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国之路 第681章 诸王议事一
目录:挽明| 作者:燕西风| 类别:历史军事
营口城外的这一仗最终以清军的全面溃败而告终,本就因为两次失败而士气低落的清军,在主将洪尼喀昏迷之后更是再无半分抵抗的意志了。
事实上当洪尼喀昏迷之后,军中的满蒙士兵首先开始了逃亡,这一变故不仅让图鲁什等满人将领感到震惊,更是让还在坚守原地的汉人将领感到难以置信。
在这些前明军将领的记忆中,只有明军不战而逃的场面,何曾见过满洲兵这么四处逃窜过。满人和蒙人的带头逃亡,摧毁了这只清军最后保全自己的一丝希望。
既然满洲主子们都不愿意打了,这些投降的汉人将士又凭什么在再战斗下去呢。看着原本已经有些模样的阵列,因为个别满蒙士兵的逃亡而导致的全面溃散,图鲁什等满人将领也终于不用思考接下来这仗要怎么打了,大家且各自逃命去吧。
清军的崩溃来的过于突然,李佑率领的明军都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毕竟刚刚清军派出抵抗的小部队还是相当顽强的,如果本阵的清军也和刚刚的小部队这么顽强,李佑手中这两个排的兵力还不够一次进攻的。
因此,李佑虽然听从了军令向清军本阵继续进攻,但是却并没打算直接冲进清军阵列和数倍于己的敌军纠缠,他只是打算在外围进行牵制而已。
李佑的谨慎,使得明军无法将这只清军大部围歼于此,不过这倒是保全了他麾下部下的命。当他看着清军的阵列如同山崩一般垮塌之后,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判断出现了偏差,清军实际上已经再无抵抗的能力了。他这才修改了计划,命令各排分散追击。
明军一直追到清军大营外才鸣金收兵,当晚洪尼喀苏醒过来得知逃回军营的士兵还不到300人,气急攻心之下终于吐血而亡。
图鲁什等人都没有等到天色大亮,就找了一辆马车将洪尼喀的尸体草草装上,便带着营中剩下的200余士卒逃往了西面的耀州城。
耀州城距离营口约50里,在营口港未曾修建之前,这座小城才是控扼辽河口的屯兵重地。此外耀州城也处于盖州和海州两地的中间,距离两地皆为60里上下,是海州军支援盖州和复州的必经之地,可谓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交通要点。
营口的失陷,主将洪尼喀的亡故,很快就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送往了沈阳。虽说是八百里加急,但是当黄台吉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已经是营口沦陷的第三午后了。
接到消息之后,他便立刻召集沈阳城内的诸贝勒议事。自黄台吉登基改元之后,满清的中央政权进一步集权,国家政策都必须经过朝堂公论才能颁发实施下去。
但是唯有一点传统,黄台吉还没敢彻底推翻。那便是努尔哈赤时代建立的,凡是军国之事必先诸贝勒议之,接着是八旗众将议之,其他人基本没权利参与讨论军机大事。
和诸贝勒讨论的是这一仗要不要打,和八旗众将讨论的则是这一仗怎么打。由这一议事程序可知,满清实为新觉罗家的私产而不是什么满人之国,至于蒙古人和汉人就更加没份了。
往诸贝勒议事时虽然说不上气氛有多么融洽,但起码人人都还是会说上几句的,毕竟这可是新觉罗家的天下,谁也不想做亡国灭族之人。
但是今到场的诸贝勒却一个个都沉默不语,即便黄台吉点名询问,这些贝勒们也是说一些效忠汗王的废话。显然在莽古济格格死后,不少人终于意识到,眼下的满清已经不是新觉罗家的,而是大汗家的江山。
要是触怒了大汗,就是姓新觉罗也不能免死啊,而且死得还是这么凄惨。谁也不清楚在大汗平温和可亲的面具下面,到底有着一颗如何的虎狼之心。平里大汗对这位姐姐有多恭敬,下起手来就有多狠。
诸贝勒终于还是认怂了,在黄台吉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之前,谁敢擅自表明自己的态度呢。他们觉得自己既没有莽古济格格这么大的势力,和大汗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比莽古济格格更为亲密,大汗若是处置其他们来,估计更下得去手。
对于大政上出现这样的局面,黄台吉也觉得有几分尴尬。过去他总是嫌弃这些诸王贝勒在议事过于吵闹,丝毫没有顾及君臣之礼仪,实在是太不成体统了。
但是当大政上安静的像自家的后花园,大家不是一言不发就是说些不得罪人的客话时,他又觉得这样的一言堂,好似自己真的成为了孤家寡人一般,这让他很是不舒服。
不过在岳托外出领兵,多尔衮保持低调不发表意见,豪格又过于愚笨不知道该如何引导诸贝勒意见时,黄台吉也只好亲自下场了。
“尔等刚刚说的都是些废话,你们现在站的是天命汗所建的大政,是诸王议事之所在。听听你们刚刚自己说的那些话,可有半点同营口失陷的对策有关吗?
