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惨淡经营 第65章 转变
目录:挽明| 作者:燕西风| 类别:历史军事
张彝宪等人一离开,官知县爬到了徐从治身边,涕泪满面的哀求道:“大人救我,下官可全是按照参政大人的意思行事的啊。”
正在思考对策的徐从治,被官知县吵闹的头昏脑涨,他不由发怒的呵斥道:“顺义县,给自己留些读书人的体面。看看你现在的样子,像什么话?”
徐从治的发怒,顿时让官知县收住了哭声,他披头散发的瘫坐在地,口喃喃说道:“三族以内,三代之,不能参与科举,吾族脉断矣。脉一断,三代之后吾家同乡野村夫还有什么区别?”
看到官知县如颠似狂的模样,徐从治也是头疼。他当然能够理解顺义县的心情,这个时代免去官职倒是没有什么,只要能够保住士人的身份,回乡后并不会失去特权的地位。
但是皇帝这种株连扩大的方式,却是要把顺义县从士绅阶层内整个驱逐出去。没有了士绅身份的保护,官的家族相信很快会变成家乡其他士绅的猎物。
从皇帝的做法,徐从治嗅到了一丝危险的味道。皇帝如此对待顺义县,内阁居然拟旨通过了,这起码说明内阁和皇帝在土地改制一事达成了共识。
如果他这么任由皇帝把自己踢到远处去,恐怕他的仕途也到此为止了,这显然不是他想要的结局。
看着陷入发呆状况的官知县,徐从治咬了咬牙说道:“赶紧站起来,现在还不是放弃的时候,我们还有翻身的机会。”
官知县顿时回魂了一般,一咕噜爬起来走到了徐从治面前直勾勾的看着他说道:“参政大人,究竟还有什么机会?”
徐从治脸色狰狞的说道:“我们原本只是反对陛下用锦衣卫治国,不是反对土地改制。既然陛下处置了锦衣卫,我们自当应该书赞成土地改制。”
官知县听了顿时有些愕然,他不得不小心提醒道:“参政大人,我们已经得罪了锦衣卫,现在再书支持土地改制,那不是连士绅们都得罪了…”
徐从治横了他一眼说道:“我们为士绅们得罪了锦衣卫,然而现在他们能保得住我们吗?朝廷的衮衮诸公居然任由皇帝发下了这种旨意,这显然是打算抛弃我们了。
都到了这个地步了,我们难道不需要给自己找一条出路吗?如果你不愿意,那当本官没说好了。”
官知县顿时拦住了想要离去的徐从治前面,面带讨好的说到:“下官一切都听大人的…”
涿州独鹿山房,原东阁大学士冯铨的家宅,这位年仅33岁的大学士,因为党附魏忠贤,30岁不到进入了内阁。却又因为弄权和好财物,被魏忠贤赶回了家。
不过冯铨并没有放弃,返回朝的努力。听说了来涿州巡视的许显纯后,他今天特地在家设宴招待,希望能从这位口了解朝内情,试图找到自己起复的路子。
当宴席结束,送走许显纯之后,他心里已经打好了向皇帝疏的腹稿了。第二天,一封热情洋溢支持土地改革的疏,从冯铨的府邸发往京城通政司了。
这天在会同馆内,按照安排好的行程,崇祯召见了倪元璐。朱由检单刀直入的对他发问道:“朕昨晚已经看过了那本,撰写者张燮是何方人士?现在在那?”
