上开恩以全臣孝节之心了。”
傅宗龙在赴京上任时听闻母丧的消息,当下就自请丁忧。
“恐怕很难……”孙鉁只是一个举人,不欲在国家大事上多说,当下又问起傅宗龙沿途起居和所见的情形。
“南方各处还好……”傅宗龙道:“贵州那边只要把土司震住就好,百姓都不愿闹事。就是太穷,还好国家在赋税等诸事上都有些照顾,百姓只要还能活下去就不会有什么异志。有异志的还是土司官,对此辈要剿抚并用,既要叫其明白天威凛洌,也要叫他们过的下去,该抚则抚……”
这时已经接近书房,不料孙承宗已经和高阳城里几个知名的老儒站在廊檐下等着,各人都听到了傅宗龙的话,孙承宗轻轻点头,脸上露出笑容,对眼前这个佳弟子心里实在是喜欢。
当年的诸进士弟子中,钱谦益名头最响亮,但有些名士习气,又一直在京为官,地方军政事务未见有什么了解,和孙承宗书信往来以谈文事为主,很少涉及实务。
傅宗龙就不同了,在京当过主事,在地方当过知县,又考选御史,再任巡按,一直在清流官和亲民官的任职上来回颠倒,实务了解,朝中大势也较为熟知,是一个相当干练的人才。
原本的历史上傅宗龙回乡丁忧,没有入京任京卿,后来丁忧结束起复,当时正值崇祯年间女真入侵,孙承宗向崇祯推荐了自己这个爱徒,傅宗龙得以直接升任巡抚,后来历任多处巡抚,最终成为兵部尚书,总督。
“湖广地方还算平静,去岁大熟,百姓面无饥色,官绅悠游度日,学生经过时,地方州县无不邀请赴宴,都一律婉拒了……”
傅宗龙走到孙承宗面前,长揖至地,拜道:“见过老师。”
“元宪免礼。”孙承宗六十多岁的年龄,须白却近于全黑,胸前美髯也是黑亮如旧,腰背挺直,目光炯炯有神,声音也是十分宏亮。
这一点也是他当初能侪身东宫讲官的最硬气的礼由,官话好,声音大,吐字清楚。
当初刚入宫中讲学,别的讲官说话天启皇帝都听不大明白,只有孙承宗最具优势,天启皇帝夸赞道:“就是那胡子讲官说话最好,最喜欢听他讲学。”
师徒二人由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且一直维系至今。
看到孙承宗的模样,傅宗龙由衷道:“老师身子康健,做学生的心中高兴的很。”
孙承宗笑道:“我如今吃得睡得,乡居无事,还能做些田亩之事,劳作之后,身体反而更舒服一些。倒是你们,劳于国事,要保重身体才是。”
傅宗龙连声称是,又见有一个三十来岁的穿道袍戴纯阳巾的男子站在孙承宗身侧,当下眼睛一亮,笑道:“原来是初阳兄在此,数年未见,风采依旧啊。”
孙元化笑着揖手,嘴里说道:“有四年多未见元宪兄了,再见已经是巡抚军门,实在是要恭喜吾兄,这人生际遇哪说起去……”
傅宗龙哑然失笑,眼前这厮还是这么不会说话,恭喜人的话都说的这么生硬,还好自己了解此人,不然的话心里怕是不免要生气。
两人相识也是傅宗龙在京师为官的时候,当时考选御史到京师都察院,并不曾在地方先任巡按,傅宗龙是孙承宗座下得意弟子,当然会经常到老师府邸拜会,当时孙承宗还未入阁,但呼声很高,也在随时准备到辽西那边去任经略,孙元化以举人和知名兵学家的身份也经常在孙府,与茅元仪等人过从甚密,交情就是那时候建立起来的。
一时间众人都有些感慨,依稀仿佛回到了当初孙承宗还在京为官的时候,当时所有人意气风发,都想着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现在孙元化还在兵部,傅宗龙即将任巡抚,皇帝连下数诏不准他丁忧,一定要傅宗龙夺情效力,因为是到紧要地方任巡抚,以管军为主,夺情也很说的过去,傅宗龙不是很情愿,打算以哀服进京面圣,再求丁忧,如果还不允,那旁人也不会说太多怪话指摘他了。
而眼前的孙承宗,模样容颜并未有太多改变,但已经只能在高阳故乡闲居,国政大事,是插不上手了。
“你从湖广,勋阳,再到河南至北直。”孙承宗很关切的对傅宗龙道:“地方的情形,回头元宪你仔细和我说说,现在你来说说看,驻军的情形怎么样?”