我要的是尔等说说,如何应对明军突袭营口造成的后果,不是听你们和我谈营口丢失应该追究谁的责任。责任问题,解决了明军,收回了营口,什么时候不可谈,非要浪费现在宝贵的议事时间?
睿亲王,你负责同明人交涉,为何明人会突然起兵偷袭我国城池?”
自从黄台吉不肯放他出沈阳去增援复州,而留在沈阳负责办理同明人的交涉后,多尔衮对这位汗兄就相当警惕起来了。他一边放弃了其他政务,专心负责处理同明人的交涉,以表示自己对于黄台吉指令的恭顺。一边则加强了同宫内几位后妃的联系,特别是刚刚产下了儿子的庄妃。
和其他贝勒不同,虽然一直颇受黄台吉的优待,但多尔衮心里很清楚,黄台吉不过是为了笼络自己后的两白旗,和借用自己来压制势力过大的岳托、豪格这一政治集团而已。
而且他和黄台吉之间还有着一个心结,是两人都难以面对解决的,那就是大妃阿巴亥之死。数年前的满城风雨,使得满人都在流传大妃乃是死于黄台吉之手,为的便是阻扰多尔衮兄弟接任汗位。
虽然这些流言很快就被黄台吉给打压了下去,连满人宗室都被处置了几个,但是他和黄台吉都不会去赌,对方已经忘记了这件事,从而对对方真心相待。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自的功绩,多尔衮对于两白旗的掌握也越来越稳固,但是他知道自己还是无法正面挑战黄台吉的。而随着他对于两白旗的掌握,黄台吉对于他的忌惮也会越来越大,总有一会酿成不可收拾的冲突。
见过了莽古尔泰和莽古济格格的下场之后,多尔衮意识到,想要让黄台吉容忍自己,就必须要让自己的存在变得对汗王有用处才行。
黄台吉是一个专讲功利思想的帝王,只要他觉得你对他有用处,哪怕是莽古尔泰这样的对手,他也会屈示好,联络交际以对付共同的政敌大妃阿巴亥。
但一旦你对他失去了作用,甚至还造成了威胁。就算是莽古济格格这样的血亲加姻亲,他也会毫不犹豫的下手清楚。
黄台吉现在抬举他,不过是因为笼络两白旗和抑制岳托、豪格政治集团的势力膨胀。但是一旦两白旗的力量超过了他的容忍限度,或是黄台吉找到了更加适合控制两白旗的人选,他自然也就成为了无用之人。
为了不至于被过河拆桥,多尔衮苦思冥想之下,总算是找到了一条保全自的道路,那就是从黄台吉的子嗣中下手。
黄台吉的儿子其实并不少,虽然成年而自领一旗的只有长子豪格,但是宫内还有数位儿子存在。比如十三岁的四子叶布舒、十一岁的五子硕塞、三岁的六子高塞、三岁的七子常舒、二岁的八子福临。
除了福临之外,其他儿子的生母地位都不高。而以多尔衮看来,黄台吉如果真要册立汗位继承人,其实只有福临才是最合适的。因为只有福临登上了汗位,才能把满清的国策满蒙一体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毕竟福临上流淌着科尔沁部的血脉,以这个份去统治蒙古人,更容易为蒙古人接受。
而福临的生母庄妃,同样不是什么泛泛之辈,在某种程度上她已经慢慢取代了自己的姑姑,成为了科尔沁部在沈阳的代言人。更不必提,他的姐姐海兰珠现在正在明国皇帝的后宫之内,这也是一个决定了大清未来是否能够同明国和平共处的一线希望。
黄台吉现在固然掌控着大清的政权,但是黄台吉的实力大多来自于盟友和大清内部的权力平衡,他个人的力量还未能达到为所为的地步,除非他能够完全不在乎满清是否存在下去。
所以当多尔衮和永福宫庄妃结盟,成为了福临的支持者之后,黄台吉也就会投鼠忌器,不会轻易下手收拾这位年轻的弟弟了。
事实上当洪尼喀昏迷之后,军中的满蒙士兵首先开始了逃亡,这一变故不仅让图鲁什等满人将领感到震惊,更是让还在坚守原地的汉人将领感到难以置信。
在这些前明军将领的记忆中,只有明军不战而逃的场面,何曾见过满洲兵这么四处逃窜过。满人和蒙人的带头逃亡,摧毁了这只清军最后保全自己的一丝希望。
既然满洲主子们都不愿意打了,这些投降的汉人将士又凭什么在再战斗下去呢。看着原本已经有些模样的阵列,因为个别满蒙士兵的逃亡而导致的全面溃散,图鲁什等满人将领也终于不用思考接下来这仗要怎么打了,大家且各自逃命去吧。
