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惨淡经营 第317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目录:挽明| 作者:燕西风| 类别:历史军事
当崇祯当着众人的面,第一次讲起他为什么把国子监改成燕京大学的缘由时,200余名来自燕京大学的学生们都听的非常认真。品書網
虽说刚刚在长安左门外,皇帝一出来称呼他们为大明未来之栋梁,但是这些学生们也只是把皇帝的话语当做了对他们的精神鼓励而已。
虽说国子监改成燕京大学之后,对于招收入校的学生要严格了许多,而且还采用了固定学期及留级制度,但是大多数的学生们并不以为,他们自己的未来有多光明。
大明立国200多年来,科举制艺已经深入人心,只有那些从千军万马的士子拼杀出来的进士,才可算的是大明真正的栋梁。
而采用了其他方式进入仕途的官员,始终都会被视为旁门左道,即便是能力再出众,也会被官员主流所排斥。这些非正途出身的官员不仅在晋升速度无法同科举出身的官员相,连升的空间也会遇到看不见的天花板。
所以,虽然燕京大学的学生们在这次事件是绝对的主力,但是领导人却推让给了燕台十子之盟的张、夏、王、杨等人。这便是因为,燕台十子之盟不仅在今次的会试出了几名进士,便是剩下的士子虽然一时落选,但是章制艺并不差于举的士子,他们不只是欠缺了几分运气罢了。
在这些未来进士的面前,不管是京告状的河南士子,还是他们这些燕京大学的学生,自然只能退避一时,为之摇旗呐喊了。
不过现在皇帝对着他们说起建立燕京大学的愿望时,那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终于让许多燕京大学的学生们明白了过来,皇帝对他们的态度,和对其他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虽说,现在大家都认为,考了科举,金榜题名的进士们是皇帝的臣子,也是未来大明的治国精英。
但是显然崇祯并不这么认为,他话里话外是想要让这些燕京大学的学生们知道,燕京大学迟早会恢复到成祖皇帝时的盛况,只有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他所需要的国之干臣。
感觉敏锐的学生心大为窃喜,而迟钝一些的学生也同皇帝亲近了许多。在崇祯这番话说完之后,原本这些倾慕燕台十子之盟社员才学的学生们,不自觉的把对燕台十子之盟的仰慕,转化为了对皇帝的崇敬感。
在崇祯的夸奖期许之下,这些学生们的心里终于生出了几分,要如何让自己成为皇帝所描述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青年才俊的目标去了。
而原本学生们自认要低燕台十子之盟社员一等的畏怯情绪,现在大多也消失不见了。既然皇帝这么看好他们,他们也不能再把自己置于某些连进士都没的士子之下了,在向皇帝书这件事,他们应该是地位平等的。
如果有了皇帝的称赞,他们还要对燕台十子之盟的成员唯唯诺诺,那么岂不是在当面打崇祯的脸么。要是因此被皇帝记在了心里,他们以后踏入仕途可要步步艰难了。
张溥和杨廷枢几人,大致是听懂了崇祯的意思,也感觉到了身边学生们情绪的波动。
他们明白自己对于这些学生们的控制,大约已经失去了大半。接下来只能指望,这些学生们还能激于对阉党的不满,继续站在他们这边。
不过他们隐隐觉得,在书之前他们乐观的估计,这些学生们今日会同他们共同进退的想法,已经不太可能实现了。
张溥、杨廷枢也只能在心里叹息不已,今日的书行动估计要以虎头蛇尾而告终了。他们两人并不认为是计划出了问题,他们倒是觉得,这完全是皇帝没有给他们说话的机会。
张溥其实倒是很有自信,只要皇帝见面时能给他一个说话的机会,他必然能以自己的口舌打动旁观者。即便皇帝再对他们不满,今日的书也会有一个漂亮的结局。
但是现在偏偏遇到了怪事,从皇帝走出长安左门之后,一直没有让他这个书士子们推选出来的领袖说话,一直打乱着这些士子们预想应答的节奏。
先是缓和了在长安左门外士子的对抗情绪,接着又引走了那些抗争情绪最为激烈的河南士子,现在又极力笼络着人数最多,也是情绪变化最为快速的燕京大学学生们。
张溥在默默的看着崇祯发挥的同时,脑海也闪过了这么一句话,分而击之。
不提张溥等人的失落,朱由检同这些学生们的交流终于到了尾声,他这才总结的说道。
“…诸位在大学里也应当学过实践论了,那么你们应当明白一个道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朕觉得还要加一句话,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诸位是大明未来的栋梁,你们迟早有一天会走仕途,成为治理一方百姓的官员。
那么你们在治理地方的时候,要怎么才能下一个正确的判断,解决地方所遇到的问题呢?