倪元璐心里松了口气,新皇登基之后,不喜欢四书五经,也不亲近东林党人。
听任阉党余孽们控制朝政,又喜欢同工匠们为伍。看起来,先帝更像是一个昏君的典范。
但是新皇和先帝有所不同的是,崇祯居然办了一份报纸为自己说话。原本控制在清流手的舆论,倒是被这报纸分走了大半影响力。
特别是在京畿地区,人们了解朝政的方式,已经从邸报转向了报纸。
东林党人虽然很想把这份报纸纳入礼部的管辖之下,但是几次提出要求都被皇帝拒绝了。
之后,东林党人想要自己办理一份报纸,但是却又被东厂改组后的新闻检查司给拦住了。
原本东林党人随意找几名言官监生放出流言,能掀起一场京城舆论风波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倪元璐觉得,这样下去,连舆论都掌握不了的东林党人,更加难以对崇祯施加影响了。
因此,他们有必要改变行事的方式,接近并赢取皇帝的信任,从而改变现在东林党在朝不利的局面。
倪元璐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崇祯喜欢亲近的人员,都是讲究经世致用的人物,如徐光启、孙承宗等人。
孙承宗虽然也算是东林党人,但却不喜欢参与党争,也不愿意为东林党人张目。
倪元璐考虑了半天,决定向皇帝推荐张燮这位实学家,以迎合皇帝对于海外各国的兴趣。
倪元璐的猜测非常准确,崇祯果然对的作者起了兴趣。他一五一十的像崇祯介绍了,作者张燮的个人情况。
“按照倪卿所说,当初何乔远推荐过张燮入朝编修,但是他却力辞不。看来这是一个类似于隐士的人物,倪卿真的能邀请他京吗?”朱由检沉吟了半天,向他问道。
倪元璐恭敬的回答道:“张绍和虽然淡泊名利,厌恶党争,不过他同黄石斋、何乔远交好,臣想通过这两人去劝说,应当有七、八成把握。”
朱由检看着倪元璐想了一会,便开口说道:“也罢,这件事交给倪卿去办。你便和他说,朕设立的海军学校尚缺一校长,他若是愿意京,朕虚位以待。”
倪元璐并不关心皇帝会给张燮安排什么职务,他只是想通过推荐张燮一事,能够获得崇祯的信任而已。
因此,对于崇祯给张燮安排的海军校长的职位,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倪元璐正准备告退,去找黄道周商议如何劝说张燮京时,朱由检却叫住了他说道:“既然是邀请学者,那么朕也写几个字表示下诚意,免得这位张绍和继续推辞。”
朱由检说这句话的时候,信心满满。但是当王承恩伺候好了笔墨,面对空白一片的宣纸,朱由检才发觉自己并没有挥笔而的作能力。
替自己挖了坑,却填不下去,这场面有些尴尬了。知道崇祯才能的王承恩低着头使劲的磨墨,好似同手的一块墨有仇一样。
而倪元璐等人还在期待着崇祯会写出一篇什么章来,朱由检僵住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两句话。
他毫不犹豫的写了两行字,然后丢下毛笔说道:“倪卿,你把这几个字交给张绍和,这是朕邀请他的诚意。”
朱由检说完转身匆匆逃离了,这个让他有些尴尬的场所。倪元璐低着头,弯腰躬身送离崇祯之后,才把目光转到了桌案摆放着的宣纸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倪元璐的目光顿时凝固了,口下意识的读了出来。
他在宣纸前站了许久,才脸色凝重的把纸张卷了起来。他知道,看到这副字的张绍和,想不京也难了,否则这位仁兄的名声算是毁了。
出了门口之后,王承恩才小声询问道:“陛下,今天想要同那个省的商人代表先会谈呢?”
朱由检停下了脚步,想了想说道:“先同浙江的商人代表们谈谈。”
会同馆的小吏顿时走前,替崇祯带路走向浙江商人代表们的会场。
面对着这些浙江商人代表们,朱由检想了半天,都不觉得自己能够画一个大饼引诱他们支持自己。
浙江人从来不是遵守规则的典范,如果规则妨碍了他们,他们总是能够找到绕过规则行事的捷径。
但是他们又同晋商不同,他们具有爱国心,很少会出现为了金钱连同胞都能出卖的商人。
浙江地方虽小,但是各地区的民众气质却大不相同。不过这次京的商人代表,却都是环绕钱塘江地区的商人们。
朱由检听了一遍这些商人们的诉苦,便很明白的知道,这些商人并不是拒绝缴税,而是拒绝缴纳没有任何回报的税收。
他想了一会之后,决定还是同这些商人们,做一次老实的交谈。
“朕刚刚听过了,各位讲述的不缴税的理由,那么朕也谈谈为什么各位要支持朝廷征税的理由。
钱塘江潮是天下第一大潮,壮观景色天下无。朕听说,每年大潮之时也是两岸百姓提心吊胆之日。唯恐大潮冲垮河堤,淹没两岸的良田。
诸位都是浙江人,听闻还都是居住在钱塘江两岸居多,难道对此无动于衷吗?”
宁波商人孙春阳顿时开口说道:“我等身家都在此处,怎么敢不心呢?每年修筑海塘,我等都是出钱出力的。”
朱由检笑了笑说道:“修建捍海塘,靠土塘可不够。想要抵御钱塘江大潮,只有修建石塘,还要在石塘之外再设置防波堤。只有这样,才不用年年修塘,却又年年溃堤。”
孙春阳眼睛顿时一亮的说道:“莫非陛下说的是昔日浙江水利佥事黄光升创造的五纵五横鱼鳞石塘构筑法?”
