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挽明 第一卷 惨淡经营 第293章 内阁议事

第一卷 惨淡经营 第293章 内阁议事

目录:挽明| 作者:燕西风| 类别:历史军事

    华殿的内阁会议室内,内阁诸学士和几名秘书正围坐在一张长桌的两侧,首辅黄立极正坐在崇祯的左手,拿着一份件念叨着。请大家搜索看最全!的小说!

    黄立极念叨的,是今天内阁会议的几项议事内容。其最主要的一项,便是讨论如何迎接,得胜归来的孙承宗等将帅。

    崇祯元年并不是一个好年头,西北各省及京畿之地旱灾,浙江杭嘉湖平原水灾,京城地震,西南奢安之乱,西北流民起兵,河南百姓闹事,察哈尔部西迁兵压大同关外。

    即便是难得有两个好消息,招安了东南沿海的十八芝海盗团伙,又同辽东的后金达成了合议,那也不过是朝廷给自己脸贴金。只要是明眼人,一眼看穿了,这不过是朝廷委曲求全的结果。

    辽东的后金国同朝廷签署的和议,墨迹尚未干,便已经派人前往了宽甸附近,图谋大明驻扎在皮岛的东江镇了。

    而在关外为大明守门的蒙古36部,因为不愿意接收明朝赈济时提出的附带政治要求,倒有19个部落带着自家生口投奔了沈阳。而后金根本无视同明朝达成的和议,欣然接收了这些蒙古部族。由此可见,后金同明朝签署的和议并无多少诚意。

    不过现在,朝廷终于有了一个真正的好消息,可以用来给崇祯元年润色一下,好让天下人觉得,新皇登基还是有些新气象的。

    在过去几天内,孙承宗率军击败关外蒙古人的战绩,已经被朝廷提到了同于谦击败也先保住了神京一役相提并论的高度。

    这样的宣传自然是挺让大明百姓大涨志气的,但是随着京城百姓对于孙承宗等将帅的敬仰之情高企,内阁也遇到了另一个麻烦,便是如何对待这只得胜还朝的胜利之师。

    京城百姓对这只胜利之师的热情如此高涨,再按照内阁之前安排的迎接规格,便有些过低了。但是想要提到多高的迎接规格,让什么人代表朝廷去迎接得胜的将帅,便成了一个难题。

    孙承宗作为天启的老师,原本地位较超然。如果内阁这次再抬高他的地位,算是黄立极也有些担心,孙承宗会不会此压住了内阁一头,从军事转向政事,干预内阁处理朝政的权力。

    黄立极向崇祯提出了这个问题之后,便小心的注意着崇祯的脸色,看看这位少年皇帝会作出什么样的决定。

    朱由检沉默了一会,便对着内阁诸臣问道:“那么黄先生同各位先生,觉的由谁来代表朝廷迎接孙先生较好呢?”

    张瑞图不以为然的说道:“此次孙总长带领大军击败了林丹汗,的确是少有的大捷,但是这等大捷也未必能同李成梁昔日的胜绩相。

    既然昔日李成梁得胜之后入京面圣并无特殊,那么这接待孙总长一事,我看也用不着特殊对待,还是照旧例为好。”

    施鳯来看了崇祯一眼,发觉皇帝听了这话便皱起了眉头,他便赶紧反驳道:“这是此一时,彼一时。昔日李大帅在时,辽东尚有精兵强将,建奴无反叛之意,大明内地也无纷起的民变,各地尚算风调雨顺。

    但是今日,我大明内忧外患,边关尽是疲兵庸将,各地又灾害频发,国库更是干净的可以饿死老鼠了。

    孙铠阳值此紧要关头击败了包藏祸心的林丹汗,正是卫我大明社稷,让天下百姓以喘息之机的一战。如果这样有意义的胜利,朝廷都要视而不见的话,今后朝廷还能指使的动这些边军大帅吗?

    臣以为,孙铠阳此战获胜不容易,陛下应当厚待之,以振奋边关大将对于朝廷的忠义之心。”

    “祖宗制定各种典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让后世子孙遵守的,而不是用来随意破坏的。若是我等随意破坏了典章制度,今后边将大帅和地方督抚还会尊重朝廷的权威么?”张瑞图毫不留情的反驳道。

    施鳯来一时语塞,其他阁臣也面面相窥,不知道该选择哪一方的立场,因为崇祯同首辅两人都没有发声。

    黄立极看一眼面红耳赤的施鳯来,突然开口拦住了张瑞图继续质问下去。他斟词酌句的对着崇祯说道:“不管是张长公还是施存梅,两人虽然意见相左,但也都是为了朝廷考虑。只不过一个着眼于朝廷今后的局面,一个把目光放在了现在而已。

    老臣以为,这两人的意见都有可取之处,但是如何决断,还是应该由陛下来判断。算陛下超出规格迎接孙总长也没什么,毕竟恩出于啊。”