朕以为,只有老老实实的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亲自去调查问题形成的原因、过程,然后集思广益,才能正确的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要盲目的按照书本的语句去解决问题,那是教条主义。也不要随意的用过往的经验去判断,那是经验主义。用这两种主义去办事,是要犯错误的。
只有把客观存在的事实搞清楚,把事物的内部和外部联系弄明白,才能从找出解决问题、符合实际需要的办法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
这是朕希望同诸位共勉的道理。”
燕京大学的学生欧阳斌元眼珠子转了转,不由开口说道:“陛下刚刚所言,实在是让我等收益匪浅。
不过这许显纯、杨所修两人在河南侵害士绅之事,有李信、郑廉等河南士人亲口证明,这算不算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呢?
凤阳镇守官魏忠贤调守陵官兵约六千人,跑出了皇陵的范围,这恐怕也是事实吧?学生以为…”
欧阳斌元洋洋洒洒的说了一通,崇祯始终面带微笑的听完了他说的话,这才回道:“苏轼昔日作,朕记得其有一句话: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你刚刚所说的事情,有那一件是你亲眼看到的呢?你所说的事情,不过都是别人那里听来的传闻罢了。
古人都知道,积毁成山,三人成虎。难道朕还不如古人吗?”
欧阳斌元稍一语塞,便正容说道:“陛下所言自然是正确的,但是学生观李信等人都是赤诚君子,应当不会编造谎言欺瞒陛下和朝廷。”
朱由检点了点头,顺势说道:“是啊,正因为朕觉得他们是可信的,所以朕才会要求他们写下事实依据,然后派人去调查啊。否则的话,朕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欧阳斌元终于默然了,围在他身边的几名燕京大学学生,也不由纷纷点头,似乎认同了崇祯的说法。
另一边的燕台十子之盟成员,听到这里似乎也有了一些分歧,如王崇简等京城士子,看到今日书似乎已经无法成事,也不由打起了退堂鼓。
他们原本是想要挟持燕京大学的学生,同朝的阉党正面对抗,不管成于不成,他们的名声都会因此而流传天下。而有这些燕京大学的学生参与,即便是激怒了皇帝,最后也不会落下很重的处分。
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些学生毕竟年轻,三言两语被崇祯忽悠了。完全没有昨日聚会时,声称要同阉党誓死一博的气势。
如果没有了这些学生们在旁边的摇旗呐喊,让他们这些人去挑战执掌朝政的阉党,那简直是自己作死了。
黄立极这样的内阁首辅不好出手对付数百名士子的一时义愤,但是对付一个2、30人的人结社,却不会有任何顾忌。
但是他们私下还没讨论出个结论,这边夏允彝已经忍不住插嘴说道:“陛下如何知道,这派下去调查的人员,不会同许显纯、杨所修等人同流合污呢?
如今朝执政的,不都是当初奉迎魏忠贤的那些官员吗?如果他们之间互相包庇,陛下又能听到什么样的调查报告呢?
陛下身边围绕的,如今尽是些心口皆非的小人,天下臣民的心声又如何能够真正的传入到陛下的耳去呢?