“很难……”傅宗龙道:“云贵两省还好,黔国公还有一些掌握的兵力能拉出来制衡西南夷,贵州其实主要是靠川兵。川兵又是土司兵能打,总兵所掌部曲也是和北方一样,待遇差,具甲少,兵器烂,但以学生观之,士伍的战力,川兵反而要强一些。毕竟川人坚韧,只要有口饭吃就能打仗,不管兵器具甲如何均有战意,相比之下,辽兵远不如也。”
孙承宗点头道:“川兵,朝廷历来倚重,浑河一战,足见川兵血性。至广宁失后,以川兵白杆兵守关门,京师上下乃得心安。”
每天都有照常的访客,孙承宗乡居除了种地之外,地方政务几乎不理,和地方官往来也是商量改善高阳地方水利的事而已,平时则和几位高阳名士研习学问,切磋经义,这个时候,孙承宗才能安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毕竟还是一个读书几十年的书生,虽然道德文章不能和刘宗周黄道周等人相比,但也是一个学术水准相当高的儒臣。
“几位世兄弟,老师在否?”
两人抬的小轿刚停,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行动迅速的走下轿子,几个孙府中人迎过来,要打开中门迎接。
这个中年男子先问了一声,语气相当的恭谨小心,又见孙家的人要开中门,赶紧摆手道:“怎么敢当得,学生万万当不起。”
出来迎接的是孙承宗的次子孙鉁和三子孙矜,其长子已经中了进士在外为知县,孙承宗长年在外,子弟除了读书就是种地,诸子之中只有长子进进士,科场排名一般,只能从知县做起。次子孙鉁是举人,其余诸子也全部中了秀才,从家庭教育来说,不是很成功,但也绝不能说是失败。
孙鉁和孙矜等人对眼前的中年人都相当熟悉,自从对方在万历三十八年于自己的父亲手中中了进士之后,就是恩师与弟子的关系。
在大明,父子关系都没有师徒关系更加亲近,特别是在官场上的师徒关系,更是超越了君臣与父子,成为最为牢不可破的政治联盟。
皇帝可能会转移信任,臣下可以指责君王,而父子之间因为要避嫌,很难说父亲对儿子的前途能有多大的帮助。
门生和恩师的关系实在太过亲近,孙承宗主持过一次乡试,出色的人才不多。但在万历三十八年时他主持过一次会试,这一次的人才就多了。
较为出名的两个可称是名闻海内,一个是前任的万历实录编撰副总裁官钱谦益,可称未来阁臣,前途一片光明,可惜因为是东林中坚骨干,在东林党大败亏输的时候,阉党可不会把钱谦益留下来等着入阁,钱谦益早就被撵回家去了。
另外一个,便是从贵州巡按任上直升太仆少卿,又转任为宣府巡抚的傅宗龙。
论后世傅宗龙不及钱谦益出名,哪怕没读过几本书的也是知道钱谦益是谁。对傅宗龙知道的人就并不多,此人其实也极有疆吏之才,在贵州任职参与平定奢安之乱,有很多切中实际的建言,并且在贵州的人事安排上独具慧眼,推荐了很多得力的官员。
明史对他的评价就是如果没有傅宗龙,贵州几乎要保不住。这可能是谥美之词,但也绝对能说明傅宗龙在朝廷大员眼里的地位。
从贵州巡抚直接提升到太仆少卿,进入京卿行列,已经是相当显贵的要职,再转就可以转寺卿或侍郎,已经是四品京堂,朝廷大员之列了。
至此犹不算完,天启由于知道傅宗龙的才干,加上北方的边防线上缺人,在傅宗龙赴京上任途中又转特旨,调令下达为宣府巡抚。
至此从甘肃到山西,陕西,再到大同,宣府,还有蓟镇,各级的总督和巡抚基本上都换了一次人,而且都算是日后的名臣,傅宗龙的才干比洪承畴和卢象升孙传庭等人差了一筹,但在明末疆臣中也是第一流的存在,完全不是熊文灿丁启睿之流可以相比的。
在卢象升战死洪承畴调走后,傅宗龙被任为本兵总督,负责督剿农民军的大计,可是到那时无兵无饷,他也是无能为力,最终战死在与农民军的战场上,也算是全了臣节。
孙鉁和孙矜等人奉父命来迎接傅宗龙,眼见傅一身白衣带孝,孙鉁长揖之后说道:“元宪兄服孝赶路,以全臣节,弟无比敬佩。”
傅宗龙愁容不展,说道:“弟已经三次上书请辞,奈何皇上都御批不准,一定要夺情。入京之后,只能陛见时求皇上开恩以全臣孝节之心了。”
傅宗龙在赴京上任时听闻母丧的消息,当下就自请丁忧。
“恐怕很难……”孙鉁只是一个举人,不欲在国家大事上多说,当下又问起傅宗龙沿途起居和所见的情形。
“南方各处还好……”傅宗龙道:“贵州那边只要把土司震住就好,百姓都不愿闹事。就是太穷,还好国家在赋税等诸事上都有些照顾,百姓只要还能活下去就不会有什么异志。有异志的还是土司官,对此辈要剿抚并用,既要叫其明白天威凛洌,也要叫他们过的下去,该抚则抚……”