    朱由检闪烁了下眼睛,便微笑着说道:“今年这么多糟心的事,难得有件让天下人开心的事,不如破一破规矩好了。

    孙总长和总参谋部的官员们殚心竭虑,为我大明赢得了这场胜仗,欢迎仪式搞得隆重一些也是理所应当。

    朕以为,不仅仅要提高迎接得胜之军的规格,也要让京城百姓们好好瞻仰一番胜利之军的军容。这样今后再有什么挫折,京城百姓心里总还有个念头,不会人云亦云,搞乱京城的日常生活。

    黄先生和朕自然是不能去迎接的,不过阁臣内选一位先生,带着武百官去城十里迎接下,倒是无妨。这人选么,由黄先生来定夺好了。

    另外让顺天府组织京城百姓和各小学、大学、军校学生们,在德胜门到小教场的路列队欢迎。

    此次的迎接仪式,既要让返回京城的军人感到荣誉,也要让京城百姓接受下教育,让他们明白京城安逸的生活不是天掉下来的,而是大明军队的将士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对于崇祯的选择,黄立极也只能在心里叹了口气。虽然他心里并不赞成崇祯的决定,但是他却更不愿意,在现在这个时间同皇帝出现冲突。

    孙承宗击败蒙古人的胜绩,不仅仅给他个人带去了巨大的声望,同时也顺便给崇祯收揽了不少人心。毕竟在过去的几个月内,朝官员包括内阁诸臣在内,要么不看好这次战争,要么希望速战速决,不要让这只大军集结在大同附近拖延不战浪费粮食。

    是崇祯独自顶住了这些言官的书,对于言官们提出的撤兵论充耳不闻,又坚决反对速战速决的论调,坚持把这场战争拖到有利于明军的节点才进行决战。

    由于崇祯在反驳这些错误的言论时,往往会全刊登在大明时报,因此当传来了胜利消息的时候,朝官员一时也无法把自己同这场胜利挂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崇祯收割了这场胜利带来的声望。

    原本在崇祯提出同后金议和,对河南、山西、陕西几省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名声便在民间毁誉参半。但是现在借着这场胜利,独立主战的小皇帝,在百姓心里倒是有了一丝明君的气象了。

    黄立极自己知道自己的事,作为过往同魏忠贤往来甚密的他,在南方士人口碑一向是阉党余孽,现在则是蒙蔽圣的奸相。

    东林党人和那些南方的官僚士绅,在蛰居了一年后,认为他们已经看清楚了崇祯的脾性。这位皇帝虽然对于东林党人依然印象不佳,但却还是能够容忍东林党人在朝有所作为的。

    不过朝北人出身的官僚占据着各处要职的局面,已经让这些南方士子们越来越不耐烦了。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崇祯有意为之的局面。

    刚刚登基的少年皇帝连字都认不齐,更何况是人。这显然是黄立极这些阉党余孽蒙蔽崇祯,在六部安插私人,打击南方士人的阴谋。

    当然,不管是东林党人还是南方士子,在数次直接攻击黄立极未果之后,终于开始意识到,只要崇祯还愿意信任黄立极,他们无法把朝北人的首领黄立极,赶下首辅的位置。

    而只要黄立极还在首辅的位置,东林党人便很难翻过,被魏忠贤、黄立极联手制造的针对东林党和南方士人的冤案。

    于是现在的京城,东林党人控制的舆论便开始悄悄起了变化,原本批评崇祯擅自更改祖制的言论少了,攻击黄立极以权谋私,大肆提拔自己亲信的章开始多了起来。

    老于世故的黄立极,自然清楚,这是有人想要在崇祯心里埋下对他的怀疑,借此拆散他现在和崇祯之间的默契关系。

    知道了这一点的黄立极,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在众人面前暴露出,他同皇帝之间有意见分歧的状况。虽然他担心孙承宗在朝的影响力增加,但现在却不是阻挡崇祯想要行使权力的好时机。

    黄立极对着崇祯点了点头,便说道:“那么此事便按照陛下的意思去办好了,臣以为这迎接的事务不妨交给钱学士和顺天府去办理好了。诸位以为如何?”

    看着首辅扫过来的目光,各位阁臣并无反对的意思,连之前极力反对的张瑞图也保持了沉默。

    接着黄立极便说到了第二件事,“…自从推行了新官制改革之后,各地县衙便空出了3、4千官位来。

    而工部和户部两部,因为部门进行职能细分,编制几乎扩张了3倍,现在都是数百人的大部门了。

    但是现在吏部可供挑选的选官,也不过数百人而已。而根据之前颁发的官员选任办法,这些选官必须要培训数个月才能前往新部门任职。

    因此现在朝廷枢加各地官府,都出现了人手不足的问题。臣以为,要么缩短官员培训时间,要么暂时降低选任官职的要求,否则新政将会造成下不畅,朝廷颁发的政令难以落实的情形…”

    https:///html/book/46/46070/l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挽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挽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