学生还请陛下亲君子而远小人,把昔日魏忠贤一党从朝尽数驱逐出去,天下百姓才会安宁啊。”
看到夏允彝突然站起来,不管不顾的向皇帝直接进谏,完全不看风头火势,燕台十子之盟的成员顿时都脸色大变。
夏允彝平日在社内表现的一向刚直不阿,虽然有些人不喜欢,但是看在他出身江南名门的背景,也没人会出头去告诫他,反而还会称赞两句。
但是现在这个局面下,他突然跳出来说这番话,有些让人进退两难了。
首先燕京大学的学生们士气已堕,即便是他们攻击朝的阉党,也未必能得到多少有力的支持,反而会让燕台十子之盟被阉党嫉恨下了。
但是,如果他们现在不起来支持夏允彝,这燕台十子之盟往日结社时说的豪言壮语岂不成了笑话。一时之间,这些社员们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https:///html/book/46/46070/l
虽说刚刚在长安左门外,皇帝一出来称呼他们为大明未来之栋梁,但是这些学生们也只是把皇帝的话语当做了对他们的精神鼓励而已。
虽说国子监改成燕京大学之后,对于招收入校的学生要严格了许多,而且还采用了固定学期及留级制度,但是大多数的学生们并不以为,他们自己的未来有多光明。
大明立国200多年来,科举制艺已经深入人心,只有那些从千军万马的士子拼杀出来的进士,才可算的是大明真正的栋梁。
而采用了其他方式进入仕途的官员,始终都会被视为旁门左道,即便是能力再出众,也会被官员主流所排斥。这些非正途出身的官员不仅在晋升速度无法同科举出身的官员相,连升的空间也会遇到看不见的天花板。
所以,虽然燕京大学的学生们在这次事件是绝对的主力,但是领导人却推让给了燕台十子之盟的张、夏、王、杨等人。这便是因为,燕台十子之盟不仅在今次的会试出了几名进士,便是剩下的士子虽然一时落选,但是章制艺并不差于举的士子,他们不只是欠缺了几分运气罢了。
在这些未来进士的面前,不管是京告状的河南士子,还是他们这些燕京大学的学生,自然只能退避一时,为之摇旗呐喊了。
不过现在皇帝对着他们说起建立燕京大学的愿望时,那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终于让许多燕京大学的学生们明白了过来,皇帝对他们的态度,和对其他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虽说,现在大家都认为,考了科举,金榜题名的进士们是皇帝的臣子,也是未来大明的治国精英。
但是显然崇祯并不这么认为,他话里话外是想要让这些燕京大学的学生们知道,燕京大学迟早会恢复到成祖皇帝时的盛况,只有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他所需要的国之干臣。
感觉敏锐的学生心大为窃喜,而迟钝一些的学生也同皇帝亲近了许多。在崇祯这番话说完之后,原本这些倾慕燕台十子之盟社员才学的学生们,不自觉的把对燕台十子之盟的仰慕,转化为了对皇帝的崇敬感。
在崇祯的夸奖期许之下,这些学生们的心里终于生出了几分,要如何让自己成为皇帝所描述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青年才俊的目标去了。
而原本学生们自认要低燕台十子之盟社员一等的畏怯情绪,现在大多也消失不见了。既然皇帝这么看好他们,他们也不能再把自己置于某些连进士都没的士子之下了,在向皇帝书这件事,他们应该是地位平等的。
如果有了皇帝的称赞,他们还要对燕台十子之盟的成员唯唯诺诺,那么岂不是在当面打崇祯的脸么。要是因此被皇帝记在了心里,他们以后踏入仕途可要步步艰难了。
张溥和杨廷枢几人,大致是听懂了崇祯的意思,也感觉到了身边学生们情绪的波动。
他们明白自己对于这些学生们的控制,大约已经失去了大半。接下来只能指望,这些学生们还能激于对阉党的不满,继续站在他们这边。
不过他们隐隐觉得,在书之前他们乐观的估计,这些学生们今日会同他们共同进退的想法,已经不太可能实现了。
张溥、杨廷枢也只能在心里叹息不已,今日的书行动估计要以虎头蛇尾而告终了。他们两人并不认为是计划出了问题,他们倒是觉得,这完全是皇帝没有给他们说话的机会。
张溥其实倒是很有自信,只要皇帝见面时能给他一个说话的机会,他必然能以自己的口舌打动旁观者。即便皇帝再对他们不满,今日的书也会有一个漂亮的结局。
但是现在偏偏遇到了怪事,从皇帝走出长安左门之后,一直没有让他这个书士子们推选出来的领袖说话,一直打乱着这些士子们预想应答的节奏。
先是缓和了在长安左门外士子的对抗情绪,接着又引走了那些抗争情绪最为激烈的河南士子,现在又极力笼络着人数最多,也是情绪变化最为快速的燕京大学学生们。
张溥在默默的看着崇祯发挥的同时,脑海也闪过了这么一句话,分而击之。
不提张溥等人的失落,朱由检同这些学生们的交流终于到了尾声,他这才总结的说道。
“…诸位在大学里也应当学过实践论了,那么你们应当明白一个道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朕觉得还要加一句话,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诸位是大明未来的栋梁,你们迟早有一天会走仕途,成为治理一方百姓的官员。
那么你们在治理地方的时候,要怎么才能下一个正确的判断,解决地方所遇到的问题呢?