这时已经接近书房,不料孙承宗已经和高阳城里几个知名的老儒站在廊檐下等着,各人都听到了傅宗龙的话,孙承宗轻轻点头,脸上露出笑容,对眼前这个佳弟子心里实在是喜欢。
当年的诸进士弟子中,钱谦益名头最响亮,但有些名士习气,又一直在京为官,地方军政事务未见有什么了解,和孙承宗书信往来以谈文事为主,很少涉及实务。
傅宗龙就不同了,在京当过主事,在地方当过知县,又考选御史,再任巡按,一直在清流官和亲民官的任职上来回颠倒,实务了解,朝中大势也较为熟知,是一个相当干练的人才。
原本的历史上傅宗龙回乡丁忧,没有入京任京卿,后来丁忧结束起复,当时正值崇祯年间女真入侵,孙承宗向崇祯推荐了自己这个爱徒,傅宗龙得以直接升任巡抚,后来历任多处巡抚,最终成为兵部尚书,总督。
“湖广地方还算平静,去岁大熟,百姓面无饥色,官绅悠游度日,学生经过时,地方州县无不邀请赴宴,都一律婉拒了……”
傅宗龙走到孙承宗面前,长揖至地,拜道:“见过老师。”
“元宪免礼。”孙承宗六十多岁的年龄,须白却近于全黑,胸前美髯也是黑亮如旧,腰背挺直,目光炯炯有神,声音也是十分宏亮。
这一点也是他当初能侪身东宫讲官的最硬气的礼由,官话好,声音大,吐字清楚。
当初刚入宫中讲学,别的讲官说话天启皇帝都听不大明白,只有孙承宗最具优势,天启皇帝夸赞道:“就是那胡子讲官说话最好,最喜欢听他讲学。”
师徒二人由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且一直维系至今。
看到孙承宗的模样,傅宗龙由衷道:“老师身子康健,做学生的心中高兴的很。”
孙承宗笑道:“我如今吃得睡得,乡居无事,还能做些田亩之事,劳作之后,身体反而更舒服一些。倒是你们,劳于国事,要保重身体才是。”
傅宗龙连声称是,又见有一个三十来岁的穿道袍戴纯阳巾的男子站在孙承宗身侧,当下眼睛一亮,笑道:“原来是初阳兄在此,数年未见,风采依旧啊。”
孙元化笑着揖手,嘴里说道:“有四年多未见元宪兄了,再见已经是巡抚军门,实在是要恭喜吾兄,这人生际遇哪说起去……”
傅宗龙哑然失笑,眼前这厮还是这么不会说话,恭喜人的话都说的这么生硬,还好自己了解此人,不然的话心里怕是不免要生气。
两人相识也是傅宗龙在京师为官的时候,当时考选御史到京师都察院,并不曾在地方先任巡按,傅宗龙是孙承宗座下得意弟子,当然会经常到老师府邸拜会,当时孙承宗还未入阁,但呼声很高,也在随时准备到辽西那边去任经略,孙元化以举人和知名兵学家的身份也经常在孙府,与茅元仪等人过从甚密,交情就是那时候建立起来的。
一时间众人都有些感慨,依稀仿佛回到了当初孙承宗还在京为官的时候,当时所有人意气风发,都想着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现在孙元化还在兵部,傅宗龙即将任巡抚,皇帝连下数诏不准他丁忧,一定要傅宗龙夺情效力,因为是到紧要地方任巡抚,以管军为主,夺情也很说的过去,傅宗龙不是很情愿,打算以哀服进京面圣,再求丁忧,如果还不允,那旁人也不会说太多怪话指摘他了。
而眼前的孙承宗,模样容颜并未有太多改变,但已经只能在高阳故乡闲居,国政大事,是插不上手了。
“你从湖广,勋阳,再到河南至北直。”孙承宗很关切的对傅宗龙道:“地方的情形,回头元宪你仔细和我说说,现在你来说说看,驻军的情形怎么样?”
“很难……”傅宗龙道:“云贵两省还好,黔国公还有一些掌握的兵力能拉出来制衡西南夷,贵州其实主要是靠川兵。川兵又是土司兵能打,总兵所掌部曲也是和北方一样,待遇差,具甲少,兵器烂,但以学生观之,士伍的战力,川兵反而要强一些。毕竟川人坚韧,只要有口饭吃就能打仗,不管兵器具甲如何均有战意,相比之下,辽兵远不如也。”
孙承宗点头道:“川兵,朝廷历来倚重,浑河一战,足见川兵血性。至广宁失后,以川兵白杆兵守关门,京师上下乃得心安。”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1617》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1617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