清军的崩溃来的过于突然,李佑率领的明军都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毕竟刚刚清军派出抵抗的小部队还是相当顽强的,如果本阵的清军也和刚刚的小部队这么顽强,李佑手中这两个排的兵力还不够一次进攻的。
因此,李佑虽然听从了军令向清军本阵继续进攻,但是却并没打算直接冲进清军阵列和数倍于己的敌军纠缠,他只是打算在外围进行牵制而已。
李佑的谨慎,使得明军无法将这只清军大部围歼于此,不过这倒是保全了他麾下部下的命。当他看着清军的阵列如同山崩一般垮塌之后,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判断出现了偏差,清军实际上已经再无抵抗的能力了。他这才修改了计划,命令各排分散追击。
明军一直追到清军大营外才鸣金收兵,当晚洪尼喀苏醒过来得知逃回军营的士兵还不到300人,气急攻心之下终于吐血而亡。
图鲁什等人都没有等到天色大亮,就找了一辆马车将洪尼喀的尸体草草装上,便带着营中剩下的200余士卒逃往了西面的耀州城。
耀州城距离营口约50里,在营口港未曾修建之前,这座小城才是控扼辽河口的屯兵重地。此外耀州城也处于盖州和海州两地的中间,距离两地皆为60里上下,是海州军支援盖州和复州的必经之地,可谓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交通要点。
营口的失陷,主将洪尼喀的亡故,很快就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送往了沈阳。虽说是八百里加急,但是当黄台吉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已经是营口沦陷的第三午后了。
接到消息之后,他便立刻召集沈阳城内的诸贝勒议事。自黄台吉登基改元之后,满清的中央政权进一步集权,国家政策都必须经过朝堂公论才能颁发实施下去。
但是唯有一点传统,黄台吉还没敢彻底推翻。那便是努尔哈赤时代建立的,凡是军国之事必先诸贝勒议之,接着是八旗众将议之,其他人基本没权利参与讨论军机大事。
和诸贝勒讨论的是这一仗要不要打,和八旗众将讨论的则是这一仗怎么打。由这一议事程序可知,满清实为新觉罗家的私产而不是什么满人之国,至于蒙古人和汉人就更加没份了。
往诸贝勒议事时虽然说不上气氛有多么融洽,但起码人人都还是会说上几句的,毕竟这可是新觉罗家的天下,谁也不想做亡国灭族之人。
但是今到场的诸贝勒却一个个都沉默不语,即便黄台吉点名询问,这些贝勒们也是说一些效忠汗王的废话。显然在莽古济格格死后,不少人终于意识到,眼下的满清已经不是新觉罗家的,而是大汗家的江山。
要是触怒了大汗,就是姓新觉罗也不能免死啊,而且死得还是这么凄惨。谁也不清楚在大汗平温和可亲的面具下面,到底有着一颗如何的虎狼之心。平里大汗对这位姐姐有多恭敬,下起手来就有多狠。
诸贝勒终于还是认怂了,在黄台吉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之前,谁敢擅自表明自己的态度呢。他们觉得自己既没有莽古济格格这么大的势力,和大汗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比莽古济格格更为亲密,大汗若是处置其他们来,估计更下得去手。
对于大政上出现这样的局面,黄台吉也觉得有几分尴尬。过去他总是嫌弃这些诸王贝勒在议事过于吵闹,丝毫没有顾及君臣之礼仪,实在是太不成体统了。
但是当大政上安静的像自家的后花园,大家不是一言不发就是说些不得罪人的客话时,他又觉得这样的一言堂,好似自己真的成为了孤家寡人一般,这让他很是不舒服。
不过在岳托外出领兵,多尔衮保持低调不发表意见,豪格又过于愚笨不知道该如何引导诸贝勒意见时,黄台吉也只好亲自下场了。
“尔等刚刚说的都是些废话,你们现在站的是天命汗所建的大政,是诸王议事之所在。听听你们刚刚自己说的那些话,可有半点同营口失陷的对策有关吗?