朕以为,只有老老实实的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亲自去调查问题形成的原因、过程,然后集思广益,才能正确的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要盲目的按照书本的语句去解决问题,那是教条主义。也不要随意的用过往的经验去判断,那是经验主义。用这两种主义去办事,是要犯错误的。
只有把客观存在的事实搞清楚,把事物的内部和外部联系弄明白,才能从找出解决问题、符合实际需要的办法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
这是朕希望同诸位共勉的道理。”
燕京大学的学生欧阳斌元眼珠子转了转,不由开口说道:“陛下刚刚所言,实在是让我等收益匪浅。
不过这许显纯、杨所修两人在河南侵害士绅之事,有李信、郑廉等河南士人亲口证明,这算不算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呢?
凤阳镇守官魏忠贤调守陵官兵约六千人,跑出了皇陵的范围,这恐怕也是事实吧?学生以为…”
欧阳斌元洋洋洒洒的说了一通,崇祯始终面带微笑的听完了他说的话,这才回道:“苏轼昔日作,朕记得其有一句话: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你刚刚所说的事情,有那一件是你亲眼看到的呢?你所说的事情,不过都是别人那里听来的传闻罢了。
古人都知道,积毁成山,三人成虎。难道朕还不如古人吗?”
欧阳斌元稍一语塞,便正容说道:“陛下所言自然是正确的,但是学生观李信等人都是赤诚君子,应当不会编造谎言欺瞒陛下和朝廷。”
朱由检点了点头,顺势说道:“是啊,正因为朕觉得他们是可信的,所以朕才会要求他们写下事实依据,然后派人去调查啊。否则的话,朕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欧阳斌元终于默然了,围在他身边的几名燕京大学学生,也不由纷纷点头,似乎认同了崇祯的说法。
另一边的燕台十子之盟成员,听到这里似乎也有了一些分歧,如王崇简等京城士子,看到今日书似乎已经无法成事,也不由打起了退堂鼓。
他们原本是想要挟持燕京大学的学生,同朝的阉党正面对抗,不管成于不成,他们的名声都会因此而流传天下。而有这些燕京大学的学生参与,即便是激怒了皇帝,最后也不会落下很重的处分。
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些学生毕竟年轻,三言两语被崇祯忽悠了。完全没有昨日聚会时,声称要同阉党誓死一博的气势。
如果没有了这些学生们在旁边的摇旗呐喊,让他们这些人去挑战执掌朝政的阉党,那简直是自己作死了。
黄立极这样的内阁首辅不好出手对付数百名士子的一时义愤,但是对付一个2、30人的人结社,却不会有任何顾忌。
但是他们私下还没讨论出个结论,这边夏允彝已经忍不住插嘴说道:“陛下如何知道,这派下去调查的人员,不会同许显纯、杨所修等人同流合污呢?
如今朝执政的,不都是当初奉迎魏忠贤的那些官员吗?如果他们之间互相包庇,陛下又能听到什么样的调查报告呢?
陛下身边围绕的,如今尽是些心口皆非的小人,天下臣民的心声又如何能够真正的传入到陛下的耳去呢?
学生还请陛下亲君子而远小人,把昔日魏忠贤一党从朝尽数驱逐出去,天下百姓才会安宁啊。”
看到夏允彝突然站起来,不管不顾的向皇帝直接进谏,完全不看风头火势,燕台十子之盟的成员顿时都脸色大变。
夏允彝平日在社内表现的一向刚直不阿,虽然有些人不喜欢,但是看在他出身江南名门的背景,也没人会出头去告诫他,反而还会称赞两句。
但是现在这个局面下,他突然跳出来说这番话,有些让人进退两难了。
首先燕京大学的学生们士气已堕,即便是他们攻击朝的阉党,也未必能得到多少有力的支持,反而会让燕台十子之盟被阉党嫉恨下了。
但是,如果他们现在不起来支持夏允彝,这燕台十子之盟往日结社时说的豪言壮语岂不成了笑话。一时之间,这些社员们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https:///html/book/46/46070/l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挽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挽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