另一位商人立刻打断了他说道:“鱼鳞石塘之法虽好,但是每丈石塘,造价高达300两啊。”
https:///html/book/46/46070/l
正在思考对策的徐从治,被官知县吵闹的头昏脑涨,他不由发怒的呵斥道:“顺义县,给自己留些读书人的体面。看看你现在的样子,像什么话?”
徐从治的发怒,顿时让官知县收住了哭声,他披头散发的瘫坐在地,口喃喃说道:“三族以内,三代之,不能参与科举,吾族脉断矣。脉一断,三代之后吾家同乡野村夫还有什么区别?”
看到官知县如颠似狂的模样,徐从治也是头疼。他当然能够理解顺义县的心情,这个时代免去官职倒是没有什么,只要能够保住士人的身份,回乡后并不会失去特权的地位。
但是皇帝这种株连扩大的方式,却是要把顺义县从士绅阶层内整个驱逐出去。没有了士绅身份的保护,官的家族相信很快会变成家乡其他士绅的猎物。
从皇帝的做法,徐从治嗅到了一丝危险的味道。皇帝如此对待顺义县,内阁居然拟旨通过了,这起码说明内阁和皇帝在土地改制一事达成了共识。
如果他这么任由皇帝把自己踢到远处去,恐怕他的仕途也到此为止了,这显然不是他想要的结局。
看着陷入发呆状况的官知县,徐从治咬了咬牙说道:“赶紧站起来,现在还不是放弃的时候,我们还有翻身的机会。”
官知县顿时回魂了一般,一咕噜爬起来走到了徐从治面前直勾勾的看着他说道:“参政大人,究竟还有什么机会?”
徐从治脸色狰狞的说道:“我们原本只是反对陛下用锦衣卫治国,不是反对土地改制。既然陛下处置了锦衣卫,我们自当应该书赞成土地改制。”
官知县听了顿时有些愕然,他不得不小心提醒道:“参政大人,我们已经得罪了锦衣卫,现在再书支持土地改制,那不是连士绅们都得罪了…”
徐从治横了他一眼说道:“我们为士绅们得罪了锦衣卫,然而现在他们能保得住我们吗?朝廷的衮衮诸公居然任由皇帝发下了这种旨意,这显然是打算抛弃我们了。
都到了这个地步了,我们难道不需要给自己找一条出路吗?如果你不愿意,那当本官没说好了。”
官知县顿时拦住了想要离去的徐从治前面,面带讨好的说到:“下官一切都听大人的…”
涿州独鹿山房,原东阁大学士冯铨的家宅,这位年仅33岁的大学士,因为党附魏忠贤,30岁不到进入了内阁。却又因为弄权和好财物,被魏忠贤赶回了家。
不过冯铨并没有放弃,返回朝的努力。听说了来涿州巡视的许显纯后,他今天特地在家设宴招待,希望能从这位口了解朝内情,试图找到自己起复的路子。
当宴席结束,送走许显纯之后,他心里已经打好了向皇帝疏的腹稿了。第二天,一封热情洋溢支持土地改革的疏,从冯铨的府邸发往京城通政司了。
这天在会同馆内,按照安排好的行程,崇祯召见了倪元璐。朱由检单刀直入的对他发问道:“朕昨晚已经看过了那本,撰写者张燮是何方人士?现在在那?”