我要的是尔等说说,如何应对明军突袭营口造成的后果,不是听你们和我谈营口丢失应该追究谁的责任。责任问题,解决了明军,收回了营口,什么时候不可谈,非要浪费现在宝贵的议事时间?
睿亲王,你负责同明人交涉,为何明人会突然起兵偷袭我国城池?”
自从黄台吉不肯放他出沈阳去增援复州,而留在沈阳负责办理同明人的交涉后,多尔衮对这位汗兄就相当警惕起来了。他一边放弃了其他政务,专心负责处理同明人的交涉,以表示自己对于黄台吉指令的恭顺。一边则加强了同宫内几位后妃的联系,特别是刚刚产下了儿子的庄妃。
和其他贝勒不同,虽然一直颇受黄台吉的优待,但多尔衮心里很清楚,黄台吉不过是为了笼络自己后的两白旗,和借用自己来压制势力过大的岳托、豪格这一政治集团而已。
而且他和黄台吉之间还有着一个心结,是两人都难以面对解决的,那就是大妃阿巴亥之死。数年前的满城风雨,使得满人都在流传大妃乃是死于黄台吉之手,为的便是阻扰多尔衮兄弟接任汗位。
虽然这些流言很快就被黄台吉给打压了下去,连满人宗室都被处置了几个,但是他和黄台吉都不会去赌,对方已经忘记了这件事,从而对对方真心相待。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自的功绩,多尔衮对于两白旗的掌握也越来越稳固,但是他知道自己还是无法正面挑战黄台吉的。而随着他对于两白旗的掌握,黄台吉对于他的忌惮也会越来越大,总有一会酿成不可收拾的冲突。
见过了莽古尔泰和莽古济格格的下场之后,多尔衮意识到,想要让黄台吉容忍自己,就必须要让自己的存在变得对汗王有用处才行。
黄台吉是一个专讲功利思想的帝王,只要他觉得你对他有用处,哪怕是莽古尔泰这样的对手,他也会屈示好,联络交际以对付共同的政敌大妃阿巴亥。
但一旦你对他失去了作用,甚至还造成了威胁。就算是莽古济格格这样的血亲加姻亲,他也会毫不犹豫的下手清楚。
黄台吉现在抬举他,不过是因为笼络两白旗和抑制岳托、豪格政治集团的势力膨胀。但是一旦两白旗的力量超过了他的容忍限度,或是黄台吉找到了更加适合控制两白旗的人选,他自然也就成为了无用之人。
为了不至于被过河拆桥,多尔衮苦思冥想之下,总算是找到了一条保全自的道路,那就是从黄台吉的子嗣中下手。
黄台吉的儿子其实并不少,虽然成年而自领一旗的只有长子豪格,但是宫内还有数位儿子存在。比如十三岁的四子叶布舒、十一岁的五子硕塞、三岁的六子高塞、三岁的七子常舒、二岁的八子福临。
除了福临之外,其他儿子的生母地位都不高。而以多尔衮看来,黄台吉如果真要册立汗位继承人,其实只有福临才是最合适的。因为只有福临登上了汗位,才能把满清的国策满蒙一体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毕竟福临上流淌着科尔沁部的血脉,以这个份去统治蒙古人,更容易为蒙古人接受。
而福临的生母庄妃,同样不是什么泛泛之辈,在某种程度上她已经慢慢取代了自己的姑姑,成为了科尔沁部在沈阳的代言人。更不必提,他的姐姐海兰珠现在正在明国皇帝的后宫之内,这也是一个决定了大清未来是否能够同明国和平共处的一线希望。
黄台吉现在固然掌控着大清的政权,但是黄台吉的实力大多来自于盟友和大清内部的权力平衡,他个人的力量还未能达到为所为的地步,除非他能够完全不在乎满清是否存在下去。
所以当多尔衮和永福宫庄妃结盟,成为了福临的支持者之后,黄台吉也就会投鼠忌器,不会轻易下手收拾这位年轻的弟弟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挽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挽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