倪元璐心里松了口气,新皇登基之后,不喜欢四书五经,也不亲近东林党人。
听任阉党余孽们控制朝政,又喜欢同工匠们为伍。看起来,先帝更像是一个昏君的典范。
但是新皇和先帝有所不同的是,崇祯居然办了一份报纸为自己说话。原本控制在清流手的舆论,倒是被这报纸分走了大半影响力。
特别是在京畿地区,人们了解朝政的方式,已经从邸报转向了报纸。
东林党人虽然很想把这份报纸纳入礼部的管辖之下,但是几次提出要求都被皇帝拒绝了。
之后,东林党人想要自己办理一份报纸,但是却又被东厂改组后的新闻检查司给拦住了。
原本东林党人随意找几名言官监生放出流言,能掀起一场京城舆论风波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倪元璐觉得,这样下去,连舆论都掌握不了的东林党人,更加难以对崇祯施加影响了。
因此,他们有必要改变行事的方式,接近并赢取皇帝的信任,从而改变现在东林党在朝不利的局面。
倪元璐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崇祯喜欢亲近的人员,都是讲究经世致用的人物,如徐光启、孙承宗等人。
孙承宗虽然也算是东林党人,但却不喜欢参与党争,也不愿意为东林党人张目。
倪元璐考虑了半天,决定向皇帝推荐张燮这位实学家,以迎合皇帝对于海外各国的兴趣。
倪元璐的猜测非常准确,崇祯果然对的作者起了兴趣。他一五一十的像崇祯介绍了,作者张燮的个人情况。
“按照倪卿所说,当初何乔远推荐过张燮入朝编修,但是他却力辞不。看来这是一个类似于隐士的人物,倪卿真的能邀请他京吗?”朱由检沉吟了半天,向他问道。
倪元璐恭敬的回答道:“张绍和虽然淡泊名利,厌恶党争,不过他同黄石斋、何乔远交好,臣想通过这两人去劝说,应当有七、八成把握。”
朱由检看着倪元璐想了一会,便开口说道:“也罢,这件事交给倪卿去办。你便和他说,朕设立的海军学校尚缺一校长,他若是愿意京,朕虚位以待。”
倪元璐并不关心皇帝会给张燮安排什么职务,他只是想通过推荐张燮一事,能够获得崇祯的信任而已。
因此,对于崇祯给张燮安排的海军校长的职位,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倪元璐正准备告退,去找黄道周商议如何劝说张燮京时,朱由检却叫住了他说道:“既然是邀请学者,那么朕也写几个字表示下诚意,免得这位张绍和继续推辞。”
朱由检说这句话的时候,信心满满。但是当王承恩伺候好了笔墨,面对空白一片的宣纸,朱由检才发觉自己并没有挥笔而的作能力。
替自己挖了坑,却填不下去,这场面有些尴尬了。知道崇祯才能的王承恩低着头使劲的磨墨,好似同手的一块墨有仇一样。
而倪元璐等人还在期待着崇祯会写出一篇什么章来,朱由检僵住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两句话。
他毫不犹豫的写了两行字,然后丢下毛笔说道:“倪卿,你把这几个字交给张绍和,这是朕邀请他的诚意。”
朱由检说完转身匆匆逃离了,这个让他有些尴尬的场所。倪元璐低着头,弯腰躬身送离崇祯之后,才把目光转到了桌案摆放着的宣纸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倪元璐的目光顿时凝固了,口下意识的读了出来。
他在宣纸前站了许久,才脸色凝重的把纸张卷了起来。他知道,看到这副字的张绍和,想不京也难了,否则这位仁兄的名声算是毁了。
出了门口之后,王承恩才小声询问道:“陛下,今天想要同那个省的商人代表先会谈呢?”
朱由检停下了脚步,想了想说道:“先同浙江的商人代表们谈谈。”
会同馆的小吏顿时走前,替崇祯带路走向浙江商人代表们的会场。
面对着这些浙江商人代表们,朱由检想了半天,都不觉得自己能够画一个大饼引诱他们支持自己。
浙江人从来不是遵守规则的典范,如果规则妨碍了他们,他们总是能够找到绕过规则行事的捷径。
但是他们又同晋商不同,他们具有爱国心,很少会出现为了金钱连同胞都能出卖的商人。
浙江地方虽小,但是各地区的民众气质却大不相同。不过这次京的商人代表,却都是环绕钱塘江地区的商人们。
朱由检听了一遍这些商人们的诉苦,便很明白的知道,这些商人并不是拒绝缴税,而是拒绝缴纳没有任何回报的税收。
他想了一会之后,决定还是同这些商人们,做一次老实的交谈。
“朕刚刚听过了,各位讲述的不缴税的理由,那么朕也谈谈为什么各位要支持朝廷征税的理由。
钱塘江潮是天下第一大潮,壮观景色天下无。朕听说,每年大潮之时也是两岸百姓提心吊胆之日。唯恐大潮冲垮河堤,淹没两岸的良田。
诸位都是浙江人,听闻还都是居住在钱塘江两岸居多,难道对此无动于衷吗?”
宁波商人孙春阳顿时开口说道:“我等身家都在此处,怎么敢不心呢?每年修筑海塘,我等都是出钱出力的。”
朱由检笑了笑说道:“修建捍海塘,靠土塘可不够。想要抵御钱塘江大潮,只有修建石塘,还要在石塘之外再设置防波堤。只有这样,才不用年年修塘,却又年年溃堤。”
孙春阳眼睛顿时一亮的说道:“莫非陛下说的是昔日浙江水利佥事黄光升创造的五纵五横鱼鳞石塘构筑法?”
另一位商人立刻打断了他说道:“鱼鳞石塘之法虽好,但是每丈石塘,造价高达300两啊。”
https:///html/book/46/46070/l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挽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挽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